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燊德;黄凤贤;汤志强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L型(MTB-L)与结核病复发、恶化的关系,为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减少复发提供帮助.方法:取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来广东省江门市结核病防治所就诊的所有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328例痰标本进行MTB-L型的培养,并对患者进行近期和3年远期的随访观察.结果:MTB-L培养阳性39例,培养阳性率为11.9%.随访观察病例数为296例,至2009年6月30日有28例肺结核患者复治或复发,其中MTB-L型培养阳性者7例,MTB-L阳性患者复治或复发率为20.0%(7/35);MTB-L培养阴性者21例,MTB-L型培养阴性患者复治或复发率为8.0%(21/261),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TB-L与结核病复发、恶化存在一定关系,若在结核患者就诊时同时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型和L型培养,并对MTB-L培养阳性结核患者进行抗MTB-L型治疗,对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减少复治或复发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黄燊德;黄凤贤;汤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检测Survivin和Rb2/p130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份NSCLC石蜡标本中两者的表达.结果:(1)Survivin mRNA及蛋白随TNM分期增高,阳性表达率增高(P<0.01),淋巴结转移者较无转移者阳性表达率增高(P<0.01).(2)Rb2/p130mRNA及蛋白随TNM分期增高.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转移者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3)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Rb2/p130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4)Survivin蛋白阳性组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6.9%)显著低于阴性组(17.9%)(P<0.05),Rb2/p130蛋白阳性组术后5年存活率(16.7%)显著高于阴性组(7.1%)(P<0.01).结论:Survivin与Rb2/p130的表达水平可能与NSCLC的进展和患者预后相关.
作者:常延河;郑素玲;伊雪;王俊然;王文雅;郑素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手术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CHD合并重度PH 32例,平均年龄(32.3±7.2)岁.以下列指标为手术适应证:(1)心脏超声多普勒,左向右分流的峰值流速、分流时间比值均不低于右向左分流:左向右分流与右向左分流频谱速度-时间积分比值大于1.85;(2)超声测压Pp/P8值≤1.0;(3)股动脉血气分析,PaO2≥60 mmHg,SaO2≥0.90;(4)无静息紫绀.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随访日期定为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此后每12个月1次.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完成有效随访28例,随访率87.5%.随访时间3~86个月.术后46个月死亡1例,死因为斗殴引发的意外.随访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SPAP、Pp/Ps值术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LVEF值于24个月及36个月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上升(O<0.05).术后心功能Ⅰ、Ⅱ级者占85.7%,均已参加一般劳动.心功能Ⅲ、Ⅳ级者现仍口服西地那非.结论:成人CHD合并重度PH手术治疗及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可降低手术死亡率.重视随访并积极后续治疗,可望进一步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游昕;梁勇;钱维源;陈若为;马游;周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静脉化疗足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是化疗过程中的一个潜在的并发症.外渗一旦发生,轻者引起局郎红肿、疼痛,患侧静脉通道不能继续使用,重者皮肤组织坏死.甚至损伤神经、肌腱,造成肢体功能障碍[1-2].
