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患者临床分析

项道满;郭峥;周瑾;陆晓和

关键词:下斜肌麻痹, 临床特征, 上斜肌断腱术
摘要:目的:观察儿童时期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 年4 月至2010 年12 月在我科确诊为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的12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观察手术效果.随访时间3 ~ 127 个月.结果: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者中8 例(66.7%)行患侧上斜肌断腱术,3 例(25%)行内直肌后退术及上斜肌断腱术,1 例(8.3%)行健侧上直肌后退及患侧上直肌断腱术.12 例患者中,所有患儿均存在代偿头位,12 例患儿(75%)术后代偿头位消失.9 例(75%)患儿内斜视通过戴镜可完全矫正,未行水平斜视矫正手术,部分患者行上斜肌减弱术后,裸眼水平斜视也获得矫正.3 例(25%)戴镜状态下,仍有部分内斜视,同时行内直肌肉减弱术后,水平斜视获得矫正.12 例(100%)患儿术后垂直斜视全部获得矫正.结论: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患者常以内斜视作为首发症状,下斜肌麻痹比较隐蔽,内斜视多为继发表现,大多数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患侧上斜肌断腱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产妇心身健康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产妇心理健康的有关因素,为预防产后抑郁提供依据.方法:对220 名产妇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分析产妇心身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常模相比EPQ 显示低E 分和高N 分(P < 0.05);SCL-90 的躯体化、忧郁、焦虑因子分及SAS 总分、SDS 总分在产后均显著高于产前(P < 0.05);SSRS 总分则显著低于产前(P < 0.01);神经质倾向、主观支持不足、产前忧郁、SDS 总分高和负性生活事件是产后心身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P < 0.05).结论: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采取综合措施以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张深山;叶凯文;林芬;李林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检测指标分析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乙肝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脐血乙肝标志物阳性的意义.方法:对168 例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的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乙肝标志物和HBV DNA 检测.结果:168 例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中,HBeAg 阳性组共46 例,其脐血HBsAg 阳性13 例(28.3%),高于HBeAg 阴性组(5.70%,P = 0.000).HBeAg 阳性组其脐血HBeAg 阳性22 例(47.8%),高于HBeAg 阴性组(0.8%,P = 0.000).HBeAg 阳性组其脐血HBV DNA 阳性12 例(26.1%),高于HBeAg 阴性组(0%,P = 0.000).HBV DNA 阳性组中,其脐血HBsAg 阳性15 例(16%),高于HBV DNA 阴性组(4.1%,P = 0.013).HBV DNA 阳性组中脐血HBeAg 阳性24 例(25.5%),高于HBV DNA 阴性组(0%,P = 0.000).HBV DNA 阳性组中脐血HBV DNA 阳性12 例(12.8%),高于HBV DNA 阴性组(0%,P = 0.001).脐血HBeAg 阳性者24 例,其HBV DNA阳性11 例(45.8%),单纯HBsAg 阳性者7 例,脐血HBV DNA 阳性者0 例.结论:宫内感染与孕妇的乙肝感染状态有关,孕妇HBeAg、HBV DNA 阳性是乙肝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脐血HBV DNA 阳性是诊断宫内感染的直接指标,而单独HBsAg 阳性不一定是宫内感染.

    作者:刘玉昆;黄晓霞;王蕴慧;刘梅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慢性肾病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病(CKD)患者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由于肾功能不全导致的活性维生素D 缺乏、钙磷代谢紊乱等引发甲状旁腺产生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PTH).目前研究认为PTH 作为尿毒症毒素之一, 能引起CKD 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 是CKD 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已对SHPT 与心血管疾病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现将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王国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与HBeAg及ALT联合检测的意义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HBV DNA)载量水平与e 抗原(HBeAg)及ALT 的关系,探讨HBV DNA 载量水平与HBeAg 及ALT 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70 例入院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和50 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ALT、HBeAg 和HBV DNA.采用速率法检测ALT,HBeAg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病例组血清HBV DNA含量高于103 copy/mL 者50 例,HBeAg 阳性47 例,且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 = 0.710,P < 0.001).70 例病例组中有50 例ALT 异常,且其异常率随HBV DNA 含量升高而增加.ALT 水平和HBV DNA 含量相关性差(r = 0.253,P < 0.05);而ALT 异常率与HBV DNA 载量呈正相关(r = 0.877,P < 0.05).结论:HBV DNA 载量与HBeAg 同时检测可提高临床对乙型肝炎感染的诊断.HBV DNA 是反映病毒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ALT 的结果可帮助临床了解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和肝脏的炎症活动性.

