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芳;于化鹏;樊慧珍;邓火金
目的:通过分析都江堰地区地震灾后儿童疾病谱的特点,为制定有效的地震灾后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了3 900例就诊儿童的患病资料,进行疾病分类、统计、描述.结果:各年龄组就诊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婴儿组(1 287例,构成比为33.0%);幼儿组(1 143例,构成比为29.3%);学龄前期组(746例,构成比为19.1%);学龄期组(698例,构成比为17.9%);新生儿组(26例,构成比为0.7%).性别比例方面显示各年龄组均为男性惠儿高于女性怠儿,总体患儿男女比例为1.12:1.新生儿组前三位疾病顺位及构成比依次为新生儿黄疸(32.1%)、新生儿脓疱疹(30.0%)、新生儿肺炎(18.7%).其他各年龄组前三位疾病均为过敏性皮疹、上呼吸道感染、腹泻,但各组疾病顺位及构成比有差别.3 900例患儿各系统疾病构成比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33.1%),此后依次为皮肤病(28.6%)、消化系统疾病(21.2%)、中毒及意外损伤(6.2%)、泌尿系统疾病(3.2%)、传染病(1.9%)、血液系统(1.6%)、循环系统(1.1%)、神经系统(0.7%)等.结论:都江堰地区儿童患病呈多样性,但呼吸系统、皮肤病、消化系统疾病占优势,应针对疾病谱特点实施防治方案.
作者:安涛;郭晓清;蒲秀红;李茜;邱萌;吴琼;谭焱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以来,共出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下简称LC)后一过性黄疸15例.均经临床治疗、观察3~5 d后,黄疸自行消退,治愈出院.现就本组患者临床治疗、观察及护理做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魏俊;冯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某院抗茵药物使用量与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2005-2007年某院18种抗茵药物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用药频率(DDDs)及同期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的耐药率.并对抗茵药物用量与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丁胺卡那霉素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97,0.78,0.82;均P<0.05);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棒酸、头孢唑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与左旋氧氟沙星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77,0.73,0.75,0.83:均P<0.05);对氨苄西林/棒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0.92,0.88,0.93,0.79,0.81;均P<0.0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与青霉素、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0.81,0.80;均P<0.05).结论: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茵对抗茵药物耐药水平变化与抗茵药物使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应提倡合理应用抗茵药物,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岑慧;李文;庞伟君;蔡伟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地区鼻出血的发生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总结我院2001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162例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动脉硬化,鼻中隔偏曲、棘突及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仍是鼻出血发生的常见原因,高原干燥、缺氧的气候特点是本地区鼻出血发生又一重要原因.治疗可根据病因,采取局部及全身治疗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环境特点,增加湿度、改善缺氧对治疗有一定帮助.结论:青藏高原地区因低温、低氧及低气压、低湿度因素的影响,鼻出血的发生率较低海拔地区明显增高,针对地区环境特点进行局部及全身治疗能够取得较满意结果.
作者:刘全权;李强益;白建伟;杨永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粢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hTERT的siRNA表达质粒转染A549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确定有效后,通过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转染后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成功构建靶向hTERT的siRNA表达质粒.实验组siRNA转染后的细胞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减弱(P<0.01),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表现出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测定显示,实验组siRNA转染48 h后,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靶向hTERT的siRNA转染后可以显著降低A549细胞侵袭能力,抑制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周雪峰;王建军;王家顺;潘永成;李劲松;汪文东;赵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多种疾病可以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1-2].我们对30例AFP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合现代的检查手段,试图对其中的临床表现为AFP的疾病做出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岩;巩淑飞;李招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A组)和二甲双胍加罗格列酮组(B组),每组各30例,治疗2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空腹血糖、血脂、血清可溶性细胞闻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12周后血糖均不同程度改善,24周后B组血糖降低水平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仅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B组血清sICAM-1和sVCAM-1表达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可持续稳定改善糖尿病惠者的代谢综合征,同时减少患者血浆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助于改善或延缓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胡桂芳;武革;杨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38岁,主因腰骶部疼痛2年,左下肢活动障碍1年,二便费力半个月入院.患者于2年前感腰骶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曾于沈阳军区医院行腰MRI示:椎管内占位,未予诊治.口服止疼药维持,后左下肢疼痛不能行走,近半个月感二便费力,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T 36.2℃.P 60次/min,R18次/min,BP 120/80 mmHg.脑神经正常,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
作者:葛信波;潘蔚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采用超高位精索静脉结扎术、高位精索静脉结扎术、经腹股沟精索静脉结扎术3种方法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对比不同术式手术前后精液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Ⅱ度136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超高位结扎组(42例),高位结扎组(46例),经腹股沟结扎组(48例),随访术后复发和手术前后精子计数、精子活率及精子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超高位组在精子计数和正常精子形态方面优于高位结扎组.超高位组和高位组在精子计数、精子活率、正常精子形态方面均优于经腹股沟组.结论:超高位精索静脉结扎更有利于术后精液质量的恢复.
