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露;粟艳;沈敏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组织中血管EPCR的动态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肺脏组织中EPCR mRNA明显升高,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组早期有所升高,随后开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组相比.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肺内EPCR mRNA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参附注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EPCR的表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而早期应用效果可能更好.
作者:吴双华;潘景业;沈晔;张近波;张艳杰;陈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与术中硬膜外吗啡复合应用时胃癌根治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酚酯组(F组)和脂肪乳对照组(C组),每组20例.F组于手术前15 min静注氟比洛酚酯10mg;C组于手术前15 min静注脂肪乳注射液10 mL,两组均于手术结束前1 h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2 mg.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2、4、6、8和24 h的疼痛程度及术后24 h总体镇痛评价.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术后VAS各时点F组均低于C组(P<0.05);术后24h镇痛治疗总评分F组均低于C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酚酯与吗啡复合用于胃癌手术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患者感觉更舒适,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张立敏;戚思华;王昕;邹玉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妈富隆治疗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对82例药物流产后2周持续阴道出血者,在B超排除了宫内妊娠物残留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妈富隆(观察组)和葆宫止血颗粒(对照组)止血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止血率(82.1%)高于对照组(46.5%)(P<0.01),并且妈富隆可调整月经周期,减少药物流产后首次月经来潮经量.结论:妈富隆治疗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作者:童英;张蕾;吕佳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伍用纳洛酮防治早产儿颅内出血和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早产儿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42例,苯巴比妥组37例,苯巴比妥+纳洛酮组4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苯巴比妥组生后6 h内予苯巴比妥20 mg/kg静脉注入.24 h后予5 mg/kg连用6 d:苯巴比妥+纳洛酮组在前2组基础上予纳洛酮0.3μg/(kg·min)维持6 h,连用6 d.每例患儿记录呼吸情况,生后第3天和第6天头颅彩超检查,比较3组早产儿颅内出血和呼吸暂停的发生例数、程度及机械通气例数.结果:苯巴比妥+纳洛酮组颅内出血例数与苯巴比妥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颅内出血程度苯巴比妥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苯巴比妥+纳洛酮组呼吸暂停次数程度与苯巴比妥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苯巴比妥伍用纳洛酮防治早产儿颅内出血和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作者:劳建昌;傅光华;谭绍平;谭清;雷华莲;黎媛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ENK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UCHL1、CD20、CD79a、CD56、GrB,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ENK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3例ENKL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学改变,CD56及EBER阳性表达率达100%.结论:ENKL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能准确诊断.
作者:梅开勇;林汉良;苏祖兰;黄世章;陆光明;廖德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常规的桡动脉穿刺,针干与皮肤呈45°角进针,作动脉采血,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在置管时,由于套管与动脉有较大成角,成功率明显降低.改行小于30°角进针,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将明显提高.
作者:费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ASAⅡ~Ⅲ级择期老年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30例,浓度0.01μg/(kg·min),为Ⅰ组(n=30);浓度0.015μg/(kg·min),为Ⅱ组(n=30);浓度0.02μg/(kg·min),为Ⅲ组(n=30).行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设定持续给药量为2mL/h.持续输注48 h.PCIA为每次0.5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术后2、4、8、12、24、48 h各时间段内的视觉模拟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患者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T/E).结果:在术后2、4、8、12 h时间段内Ⅱ、Ⅲ组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Ⅱ、Ⅲ组T/E比在2、4、8、12 h时间段内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恶心、呕吐在3分级别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0.015μg/(kg·min)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
作者:黄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院细菌性痢疾(菌痢)的茵型分布和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本院2004-2007年粪便标本中分离的72株志贺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并以K、B琼脂法进行药敏实验和耐药性统计分析.结果:72株菌株中福氏志贺菌63株,宋内氏志贺菌9株,未检验痢疾志贺菌和鲍氏志贺菌.63株福氏志贺菌中福氏1型12株,福氏2型31株,福氏4型20株.宋内氏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吡肟、菌克单、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福氏(P<0.05),两者对青霉素类和部分三代头孢茵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低,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耐药率尚低.福氏1型和2型的耐药性相似,福氏4型对部分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福氏1型和2型(P<0.05).结论:菌痢病原体主要是福氏志贺菌,且以福氏2型和4型为主,少数为宋内氏志贺菌.不同菌种耐药率不一致,多重耐药率较高,临床治疗应以药敏为依据选用,可首选呋喃唑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经验治疗.
