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邯英;王蓓;黄黛;张冬会;野战鹰
目的:探讨rt-PA联合必存对发病< 6 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收集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对住院收治发病< 6 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2例给予rt-PA(0.9 mg/kg,大70 mg)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急性期脑梗死6 h内静脉溶栓率为37.8%,未发生脑出血现象,但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仍需一段时间.溶栓患者20 d基本治愈61.9%,显著进步26.2%,进步7.1%,无变化2.4%,恶化2.4%.结论:6 h内给予rt-PA(0.9 mg/kg,大70 mg)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由于溶栓时间窗狭窄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限制,溶栓治疗的比例很小,我们必须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一旦出现脑梗死症状,早期诊断,早期溶栓治疗,大限度提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胡汉楚;许康;陈小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D-L1和PD-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7例NSCLC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SCLC中PD-L1和PD-1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D-L1在癌细胞及癌间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93%(23/47)和61.70%(29/47),两者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PD-1 蛋白主要定位在癌间质淋巴细胞,PD-1 + 淋巴细胞数量与PD-L1蛋白在癌细胞及癌间质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D-L1与NSCLC分期、淋巴结转移、PD-1阳性淋巴细胞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马薇;罗殿中;陈源;党裔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女,58岁,因咳嗽、恶心时口中吐出大块肿物2年于2009年4月入院.患者2年前咳嗽时发现口内有肉状物吐出,吞咽后消失,未予诊治,症状反复发作,肿物逐渐增大,可将肿物拉出口外.查体:一般情况可,咽喉部检查未见异常.患者用力咳嗽后可见蚯蚓状肿物到达口内并可拉出口外.肿物光滑,如黏膜色泽,上有血管附着.诊断:食管息肉.于全麻下行食管镜检查发现肿物,以异物钳将息肉拉出口腔,以4号线将肿物固定于口角,再次导入食管镜发现粗细基本均匀,蒂部位于食管入口右下壁,以微波探头在肿物蒂部烧灼、切断,将肿物取出,见息肉呈粉红色,光滑,粗细均匀,长约16 m.术后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术后6 d出院.病理报告为:食管息肉.
作者:宋任东;林拥军;肖跃华;李爱君;杨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气腹结束时静脉注入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在拔管时和术后1、2、3、8、24 h相应时点进行疼痛评价,并记录术后尿管刺激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在拔管时和术后1、2、3、8 h各时点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24 h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尿管刺激疼痛7例(35.0%),显著少于对照组20例(100%);对照组右肩背部疼痛4例,实验组未出现(P<0.05);对照组拔管时躁动1例,实验组未出现;两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帕瑞昔布钠可有效缓解腹腔镜手术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尿管刺激等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于洋;孙莹杰;周锦;黄明;张铁铮;刘晓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应用动态压力-容积曲线设定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时个体化的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42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常规双肺通气30 min后(T0)行单肺通气,按照患者单肺通气即刻动态压力-容积曲线低位拐点对应的压力(PLIP) + 0.196 kPa设定PEEP值,依次按照100%、80%、60%高位拐点对应的容量(VUIP)设定潮气量,分别通气30 min(T1、T2、T3).记录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参数,并采集动脉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T1、T2、T3的PEEP值均为(0.64 ± 0.13)kPa,潮气量分别为(10.1 ± 1.2)mL/kg、(7.2 ± 1.1)mL/kg、(5.6 ± 0.7)mL/kg,与T1相比,T2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分流率降低;动脉氧分压、胸肺顺应性增加;T3的平均动脉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动态压力-容积曲线,80% VUIP联合PLIP +0.196 kPa水平的PEEP有助于改善单肺通气氧合,降低分流,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
作者:司建洛;苏跃;宋绍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20岁.因右侧臀部及会阴部疼痛2 d,出现红斑、水疱1 d就诊.2 d前右侧臀部及会阴部出现烧灼感及针刺样疼痛,随后右侧臀裂部及会阴、阴囊、阴茎皮肤出现红斑、集簇性水疱.3 h前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表现为排尿排便费力,等待时间长,但能自主排出大小便,下腹无明显胀痛.患者发病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既往身体健康,无膀胱炎、前列腺炎及便秘等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永强;汤予锋;尹继平;魏启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顽固性血精患者15例,平均年龄(44 ± 5.6)岁,均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3 ~ 6个月仍多次复发.术前均行经直肠B超检查、精囊CT扫描,提示精囊结石10例,临床诊断慢性精囊炎5例,慢性精囊炎合并精囊结石10例.采用F6/7.5硬性输尿管镜作为精囊镜,通过尿道经射精管开口插入精囊腔,在直视下观察精囊.灌注左氧氟沙星溶液,若有结石则采用钬激光碎石.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 10)min,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3 ~ 12个月,1个月后均未再次出现血精.3例术后出现射精疼痛,给予口服抗感染药物,自行缓解.2例术后1周出现附睾炎症状,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后治愈.无一例出现逆行射精、直肠损伤并发症.