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士开;陆云飞;陈正红
目的:探讨广东省梅州市客家人群非饮食因素与胃癌关系.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51例胃癌病例及54例对照组非饮食方面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收入低、10年前饮用河水/沟塘水/水库水、情绪易低落、慢性胃炎史、家族消化道肿瘤史、被动吸烟及污染性工作与胃癌发生呈正相关,而使用抽油烟机、高文化程度则与胃癌发生呈负相关.(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病史(OR=35.329,95%CI:4.896~154.920)、污染性工作(OR=4.714,95%CI:1.853~10.480)、高文化程度(OR=0.455,95%CI:0.195~1.063)进入回归模型.结论: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明确该结论,为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该地区人群胃癌的病因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杨宇辉;丘波;邹浩元;周铭;杨宇扬;赖春凤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观察Caveolin-1(CAV-1)基因在鼻咽癌细胞株5-8F和6-10B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鼻咽癌细胞株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方法:(1)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T-PCR,qRT-PCR)检测CAV-1在鼻咽癌细胞株5-8F、6-10B和永生化鼻咽癌上皮细胞株NP69中的表达情况.(2)用免疫组化检测其在细胞株5-8F和6-10B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qRT-PCR结果显示CAV-1在5-8F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在6-10B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AV-1在5-8F和6-10B组织中也明显差异.结论:CAV-1在5-8F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和其高侵袭,高转移能力相关.
作者:冷雷;戚飞飞;任俊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与左室附壁血栓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左室附壁血栓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血栓组30例,非血栓组36例,比较两组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膨出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1)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室壁瘤膨出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血栓组显著大于非血栓组[(1.17±0.26)cm比(1.04±0.19)cm,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易发生附壁血栓,但左室附壁血栓与瘤体大小无明显关系.
作者:张治平;鄢华;刘成伟;陈国洪;苏晞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患者男,82岁,因发现血糖高16年,四肢麻木、烧灼感半年于2010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16年前出现乏力、消瘦、体重减轻约10kg,无明显口渴、多饮、多尿等,在当地医院化验空腹血糖8 mmol/L,诊断糖尿病,先后予二甲双胍、拜糖平及诺和龙等多种药物治疗,饮食控制欠佳,空腹血糖在7.5 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1~13mmol/L.于2009年加用甘精胰岛素24~30 U/d皮下注射,空腹血糖在6~7 mmol/L.
作者:柳青;史茂伟;张静;王立欣;白红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患儿男,7岁,因克林霉索输液渗漏后致右2~5指屈曲受限6个月入院.患儿于6个月前右手输注克林霉素时出现液休渗漏而肿胀.其家属诉当时肿胀较重,给予热敷等理疗.2个月后肿胀减轻,发现右手指关节屈曲受限.后又进行关节屈曲功能锻炼.1个月前来我院就诊,2~5指间关节屈曲略受限,掌指关节僵硬.门诊给予蜡疗等理疗方法并指导加强功能锻炼,复诊时发现2~5指指间关节活动明显好转,第2指掌指关节屈曲45°,3~5指掌指关节仍僵硬.现患手掌仍肿胀,无疼痛,无麻木.