作者:杨青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别嘌醇降低血尿酸水平,观察其对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方法:选择轻中度慢性肾衰竭伴有轻度高尿酸血症患者61例,随机分为别嘌醇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2例.给予别嘌醇治疗组患者别嘌醇100~3mg/d,控制血尿酸于正常范围内.慢性肾衰竭药物治疗方案两组相同.观察期限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差异.观察终点为:血肌酐较基线翻倍,进入终末期肾病(透析治疗或血清肌酐>707μmmol/L),全因死亡.结果:两组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有升高,但别嘌醇治疗组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t=2.331,P=0.023和t=3.673,P=0.001).别嘌醇治疗组有8例患者达观察终点,时照组有18例患者达观察终点,别嘌醇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7.59%比56.25%.X2=5.111,P=0.024).结论:别嘌醇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可明显延缓轻中度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作者:邓英辉;张沛;刘华;贾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总结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时45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患者做好术前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45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2~3个月后骨折均达临床愈合,随访6~34个月45例均已恢复正常工作.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金文姬;汤骏;祝崇雪;淦细红;王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RBC/MCV)在地中海贫血出生干预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探求更准确的地中海贫血出生干预的初筛指标.方法:选择经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诊的426例地中海贫血携带者,56例非地中海贫血携带者以及46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CV、MCH和RBC/MCV检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单个指标、两者联合和三者联合共7种筛查方法的分析.结果:取MCV<82fL、MCH<26pg、RBC/MCV>5.9为截断值,MCV、MCH和RBC/MCV单项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7%、91.78%、97.42%和80.38%、83.27%、82.88%;MCV与MCH、RBC/MCV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7%、98.59%、98.12%和80.38%、80.19%、81.15%;MCV、MCH和RBC/MCV三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0%.结论:单项检测中以RBC/MCv的阳性率高,RBC/MCV在地中海贫血的筛查评价中优于MCv和MCH:MCV+MCH+RBC/MCV联合检测是地中海贫血出生干预筛查中更为准确的指标.
作者:何聚莲;余志衡;唐林国;王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干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依从性、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调查表对98例吸入噻托溴铵干粉剂(思力华,18μg,每日1次)治疗重度COPD患者的依从性、基础治疗方法、疗效评价与副作用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45%的患者评价噻托溴铵(思力华)治疗效果好,81.64%的患者依从性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疗效.27例患者出现副反应,发生率为27.55%,其中口干25例(25.50%)为常见不良反应;排尿困难2例(2.04%).18例患者依从性差,发生率为18.37%,其中11例(11/18)因药物价格贵而未能持续治疗;7例(7/18)自我感觉疗效差而停药.本组病例还显示噻托溴铵能显著减少气流受限、有助于难治性气胸闭合、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吸入噻托溴铵干粉刺(思力华)对重度COPD患者显示良好的疗效和依从性,其疗效与年龄和依从性有关.
作者:汤彦;王虹;钟淑卿;刘春丽;秦茵茵;刘杰;李靖;王欣妮;吴华;李德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盐水试管法、凝聚胺法对我院1 440例婴幼儿进行正反血型鉴定试验,其中盐水试管法、凝聚胺法借助显微镜判断,根据三种方法的凝集强度、正反定型的相符率对其灵敏度及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技术鉴定血型在凝集强度和准确性方面均高于凝聚胺法和盐水试管法,特别对于月龄1个月以下的婴儿在血型鉴定中的准确性与盐水试管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鉴于婴幼儿血型鉴定特殊性的特点,采用微柱凝胶技术鉴定血型,不仅操作简单、快速、敏感,而且准确性更高.
作者:吴争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3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阿仑膦酸钠(福善美)治疗并补充钙尔奇D,服药12个月.干预组在接受标准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A)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强度、骨密度及焦虑、抑郁的变化.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的SCL-90多项分值如焦虑、恐怖、抑郁因子分值均高于老年常模(P<0.05),治疗后两组L2~L4股骨颈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疼痛强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疗效更佳(P<0.05);接受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的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检出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症状,并明显降低焦虑、抑郁的检出率.
作者:王剑莉;李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ED/PEA-15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肝细胞肝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中PED/PEA.1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ED/PEA-15蛋白的表达.结果:半定量RT-PCR显示,PED/PEA-15基因在肝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呈低表达或不表达,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01±0.301、0.64±0.101和0.565±0.077,PED/PEA-15 mRNA在肝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PED/PEA-15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72.5%、32.5%和16.7%.肝癌组织中PED/PEA-15蛋白表达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显著升高(P<0.01).且PED/PEA-15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D/PEA-15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孙德光;吴益峰;高振明;梁锐;庄成君;王立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aliper微流芯片法测定63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同时对HBV-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仅检测.结果:63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B型和C型分别为22例和39例,C型HBV重叠HEV感染率明显高于B型(P<0.05),HbeAg(-)和HbeAg(+)分别为31例和32例,HbeAg(-)和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HEV感染率相仿(P>0.05);C型患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明显高于B型(JD<0.05),血清CHE、ALB、PTA水平明显低于B型(P<0.05);B型和C型患者HbeAg阳性率分别为31.8%和61.5%,C型患者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型(P<0.05);在HbeAg(-)组中,B、C型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5.3%和26.7%,B型患者的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C型(P<0.05).结论:C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B型更易重叠HEV感染,同时,C型患者肝功能损害要明显重于B型.B型HBV易发生前C区变异,可能是B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HEV感染率低于C型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守松;陈子安;崔琢;张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女,17岁,反复突然瘫倒3个月加重1个月,米我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始无诱因反复突然瘫倒,当时双目紧闭、问答不语、全身间断抽搐,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无咬舌,无大小便失禁.
