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沛;梁国添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气腹结束时静脉注入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在拔管时和术后1、2、3、8、24 h相应时点进行疼痛评价,并记录术后尿管刺激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在拔管时和术后1、2、3、8 h各时点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24 h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尿管刺激疼痛7例(35.0%),显著少于对照组20例(100%);对照组右肩背部疼痛4例,实验组未出现(P<0.05);对照组拔管时躁动1例,实验组未出现;两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帕瑞昔布钠可有效缓解腹腔镜手术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尿管刺激等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于洋;孙莹杰;周锦;黄明;张铁铮;刘晓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刘映峰;庄丛明;何维娟;缪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期、稳定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吸烟史将患者分为无吸烟史的正常组(A组)、非吸烟的COPD组(B组)、持续吸烟的COPD组(C组)、已戒烟的COPD组(D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急性期、稳定期BALF 中CD3+、CD4+、CD8+ T细胞和CD4+/CD8+水平.结果:COPD患者无论在急性期还是稳定期,BALF中CD3+、CD4+、CD8+、CD4+/CD8+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持续吸烟COPD患者与非吸烟COPD患者、已戒烟的COPD患者相比较,急性期CD4+、CD4+/CD8+显著下降(P<0.05)、CD8+显著上升(P<0.05);稳定期CD3+、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持续吸烟的COPD患者在急性期和稳定期气道T细胞功能明显低下.
作者:陈菁;徐清;杨硕;刘梦琳;聂红;孙洁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支持蛋白2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2,MCM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膀胱癌、20例腺性膀胱炎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MCM2的表达.结果:正常膀胱黏膜中未见MCM2表达,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显著高于腺性膀胱炎(20%),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M2表达与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复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恶化程度逐渐升高,但与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不相关.结论:MCM2表达是反映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葛波;宋建文;侯巧燕;李美琼;李勇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传统认为,成体心肌组织与心肌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类型,心肌细胞分化发育中涉及复杂的网络式的调节系统.心肌细胞在胎儿期的分化中,细胞经历了DNA的合成和无有丝分裂的核分裂,从而使成体心肌细胞具有双细胞核.当出现心肌细胞肥大或心肌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的信号时,成体心肌细胞不能再进入细胞周期,因此,心肌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使心肌细胞表现出三种主要的发育特征形式,即增生、双核和肥大.
作者:杜赵康;寸向农;杨开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容易误诊为癫痫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的特点、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完善病史、干预发作、家庭录像、视频脑电图、采用2001年ILAE癫痫发作分类等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间12例院外诊断癫痫、难治性癫痫儿童的病情重新评估.结果:排除头痛性癫痫而诊断偏头痛3例,心因性发作2例,睡眠障碍1例,癫痫同患睡眠障碍1例,非癫痫性发作3例,抽动症2例.影响诊断的因素为发作间期异常脑电图和既往惊厥病史.停用抗癫痫药物9例,减药1例,阻止上药2例.给予相应诊疗后家长及年长儿心理负担明显减轻.结论:完善病史、干预发作、家庭录像、视频脑电图等方法对鉴别儿童非癫痫性发作有效.应重视新的癫痫发作类型分类.
作者:李树华;庞保东;曹丽华;刘寅;董琰;吴家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调查分析肺结核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郝元涛等研制的<肺结核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试用版,对300例初诊肺结核患者和100例健康者进行测量,并对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现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其中,社会歧视感高于健康人群;但在一般生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在医疗费用压力上并不高于健康人群,社会支持水平甚至高于健康人群,并自觉生存质量和生存意义不低.结论:肺结核患者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费用负担与社会环境支持状况良好;结核患者的社会歧视感仍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社会对结核患者的歧视问题有待改善.
