学术投稿

微小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杨超;吴传新

关键词:疗效及预后, 发生与发展, 治疗, 预后评估, 人类健康, 肝细胞癌, 发生机制, 发生过程, 恶性肿瘤, 综述, 诊治, 诊断, 运用, 理想, 焦点, 机理, 方法
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虽然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运用不同方法治疗HCC,但疗效及预后均不甚理想.HCC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探究HCC发生的机理对诊治HCC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把HCC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了微小RNA (microRNA,miRNA)上.通过研究miRNA在HCC发生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使我们能更多的了解miRNA与HCC的关系,并有望阐明HCC的发生机制,使miRNA在H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与HCC关系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饱胃急诊剖宫产麻醉选择现状的初步调查

    目的:调查饱胃(禁食时间不足)产妇行急诊剖宫产术的麻醉选择现状,包括选用的麻醉方式及其理由与顾虑、反流误吸的情况、相关争议等问题,以初步了解我国饱胃急诊剖宫产麻醉方法的选择情况.方法: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参加2011年12月于西安举行的第七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的麻醉学者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放问卷后回收得到三甲综合医院麻醉科行政主任的答卷30份,分别来自全国16个省(直辖市).在三甲综合医院中,近1年来90%的医院饱胃急诊剖宫产手术数量多于每月5台;腰-硬联合麻是此类手术主要的麻醉方式(P<0.05);66.7%的医院在该类手术中从未发生过误吸(P<0.05);80%的医院在5年前已经选择椎管内麻醉作为此类手术的主要麻醉方式(P<0.05);由于担心产妇术中发生误吸,大部分的麻醉科主任对饱胃急诊剖宫产手术的麻醉仍存有较大的顾虑(P<0.05).结论:目前在三甲综合医院中,饱胃急诊剖宫产手术已经较为常见,腰-硬联合麻醉是其主要的麻醉方式;大部分麻醉科主任仍然对此类手术的麻醉有可能产生呕吐误吸抱有较大的顾虑.

    作者:陈郡兴;白虹;庞婷;詹鸿;靳三庆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真空小梁成形术(PN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高眼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设计.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POAG及高眼压症患者共58例(105眼).入选患者治疗前进行眼科常规检查、眼压(Goldman眼压计)、房角镜、视野检查.患者单眼或双眼进行PNT 1000型治疗仪(Ophthalmic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治疗.观察首次治疗后1h、1d、1周、2周、1个月、3个月眼压、视力、眼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种类.首次治疗后1周重复治疗1次.结果:58例(105眼)患者治疗前眼压为(23.7±4.2)mmHg、视力(LogMAR)为0.21±0.12、眼局部平均应用降眼压药物种类(2.23±0.72)种.治疗后1h、1d、1周、2周、1个月、3个月各时间点眼压分别为(23.0±3.6)、(19.8±5.1)、(18.2±4.0)、(19.0±5.1)、(19.3±3.8)、(19.9±3.8) mmHg;眼压下降幅度分别为0.70、3.90、5.50、4.70、4.40、3.80mmHg,除治疗后1h外,其余各时间点较治疗前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1d、1周视力为0.08±0.06、0.09±0.05;较治疗前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眼局部平均应用降眼压药物种类为(1.32±0.68)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PNT术可有效地降低POAG和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压、减少眼局部平均应用降眼压药物种类,使视力短暂改善.

    作者:刘晶;王冰松;肖林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勒流社区4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勒流社区4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 976例40~80岁人群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调查其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测血压,验血脂及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总患病率为61.5%,年龄与患病率相关分析r=0.988,呈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组的血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比阴性组高,膳食纤维摄入量则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膳食纤维摄入量与患病率相关分析r=-0.935,呈负相关.结论:40岁以上的勒流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与年龄、高血压、高血脂、血糖、膳食纤维摄入量相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降低而升高.

    作者:廖伟光;欧玉英;梁爱荣;廖淑莲;李锦萍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Roche 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降钙素原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对Roche 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降钙素原(PCT)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通过Roche Cobas E601测定PCT的精密度、准确度、分析测量范围和携带污染率来评价其性能.结果:低、高值批内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16%、0.51%,批间精密度的CV为2.98%、1.96%;测定4份定值校准品的检测结果与靶值的偏倚为-5.26% ~ 3.16%;线性为0.039 ng/mL ~ 86.325 ng/mL;携带污染率为0.019%.结论:该系统检测性能能够满足PCT的测定要求.

