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沈春林

关键词:肺肿瘤, 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摘要:目的; 探讨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29例,行CT检查并行工作站后处理.对病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邻近组织改变及增强后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圆形及类圆形结节25例、呈斑片状4例,有分叶征25例;毛刺征22例,血管集束征14例,支气管充气征6例,空泡征5例,空洞2例,钙化1例,胸膜凹陷征15例,邻近胸膜增厚1例.增强扫描24例中,强化CT值增幅在40 ~ 60 Hu 21例.结论: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

    目的:总结20例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初步经验.探讨采用小切口在胸腔镜辅助下的心内手术能否为开展非常规微创切口的心内手术增加手术安全性和适应证.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女14例,男6例.其中3例合并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于右心房.全身麻醉下,双腔气管插管.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右侧颈内静脉引流进行体外循环.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4 ~ 5 cm),经第4肋间进入胸腔,在胸腔镜辅助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20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中途转正中切口开胸手术,主动脉阻断19 ~ 28(22 ± 5)min,无大出血、术后再次开胸止血、脑部栓塞等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2 ~ 23(10 ± 5)个月,心脏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结论: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技术可行、安全,既减少了常规正中开胸的手术创伤,又没有过度延长体外循环时间造成的进一步全身器官损害,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日康复,手术切口小、美观.

    作者:郭惠明;张晓慎;谢斌;曾庆诗;罗智超;庄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T 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慢性腹部癌痛的护理

    目的:总结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慢性顽固性腹部癌痛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3例行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阻滞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晚期肿瘤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术中及术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支持、对症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局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和腹泻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1周内慢性顽固性腹部疼痛均显著减轻或消失.结论:术前心理护理以及术中、术后及时有效的支持、对症护理,对行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戚玉华;朱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老年人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30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对30例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人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不同程度梗死灶,19例未见梗死灶.入院急查血糖均偏低,为1.7 ~ 2.3 mmol/L.给予静推50%葡萄糖治疗,30例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无死亡.结论:低血糖昏迷以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头颅CT检查无出血灶时容易误诊为急性脑梗死,对突然昏迷、偏瘫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急测血糖,以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作者:周业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术前钛夹标记联合腹平片定位对大肠癌患者手术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前大肠癌有效的治疗措施仍是手术治疗,而快速准确的定位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既往采用结肠镜检和钡剂灌肠造影等方法定位由于受检查医师技术和经验的影响存在一定误差[1],近年我院应用结肠镜下金属钛夹标记联合腹平片进行大肠癌术前的定位,获得了满意的手术定位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凌;王承辉;许捷鸿;易宏;胡华华;韦禹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早期胃癌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探讨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早期胃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淋巴结组织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CK20的检测判断淋巴结微转移,探讨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结果:62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总共有淋巴结1 334个,11例患者62个淋巴结发现CK抗体阳性细胞,总淋巴结微转移率4.64(62/1 334).HMGB1在45.1% 早期胃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 < 0.05),随着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微转移组中HMGB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胃癌组织HMGB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侵袭、转移和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HMGB1检测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伟玲;张常华;何裕隆;吴晖;宋武;杨东杰;蔡世荣;彭建军;詹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养阴消风散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

    目的:观察养阴消风散对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将8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内服养阴消风散,对照组内服开瑞坦、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瘙痒症状短期控制情况,对有效患者再继续2个疗程,停药3个月后比较两组总疗效及停药后复发情况.结果:短期(1疗程后)满意控制率,治疗组为40.5%,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停药3个月后两组总疗效、复发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消风散治疗皮肤瘙痒症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卜俊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在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糖耐量异常(IGT)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琢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EH患者82例,其中合并 IGT者42例,糖耐量正常(NGT)者40例;同时随机挑选血压正常健康人(NT) 40例为NT组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TNF-α、IL-6含量.结果:EH组血浆TNF-α、IL-6、ET明显高于NT 组[TNF-α,EH组(27.80 ± 4.73)ng/mL,NT组(23.83 ± 2.28)ng/mL,P < 0.05; IL-6,EH组(90.62 ± 18.09)ng/mL,NT组(76.76 ± 12.81) ng/mL,P < 0.05; ET,EH组(39.46 ± 10.77) ng/mL,NT组(30.92 ± 4.0) ng/mL,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H合并IGT与TNF-α、IL-6、FPG、2hPG 呈正相关 (β为1.247、1.180、0.516、0.140,均P < 0.05).结论:EH合并IGT患者血浆TNF-α、IL-6、ET增高,提示EH合并IGT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加及ET水平进一步升高.