    作者:黄清蘅;陈文思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褪黑素对小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MT 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60 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7 d 组和治疗7 d 组.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治疗7 d 组分别于处死前3 d 腹腔注射MT(20 mg/kg,3 次/ d),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小鼠于处死前3 d 采用Y-型电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检测完毕后行脑组织SOD、NO、MDA 及脑组织含水量检测;电镜下观察海马CA3 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7 d 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 < 0.05);治疗7 d 组SOD 含量显著升高,NO、MDA 含量明显下降;电镜下,较非治疗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明显改善.结论:褪黑素可以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不同程度的减少或减轻神经元的损害,说明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肖朝伦;余资江;李玉美;令狐艳;余彦;康朝胜;常傲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取155 例首程放疗Ⅲ~Ⅳa 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单纯放疗组(RT 组)76 例和同期放化疗组(CCRT 组)79 例,均为二维常规根治性放疗.CCRT组分别在放疗第1 周、第4 周、放疗后1 ~ 2 周内给予顺铂30 mg /m2d1~3,5-氟尿嘧啶500 mg /m2 d1-5,静脉点滴.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构成比等均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3 个月,CCRT 组和RT 组鼻咽部肿瘤消退率和颈部淋巴结肿瘤消退率均分别为97.5% vs 92.1%与94.9% vs 89.5%(均P > 0.05).CCRT组和RT 组1、3 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1.6%、76.1%与87.9%、52.5%(均P < 0.05).CCRT 组和RT组1、3 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84.8%与91.9%、65.4%(均P < 0.05).CCRT 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能进食、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患者明显增加,需静脉补液、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CCRT 组有62 例(78.5%)、RT 组有39 例(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 = 12.592,P < 0.001).结论:同期放化疗可以提高中晚期(Ⅲ或Ⅳa 期)鼻咽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其毒性反应不影响放疗的顺利完成,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作者:蔡凯;韦赤勇;杨立华;董彤;刘俊波;胡联民;陈刚;陈勇文;胡奇友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直接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 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2009 年12 月至2010 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CCU 住院诊断为STEMI 的患者162 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80 例)和对照组(82 例),阿托伐他汀组直接PCI 术前给予80 mg 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术前则不给予任何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指标:术后2 h ST 段回落(STR);校正TIMI 帧计数(CTF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以及术前、术后内皮细胞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纤溶活性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水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纤溶活性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CK-MB 峰值低于对照组,术后1 周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结论:STEMI 患者直接PCI 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能改善术后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保护缺血心肌,其机制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纤溶活性相关.

    作者:雷晓明;李韶南;黄慧芳;刘震;陈平安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6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8 例)和治疗组(58 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治疗,治疗组给予甲钴胺治疗.结果:(1)治疗4 周后,治疗组患者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 = 5.609,P = 0.018).(2)治疗4 周后,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7.669,P = 0.000;t = 3.095,P = 0.002).结论:甲钴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良好.

    作者:陈琳;梁江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他汀强化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92 例UAP 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60 mg/d(治疗组)和常规剂量[对照组;平均剂量为(25 ± 5.5)mg/d]的阿托伐他汀钙进行为期2 周的治疗,观察UAP 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血脂、hs-CRP 水平、PLT、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指标和LDL-C、hs-CRP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同时,除肌酐水平外,两组的其他安全性指标基本一致.结论: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UAP 患者可能是一个更有效和更安全的临床治疗选择.

    作者:胡晖;杨希立;周昭仑;许兆廷;王蔚;温旭涛;蔡炜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微创经皮内固定、内窥镜下减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脊柱内固定系统(Sextant)、内窥镜(METRx)辅助X-tube 通道结合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障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07 年5 月至2010 年5 月,选择31 例无神经系统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在C 型臂X 线机监视及引导下,采用经皮脊柱内固定系统、内窥镜辅助X-tube 通道完成椎管减压、骨折复位及跨伤椎的二椎体四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并经单侧或双侧伤椎椎弓根向复位的椎体内注入CPC.手术前后及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骨折椎体高度、Cobb 角以及椎管横截面积等影像学指标情况.结果:本组31 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5 min,平均出血量210 mL,平均下床活动时间3.5 d.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得到明显恢复(P < 0.01);术后经过12 ~ 36 个月随访,伤椎椎体高度、Cobb 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伤椎内CPC 充填量良好,未见有CPC 椎管内和椎间孔内泄漏,无内固定置入及椎体成形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微创经皮脊柱内固定系统、内窥镜辅助X-tube 通道结合CPC 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障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能够有效、安全地恢复爆裂性骨折椎体的高度,复位椎管内骨块,且术中即时重建椎体强度,可满足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继发后凸畸形.

    作者:陆奇峰;唐根林;张文捷;郭曙光;刘红光;陈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肺结核并肺部真菌感染34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9 年1 月至2010 年9 月期间我院住院符合肺结核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标准的临床病例34 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 例肺结核并肺部真菌感染病例中并存基础病变占30 例(88.2%).确诊病例3 例(8.8%),临床诊断病例31 例(91.2%).念珠菌属占26 例(76.5%),霉菌属7 例(20.6%),隐球菌属1 例(2.9%).结核病灶广泛、排菌、空洞形成、肺结构改变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基础、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结论:伴多种慢性基础病变的严重肺结核患者易发侵袭性真菌感染.