    作者:肖倩;陈茶;丁海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索强化膝关节(0 ~ 15°)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膝关节(0~ 15°)强化控制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大步行速度(MWS)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能力、10m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6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在BBS、TUGT及MWS评分比治疗前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膝关节(0~ 15°)控制训练,可以纠正患者膝关节过伸,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有效地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作者:刘文权;徐武华;吴婉霞;曾德良;梁宇健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儿童及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导致不同疾病危险同时存在的现象,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低HDL-C和(或)高TC]、肥胖、高尿酸血症、微量蛋白尿、血液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等[1].MS在我国已成流行趋势,使我国人群患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和死亡率明显增加[2].MS是由遗传易感基因、不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所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聚集状态,其中每个组分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死亡率,多个组分的同时出现则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3].新的研究显示,MS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还与肾脏疾病相关,可能是引起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因素[4].近年来,随着人们对MS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MS已不再是成人的专利,更多学者将研究领域拓宽到儿童及青少年.

    作者:牛林艳;黄金;叶曼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外源性硫化氢单独或联合131I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单独或联合131I照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在γ射线中增敏或拮抗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1 500μmol/L硫氢化钠(NaHS)单独或联合0.3 mCi的131I作用于细胞;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率,Hoechst 33342/PI双染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及细胞凋亡.结果:NaHS明显抑制MCF-7细胞增殖,使其阻滞于G0/G1期,G2/M期百分率则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NaHS联合131I作用于细胞96h,与131I照射组比较:照射时间≥2h时细胞凋亡率及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并呈照射时间依赖性.结论:外源性H2S抑制MCF-7细胞增殖,但未能诱导明显凋亡;H2S增加MCF-7细胞对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可能与其使细胞G2/M期显著减少相关.

    作者:林嘉莹;武兆忠;苏杭;闵志群;杨春涛;李丹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阻抗训练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目的:探讨阻抗训练对老年卒中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初诊卒中患者50例(试验组)进行阻抗训练(包括伸腿、屈腿、上举等12个动作的训练),并与卒中对照组38例比较,观察两组6个月后的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L1、L2、L3、L4、颈、Wards三角及大粗隆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照组(均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均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无骨折、肌肉拉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阻抗训练对老年卒中患者防治骨质疏松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申潇竹;张玲;田昌荣;董燕;包勤文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凋亡抑制蛋白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为细胞内细胞凋亡抑制作用强的蛋白质家族之一,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被认为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在肿瘤抵抗放化疗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肿瘤的联合治疗策略中,抑制IAPs基因表达或IAPs在细胞中的生物学活性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IAPs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磊;陈维平;黄玮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化疗综合应用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化疗综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7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一组采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化疗(包括肠腔+腹腔+门静脉化疗)患者40例(简称试验组),并与另一组采用单纯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简称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5年生存率在Dukes A、B期的生存曲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ukes C期生存曲线,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化疗不会增加对肝肾功能的损伤、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术后并发症,且能提高DukesA、B期5年生存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汤骥骜;王芝钧;刘鸿亚;谢金花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再次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目的:评价连续≥6个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CD40L水平变化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入选因不稳定心绞痛行第二次PCI治疗患者90例,在再次PCI术前已连续口服阿托伐他汀钙≥6个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前因各种原因未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及其他降脂药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于再次PCI术前,PCI术后12、24、48 h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I)以及血清CD40L水平.结果:PCI术前,CD40L水平在观察组较低.观察组PCI术后12、24 h,CK-M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cTnI在PCI术后12、24、48h3个时间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40L术后24 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CK-MB在术后各时段上升明显(P<0.05),CD40L在术后12、24 h均显著增高.结论: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可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的损伤,使可溶性CD40 L增幅下降.

