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苦参碱对受192铱照射人员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李红波;肖扬;蒋祖军;李力;王林

关键词:细胞凋亡, 苦参碱, 192铱, 辐射, 端粒酶
摘要: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受192铱(192Ir)低剂量照射人员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受192Ir迁延性低剂量照射(0.05~0.66 Gy)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予复方皂矾丸、苦参碱和安慰剂组治疗.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ELISA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AnnexinV-FITC及PI双染,应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观察受照人员治疗前后骨髓象、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受照人员骨髓各系均可见形态学异常,总异常率(减低+极度活跃)为20.4%;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随时间迁延而升高,细胞凋亡率则随时间迁延而降低.经苦参碱及复方皂矾丸组治疗后6个月各系形态异常、端粒酶活性亦逐步恢复接近正常,骨髓细胞凋亡率增高.其中以苦参碱组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苦参碱作为辐射防护剂可诱导受辐照射人员骨髓细胞凋亡,抑制其端粒酶活性高表达.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物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探寻修复周围神经的新型移植物.方法:分别取家犬、新西兰大白兔臂丛神经及SD大鼠坐骨神经,对其适当切修使直径、长度相近,对获取的神经进行低渗-脱细胞处理,得到脱细胞神经移植物.32只大鼠均制造人为坐骨神经缺损,随机均分为4组,A组,家犬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B组,兔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C组,大鼠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D组,未修复组.修复后进行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检测.结果:修复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均显著优于未修复组,而各修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异种脱细胞神经可取得与同种脱细胞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相似的效果.

    作者:何红云;邓仪昊;朱建华;张本斯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tu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系指因胆道梗阻相关因素而引起的急性胰腺炎.ABP占急性胰腺炎的50%~70%[1],其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达20%~30%.手术治疗对于ABP的有效性近年来已达成共识,但对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一些争议.现收集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96例临床资料,对其不同治疗方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秦双伟;艾可为;寸向农;杨开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手足口病139例分析

    目的:探讨EV71、COXAl6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免疫功能,为临床治疗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39例EV71、COXA16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免疫功能、WBC、CRP.结果:两组病例发病年龄、呼吸道症状、血糖、WBC、肝功能、心酶谱、IgA、IgG、CD3+CD8+、CD4+/CD8+T细胞百分比、N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损害、并发脑炎、皮疹数量、CRP、IgM、CD3+、CD3+CD4+、CD3-CD19+,CD19+CD23+、CD4+CD25+T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71手足口病重症率较高,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更明显.

    作者:尤海章;储矗;季伟;李晓狄;赵显虹;李蓓荃;徐俊;周卫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加味温胆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第7、14、21、28天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REBI mRNA表达变化.结果:海马CREB1 mRNA表达变化,21、28d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REB1 mRNA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西药组大鼠海马CREB1 mRNA表达增加(P<0.01).结论:加味温胆汤可通过上调海马CREB1 mRNA表达而发挥其抗抑郁效应.

    作者:张丽萍;夏猛;武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原发性胸膜鳞癌误诊为胸膜间皮瘤1例

    患者男,75岁,退休工人,2009年因体检时发现右侧胸膜结节,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腔镜下行右侧胸膜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纤维组织增生伴炎细胞浸润及间皮细胞增生.胸膜间皮瘤首先考虑.术后2年未诉不适.1周前患者因右侧胸痛,伴乏力、咳嗽,咳少量浓痰,于2011年4月14日再次入院就诊.体格检查:T36.8℃,P 72次/min,R 20次/min,BP 110/68 mmHg(1 mmHg=0.133kPa).皮肤、黏膜无黄染,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锁骨上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朱冠保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TFPI-2基因CpG岛甲基化与胰腺癌的关系

    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基因CpG岛甲基化的状态,并分析甲基化改变与胰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45例胰腺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中TFPI-2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胰腺癌组织中TFPI-2基因的甲基化阳性率为71.1%(32/4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1.1%(14/45)(P<0.01).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未发生甲基化.TFPI-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还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有相关性(P<0.05).结论:TFPI-2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出现异常甲基化,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郑浩;汤志刚;黄强;陈炯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置管节律冲洗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节律冲洗法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N),简称二联法,对于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痊愈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入院的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2)和对照组(n=32),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般治疗方法,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二联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痊愈时间(d)、同期(7、14 d)营养学指标前白蛋白(PAB)和转铁蛋白(TRF)水平及ARDS、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平均痊愈时间、营养学指标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联法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颖剑;崔伟英;高鹏志;底国营;许建多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腹膜透析液冲洗对继发性腹膜炎休克的作用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液冲洗在继发性腹膜炎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继发性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处理腹膜炎的原发病灶后,在患者腹腔内均放置2根输入导管和1根引流管,并用腹膜透析液进行冲洗,每12h 1次,并于1、2和4d后检测降钙素原水平,并对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血压于(38±9)h达到平稳,而对照组需要(58±39)h,P<0.01;降钙素原在治疗组于第4天降到(2.2±1.5)ng/mL,对照组为(10.5±27.1)ng/mL,P<0.01;治疗组除1例结肠癌术后破裂在救治过程中发现存在肝转移而放弃治疗血压均恢复平稳,对照组病死率22.22%,P<0.01.结论:对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患者,腹膜透析液冲洗有着多方面的治疗作用.

