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肺癌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差异的临床研究

隋大鸣;蒋鑫;房蒙;潘科;徐松翠;庞帅;王桂芳

关键词:肺肿瘤, 性别, 年龄
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在男性和女性患者间的差异及年龄对肺癌的影响.方法:将1 003例肺癌患者分别按性别和年龄分组,其中<40岁定义为青年组,≥80岁定义为老年组,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患者鳞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患病率高于女性(35.7% vs 7.4%,P=0.001;9.6% vs 3.5%,P<0.001),腺癌患病率则低于女性(49.9% vs 84.9%,P<0.001),其Ⅲ期肺癌患者比例较女性高(37.6% vs 27.6%,P=0.005),Ⅳ期肺癌患者比例较低(29.4% vs 38-3%,P:0.010).男性患者中咯血症状较明显(32.3% vs 20.0%,P<0.001).男女肺癌患者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青年组和老年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所占比例较其他年龄组高(P<0.001),气急、体重减轻、胸腔积液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在各年龄组中的比例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不同性别肺癌有各自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造成该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烟草、激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肺癌患者有其各自显著特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对69例经电子胃镜和电子结肠镜检查无异常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胶囊内镜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其中46例发现小肠病变,阳性检出率70.8%.胶囊内镜检查中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银丽;毛华;余建林;李立平;尹良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胰导管内灌注含胰酶抑制剂的UW液对胰导管保护效果的评价

    目的:评价胰导管保护法(即在胰腺获取时向胰导管内注射少量含胰酶抑制剂 trypsin inhibitor 的 uw液,TlUW 液)对冷保存期间胰导管的保护效果.方法:大鼠胰腺分为5组.组1,新鲜胰腺(n=10);组2,未应用胰导管保护法仅用 TIUW 液保存6 h的胰腺(n=10);组3,应用胰导管保护法且用TIUw液保存 6h 的胰腺(n=10);组4,未应用胰导管保护法仅用 TIUW 液保存24 h的胰腺(n=10);组5,应用胰导管保护法且用 TIUW 液保存24 h的胰腺(n:10);应用锥虫蓝染色评价胰导管细胞的死亡率,石蜡切片观察胰导管保护后胶原酶的分布情况.结果:胰导管细胞死亡率分别为(5.5±3.0)%、(58.6±9.1)%、(16.8±4.9)%、(64.4±8.1)%、(17.2±3.0)%,组2和组3相比、组4和组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和组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应用胰导管保护法组的胶原酶分布均较未应用组的均匀.结论:胰导管保护法较好的保存了胰导管系统的完整性,且胰导管的活性状态不随时间推移而恶化;胰导管系统的完整性是胶原酶均匀分布的前提.

    作者:胡浩;黄锦山;李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莫西沙星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

    幽门螺杆菌(Hp)在全球的感染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我国Hp的感染率平均为55%[1],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4]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H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胃肠工作者关注的课题.

    作者:常江;柳利明;和海玉;魏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红细胞和血小板临床输注有效性分析

    目的:通过收集临床输血病例进行输血的有效性分析,为临床科学、有效的榆血提供指导.方法:调查626例输注红细胞成分和112例输注浓缩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计算输血后血红蛋白升高值、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输血是否有效.结果:红细胞输血的精确和粗略两种评价方法统计的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3.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各科均存在无效输血现象,以外科组患者多,输血有效率分别为53.3%和52.0%.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患者,一次输注血小板的CCI和PPR高,频繁输血者低.结论:红细胞两种评价方法均有效.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与术后失血、多次输血的同种免疫、破坏加速等因素有关,因此,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控制感染和发热,开展血小板组织配型,可以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吴新忠;王美兰;李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联合检测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对大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通过对大肠癌患者手术后门静脉血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进行分析,探讨联合检测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对大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大肠癌患者45例,取手术后门静脉血标本,用PCR-SSCP方法分别进行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析,用RT-PCR方法检测CEA mRNA表达情况,统计联合检测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结果:手术后门静脉血K-ras、P53突变阳性率分别为46.7%(21/45)和48.9%(22/45).手术后门静脉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为60%(27/45).45例大肠癌患者随访2年后,肝转移14例,其中K-ras、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表达共阳性6例,共阴性1例,部分阳性7例.统计结果显示大肠癌肝转移率:共阳性组>部分阳性组>共阴性组(x2=7.30,P=0.007).联合检测(当其中一个指标为阳性时,诊断肝转移)敏感性92.9%(13/14);特异性38.7%(12/31);准确性55.6%(25/45);阳性预测值40.6%(13/32);阴性预测值92.3%(12/13),阳性似然比=12.1,阴性似然比=0.08.结论:结肠癌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及CEA mRNA 表达均有较高的阳性率,联合检测对大肠癌肝转移有理想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向昱;倪仲琳;张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进展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是指体内散在分布的,与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有联系的嗜铬或非嗜铬的神经上皮样细胞团.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总结近10年中外文献报道,归纳总结如下.