作者:彭松;尹心宝;李运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胸腺肿瘤中的表达意义和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例胸腺增生、2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25例侵袭性胸腺瘤、9例胸腺癌中survivin、MVD的表达.结果:在4组胸腺肿瘤中survivin的阳性率分别为18.7%(3/16)、50.0%(11/22)、84.0%(21/25)、88.9%(8/9),MVD的值分别为2.812 5±2.197 54、6.181 8±3.837 61、10.440 0±4.708 86、33.222 2±9.444 28.survivin的阳性率和MVD值与Masaoka分期有关(P<0.05),与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无关(P0.05.随着survivin表达程度增强,MVD值表达增高(P<0.05).结论:Survivin和MVD在胸腺肿瘤的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两者将有助胸腺瘤侵袭性的分析判断,有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
作者:管伟;黄杰;范国华;林慧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随着人口老年化的进程,其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神经系统常见病.长期以来,以左旋多巴为主的药物替代治疗是帕金森病治疗的首选方案,但是现有的治疗措施均不能有效阻止乃至减慢疾病的进展.新一代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的出现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希望.普拉克索可单独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减少左旋多巴治疗所致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与左旋多巴联用,可减少左旋多巴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作者:余丹丽;张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2岁以下癫痫惠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的方法对全国186家医院的493例2岁以下患儿进行TPM单用和添加治疗.研究包括8周回顾性基础期、8周加量期及12周稳定观察期.在加量期,TPM开始量为0.5~1 mg/(kg·d),随后每周增加0.5~1 mg/(kg·d),直到目标剂量达到4~9 mg/(kg·d),维持此剂量12周为稳定观察期.结果:在493例惠儿中,TPM单一用药302例(61.3%),添加治疗191例(38.7%).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者为438例(88.8%),发作频率增加25%有16例(3.2%).按发作类型统计,发作减少≥50%的患者中,简单部分性发作34例(94.4%),复杂部分性作33例(86.8%),部分继发全身发作163例(91.1%),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30例(93.8%).West综合征112例(84.2%).无论单药或添加治疗,经统计学分析,TPM对各类型癫痫发作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事件发生者189例(38.3%),绝大多数为轻至中度损害,需住院治疗的仅2例(0.4%).结论:TPM对2岁以下癫痫患儿各类型的癫痫发作有效,耐受性良好.
作者:于辛;黄远桂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CYPlIB2.344T/C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以及与DN不同分期的关系.方法:将145例12DM患者分为DN组73例和糖尿病非肾病组(NDN组)72例,另选择52例门诊体验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NC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以上197例观察对象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1)DN患者存在CYPllB2-344T/C多态性.本研究197例观察对象中CYP11B2-344T/C多态性存在CC、CT、TT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2.7%、50.3%、37.1%;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1.2%、68.8%.(2)DN组CYPllB2.344T/C 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NC组(P<0.05).(3)DN组CYP11B2-344T/C多态性CC、CT、TT3种基因型各临床指标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4)DN组内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白蛋白尿期和肾功能不全期CC、TT、CT基因型频率和C、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5)CYP11B2-344T/C基因型与DN无相关性(P0.05).(6)DN患者TT基因型血浆醛固酮水平高.结论:CYP1182-344T/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晓梅;孙卫华;徐浣白;周纯先;石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潜伏期和活跃期加速期应用自控硬膜外加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和母儿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单胎正常临产,无内科合并症的初产妇80例.分为两组:A组宫口扩张1~2 cm,B组宫口扩张3~4 cm.实施产妇自控硬膜外加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另选同期未施行分娩镇痛的4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C组).观察3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1)产程时间比较,A组的潜伏期、活跃期与c组相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娩方式比较,A组及B组阴遗分娩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剖宫产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潜伏期实施产妇自控硬膜外加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可缩短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对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无影响,有利于阴道分娩,无增加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无增加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作者:雷蔚华;张玉洁;康佳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呼吸道、口咽部疾患的关系,明确GER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20cr7年10月至2008年1月,采用随机抽取本院内科门诊患者的方法,并采用近衍生的中文版反流疾病问卷(RDQ)对18岁以上的人群进行调查.对调查中收集到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人群进行伴发口咽部、呼吸道疾患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共1 265例完成调查,其中GERD症状人群111例(RDQ评分12分).