作者:温文沛;梁国添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对保留脾血管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SPDP)及合并脾血管切除SPDP术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45例行SPD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留脾血管的SPDP 24例(观察组),合并脾血管切除SPDP 2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58.5 ± 27.3)min和(169.9 ± 31.4)min(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1.4 ± 30.0)mL 和(292.3 ± 54.9)mL(P<0.01),术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3.4 ± 48.9) × 109/L和(306.3 ± 58.9) × 109/L(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0 ± 2.7)d和(20.0 ± 4.7)d(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合并脾血管切除SPDP相比,保留脾血管SPDP尽管手术难度大,但因避免损伤脾血管,保护了脾脏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并发症少,应为SPDP手术的首选术式.
作者:赵志鸿;白志刚;王栋;刘俊飞;李予闽;刘洪波;温永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随着吻合器、闭合器、直线切割器、医用OB胶等医疗器械及材料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食管癌术后发生食管、胃-胸主动脉瘘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该并发症发病急,进展快,如不实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往往短期内即造成患者的死亡.本文总结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1998-2010年抢救的6例食管癌术后发生胸主动脉瘘的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恩五;曾茜;曾伟生;乔贵宾;张卓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了解EB病毒(EBV)在儿童患者中的流行趋势和季节流行特点.方法:2005-2009年,对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取咽拭子,检测咽拭子中EBV-DN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检测患儿13 429例,阳性例数为2 003例,总感染率为14.9%;从2005年至2009年,儿童患者的EBV感染率由21.3%下降到12.2%,呈下降趋势;(2)按月统计,4月和10月EBV在儿童患者的感染率高,7月和8月感染率低;(3)EBV在男女儿童患者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3岁、4 ~ 6岁、7 ~ 9岁、10 ~ 15岁四个年龄组中,4 ~ 6岁年龄组EBV感染率高,但≤3岁年龄组感染人数多,占总感染人数的67.3%,感染的病症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9.4%.结论:EBV在武汉地区儿童患者的感染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为儿童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流行呈季节变化,4月和10月感染率较高,7月和8月感染率较低,主要以3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
作者:胡兴文;王维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改变血红素加氧酶-1(HO-1)水平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胸主动脉和肺动脉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内毒素模型组(LPS 4 mg/kg,腹腔注射).应用RT-PCR技术检测血管HO-1 mRNA表达;应用血管张力检测技术检测各组主动脉和肺动脉血管环在HO-1抑制剂和诱导剂孵育前后反应性变化.结果:内毒素组胸主动脉与肺动脉的HO-1 mRNA均明显增高.HO-1抑制剂预孵育后,内毒素组胸主动脉对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较孵育前提高了31.42%(P<0.01),但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无显著变化;内毒素组肺动脉对PE的收缩值亦增加(P<0.01).HO-1诱导剂预孵育后,内毒素组胸主动脉收缩性较孵育前显著下降,肺动脉收缩性较孵育前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O-1对内毒素血症胸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舒缩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作者:邢邯英;王蓓;黄黛;张冬会;野战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二尖瓣环钙化(MA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138例MAC患者[MAC组,含重度MAC患者(SMAC组)45例,非重度MAC患者(NSMAC组)93例]及90例同期进行检查无MAC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计算颈动脉的狭窄幅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MAC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SMAC组上述指标比较更为显著(P<0.05); NSMAC 组及SMA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MAC组颈动脉IMT与NSMA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差性;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AC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50%有意义的预测因子(P<0.01).结论:通过对MAC的检测,能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作者:刘彩杰;孙志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测老年食管癌患者侧卧位与单肺通气(OLV)对每搏量变异(SVV)与脉压变异(PP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6例,年龄65 ~ 82岁,ASAⅠ~Ⅱ级.围术期使用PiCCOTM plus系统监测SVV、PPV,观测双肺通气下侧卧位前(T1)、侧卧位后15 min(T2)与OLV 15 min后(T3)SVV、PPV的变化.结果:与T1时点比较,SVV于T2及T3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V均数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麻醉中,胸膜腔闭合状态下,由仰卧位、双肺通气改换为侧卧位、OLV时,SVV较PPV波动大,可能影响其作为容量治疗效果指标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凤仙;徐世元;刘辉;许睿;雷洪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减少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手术颈部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成功在我科行改良法经左颈、右胸、腹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的675例患者的颈部吻合口瘘的情况.结果:6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2例,瘘发生率为6.22%,无一例瘘入胸腔,住院时间(12.5 ± 8)d.结论:改良法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能减少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且治疗方便,愈合周期短.
