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加力;杨卫红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栓塞治疗是现代微侵袭神经外科对该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传统均在局麻下操作,病人须承受强大的压力及机体的应激反应.我院近期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下进行栓塞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孔洁;孙九麟;陈建平;陆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依普定2000IU对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5例肾性贫血患者予以依普定2000IU隔日1次皮下注射,用药期间观察HCT值上升到33%以上时,改为每周使用2次,共观察10周.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92%,副作用发生率8%.结论依普定2000IU是一种有效的、耐受性好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作者:牟海岩;苏青;王臻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较剧者可形成胃梗阻,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1995年12月~2002年12月共收治食管癌患者412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42例,发生率10.19%,现就其发生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林;张彦平;程江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绝育术后盆腔静脉瘀血症是输卵管结扎术后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本文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经手术证实的绝育术后盆腔静脉瘀血症26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继红;杨敏杰;王春卫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病人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急诊输液室护理工作量大,病人多,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安全.本文分析了急诊输液室存在护理安全隐患,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确保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作者:沈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自2002年5月~2003年5月,我院应用路路通与香丹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塞10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瑞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从1946年开始以来,至今已50多年,发展很快,核素治疗是成熟、应用佳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其疗效好、简便安全、副作用小、费用低,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将其作为甲亢首选治疗方案.我科从1992年开始应用131I治疗甲亢共586例,其中265例治疗后随访2~6年,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经尿道切除前列腺(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已成为泌尿外科的常规手术之一,但腔道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故特殊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钾离子是人体细胞活动必需的生理介质,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细胞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神经冲动传导、肌肉收缩、心肌收缩等所必需的电解质,钾离子缺乏可造成全身多系统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临床上存在着许多不合理补钾现象,导致钾的补入过多或不足,给患者造成机体多系统功能紊乱.现就如何合理补钾总结归纳如下.
作者:马建龙;王玉芝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高血压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降低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做好高血压病人的饮食及用药指导,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对护士来讲是一项重要工作.现将我们近几年来对高血压病人的饮食及用药指导介绍如下.
作者:黄卫;高玉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脑出血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32例幕上出血按死亡原因分成三组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3天内死亡与出血量有关;1周后死亡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相关.结论 MOF是脑出血死亡的重要原因,应积极防治.
作者:李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胃肠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但胃肠镜检查容易刺激咽部,引起恶心,特别是有慢性咽炎,长期吸烟以及咽部敏感的人,反应更明显,肠镜检查在通过弯曲部位时,容易引起肠痉挛、疼痛、腹胀,特别是体质瘦小以及做过腹部手术的病人更严重,个别人因难以忍受而不得不中止检查.
作者:吴淑兰;叶青;张力;吴玉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对真性球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延髓梗塞和放射性脑病所致的真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饮水试验和临床评定来评价疗效.结果吞咽训练前两组的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4.60±0.59和4.59±0.67,治疗组在吞咽训练后得分非常显著地降低至1.90±0.91,对照组降低至4.09±0.87,两组比较P<0.001.临床评定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和40.9%,P=0.003,治疗组的吞咽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吞咽训练能显著提高真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能力.
作者:周惠嫦;张盘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1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定患者行突出间盘切除并采用TFC作椎间融合,进一步了解TFC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后侧入路切除病变节段椎板,切除椎间盘组织,于椎体间植入两枚中间充填碎骨条的TFC,术后3~4周腰部配带支具下床锻炼.通过观察术后X线影像资料、病人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8个月,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片,16例患者手术椎体间无异常移位,融合率达94.1%,且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应用TFC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多良;李学民;王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以及其他胸肺慢性病变引起肺动脉压增高,造成右室肥大,后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一种常见病.
作者:沈淑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在SARS流行的早期,山东省以及青岛地区与当地驻军较早地采取了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及时调整了卫生资源,加强了对防治SARS疾病的宣传力度.在SARS疫情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导,以追踪密切接触者为线索,以控制医院内感染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
作者:冯国基;郑长青;朱秀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普外腹部手术,术后肠粘连肠梗阻问题一直是西医治疗非常棘手问题,每次开腹都增加一次粘连机会,笔者1991年始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腹部术后肠粘连、肠梗阻6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997年4月~1998年12月我院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及卡孕栓用于终止12~16周妊娠62例,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明月;张丽梅;吴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8岁,干部.2001年5月初诊.5年前因精神紧张引起书写时手指痉挛颤抖,不能成字,特别是在精神紧张,有人旁观时尤甚,但对除书写外任何手指的精细动作如穿针、缝纫、转健身球等均无影响.查上肢、手部知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肌力、神经反射均正常.诊断为功能性书写痉挛震颤.
作者:路志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护理心理学从80年代以来,在临床上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因护士的情绪引发差错的发生率占60%~70%.下面从心理角度讨论关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常见的负性心理及对策.
作者:窦士香;李佑西;王云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