    作者:冯伟生;刁井地;冯伟龙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YKL-40水平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YKL-40(几丁质酶-3样蛋白-1)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冠心痛组及冠心痛合并糖尿病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YKL-40浓度,比较各组问血清YKL-40水平.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测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与血清YKL-40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及单纯冠心痛组血清YKL-4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血清YKL-40水平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血清YKL-40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55,P<0.01).结论:血清YKL-40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YKL-40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可能在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郭艳歌;张菲斐;邱春光;韩战营;黄振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云南汉族老年人群β2-AR基因Arg16Gly多态性与COPD合并EH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drenoeeptor,β2-AR)基因编码区1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老年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用等住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180例研究对象的B2-AR基因编码区第1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β2-AR基因1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COPD合并EH组、COPD未合并EH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但16位点GlyGly与ArgGly基因型的COPD,其FEV1%预计值低于ArgArg 基因型的患者.在COPD合并EH组,Gly16等位基因位频率在各级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分别为18%、33%和50%,其在各级高血压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β2-AR基因1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老年COPD合并EH的发病无相关性.但β2-AR基因1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OPD肺通气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关,携带Gly16等位基因的COPD惠者肺通气功能更易受到损害.β2-AR基因1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OPD合并EH的血压分级有关,Gly16等位基因是COPD合并EH血压增高的因素.

    作者:王成;谭芳;杨皑岚;李华;毕鸿雁;傅玮萍;戴路明;陈芬;符琴;田陆云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与左室附壁血栓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与左室附壁血栓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左室附壁血栓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血栓组30例,非血栓组36例,比较两组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膨出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1)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室壁瘤膨出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血栓组显著大于非血栓组[(1.17±0.26)cm比(1.04±0.19)cm,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易发生附壁血栓,但左室附壁血栓与瘤体大小无明显关系.

    作者:张治平;鄢华;刘成伟;陈国洪;苏晞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血浆D-二聚体《500μg/L的肺栓塞患者10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血浆D-二聚体<500μg/L的肺栓塞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1日入院,血浆D-二聚体初次检测值<500μg/L,但影像学确诊为肺栓塞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3例为次大面积肺栓塞,7例为非大面积肺栓塞,没有大面积肺栓塞病例.其中Wells评分为临床验前概率低度(评分<2)的有0例,临床验前概率中度(评分2~6)的有7例,临床验前概率高度(评分>6)的有3例.Wells评分低为3分,高为10分,中位数为5.25分.结论:由于肺血栓栓塞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漏诊,而漏诊患者病死率高,故尽管血浆D-二聚体初次检测值<500μg/L,但临床不能排除肺栓塞,仍应及时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肺栓塞.

    作者:陈兢兢;李静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相似危险度分层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按照2007提出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危险度分层标准,将130例患者作观察组,首先依入院初检测的血浆C反应蛋白、内皮素升高与否,分为两者均升高、两者之一升高及两者均不高3组,采用Gensini积分对各组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结果:血浆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均升高组其Gensini积分较另两组明显升高(P<0.01),而两者均不高组和两者之一升高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3组间不同危险度分层患者对Gensini积分的影响提示主要是高危患者间的差异影响3组间的Gensini积分变化,而3组间低、中危患者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相似危险度分层患者中血浆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均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特别对于高危患者常提示冠脉病变相对严重.

    作者:郑巨克;李星群;匡永东;吕良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Endoglin、可溶性Endoglin与肝癌

    肝癌是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的恶性肿瘤,我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的国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肝癌才能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陈展洪;林曲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血管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5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分别给阿托伐他汀联合低脂饮食或单纯低脂饮食治疗1年,观察血压、臂踝脉搏渡传导速度(baPWV)、内皮素-1(ET-1)、血管病性假血病因子(vWF)、NO、血脂、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TG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他汀组ET-1、vWF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NO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ET-1、vWF、NO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baPWV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他汀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与单纯低脂饮食治疗比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效调脂、改善内皮功能,延缓动脉弹性下降.