    作者:张继红;赵红丽;张爽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微小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虽然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运用不同方法治疗HCC,但疗效及预后均不甚理想.HCC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探究HCC发生的机理对诊治HCC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把HCC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了微小RNA (microRNA,miRNA)上.通过研究miRNA在HCC发生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使我们能更多的了解miRNA与HCC的关系,并有望阐明HCC的发生机制,使miRNA在H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与HCC关系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杨超;吴传新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维生素D与乳腺癌骨转移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生率约为65% ~ 75%.一旦发生骨转移,将伴有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剧烈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仅能降低乳腺癌患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还可降低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现将相关研究作如下综述.1 维生素D概述普通维生素D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的激素前体,能生成活性维生素D的部位不仅限于肾脏,人体内许多组织和细胞可将维生素D在局部转化为25(OH)D和1,25(OH)2D3.目前大多数专家将25 (OH)D水平<20ng/mL(50 nmol/L)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1].当血清25 (OH)D水平为21~29 ng/mL(52 ~ 72 mnol/L)时,认为维生素D相对不足.

    作者:袁园;翟琼莉;卫红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亚硝酸钠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一氧化氮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硝酸钠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匀浆一氧化氮含量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和亚硝酸钠组.建立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于复苏后24 h取样,应用亚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心肌组织匀浆的一氧化氮含量,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法(TUNEL)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复苏组和亚硝酸钠组心肌匀浆一氧化氮含量及凋亡细胞表达显著升高;与复苏组比较,亚硝酸钠组心肌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含量显著升高;与复苏组比较,亚硝酸钠组心肌的细胞凋亡表达显著降低.结论:一氧化氮可作为心肺复苏后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亚硝酸钠能增加心肺复苏后心肌一氧化氮含量,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对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谢赟;王弋;许国根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4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89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分别采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术(A组),单纯腹膜外前入路病灶清除术(B组),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D组).分别记录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等进行疗效评估.结果:A、B组与各组在手术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C、D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各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获得平均26.5个月随访,均达临床治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Chen等疗效评定标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技术与各开放手术疗效相近,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传统各术式差异不明显,应根据个体情况个性化选择.

    作者:陆晓生;彭昊;凌尚准;韦文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误诊为风湿性多肌痛1例

    患者女,54岁.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余无不适,一直未诊治.7个月前自觉乏力症状加重,双手上举困难及颈椎、双肩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胀痛,伴晨僵、腹胀及发热,体温多波动在37.5~ 37.7℃.伴活动后胸闷、气短,无胸痛、晕厥等症状,夜间能平卧入睡.

    作者:郭君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改良式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法的临床应用

    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妇科各类手术.第一穿刺孔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败.为此我院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应用改良式Trocar直接穿刺法操作第一孔40例,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妇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需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平均年龄39.2岁;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38.9岁.既往有手术史观察组5例,占15%;对照组4例,占10%.

    作者:邹民;丁思萍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喷雾气管导管减轻气管插管和拔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喷雾气管导管在全麻气管插管和拔管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118例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喷雾气管导管组(S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C组).S组患者使用新型喷雾气管导管,C组患者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前后和拔管前后6个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以及拔管过程和拔管后相关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果:S组插管和拔管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C组(均P<0.05).S组患者拔管时呛咳和拔管后咽痛发生率低于C组(均P<0.05).结论:喷雾气管导管用于气管内和咽喉部黏膜表面麻醉可减少气管插管和气管拔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是一种安全且具有优势的新型气管导管.

    作者:王永强;傅国强;袁岚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改良自体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改良自体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回顾眼内容物剜除联合Ⅰ期改良自体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32例,随诊1年以上.结果:32例中发生并发症的有4例(12.5%),其中义眼台暴露1例(3.13%),结膜创口哆开2例(6.25%),结膜肉芽肿1例(3.13%).结论:眼内容物剜除联合Ⅰ期改良自体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通过规范手术程序等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廖晓燕;黄丹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Necdin-Wnt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指在创伤、感染、炎症、血液循环障碍以及免疫反应等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失衡,过度沉积于肝脏所致的疾病.其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1-3],HSC-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转分化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活化的HSC可以表达多种细胞外基质如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蛋白(laminin,LN)等,促进纤维化疾病的发生.

    作者:沈旭;宋兴福 刊期: 2012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