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一雄;张孝斌;郑轶群
目的:研究成蛋白(formin)家族中DIAPH2(diaphanous homolog 2)和FMNLl(formin-like 1)在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分化、漫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大肠癌及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IAPH2和FMNL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组织中DIAPH2和FMNL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低分化癌组织中DIAPH2表达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P<0.05),而FMNL1在低分化和中、高分化癌组织中没有明显差异(P0.05);DIAPH2和FMNL1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DIAPH2和FMNL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Fonnin家族蛋白DIAPH2和FMNL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转移相关.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转移指标用于临床.
作者:李余发;朱曦龄;肖法墁;梁莉;丁彦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收集、查阅2002-2005年20例诊断为ARVC患者入院病例资料.常规行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的资料分析.结果:20例ARVC患者中有晕厥发作(65%)、心悸(100%)、频发室性早搏(100%)、右心室源性短阵室速(85%).20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中15例(75%)有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2例(60%)电轴右偏,7例(35%)出现Epsilon波,17例(85%)胸前导联V1~V3 T波倒置,13例(65%)V1导联QRS波时限≥110 mg,12例(60%)(V1+V2+V3导联QRS波时限之和)/(V4+V5+V6导联QRS波时限之和)比值1.2.在无RBBB时,18例(90%)胸前导联V1~V3均可见延长的s波升支≥55 ms.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内径为(48.00±8.81)mm,右心室内径为(50.90±10.30)mm.右心功能减退.射血分数为0.301±0.090.结论:ARVC多有发作性晕厥,心电图上可出现频发室早及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速,窦性心律时伴RBBB型或电轴右偏,Epsilon波和右胸导联QRS间期延长,长时间V1~V3T波倒置且无动态变化.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室、右心房增大,右室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之比增大,室壁变薄,右室肌小梁消失或紊乱,右室功能减退.
作者:赵健;邹建刚;刘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某院抗茵药物使用量与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2005-2007年某院18种抗茵药物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用药频率(DDDs)及同期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的耐药率.并对抗茵药物用量与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丁胺卡那霉素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97,0.78,0.82;均P<0.05);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棒酸、头孢唑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与左旋氧氟沙星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77,0.73,0.75,0.83:均P<0.05);对氨苄西林/棒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0.92,0.88,0.93,0.79,0.81;均P<0.0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与青霉素、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0.81,0.80;均P<0.05).结论: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对抗茵药物耐药水平变化与抗茵药物使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应提倡合理应用抗茵药物,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岑慧;李文;庞伟君;蔡伟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双J管作为泌尿外科肾盂、输尿管手术的内支架引流管应用日趋广泛,这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方便患者疾病恢复期的生活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使双J管取管更为方便,我们设计制作了一种由钢丝制作而成的女性双J管取出器,经临床应用151例,使用方便,患者痛苦小,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四海;王荣江;王伟高;钟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国产新型长效胆碱能受体拮抗剂盐酸戊乙奎醚(penequinine hydmchlordie,PHC)雾化吸入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45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以PHC 0.5 mg+生理盐水15 mL雾化吸入,每日2次;对照组(22例)给予喘定0.25 g+生理盐水15 mL,雾化吸入,每日2次.1周后,观察肺通气功能及痰血IL-13、TNF-α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前肺通气功能及痰、血炎性细胞因子IL-13、TNF-α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PHC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FEV1和PEF均明显改善.痰炎性细胞因子IL-13、TNF-α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IL-13、TNF-α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FEVl、PEF以及痰、血炎性细胞因子IL-13、TNF-α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PHC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减轻肺气道炎症.
作者:谢战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Annexin V FITC/PI流式细胞术在检测姜黄素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凋亡中的应用.方法: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肝星状细胞株HSC-T6 24 h,用Annexin V 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HSC凋亡.结果:姜黄素浓度为10 μmol/L时,早期凋亡细胞开始增多,至30 μmol/L时,坏死细胞开始增多,随姜黄素浓度增高,各组凋亡细胞随之增多.0、10、20、30、40 μmol/L 5组的凋亡率分别是(3.81±0.64)%、(6.52 ±1.88)%、(11.61±2.79)%、(52.03±4.38)%、(87.11 ± 12.62)%,与0 μmol/L组比较,20、30、40 μmol/L 3组的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nexin V FITC/PI流式细胞术可定量检测姜黄素诱导的HSC早期凋亡.