    作者:单红英;田雨荣;郭秋君;姜晓冬;裴文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管型检测的准确性及干扰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管型检测的准确性,并统计分析造成IQ-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管型假阳性图像的各种干扰因素,探索导致其结果误判的原因及对策.比较其与传统尿液管型检测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选取730例住院患者尿标本,同时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和传统尿液检测方法(干化学+显微镜检查)对尿管型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管型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管型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情况.结果:随机检测的730份尿液标本中,检测到透明管型阳性的有50例,其中经判读为假阳性图像的有46例,假阳性率为92%;检测到非分类管型阳性的有44例,其中经判读为假阳性图像的有39例,假阳性率为88.6%.造成管型假阳性图像的主要干扰因素有黏液丝、上皮细胞及杂质等有形成分.管型检测的假阴性率为1.6%.分析两种方法对管型的检测结果,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比传统尿液检测方法对管型检测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结论:使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检测尿管型明显优于传统尿液管型检测方法,但也应看到其存在着较高的假阳性和一定的假阴性.为提高检测管型的准确性,检验人员必须对IQ-200管型检测结果进行判读读修饰和对阳性结果进行人工显微镜复检.

    作者:林桢;钟秋月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诊治8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虽不常见,但屡有所遇,我科自199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各类肛周脓肿564例,其中盆直肠间隙脓肿8例,占本组患者1.4%(8/564),全组治愈,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杜明国;陈志丹;陶正贵;廖晓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带蒂大网膜移位修补膀胱阴道瘘的效果

    目的:膀胱阴道瘘是泌尿外科较难治疗的疾病,手术难度大,对术前术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本文探讨带蒂大网膜移位修补膀胱阴道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要点.方法:对20例膀胱阴道瘘患者采用移位带蒂大网膜覆盖于膀胱和阴道瘘口修补后的创口之间,并通过改进修补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瘘口愈合,提高了手术治愈率.结果:20例手术均一次成功,其中18例痊愈,拔除各种引流管,嘱患者自然排尿后阴道内无漏尿发生;2 例患者术后发生尿瘘,留置导尿管2 ~ 3周后漏尿停止.全部病例随访半个月~ 8年,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带蒂大网膜移位修补膀胱阴道瘘,手术成功率高;术前充分准备、恰当的术式选择和修补方法及术后全面的护理等,有助于减少膀胱阴道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符厚圣;周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不同临床分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浆CCK、VIP和SS水平与胆囊收缩功能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血浆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与胆囊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HLD患者37例,其中脑型18例,肝型9例,混合型10例.18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血浆CCK、VIP、SS水平,B超测定脂餐前面积(BS)和餐后2 h胆囊面积(AS),计算胆囊收缩率(GCR).结果:(1)各临床分型组HLD患者CCK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肝型及混合型组VIP和S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型组.(2)肝型和混合型组BS和AS显著大于对照组和脑型组(P < 0.05),脑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HLD患者GCR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不同临床分型HLD患者CCK、VIP和SS水平不同,并且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不同.

    作者:徐磊;蔡永亮;王艳昕;侯志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鞍麻在痔状黏膜环切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芬太尼伍用布比卡因鞍麻用于吻合器痔状黏膜环切术(PPH)中布比卡因和芬太尼的小有效剂量,为临床提供佳的药物剂量组合.方法:将90例行PPH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鞍麻用药为布比卡因5 mg与芬太尼20 μg;B组布比卡因7.5 mg与芬太尼20 μg;C组布比卡因10 mg.观察3组用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运动阻滞程度、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鞍麻给药后,C组MAP为(76.16 ± 7.52)mmHg,与麻醉前(91.06 ± 6.98)mmHg和A、B组的(89.16 ± 7.12)mmHg、(87.15 ± 6.92)mmH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C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为(2.26 ± 0.6)5级,与A、B组的(0.86 ± 0.67)级、(1.25 ± 0.63)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A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A、B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为(42.85 ± 11.15)min、(53.13 ± 12.11)min,与C组的(87.52 ± 12.85)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A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A组麻醉镇痛维持时间为(182.86 ± 8.13)min,与B、C两组的(279.18 ± 9.12)min、(296.89 ± 8.75)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1).C组术后尿潴留8例明显高于A、B组的1、2例(P < 0.01).结论:布比卡因7.5 mg伍用芬太尼20 μg行鞍麻用于PPH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及肌松效果佳,镇痛维持时间较长;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泽汉;韦克;韦忠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IK3CA基因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原发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PIK3CA mRNA表达水平高,分别约为正常胃黏膜组织及原发胃癌组织的5倍和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与远处转移胃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IK3CA蛋白在原发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5%、67% 和61%.与原发胃癌组织比较,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 vs 67%,P = 0.015; 35% vs 61%,P = 0.044).此外,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因素无关(P > 0.05).结论:PIK3CA高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PIK3CA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评价胃癌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周新科;刘季芳;张蒙夏;雷小勇;唐圣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XCR3和CCR3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C型趋化因子受体3(CCR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T-NHL中的表达意义,探讨T-NHL的分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T-NHL中CXCR3和CCR3的表达,利用?字2检验分析两者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CXCR3和CCR3总表达率为24.4%;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 0.05);CXCR3和CCR3总表达与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恶性程度无相关性.结论:根据肿瘤细胞是否表达CXCR3或CCR3来进一步分类T-NHL,还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作者:杜善梅;周韧;刘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连续股静脉压监测在大面积烧伤抗休克补液中的应用

    大面积烧伤后,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改变、大量血浆样液体外渗导致血容量锐减,极易造成低血容量休克[1].为抢救生命,及时、快速、足量的液体复苏相当重要.然而不合理补液可导致休克加重或并发肺水肿、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选择直接、准确、及时有效的监测指标指导补液是必要的.