结论: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操作简单,适用于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作者:石涛;高艳;张小平;张大虎;郭永莲;陈怀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癌旁和正常膀胱组织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表达.结果: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均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survivin和survivin-ΔEx3表达升高(P<0.05),且两者正相关(0<r<1,P<0.05);而survivin-2B的表达则降低(P<0.05).结论: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不同作用,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凯;刘春晓;郑少波;徐亚文;许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疾病(DeBakeyⅢ型)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和患者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0月连续收治的768例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中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为常见(62.9%),约6.8%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全程主动脉CT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的确诊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在减少住院病死率方面,腔内修复术较保守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对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患者及时行主动脉CT、D-二聚体等检查,早期确诊,尽早控制血压、心率,腔内修复术可以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作者:王慧勇;罗建方;刘媛;黄文晖;薛凌;谢年谨;何鹏程;陈纪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心前区疼痛1月,腹透液混浊半天,于2009年9月9日入我科住院.患者1月前因心前区疼痛不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转入ICU治疗.既往糖尿病10余年,慢性肾功能衰竭3年,高血压病3年,冠心病2年.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急性支气管炎,胸腔积液(双侧),结肠溃疡并出血.给予如下治疗:多次床边血液滤过,并于10 d前行腹膜透析置管术,3 d前开始腹膜透析治疗;双侧胸腔CVP管引流;凝血酶灌肠;先后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肟等抗感染治疗4周.半天前,患者出现腹透液混浊,转入我科住院治疗.目前患者食欲较差,无咳嗽、咳痰,无憋气,保留导尿,尿量400 ~ 500 mL/24 h,大便10余次/d,5 ~ 10 mL/次,黄色稀便,近3 d,双侧胸腔引流量约500 ~ 600 mL/ d,胸水呈透明、淡黄色.入院查体:T 36.9℃, P 84次/min, R 18次/min, BP 125/55 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肺底呼吸音低,心率84次/min,律齐,腹软,无明显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崔永军;万美燕;邹作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改变血红素加氧酶-1(HO-1)水平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胸主动脉和肺动脉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内毒素模型组(LPS 4 mg/kg,腹腔注射).应用RT-PCR技术检测血管HO-1 mRNA表达;应用血管张力检测技术检测各组主动脉和肺动脉血管环在HO-1抑制剂和诱导剂孵育前后反应性变化.结果:内毒素组胸主动脉与肺动脉的HO-1 mRNA均明显增高.HO-1抑制剂预孵育后,内毒素组胸主动脉对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较孵育前提高了31.42%(P<0.01),但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无显著变化;内毒素组肺动脉对PE的收缩值亦增加(P<0.01).HO-1诱导剂预孵育后,内毒素组胸主动脉收缩性较孵育前显著下降,肺动脉收缩性较孵育前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O-1对内毒素血症胸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舒缩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作者:邢邯英;王蓓;黄黛;张冬会;野战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期、稳定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吸烟史将患者分为无吸烟史的正常组(A组)、非吸烟的COPD组(B组)、持续吸烟的COPD组(C组)、已戒烟的COPD组(D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急性期、稳定期BALF 中CD3+、CD4+、CD8+ T细胞和CD4+/CD8+水平.结果:COPD患者无论在急性期还是稳定期,BALF中CD3+、CD4+、CD8+、CD4+/CD8+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持续吸烟COPD患者与非吸烟COPD患者、已戒烟的COPD患者相比较,急性期CD4+、CD4+/CD8+显著下降(P<0.05)、CD8+显著上升(P<0.05);稳定期CD3+、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持续吸烟的COPD患者在急性期和稳定期气道T细胞功能明显低下.
作者:陈菁;徐清;杨硕;刘梦琳;聂红;孙洁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初步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临床使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对CD4+CD25+Foxp3+Treg表达的影响.方法:(1)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及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2)检测7例AA 患者MSC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结果:(1)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2)SAA患者CD4+CD25+Foxp3+Treg表达较CAA者低(P<0.05);(3)MSC治疗后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升高(P<0.05).结论:(1)AA患者存在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减低,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AA的发病;(2)CD4+CD25+Foxp3+Treg表达在SAA患者更低,提示其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AA病情轻重的指标;(3)MSC治疗可上调AA患者CD4+CD25+Foxp3+Treg表达,为MSC纠正AA患者的免疫异常提供了临床依据.