男性患病率略低于女性,分别为8.50%和8.98%,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RD组伴发咽炎、支气管炎、哮喘及打鼾的比例明显高于非GER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常进食过饱(OR=2.78),油腻饮食(OR=4.36),便秘(OR=2.06)及精神紧张(OR=2.11)对GERD患病具有显著影响.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与咽炎、支气管炎、哮喘及打鼾关系密切,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应注意除外GERD.进食过饱、油腻饮食、便秘及精神紧张增加了GERD患病的风险性,是GER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胡水清;张玫;牛小羽;周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连续静一静脉血液滤过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litis,SAP)的治疗作用.方法:22例SAP患者分为两组,连续血液滤过组(甲组,n=10)和对照组(乙组,n=12).在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采用连续血液滤过.观察两组患者的TNF-α、IL-6、IL-8、CRP、肝肾功能、氧合指数(PO2/FiO2)、血氧饱和度(SaO2)、血Ca2+、血糖、血常规、胰腺CT的检查数据,并行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72 h后,甲乙两组白细胞、血糖、血钙水平均明显好转,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甲组白细胞、TNF-α及APACHEⅡ积分与乙组比较显著改善(P<0.01):治疗10 d后两组TNF-α、IL-6、IL-8、CRP下降,甲组明显下降,与乙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甲组APACHEⅡ积分低于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组胰腺CT积分低于B组(P<0.01),甲组治疗10 d后MODs、MOF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结论:连续血液滤过可早期纠正SAP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全身状况,并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诒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周期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内科危重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交叉的自身对照方式测定40例内科危重患者周期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过程中的血糖水平,比较两种输注方式对危重患者血糖的影响.结果:持续性输注组总体血糖水平低于周期性输注组[(8.60±2.46)mmol/Lvs(9.11±2.88)mmol/L,P=0.000].持续性榆注组7 d血糖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而周期性输注组各天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持续性榆注组血糖水平波动小于周期性输注组[(2.10±0.21)mmol/Lvs(2.35±0.22)mmol/L,P=0.046].结论:持续性输注者血糖水平低于周期性输注者,且全天血糖水平波动较小,利于患者血糖控制.
作者:王辉;关开泮;卢桂芳;曾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补体末端复合体(TCC)含量与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9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来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例组患者均于出现症状24h内入组.在确诊当时及第1、2、3、4、6、10天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测定血清TCC水平.梗死体积为第7天CT经Simes Somatom所提供的软件测得.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为修正的Rankin等级评分.结果:(1)病例组卒中发作初期血浆TCC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48 h TCC含量明显增加,到第6天达到高,第10天仍高.(2)血清TCC含量与脑梗死体积及Rankin等级评分有相关性.结论:(1)急性脑梗死后补体激活参与了卒中后炎症反应.(2)TCC含量与梗死体积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能反映卒中时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简单易行、价廉有效的预测指标.
作者:张清华;崔元孝;刘敬花;于兆昂;郑茂永;冯建利;王晓红;张桂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变应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全球不断攀升.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作为一种常见的变应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健康问题.AR及其并发疾病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极大地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尤其让人担忧的是,AB还是哮喘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1].近年来,人们发现白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作为一种Th1型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在逆转AR发生及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治疗AR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作者:彭华;汪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肥胖人群体脂含量、分布与代谢综合征(MS)组分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00年筛查出的413例单纯肥胖者[体重指数(BMI)≥25 kg/m2]及196例正常体重的健康人,根据BMI和腰围分成4组.观察指标包括腰围、BMI、血压、空腹血糖(FBG)、血脂、空腹胰岛素、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7年后复查上述相关各项指标,比较各组MS患病率及上述指标在各组问差异.结果:共随访到553例,MS在各组的患病率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腹型肥胖、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外周型肥胖和正常对照组,各组问MS各组分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前后比较,肥胖各亚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均较初访时显著降低(P<0.05),HOMA-IR呈增高趋势(P<0.05);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与外周型肥胖随访后比较HOMA-IR显著升高、EDD显著降低(P<0.05);多元回归分析FBG、TC、腰臀比、EDD和LDL-C依次是发生MS的危险因素.腰围、HOMA-IR、Ms聚集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结论:中心性体脂分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MS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作者:李晓玲;朱旅云;胡丽叶;王广宇;单巍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