    作者:丁伟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舒芬太尼镇痛途径对家兔外周血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两种镇痛给药方法对家兔外周血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每组6只.建立福尔马林致痛兔模型后,A、B组分别经静脉和硬膜外注射舒芬太尼,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根据行为判断标准进行疼痛反应评分,并检测致痛前(T0),致痛后10 min (T1)、20 min(T2)、40 min (T3)、2 h(T4)、8 h(T5)、24 h (T6)和48 h(T7)时家兔血清中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结果:舒芬太尼能有效降低福尔马林致痛兔疼痛反应.与T0比较,致痛后C组各观察时间点强啡肽水平明显升高(P < 0.05);A组强啡肽水平T0 ~ T3保持稳定,于T4升高;B组T0 ~ T4保持稳定,于T5升高.致痛后C组前列腺素E2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P < 0.05),A、B组分别于T6和T5降至致痛前水平,C组T7仍高于致痛前水平.结论:舒芬太尼镇痛有助于保持强啡肽的稳定并抑制前列腺素E2的升高,硬膜外镇痛途径疗效优于静脉镇痛.

    作者:张明慧;王建荔;杜化娟;于明帅;温江涛;杨奇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维生素D受体野生型及FokⅠ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人维生素D受体(VDR)全长,构建VDR野生型及FokⅠ突变型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方法:提取总RNA,RT-PCR方法扩增将产物用EcoRⅠ和Hind Ⅲ进行双酶切后与pcDNA3.1(-) B-myc/his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载体;对野生型VDR基因行定点诱变,构建突变型FokⅠ VDR质粒.结果:重组质粒被酶切为两条带,一条为1 300 bp(代表人VDR),一条为5 500 bp(空载体);片段大小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Genbank序列完全相同.结论:成功克隆了人VDR基因全长并成功构建了人野生型和突变型FokⅠVDR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yc/his hVDR,为进一步研究VDR基因变异与相关肿瘤易感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宝群;梅爱敏;左彥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椎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女,54岁.患者因胸背部疼痛50 d,双下肢无力、尿潴留5 d就诊.体格检查:胸5椎棘突区轻度肿胀,触压痛明显,自胸5感觉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减弱,腹壁反射减弱,剑突水平以下腹部感觉减弱,双下肢自主活动受限,双下肢感觉减弱,被动活动各关节活动可,肌张力增高,肌力Ⅱ级,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巴氏征、克尼格征均阳性.辅助检查:X线平片:胸椎以胸5椎体为中心后凸畸形,胸5椎体变扁近似横置的硬币样改变,胸5双侧椎弓根显示不清,余椎体骨质结构未见异常,椎间隙尚可,椎线连续.

    作者:石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损伤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肿瘤化疗药物渗漏损伤的预防对策、早期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肿瘤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487例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患者的注射途径、临床特征及治疗、护理过程,并对发生静脉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发生静脉渗漏,占化疗患者总数的1.85%,其中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无渗漏发生,静脉留置针发生3例,使用一次性静脉针发生6例,与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比较P < 0.05,且药物渗漏发生与年龄、化疗次数、血管动脉硬化有关,与性别、出凝血功能异常、联合放疗无关,所有患者经外敷、局部使用解毒剂后痊愈.结论: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与静脉注射途径、年龄、化疗次数、血管动脉硬化有关,及时发现并合理的处置可有效减轻药物渗漏的损伤.

    作者:王咏梅;李华珍;罗冬花;黄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核性气管狭窄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核性气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6例结核性气管狭窄患者,均实施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分别于术前和后一次术后当天测患者狭窄段气管直径、1 s用力呼吸容积(FEV1)及动脉血气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对所有患者进行8 ~ 46个月随访.结果:26例患者分别接受气管球囊扩张术1 ~ 6次,平均(2.92 ± 1.49)次.狭窄段气管直径增加(P < 0.01),FEV1升高(P < 0.01),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 < 0.01).26例接受该术的患者,除2例出现气胸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经过 8 ~ 46个月随访,结核性气管瘢痕狭窄型患者远期疗效可达86%.结论: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有利于迅速解除结核病所致的气道梗阻、改善呼吸,是一项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结核性气管狭窄的方法.

    作者:许柳清;汤春梅;方琼;谢艺开;张言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