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华东地区汉族人群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反应素-4基因G29926C多态性分析

高磊;何国平;杨国英;戚传平;马继政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反应素,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反应素-4(thrombospondin-4,TSP-4)基因G29926C(A387P)多态性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2例早发ACS患者(病例组)和121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TSP-4 A387P多态性.结果:GC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vs 7.4%,P=0.64),未检测到CC纯合子.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3.7%(P=0.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4 A387P多态性与早发ACS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OR=0.71,95% CI:0.22~2.28,P=0.57).结论:TSP-4基因387A→P变异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生频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且与早发ACS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布洛克兰沙门菌肠炎9例

    布洛克兰沙门菌(Salmonella blockley)是对人类致病的少见沙门菌血清型之一,临床报道不多.我院于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收治经细菌学确诊布洛克兰血清型沙门菌9例,小结如下.

    作者:姜天俊;谢阳新;周志平;赵敏;赫兢;闫慧颖;刘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以荨麻疹为表现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44例

    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或仅累及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已达到共识,近年来诸多形式的小儿MP感染报道也明显增多,但以荨麻疹样皮疹为表现的小儿MP感染少见报道.且此类患儿在基层医院往往以毒血症的形式收入儿内科病房,为使儿科医师对本病进一步认识,现将本院收治的44例报告及分析如下.

    作者:俞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目的:观察活动性和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SLE患者30例(其中活动性10例),健康体检者10例,分为活动性SLE组、非活动性SLE组和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活动性SLE组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稳定后再次检测CD4+、CD25+T细胞.结果:活动性SLE组CD4+、CD25+T细胞较对照组和非活动性SLE组明显减少.活动性SLE组经治疗后病情缓解,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较治疗前升高.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D4+、CD25+T细胞减少与SLE的活动有关,活动性SLE经治疗病情缓解后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升高.

    作者:陈东育;李芳;武树朋;许立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72株志贺菌属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细菌性痢疾(菌痢)的茵型分布和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本院2004-2007年粪便标本中分离的72株志贺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并以K、B琼脂法进行药敏实验和耐药性统计分析.结果:72株菌株中福氏志贺菌63株,宋内氏志贺菌9株,未检验痢疾志贺菌和鲍氏志贺菌.63株福氏志贺菌中福氏1型12株,福氏2型31株,福氏4型20株.宋内氏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吡肟、菌克单、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福氏(P<0.05),两者对青霉素类和部分三代头孢茵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低,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耐药率尚低.福氏1型和2型的耐药性相似,福氏4型对部分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福氏1型和2型(P<0.05).结论:菌痢病原体主要是福氏志贺菌,且以福氏2型和4型为主,少数为宋内氏志贺菌.不同菌种耐药率不一致,多重耐药率较高,临床治疗应以药敏为依据选用,可首选呋喃唑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经验治疗.

    作者:黄金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ENK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UCHL1、CD20、CD79a、CD56、GrB,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ENK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3例ENKL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学改变,CD56及EBER阳性表达率达100%.结论:ENKL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能准确诊断.

    作者:梅开勇;林汉良;苏祖兰;黄世章;陆光明;廖德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埃索美拉唑根除幽门螺杆菌的Meta分析

    目的:综合评价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方法:对全世界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根除Hp并以其他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自身不同剂量作为对照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RCT比较了基于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有2项研究比较了埃索美拉唑80 mg/d与40 mg/d的Hp根除率.基于意向治疗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为84.8%,对照组为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24,95%CI:0.96~1.60,P=0.10).基于按符合方案集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为88.0%,对照组为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30,95%CI:0.97~1.74,P=0.07).分别对高质量研究和疾病谱为十二指肠渍疡的研究进行分析,两组Hp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对疾病谱为消化不良的研究进行分析,按符合方案集分析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但意向治疗分析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埃索美拉唑剂量分别为80 mg/d与40 mg/d的两组的Hp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埃索关拉唑的三联疗法能有效清除Hp感染,但并不优于奥美拉唑,也有足够证据支持增加剂量能提高Hp根除率的观点.对于伴Hp感染的消化不良患者,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的清除却作用可能要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俞力军;邹国辉;黄伟平;韩均凌;李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典型附睾结核31例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附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1例不典型附睾结核,探讨不典型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本组病例中以附睾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约占67.7%(21/31),阴囊坠痛和(或)会阴部不适感占12.9%(4/31);尿路刺激症状占16.1%(5/31);镜下血尿占3.2%(1/31);所有患者均在附睾发现肿块.但未发现附睾以外的结核病灶,手术切除肿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附睾结核.结论:不典型附睾结核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或误诊,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附睾结核预后较好.