作者:王学艳;任华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内皮素-1(ET-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血清中IL-6、IL-13和ET-1的变化,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清IL-6和ET-1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治疗后血清IL-13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上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明显,对血清中IL-6、IL-13和ET-1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临床中对脑梗死患者应积极应用依达拉奉治疗,以更好地保护脑细胞.
作者:何国美;戴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的基础上加用空心钉加强内固定治疗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军号;许楚才;刘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RGD肽修饰的纯钛表面对原代大鼠成骨细胞早期生长附着铺展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纯钛表面引入活性氨基,化学接枝GYRCDS肽,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黏附早期材料表面细胞骨架蛋白肌动蛋白(actin)和黏着斑蛋白细胞内黏着斑蛋白(vinculin)表达分布情况.结果:黏附肽修饰后的材料表面细胞早期附着更快,铺展形态更加充分.结论:采用分子自组装活性RGD肽修饰后的纯钛表面对成骨细胞早期附着铺展等生物学行为有明显改善.
作者:陈奕帆;宋光保;万乾炳;刘长虹;杨晓喻;王剑;巢永烈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伴有脊柱畸形骨质疏松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的操作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视引导下,对56例脊柱畸形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半年对疼痛缓解(V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共进行115个椎体的成形术治疗.各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2.5~5 mL,术中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者51例.VAS术前评分(8.32±1.48)分,术后(2.23±1.65)分.术前与术后比较P<0.01: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畸形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有效、但相对复杂和高风险的手术,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技术要求.
作者:张毅;赵新建;廖绪强;陈显辉;黄星球;吕超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脓毒症时心肌损伤与心肌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每组8只.采取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24 h后动脉采血及分离左心室心肌,检测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心肌匀浆上清液中TNF-α、ET-1浓度.并分别观察心肌显微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血清cTn Ⅰ较正常时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心肌出现典型变性及超微结构损伤;心肌TNF-α、ET-1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组血清cTn Ⅰ与心肌TNF-α、ET-1水平正相关(γ值分别为0.967和0.958,P<0.001).结论:脓毒症时心肌损伤与心肌TNF-α、ET-1水平上调有关.
作者:彭娜;向定成;苏磊;张亚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磷酸化P38的表达,并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在12、24、48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测定正常对照组、LPS组、参附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 mRNA、蛋白及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48 h)组EPCR tuRNA、EPCR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1);与LPS(24 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参附(12、48 h)组EPCR mRNA、EPCR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 h)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LPS(24 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LPS(12 h)组、参附(12、48 h)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LPS可以从转录、蛋白水平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可能是通过P38 MAPK途径实现的:参附注射液可以调节L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的影响,从而对脓毒症起到防治作用.
作者:张近波;张小乐;许国斌;李智强;董志兵;王文龙;李传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全世界关于UDCA治疗PSC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465例患者.结果显示UDCA能显著改善PSC患者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症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治疗组肝脏组织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OR=9.19:95% CI 0.98~86.15;P=0.05),胆道影像学有改善的倾向,死亡、肝移植、死亡和(或)肝移植等指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且敏感性分析结果无变化.结论:UDCA能显著改善PSC患者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症状,有改善肝脏组织学的倾向,但是并不能延长生存期.
作者:俞力军;黄伟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