作者:何雅军;舒建昌;吕霞;沈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抑制性即无反应性结核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对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无反应性肺结核与肺结核两组病例系列临床项目.结果:单因素比较中病灶肺野、痰涂片、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功能ALT、类白血病反应、免疫IgG等7个因素有意义(P<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排除多因素间交互作用后.病灶肺野、痰涂片、类白血病反应、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四大临床特征可能是无变应性肺结核的特征表现.结论:无反应性结核病临床表现趋向多样化,较一般结核病为重,应注意其免疫抑制问题,临床治疗上须予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作者:温文沛;梁国飞;梁国添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后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进行护理干预,并观察效果.方法: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并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评估心理问题,做好正性引导;加强疼痛护理;合理冷敷,抬高惠肢;做好局部的观察记录;限制踝关节活动;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患者能安心接受治疗护理,术后伤口痊愈,踝关节功能恢复.结论:踝关节骨折后在术前、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促进伤口愈合,使踝关节功能早日恢复.
作者:黄少华;吴兰英;黎武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腹腔给予米诺环素,评价神经缺损体征,免疫组化及Westem Blot检测米诺环素对皮层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Akt通路的影响.结果:米诺环素能显著改善I/R诱导的神经缺损体征,同时能诱导皮层TrkA表达上调及Akt活化(P<0.01).结论:米诺环素可通过上调TrkA/Akt通路,减轻I/R损伤.
作者:沈晓燕;王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NA-SF评分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疗效的相关性.方法:以MNA.SF量表对入选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住院患者进行评分,并分析MNA-SF评分与患者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05例患者中,男79例(75.2%),女26例(24.8%),平均年龄为(74.5±9.4)岁.所有患者MNA-SF评分值为3~14,其中MNA.SF评分≥11者为31例,<11者74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为70.5%(74/105).按MNA-SF评分,营养正常组的机械通气使用率、机械通气使用时间和血气改善时间分别为32.3%(10/31)、(10.3±3.1)d和(46±5.8)h,而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9%(4/31)和9.7%(3/31).营养不良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6.5%(64/74)、(26.4±10.4)d、(114±9.7)h、37.8%(28/74)和20.3%(15/74).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MNA-SF评分与上述指标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MNA-SF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的可靠方法,MNA-SF评分对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梅春;赵子文;钟维农;何卫国;曾军;刘朝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常用的动物是大鼠和大耳白兔.而研究大鼠和兔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各种方法也开始尝试应用于小鼠,这将有助于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小鼠在门静脉高压症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门静脉高压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大动物模型,如犬或猪,它们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清晰地解剖门静脉系统的结构,并且由于与人具有相对较好的同源性,因而更有助于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手段的研究.本文就目前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的文献资料做一综述.
作者:陈云志;张启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连续静一静脉血液滤过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litis,SAP)的治疗作用.方法:22例SAP患者分为两组,连续血液滤过组(甲组,n=10)和对照组(乙组,n=12).在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采用连续血液滤过.观察两组患者的TNF-α、IL-6、IL-8、CRP、肝肾功能、氧合指数(PO2/FiO2)、血氧饱和度(SaO2)、血Ca2+、血糖、血常规、胰腺CT的检查数据,并行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72 h后,甲乙两组白细胞、血糖、血钙水平均明显好转,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甲组白细胞、TNF-α及APACHEⅡ积分与乙组比较显著改善(P<0.01):治疗10 d后两组TNF-α、IL-6、IL-8、CRP下降,甲组明显下降,与乙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甲组APACHEⅡ积分低于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组胰腺CT积分低于B组(P<0.01),甲组治疗10 d后MODs、MOF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结论:连续血液滤过可早期纠正SAP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全身状况,并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诒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喹硫平与奥氮平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女性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9例女性急性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喹硫平组(25例)和奥氮平组(24例).采用Bech-Rafaelsen蹂狂量表(BRM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副反应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后1、2、4、6和8周末评分,比较两组间疗效和副反应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BRM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临床总体有效率,喹硫平组84.0%,奥氮平组87.5%,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少,程度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结论:奥氮平和喹硫平合并丙戊酸钠对女性急性躁狂发作疗效相当,副反应轻,安全性高.