    作者:覃红娟;邝浩斌;李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疾病.该病能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随着病情延长,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可导致不同脏器的功能不可逆障碍和衰竭,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病情及相关并发症的关键[2-3].

    作者:竺澎波;高鸣;关平;陈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替罗非班应用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老年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目的:明确替罗非班是否可以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老年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发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作用,同时不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方法:入选入院前1 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后无缺血性胸痛症状,因外科疾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的12 例患者配对分组,手术前5 d 停用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6 例患者应用替罗非班0.1 μg/(kg·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对照组6 例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 mg/kg 皮下注射(每天2 次),手术结束后在重症监护室中继续术前应用方法,根据外科情况允许,停用替罗非班及低分子肝素,尽早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分析围手术期两组新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未发生大量出血而导致输血或需二次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结论:替罗非班应用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治疗作用不亚于低分子肝素,没有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而且有半衰期短的特点,其优势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作者:夏经钢;尹春琳;曲杨;郝恒剑;徐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中药及有效成分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视神经损伤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外伤、青光眼、炎症、缺血及肿瘤等.损伤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 cells,RGCs)继发性变性,是不可逆性视觉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损伤后短期内控制RGCs 坏死和抑制RGCs 继发性凋亡[1-2]及促进受损节细胞神经轴突的再生[3-4]成为视觉恢复的关键因素.

    作者:别曼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泛素、20S蛋白酶体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泛素(Ub)、20S 蛋白酶体(20S PSM)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0 例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COPDⅠ组)、30 例COPD 缓解期患者(COPDⅡ组)及30 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Ub、20S PSM、TNF-α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COPDⅡ组比较,COPDⅠ组血清Ub、20S PSM、TNF-α均显著增加(P < 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PDⅡ组血清Ub、TNF-α显著增加(P < 0.01),20S PSM 增加不显著(P > 0.05).COPD 患者血清Ub、20S PSM 水平分别与TNF-α具有相关性(r = 0.559,r = 0.859,均P < 0.01).结论:Ub、20SPSM 在COPD 患者血清中含量增加,可能与COPD 患者体内蛋白质高分解代谢相关,并且其水平增加与COPD全身炎症反应因子TNF-α激活相关.

    作者:刘待见;夏熙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手术后麻醉恢复室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手术后麻醉恢复室(PACU)存在的护理风险特点及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方法:以风险管理知识为指导,对2010 年我院手术后入PACU 的13 094 例患者(分上下半年)进行回顾分析,上半年6 612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下半年6 482 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仅行一般性临床护理,研究组针对护理风险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两组的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显著提高,护理风险事件频次减少,护理环境改善,研究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风险管理有助于护士提高护理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慕瑶;朱琼芳;陈旭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微量泵应用于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随着临床各种新型静脉麻醉药物的运用, 全凭静脉麻醉以其完全无污染, 可控性强的优点在各个医院广泛开展,在我科也得到运用,成为全身麻醉的主要麻醉方法.而作为全凭静脉麻醉不可缺少的组份, 微量泵被广泛运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惠;韩国红;何安洁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肺隔离术在肺挫伤合并肋骨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肺隔离技术在肺挫伤合并肋骨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肺挫伤合并多处多根肋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98 例,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D 组)和气管导管插管(E 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SpO2及Ppeak值的变化.结果:D 组SpO2较E 组维持平稳[(98.71 ± 1.76)% vs (92.50 ± 8.95)%,P < 0.01],E 组Ppeak值较D 组偏高[(26.42 ± 1.80 ) cmH2O vs(20.52 ± 6.54) cmH2O,P < 0.01].结论:肺挫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行手术时,肋骨内固定的佳时机宜在受伤72 h 后进行;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肺隔离术能有效地预防术中健侧肺通气不良和气道梗阻.

    作者:赵泽宇;王茜;顾其军;罗敏;罗良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恶性肿瘤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结肠恶性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腹腔镜结肠恶性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期182 例腹腔镜和154 例开腹手术结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疗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肿瘤病理分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手术组除平均手术时间稍长于开腹组外,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1);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腔镜手术组为8.24%,略高于开腹手术组的7.14%(P > 0.05);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手术组为16.48%,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的31.17%(P < 0.01).其中,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3.30%、2.20%和1.65%,较开腹手术组(分别为8.44%、7.14%和5.84%)明显减低(P < 0.05),其他并发症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下结肠恶性肿瘤手术不增加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细胞免疫改变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 流感患者发病期细胞免疫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 年12月至2010 年2 月于我院就诊甲型H1N1 流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8 例重症甲型H1N1 流感患者(重症组)、10 例普通甲型H1N1 流感患者(普通组),另纳入10 例健康人群(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绝对计数检测,并使用SPSS13.0 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症组CD8+ T 细胞、CD4- CD8- T 细胞、CD3+ T 细胞均比对照组低;CD4/CD8 比值高于对照组和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重症甲型H1N1 流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对H1N1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有提示意义,重视免疫系统的检查和监测有助预后预测和炎症控制.

    作者:赵一菊;陈冬萍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