作者:束余声;孙超;胡继宽;王书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20岁.因右侧臀部及会阴部疼痛2 d,出现红斑、水疱1 d就诊.2 d前右侧臀部及会阴部出现烧灼感及针刺样疼痛,随后右侧臀裂部及会阴、阴囊、阴茎皮肤出现红斑、集簇性水疱.3 h前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表现为排尿排便费力,等待时间长,但能自主排出大小便,下腹无明显胀痛.患者发病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既往身体健康,无膀胱炎、前列腺炎及便秘等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永强;汤予锋;尹继平;魏启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和游离PSA/总PSA比值(f/tPSA)水平变化,以评价其在前列腺癌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可疑冠心病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3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组2).测定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前、后24 h和30 d时的tPSA,fPSA和 f/tPSA值.结果:组1 tPSA、fPSA和 f/tPSA值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2术后24 h tPSA、fPSA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0 d tPSA、fPSA和 f/tPS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置入术可引起tPSA、fPSA值明显升高,到术后30 d时恢复正常范围.tPSA、fPSA值不能用于冠状动脉置入术后30 d内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育斌;高兴成;黄伟佳;张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静点盐酸氨溴索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顽固性痰鸣音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支气管肺炎顽固性痰鸣音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抗病毒及对症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点盐酸氨溴索 10 mg/(kg·d),静点,1次/d.结果:观察组顽固性痰鸣音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46/50),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点盐酸氨溴索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顽固性痰鸣音的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伟娟;徐晓宏;李冬梅;崔秀娟;范秀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沙利度胺联合佳支持治疗和佳支持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重变化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沙利度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每日睡前口服沙利度胺1次,剂量l50 mg,同时接受佳支持治疗.对照组23例接受佳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体重增加情况及KPS评分.治疗后2个月评价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个月体重增加、KPS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干,嗜睡,便秘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增加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体重及改善其KPS评分,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陈声池;邹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眶内距视神经根部2 mm处用Yasargil动脉瘤夹夹持左侧视神经30 s,术后5 d在大鼠左侧上丘注射荧光金标记RGCs.将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根据不同存活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伤后第7、14和21天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另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相应存活时间点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各组大鼠左侧视网膜平铺后计数存活RGCs并计算出RGCs的平均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平均密度为2 268 ± 100/mm2.视神经挤压伤后RGCs急剧减少,伤后第7、14 和21天分别减少至1 301 ± 105/mm2、760 ± /60 mm2和648 ± 65/mm2.Rg1治疗组存活RGCs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第7、14和21天分别为1 748 ± 98/mm2、1 030 ± 68/mm2和840 ± 71/mm2(P<0.05).结论:Rg1在视神经挤压伤后对RGCs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方庆;陆卫华;赵智刚;程青;邬明;刘非凡;李小平;杨剑虹;唐忠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建立改良恶性风险指数(risk of malignancy index,RMI)模型,评价改良后RMI在卵巢肿瘤术前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4例曾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恶性组69例,良性组145例.筛选诊断因子进而改良RMI计算模型;绘制改良前后RMI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参数法对比RMI 1 ~ 3改良前后的ROC曲线下面积;计算改良后RMI1-3的诊断界值.结果:绝经后状态、多囊、实性、CA125、异常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为判断卵巢肿瘤性质的影响因子;增加TSGF改良RMI的计算方法后,RMI 1 ~ 3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分别较改良前增加(均P<0.01).改良后RMI的佳诊断界值在200左右.结论:RMI经改良后提高了诊断效能,值得向临床推荐.
作者:陈军莹;龙凤宜;姚德生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