作者:刘玉平;刘恩益;蓝晓嫦;文启琴;黄远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42岁,于2006年8月中旬,主诉在骑车路上突然自感有飞行物飞入右眼内,当时眼痛,异物感明显,下车不断揉眼流泪后仍感不适,2~3 h后右眼痛加重,急来我院眼科.裂隙灯下查右眼球结膜轻度充血,于下睑穹窿部发现约2~3 mm的团状黏液物,给予取出,当时患者仍感眼痛难忍,翻开上睑发现上睑板近穹窿部似有小红点状损伤,于是给予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后,用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两支冲洗,患者自感疼痛减轻,次日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洁;周明亮;侯满堂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19岁,因无明显诱因发热3d后,出现疲乏,尿黄,全身皮肤、巩膜迅速深度黄染5 d在外院治疗.当时查体:体温38℃左右.伴有咽痛.
作者:戴琳;冯筱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迄今病因和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变化多,复发率高.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潜在的特异性黏膜免疫功能失调,以及相关的黏膜细胞群和细胞因子在黏膜损害的病理方面,有关肠黏膜保护和细胞修复作用在炎症性肠病上的研究甚少.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可作为分子伴侣参与细胞的修复功能,研究证实HSP作为细胞内的保护蛋白,对结肠黏膜上
作者:张迎春;潘胜武;贺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手指末节横断性缺损,在临床手外伤中占相当一部分,通常采用残端修整术、邻指皮瓣修复或胸、腹部远位皮瓣修复,均会引起功能及外形恢复上的缺陷,或治疗时间上的延长.我科结合临床,利用甲床扩大结合指动脉侧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缺损,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孙超峰;陈绍宗;冯剑;高卫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地震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对19例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结果:优13例,占68.4%,良5例,占26.3%,可l例,占5.3%,差0例,优良率达94.7%.结论:及早对关节功能障碍行综合性康复治疗,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林金堆;黄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VEGF、PCNA的表达.结果:60例原发性肝癌的vEGF阳性表达率(71.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0.0%)(P<0.05).但临床Ⅲ~Ⅳ期的表达率(80.0%)与Ⅰ~Ⅱ期的表达率(63.3%)无统计学差异(P0.05).PCNA在原发性肝癌中阳性表达率(6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P<0.05),但临床Ⅲ~Ⅳ期的表达率(66.7%)与Ⅰ~Ⅱ期的表达率(53.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EGF和PCNA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史冬;陈彩云;夏宗江;李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测脾切除对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淋巴细胞凋亡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行Wistar(供体)到SD(受体)大鼠的腹部异住心脏移植.并按实验设计将实验动物分A(对照组)、B(单纯脾切除组)、C(单纯心脏移植组)、D(心脏移植+脾切除组)4组.以光镜、电镜观测心肌的病变特点,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并观测大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C、D组移植心脏的心肌病理及亚显微结构改变均在术后第5天重,第7天减轻.且D组的病理改变据Stanford标准明显轻于C组(P<0.05).D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17.63±4.54)d(n=12),较C组存活时间(7.47±2.24)d(n=12)明显延长(P<0.05),提示脾切除可减轻急性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形成的作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在A组中无明显变化,在B组中术后早期一过性升高.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在C、D组中术后1、3、5、7 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D组第5、7天均明显高于C组(7.62±2.15 vs 4.21±1.72,9.41±3.82 vs 2.36±1.32;均P<0.01),且随着淋巴细胞凋亡率增加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逐渐减弱.结论:脾切除具有诱导心脏移植大鼠免疫耐受形成及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心脏移植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率与急性排斥反应成负相关,提示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可能是免疫耐受形成的重要机制.
作者:朱进国;熊利华;魏益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