    作者:欧汝彪;陈晖;候乐;邓向荣;谢克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Survivin、Caspase-3、突变型p53对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caspase-3、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对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预后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BTCC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survivin蛋白、caspase-3蛋白、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BTCC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0%(38/50),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与BTCC的组织学分级、预后有关(均P<0.05),但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p53阳性表达率为68.0%(34/50),与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30.0%(3/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阳性表达率为36.0%(18/50),与正常组织阳性率[90.0%(9/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与caspase-3表达呈显著负性相关(rs=-0.457,P<0.05),survivin与p53表达呈显著正性相关(rs=0.317,P<0.05).结论: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在BTCC中呈负相关,突变型p53缺乏对survivn表达的抑制而呈正相关,对预后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智彬;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基因突变与呼吸道疾病

    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TR)是一种环腺苷酸(cAMP)激活的ATP门控性氯离子(Cl-)通道,广泛分布于人体具有分泌功能的组织中.CFTR突变会导致分泌腺功能紊乱,继而引起囊性纤维化病变(cystic fibrosis,CF).CF是白种人中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全身各处多种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胰功能不全、男子不育等.本文就CFTR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王平;魏睦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的诊断意义及动态变化观察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34例化脓性脑膜炎、15例病毒性脑炎及23例非脑膜炎的有头痛症状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ADA,其中15例结核性脑膜炎分别测定入院时、2周、4周、6周脑脊液ADA.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ADA>8 U/L作为阳性阈值,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1.7%.随着病情的好转,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ADA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病情好转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谈鹰;王庄;王亚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心包切开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其在心包切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对259例先心病患者术后第2、7天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应用1958年国际正式命名标准对入选者在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进行判断评估并分为两组(发病组和未发病组).结果: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第7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术后患者第7天的CRP水平与患者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有关.应用CRP采早期预测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及监测病程变化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魏福岭;张向华;侯晓彬;常祺;张仁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象分析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后骨髓、外周血白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β2微球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0例NHL骨髓侵犯后骨髓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测测结果以及血清LDH、β2微球蛋白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70例NHL骨髓细胞形态分类异常者中,骨髓侵犯(BMI)56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者114例.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者80例.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者48例,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正常者42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有异常者86例,骨髓增生不良者52例,增生活跃及以上者118例,血β2微球蛋白、血LDH在低度恶性和中度恶性中没有明显差异,而高度恶性与低、中度恶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白细胞数值在低、中、高度恶性程度中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淋巴瘤BMI或LMCL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血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血清LDH、β2微球蛋白常规检查对其临床分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阳;王金龙;李菊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Kimura病治疗及研究进展

    Kimura病在1937年由中国学者金显宅等首次报道,1948年Kimura等以日文文献报道后,因日本学者的广泛引用.以后在国际上该疾病便被称之为Kimura病.多见于亚裔中青年男性.

    作者:薛增奇;潘升华;孙庆丰;潘嘉西;丁继光;徐道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胃癌术后的预后相关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一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是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疾病中位居第2.根治性手术后其5年生存率仅40%左右.手术切除病灶是现在唯一有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术后长期生存率在个体间差异很大.现就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伍宏彪;吴巨钢;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及转移的三维超声微成像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微成像检测转基因小鼠前列腺腺癌(TGMAP)模型的前列腺肿瘤和转移.方法:使用三维超声微成像系统监测TGMAP模型小鼠的前列腺肿瘤生长.通过对TGMAP小鼠前列腺癌的三维超声图像和前列腺癌标本的比较.验证该超声系统检测活体小鼠肿瘤大小的可靠性.结果:超声成像可检测到直径为2.4~14mm的肿瘤和转移.通过三维超声体内测量与尸检获得的肿瘤大直径的相关系数为0.998,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结论:TGMAP模型的三维超声微成像有望成为小鼠临床前期研究的新的微成像手段.

    作者:武国军;王福利;李晓武;袁建林;王禾;张更;于磊;杨力军;邵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6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及对照组(n=32),两组均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加用坎地沙坦8 mg/d,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值.结果:对照组房颤复发14例,治疗组房颤复发7例.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治疗组(P<0.01).结论: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可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作者:陈胜华;贾凌梅;梁琪恩;兰芳;余自然;蒋浩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成人窄小主动脉瓣环术中处理探讨

    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心外科常见手术,手术成型、预后良好.但术中常常可遇见部分患者主动脉瓣窄小,无法植入足够大小人工瓣膜,结果或者放弃换瓣,或者产生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后果,远期效果不好,甚至造成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给心外科医牛术中处理带来极大困难.现结合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中5例病案,探讨如下.

    作者:张明星;谢贞波;王骏;王建生;王文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华东地区汉族人群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反应素-4基因G29926C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反应素-4(thrombospondin-4,TSP-4)基因G29926C(A387P)多态性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2例早发ACS患者(病例组)和121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TSP-4 A387P多态性.结果:GC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vs 7.4%,P=0.64),未检测到CC纯合子.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3.7%(P=0.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4 A387P多态性与早发ACS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OR=0.71,95% CI:0.22~2.28,P=0.57).结论:TSP-4基因387A→P变异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生频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且与早发ACS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高磊;何国平;杨国英;戚传平;马继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脏内阿片受体和阿片肽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片肽是由大量的小分子蛋白组成的,这些小分子蛋白同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一样,都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阿片受体相互结合而发挥作用.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早期发现的阿片家族主要有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啡肽.

    作者:吴财能;屠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65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CCA-IMT,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随访12个月内,26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5例(9.4%)复发脑梗死,复发与无复发脑梗死患者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CCA-IM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把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CCA-IM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A-IM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青原;杨继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