    作者:史鸿云;苑兰惠;李志刚;刘妙玲;杨会彬;崔桂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冠心病存活心肌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存活经过近数十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过去我们认为心肌在缺血后会成绩现不可逆的损伤,乃至心肌坏死,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心肌细胞是不可冉生的,是一种全或无现象.

    作者:祖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胃旁路术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GK大鼠的降糖作用

    目的:观察胃旁路术(gastric bypass,GBP)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GK大鼠(Goto-Kakizaki rats)的降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GK大鼠和SD大鼠各20只,随机分为GK手术组、GK假手术组、SD手术组、SD假手术组,每组10只.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2、4、8周各组体重、空腹血糖(FPG)、糖耐量(OGTT)、血浆胰岛素(INS)、血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结果:术后8周,GK手术组FPG和OGTT由术前的(5.0500±0.395)mmol/L和(22.790 0±3.525)mmol/L下降到(4.012 5±0.476)mmol/L和(12.487 5 ±1.173)mmol/L,血浆INS和GLP-1由术前的(674.00±224.372)pg/mL和(6 915.00±1 566.860)pg/mL上升到(873.63±115.920)pg/mL 和(8 508.75±1 247.013)p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GBP能显著改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GK大鼠糖代谢,与术后肠胰岛轴改变血浆INS、GLP-1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刘赵琪;翁山耕;石铮;吴书清;孙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0.125%左旋布比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复合吗啡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的比较

    目的:观察等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或布比卡因复合吗啡用于经腹子宫切除或附件切除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0例ASA Ⅰ~Ⅱ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经腹行子宫切除术或附件切除术患者,术后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镇痛模式为负荷量吗啡1 mg,持续剂量1.5 mL/h,PCA剂量3 mL,锁定时间20 min,左旋布比卡因组镇痛药为0.125%左旋布比卡因+吗啡0.1 mg/mL;布比卡因组镇痛药为0.125%布比卡因+吗啡0.1 mg/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Ramassav镇静评分、感觉阻滞节段、运动阻滞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镇静评分,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4 h感觉阻滞节段在T12~L1或L2左旋布比卡因组为14例,布比卡因组为18例,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0.125%左旋布比卡因和0.125%布比卡因复合吗啡均可安全有效的用于经腹子宫切除及附件切除术后患者PCEA,两组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相似,具有相同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万丽;赖永东;黄焕森;高崇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变化

    目的:观察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RP)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 PSA)比值的影响,探讨其在PKRP 术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对90例BPH患者行PKRP治疗,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检测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2、6个月患者血清中的 t-PSA和f-PSA水平,并计算f/t PSA比值,随访比较分析手术前后PSA变化差异.结果:术后24 h患者血清t-PSA值平均为(15.5±7.6)ng/mL,明显高于术前患者血清t-PSA值(6.2±5.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血清t-PSA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2个月降至低,随后血清t-PSA趋于稳定;血清f/t PSA比值术前术后任何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RP可显著降低BPH患者血清中的PSA,术后2个月PSA稳定至低水平:与血清中的t-PsA和f-PsA水平相比,血清f/t PsA比值是PKRP术后短期及长期随访的一个更可靠指标.

    作者:刘云飞;郑江;刘昌茂;夏安;代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预注帕瑞昔布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后镇痛效应.方法:子宫切除术患者36例,分为两组(n=18),A组术前静注帕瑞昔布40 mg,B组空白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术毕即刻(T1),1(T2),3(13),6(T4),12(T5)h后VAS评分.结果:术毕即刻(T1),1(T2),3(T3),6(T4)h,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各同一时点的VAS评分(3.2±0.4vs 4.8±0.5,2.7±0.3 vs 3.6±0.5.2.5±0.4 vs 3.3±0.4,2.3±0.4 vs 2.7±0.3),均P<0.05.结论:预注帕瑞昔布能为子宫切除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赵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施图伦治疗视疲劳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施图伦滴眼液治疗视疲劳患者152例304眼,测量其调节幅度(调节力AMP)变化.结果:用药前与用药4周后比较,患者调节幅度增加,P<0.05.差异有显著性,视疲劳症状改善.结论:施图伦治疗视疲劳效果确切,且安全方便.