作者:刘增慧;肖扬;蒋祖军;李力;高扬;李勇华;李利;庞妍;欧阳玲;邝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变可以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引起甲亢心等多器官损害[1-2].典型甲亢患者常出现突眼征、甲状腺肿、高代谢综合征等表现,对于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典型甲亢则常发生误诊和延误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08例以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或首发症状,并诊断为甲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加强对不典型甲亢的认识.
作者:袁益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测老年食管癌患者侧卧位与单肺通气(OLV)对每搏量变异(SVV)与脉压变异(PP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6例,年龄65 ~ 82岁,ASAⅠ~Ⅱ级.围术期使用PiCCOTM plus系统监测SVV、PPV,观测双肺通气下侧卧位前(T1)、侧卧位后15 min(T2)与OLV 15 min后(T3)SVV、PPV的变化.结果:与T1时点比较,SVV于T2及T3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V均数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麻醉中,胸膜腔闭合状态下,由仰卧位、双肺通气改换为侧卧位、OLV时,SVV较PPV波动大,可能影响其作为容量治疗效果指标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凤仙;徐世元;刘辉;许睿;雷洪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表达与肝肺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联合检测10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计算100例结肠癌发生肝肺转移的病例数.首先将1个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时患者肝、肺转移率进行比较.其次把2个和3个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分为A组,2个和3个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分为B组,将A组与B组患者的肝、肺转移率进行比较.结果:结肠癌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2.0%、74.0%和36.0%.VEGF、p53和CerbB-2单个蛋白阳性表达者肝转移率分别是51.6% 、45.9%和72.2%;肺转移率分别是25.8%、24.3%和33.3%,均高于VEGF、p53和CerbB-2单个蛋白阴性表达者肝、肺转移率(P<0.01).A组患者肝、肺转移率为52.4%和31.0%,比B组患者的肝、肺转移率22.4%和8.6%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p53和CerbB-2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结肠癌肝肺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与3种蛋白协同作用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丁晖;潘运龙;覃莉;施宏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检测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RAEB)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二肽基肽酶10(DDP10) mRNA的转录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急性髓性白血病及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细胞DDP10 mRNA的表达量;采集RAEB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并随访其生存时间资料,分析两者与DDP10表达的相关性.结果:RAEB患者外周血DDP10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初诊白血病患者(P<0.05),正常对照组与白血病患者之间DDP10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RAEB患者总生存时间及外周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DDP10表达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DP10在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中的异常高表达,提示DDP10是RAEB的一个特异性标志,但其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及生存时间无关.
作者:钟立业;耿素霞;杜欣;郑海涛;吴穗晶;李扬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刘映峰;庄丛明;何维娟;缪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对散发遗传性白内障患者主要候选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方法:收集2例蓝点状白内障、2例人字缝白内障、1例海马状白内障患者外周血标本,应用蛋白酶K法提取白内障患者血液中的DNA,针对α晶体蛋白(CRYAs)、β晶体蛋白(CRYBs)、γ晶体蛋白(CRYGs)、缝隙连接蛋白-50(GJA8)基因外显子区域,用Primer3.0软件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BLAST比对等方法检测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的突变.结果:在CRYBA1中,发现两名蓝点状白内障患者在第2内含子区域5′端 + 75位的变异T → G,另外3例患者(表型为人字缝、海马状)未找到该变异.结论:蓝点状白内障患者的变异属于内含子的多态性位点,系该两例患者的一种遗传标记.此5例散发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突变,不存在于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上,需继续筛查其他候选基因.
作者:范俊丽;郑芳;向飞艳;饶艳;董素芳;宋贵波;陈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照射频率的窄谱UVB(NB-UVB)治疗慢性斑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接受3次/周的NB-UVB光疗,另一组则接受5次/周的NB-UVB光疗,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来评价疗效.结果:在相当的治疗次数及UVB累积剂量下,3次/周光疗组的治愈效果与5次/周光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44),但是在治疗后PASI值上,3次/周光疗组要明显小于5次/周光疗组(P<0.01);在治疗时间上,5次/周光疗组要明显短于3次/周光疗组(P<0.01).结论:推荐使用每周3次的NB-UVB照射频率,但是,患者若没有足够的治疗时间,可以考虑每周5次的治疗频率.
作者:章承中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