作者:潘姚秀;施海峰;陈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患者女,37岁,右前臂双骨折,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检查:T 36.8°C.BP 108/54 mmHg.HR 86次/min,R 16次/min.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心肺听诊(一),神经系统(一).血常规、电解质、血糖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作者:宋留新;王松柏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在强噪声条件下,磷酸二酯-3A(phosphodiasterase-3A,PDE3A)特异性抑制剂西洛他唑(cilostazol)对豚鼠耳蜗血流及听阈偏移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无噪声给药组、强噪声不给药组,强噪声给药组.强噪声组给予4 KHz的倍频窄带噪声(105 dB SPL)处理13 h.处理后立即腹腔注射西洛他唑(10mg/kg),分别测定处理后各组动物的耳蜗血流速度及ABR阈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强噪声不给药组的血流速度在处理后60、90、120 min时均显著性下降(P<0.01):与强噪声不给药组比较,强噪声给药组的血流速度在处理后30、60、90、120 min时均显著性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强噪声不给药组在处理后ABR阈值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与强噪声组不给药组相比较,强噪声组给药组ABR阔值要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西洛他唑能有效改善耳蜗的血流状况及恢复强噪声所致豚鼠的听阅偏移
作者:黄敏齐;张建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利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与抑癌基因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融合表达载体,为研究PTE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RT-PCR(reversing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获得正常人胚肾细胞293T中PTEN片段,先克隆至pMD18-T载体,对其进行测序分析,双酶切后与pEGFP-N2载体连接构建pEGFP-N2-PTEN重组质粒,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子宫内膜癌细胞分3组,第一组转染pEGFP-N2空载体,第二组转染pEGFP-N2-PTEN重组质粒,第三组未转染做空白对照,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pMD18-T-PTEN质粒测序与GenBank中人PTEN编码区(CDS)序列一致,pEGFP-N2-PTEN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两个大小分剐为1.4 kb和4.7 kb的片段,且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成功,Western blot检测出质粒转染组中PTEN蛋白质高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N2-PTEN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在HEC-1B细胞中高表达,为子宫内膜癌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黄婷婷;王萌;彭小刚;曹青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C臂透视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75例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选择小腿前外和(或)内侧弧形小切口,通过锁定钢板楔形尾端插入式固定骨折两端,骨折部位均获得解剖复位.结果:75例患者获得9个月的随访,患肢皮缘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无大血管损伤,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关节无卡压,骨折处无畸形愈合,患肢无短缩、无关节退变等并发症发生,临床治愈率达100%.结论:胫骨锁定钢板的高度稳定性及创伤小等优点,必将提高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外科治疗的临床治愈率.
作者:杨俊;白杨;聂军;蔡伟斌;叶汉深;洪加津;陈大军;郭新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婴儿痉挛症是一个高度年龄特异性的癫痫综合征,主要特征为特殊的痉挛发作、脑电图晕高峰节律紊乱,常伴智力低下.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假说作一综述.CRH具有促癫痫作用,增加未成熟脑的兴奋性并在应激下过度表达,这被认为是婴儿痉挛症发病的CRH增高假说.
作者:王雅洁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无论透析与否均面临发生恶性肿瘤的高危险性.许多因素可以促进这种危险:尿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1],代谢产物蓄积,慢性感染以及透析时间的延长及年龄的增大[2].尿毒症并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时,一方面水、钠潴留严重,造成心血管系统负荷增加,另一方面尿毒症毒素在体内潴留,易引起各种手术并发症,增加了手术风险.
作者:张广钰;田小林;钟漓;沈三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价值和实验室指标.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54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儿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2例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在ICU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其中7例患儿在少尿2h和血钾持续升高后早期行腹膜透析(实验组):5例患儿在血尿素氮和肌酐达到透析指标做腹膜透析(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患儿生存5例,病亡2例:对照组患儿生存0例,病亡5例.同时,18h测定肌钙蛋白I(cTnI)、腹膜透析后动脉pH值、碱剩余(BE)、乳酸(Lact)、胶体渗透压(COP)、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nS)、气道峰压(PIP)等指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cTnI、pH、PIP、COP指标,早期行腹膜透析有助于先心病室缺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恢复.
作者:易立文;刘平波;曾德斌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5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分别给阿托伐他汀联合低脂饮食或单纯低脂饮食治疗1年,观察血压、臂踝脉搏渡传导速度(baPWV)、内皮素-1(ET-1)、血管病性假血病因子(vWF)、NO、血脂、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TG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他汀组ET-1、vWF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NO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ET-1、vWF、NO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baPWV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他汀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与单纯低脂饮食治疗比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效调脂、改善内皮功能,延缓动脉弹性下降.