    作者:余静;程凯尧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支气管肺癌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差异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在男性和女性患者间的差异及年龄对肺癌的影响.方法:将1 003例肺癌患者分别按性别和年龄分组,其中<40岁定义为青年组,≥80岁定义为老年组,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患者鳞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患病率高于女性(35.7% vs 7.4%,P=0.001;9.6% vs 3.5%,P<0.001),腺癌患病率则低于女性(49.9% vs 84.9%,P<0.001),其Ⅲ期肺癌患者比例较女性高(37.6% vs 27.6%,P=0.005),Ⅳ期肺癌患者比例较低(29.4% vs 38-3%,P:0.010).男性患者中咯血症状较明显(32.3% vs 20.0%,P<0.001).男女肺癌患者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青年组和老年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所占比例较其他年龄组高(P<0.001),气急、体重减轻、胸腔积液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在各年龄组中的比例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不同性别肺癌有各自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造成该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烟草、激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肺癌患者有其各自显著特征.

    作者:隋大鸣;蒋鑫;房蒙;潘科;徐松翠;庞帅;王桂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诺杨在术后镇痛中的不同用法探讨

    目的:比较诺杨(Butophanol)在术后镇痛中几种常用方法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0例ASA Ⅰ、Ⅱ级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采用PCIA(Ⅰ、Ⅱ、Ⅲ组)和PCEA(Ⅳ、Ⅴ组)两种镇痛方式,镇痛配方为:Ⅰ组Butophanol 10mg+Tropisetron(托烷司琼)10mg;Ⅱ组Butophanol 5 mg+Tropisetron 10 mg;Ⅲ组Tropisetron 10 mg;Ⅳ组0.75%Naropine(罗哌卡因)150 mg+Tropisetron10 mg:Ⅴ组Butophanol 5 mg+0.75%Naropine 150 mg+Tropisetron 10 mg.记录术后6、12、24和48 h四组患者Ramesav(镇静)、VAS(镇痛)评分及Ⅳ、Ⅴ组Bromage(下肢运动)评分并进行比较,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同Ⅲ组相比.Ⅰ、Ⅱ组患者在各时段的VAS评分较低,Ramesay评分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Ⅱ组相比,Ⅰ组患者的VAS评分较低.Ramesay评分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Ⅰ组相比,Ⅴ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Ramesay评分则较低(P<0.05),Ⅳ和Ⅴ组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后者较低(P<0.05),Ramesay评分和Bromag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诺杨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术后镇痛,但镇静作用较强,需加强临床监测.

    作者:张建杏;孙怡;赵国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全麻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及防范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的常见并发症,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加之全身营养不良而致溃烂和坏死.

    作者:杨敏;林晓玲;潘葵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埃索美拉唑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36例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6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每天1次)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每天3次)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按上法单纯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为70.0%,两组的疗效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不良反应方面,尽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体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77),但分布各有差异.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腹泻(19.4%)、口干(16.7%)和便秘(13.9%),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分别为便秘(40.0%)、恶心呕吐(20.0%)、口干及头晕/头痛(16.7%),以上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相应处理可缓解.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单用埃索美拉唑,且安全性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桂良;邵洁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克罗恩病合并巨细胞病毒病1例

    患者女,43岁,因反复腹痛9年、腹泻2年,加重伴发热、呕吐10 d入院.曾于我院门诊作结肠镜示:结肠溃疡.病理诊断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予艾迪莎治疗后腹痛逐渐缓解.

    作者:崔德军;甘华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05-2007年来广州市越秀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广东瑞兴公司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血尿酸、血压、血糖、血脂的检查,采用身高体重计测量身高、体重;台式血压计坐位右臂测量血压.空腹常规静脉采血,检测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血糖(GLU).结果: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尿酸血症患者比尿酸正常的人更容易有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结论:HUA和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王超英;何金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勒米诺菌属致感染8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勒米诺菌属感染的临床意义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间培养出8株勒米诺菌属的药敏结果及所属患者,临床资料,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美国Dade Behring 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及其配套药敏鉴定板测定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8例勒米诺菌属感染者,男7例,女1例,年龄32~80岁.肺部感染3例,伤口感染2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血液感染1例;2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和1例血液感染均有导管留置.ICU 6例.呼吸内科1例,骨科1例;7例为医院内感染,1例社区感染.社区感染株时第一代、二代头孢菌素耐药,对其它受试药物均敏感,医院感染株属对亚胺培南个别敏感,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中介敏感率高,对其它受试药物全部耐药.结论:勒米诺菌属为医院内感染少见病原菌,耐药性强,可导致多种感染类型,与各类插管及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关系密切,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黄金莲;倪笑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输注奥沙利铂甘露醇致心跳、呼吸骤停1例

    患者男,61岁.曾于2008年7月21日持硬麻醉下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病理示:腺癌Ⅱ级.心肺正常,肝肾功能良好.无药物过敏史,无遗传性疾病史.

    作者:张锦林;徐艳艳;邓锦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