    作者:董凤英;阮云军;叶丽丽;邱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单向可调控的放视网膜下液法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单向可调控巩膜针孔放视网膜下液的方法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单向可调控巩膜针孔放液方法,与传统巩膜切开脉络膜穿刺放液法进行比较,分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249只眼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分别为94.56%(139眼)、98.64%(145眼).对照组手术的一次手术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分别为82.35%(84眼)、88.24%(90眼).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一次手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31 2,P<0.01);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014,P<0.01).治疗组术后视力≤0.1共30眼(20.41%),≥0.2共117眼(79.59%).对照组术后视力≤0.1共32眼(31.37%),≥0.2共70眼(68.63%).两组的术后视力恢复≥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1 3,P<0.05).结论:此方法较传统放液方法操作简便,相对安全,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高翔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血清中炎性标记物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

    血清生物学指标作为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演变的补充,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物学指标主要是一系列心肌损伤标记物,其中又以肌钙蛋白作为首选.但它们存在着早期敏感性低及不能鉴别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缺血性胸痛的缺点,因此结合其他生物学指标综合考虑是必要的.

    作者:王凯;刘和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中β-防御素2水平及其与NF-κB的相关性

    目的: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及治疗后稳定期患者诱导痰中人β-防御素2(hBD-2)的水平及痰巨噬细胞中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的表达和它们相关性,探讨hBD-2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AECOPD及治疗后稳定期患者50例和50例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检测COPD患者治疗前及稳定期和健康对照组的肺功能,测定诱导痰中hBD-2的水平及痰巨噬细胞中NF-κBp65的表达,并分析hBD-2与NF-κBp65及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痰液hBD-2水平及痰巨噬细胞中NF-κBp65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加重期高于稳定期(P<0.01),相关分析显示,痰巨噬细胞中NF-κBp65的表达与hBD-2的水平呈正相关(r=0.862,P<0.01),诱导痰中B-防御素2水平与FEVI占预计值%呈负相关(r=-0.475,P<0.01).结论:hBD-2及NF-κB参与COPD的炎症过程;痰中hBD-2水平可作为COPD严重程度的指标;NF-κB可能通过上调hBD-2的表达而在COPD气道炎症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高蔚;翁婷;孟文书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入院的肺炎患者190例,分为非脓毒症72例、轻度脓毒症87例、严重脓毒症19例、脓毒症休克12例.比较各组患者间PCT、hsCRP、APACHEⅡ评分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PCT、hsCRP、APACHEⅡ评分对肺炎合并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诊断价值.结果:非脓毒症、轻度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PCT水平、APACHEⅡ评分依次升高,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脓毒症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但不同程度脓毒症间的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hsCRP、APACHEⅡ评分诊断肺炎合并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769、0.887.PCT、hsCRP、APACHEⅡ评分分别以≥2 ng/mL、≥75 mg/L、≥11分为截点诊断肺炎合并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性能高,敏感度分别为61.29%、80.65%、90.32%,特异度分别为88.05%、67.92%、81.76%.结论:PCT、hsCRP对判断肺炎合并脓毒症严重程度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hsCRP的敏感度优于PCT,而PCT的特异度优于hsCRP,PCT比hsCRP更能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作者:林诗杰;刘升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血CA125在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CA125测定在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肠结核患者32例、克罗恩病患者15例,抽取静脉血测定血CA125的浓度,以CA125>35μ/mL为阳性.结果: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患者的血CA125阳性率和绝对值存在很大差异[78.1%vs.26.7%,(245.3±306.3)μ/mL vs.(23.8±14.4)μ/mL,P=0.000].其中,肠结核合并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腹膜炎者血CA125阳性率和绝对值与克罗恩病相比统计学意义[95.0% vs.26.7%,(388.1±335.4)μ/mL vs.(23.8±14.4)μ/mL,P=0.000],而单纯肠结核(不合并肠外结核)与克罗恩病无统计学意义[58.3% vs.26.7%,(47.5±47.2)μ/mL vs.(23.8±14.4)μ/mL,P>0.05].CA125用于鉴别两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1%、73.3%、86.2%和61.1%.结论:血CA125在肠结核合并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腹膜炎患者中显著升高,在单纯肠结核者呈轻度增高,在克罗恩病者中增高不明显.测定血CA125有助于鉴别诊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

    作者:喻研;但自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