作者:董凤英;阮云军;叶丽丽;邱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提高对血浆D-二聚体<500μg/L的肺栓塞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1日入院,血浆D-二聚体初次检测值<500μg/L,但影像学确诊为肺栓塞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3例为次大面积肺栓塞,7例为非大面积肺栓塞,没有大面积肺栓塞病例.其中Wells评分为临床验前概率低度(评分<2)的有0例,临床验前概率中度(评分2~6)的有7例,临床验前概率高度(评分>6)的有3例.Wells评分低为3分,高为10分,中位数为5.25分.结论:由于肺血栓栓塞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漏诊,而漏诊患者病死率高,故尽管血浆D-二聚体初次检测值<500μg/L,但临床不能排除肺栓塞,仍应及时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肺栓塞.
作者:陈兢兢;李静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患者男,75岁,退休工人,2009年因体检时发现右侧胸膜结节,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腔镜下行右侧胸膜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纤维组织增生伴炎细胞浸润及间皮细胞增生.胸膜间皮瘤首先考虑.术后2年未诉不适.1周前患者因右侧胸痛,伴乏力、咳嗽,咳少量浓痰,于2011年4月14日再次入院就诊.体格检查:T36.8℃,P 72次/min,R 20次/min,BP 110/68 mmHg(1 mmHg=0.133kPa).皮肤、黏膜无黄染,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锁骨上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朱冠保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节律冲洗法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N),简称二联法,对于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痊愈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入院的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2)和对照组(n=32),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般治疗方法,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二联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痊愈时间(d)、同期(7、14 d)营养学指标前白蛋白(PAB)和转铁蛋白(TRF)水平及ARDS、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平均痊愈时间、营养学指标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联法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颖剑;崔伟英;高鹏志;底国营;许建多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根据测定乳腺癌患者局部的血含量、氧含量的值,总结其和乳腺癌预后因子HER-2、ER、Ki-67及MVD的关系.方法:对3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进行血氧功能成像检查,并记录其局部的血含量、氧含量的值,术后用免疫方法测量癌肿Ki-67、MVD、HER-2、ER的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Ki-67、HER-2、MVD与术前肿瘤局部血舍量呈正相关,与氧含量呈负相关,ER的表达与术前肿瘤局部血含量及氧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乳腺癌血氧功能成像与部分乳腺癌预后因子表达具相关性,可以间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沙盈盈;冯寿全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液冲洗在继发性腹膜炎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继发性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处理腹膜炎的原发病灶后,在患者腹腔内均放置2根输入导管和1根引流管,并用腹膜透析液进行冲洗,每12h 1次,并于1、2和4d后检测降钙素原水平,并对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血压于(38±9)h达到平稳,而对照组需要(58±39)h,P<0.01;降钙素原在治疗组于第4天降到(2.2±1.5)ng/mL,对照组为(10.5±27.1)ng/mL,P<0.01;治疗组除1例结肠癌术后破裂在救治过程中发现存在肝转移而放弃治疗血压均恢复平稳,对照组病死率22.22%,P<0.01.结论:对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患者,腹膜透析液冲洗有着多方面的治疗作用.
作者:冯伟生;刁井地;冯伟龙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相似危险度分层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按照2007提出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危险度分层标准,将130例患者作观察组,首先依入院初检测的血浆C反应蛋白、内皮素升高与否,分为两者均升高、两者之一升高及两者均不高3组,采用Gensini积分对各组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结果:血浆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均升高组其Gensini积分较另两组明显升高(P<0.01),而两者均不高组和两者之一升高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3组间不同危险度分层患者对Gensini积分的影响提示主要是高危患者间的差异影响3组间的Gensini积分变化,而3组间低、中危患者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相似危险度分层患者中血浆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均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特别对于高危患者常提示冠脉病变相对严重.
作者:郑巨克;李星群;匡永东;吕良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血清生物学指标作为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演变的补充,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物学指标主要是一系列心肌损伤标记物,其中又以肌钙蛋白作为首选.但它们存在着早期敏感性低及不能鉴别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缺血性胸痛的缺点,因此结合其他生物学指标综合考虑是必要的.
作者:王凯;刘和俊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