作者:黄金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福善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福善美片口服,每周1粒(70 mg/粒);对照组28例,给予钙尔奇D片,每日1粒,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积分、腰椎(L2-4)及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P<0.01).两组治疗后BMD均有上升,血清钙、磷无明显变化,治疗组的L2-4的BMD显著好转(P<0.01),股骨颈的BMD明显改善(P<0.05),ALP下降明显;对照组的BMD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略有上升.结论:福善美可有效减少骨量丢失,增加BMD,降低骨转换,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宝华;王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脑性瘫痪(cerebral paIsy.简称脑瘫)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发达国家脑瘫发生率为2.0‰~2.5‰.我国在1997-1999年曾对江苏、河北、黑龙江、四川、甘肃及广西等省、自治区进行大规模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在1~7岁小儿中.
作者:阮毅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其在心包切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对259例先心病患者术后第2、7天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应用1958年国际正式命名标准对入选者在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进行判断评估并分为两组(发病组和未发病组).结果: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第7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术后患者第7天的CRP水平与患者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有关.应用CRP采早期预测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及监测病程变化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魏福岭;张向华;侯晓彬;常祺;张仁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分析下食管括约肌(LES)低压和食管无效动力(IEM)的发生率以及与食管酸暴露时间、酸清除时间的关系,评价LES低压及IEM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4 h食管动态pH监测诊断为GERD的59例患者,将其按食管压力测定分为正常组、LES低压组、IEM组和混合组.结果:在59例GERD患者中,食管动力异常者占84.1%.LES低压组与IEM组、混合组比较年龄差异有显著性.存在LES低压的GERD患者仅在卧位pH<4时间百分比上较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而IEM组和混合组的GERD患者无论在食管酸暴露时间,还是在酸清除时间上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LEs低压组与IEM组比较,pH<4总时间百分比、立位时间百分比和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差异有显著性;与混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EM组与混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多数GERD患者存在食管动力障碍.LES基础压力降低、IEM都是GERD发生的主要机制,而其中IEM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作者:汤欣;张玫;孙书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眼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睑球粘连的方法.方法:睑球粘连患者27例27眼,术前2周取其健眼穹窿部结膜1 mm×1 mm剪成0.5 mm×0.5 mm后种植于羊膜上体外培养,术中彻底切除粘连的瘢痕组织,将结膜上皮植片移植于结膜创口.观察结膜上皮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接种在羊膜上的结膜组织,8 d左右融合成膜状,细胞为复层上皮细胞.术后所有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眼球活动自如,结膜移植片与周围组织完全融合,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睑球粘连是一种理想的好方法.
作者:钟建光;王雅娜;张惠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不同发病孕龄及终止妊娠时机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1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妊振结局.按发病孕龄分3组,a组<28周,b组28-31+6周,c组32~33+6周.按终止妊娠孕周分为4组,A组<32周,B组32~33+6周,C组34~35+6周,D组≥36周.比较各组患者期待治疗的平均时间、并发症和围生儿病死率.结果:(1)a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7.5%,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65.6%;b组围生儿病死率为38.5%,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1.3%;c组围生儿病死率为11.4%,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5.5%.随着发病孕龄的增加,围生儿病死率逐渐降低(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随发病孕周增加而下降,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7.8%,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8.5%.B组围生儿病死率为64_3%,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6.4%.C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3%,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2.8%.D组围生儿病死率为10.0%,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妊娠34周以前,随着终止妊娠孕周的增加,围生儿病死率逐渐降低(P<0.05),4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越早,围生儿病死率越高.对孕28周以后发生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期待治疗可有效延长孕周,改善围生儿结局.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延长至34周后终止妊娠母婴结局较好.
作者:陈国伟;唐移忠;陈江鸿;黄英;钟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或仅累及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已达到共识,近年来诸多形式的小儿MP感染报道也明显增多,但以荨麻疹样皮疹为表现的小儿MP感染少见报道.且此类患儿在基层医院往往以毒血症的形式收入儿内科病房,为使儿科医师对本病进一步认识,现将本院收治的44例报告及分析如下.
作者:俞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中超声刀的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中用超声刀代替电刀并给予细致的护理配合.结果:25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50 min(平均50min).术后无肠漏、出血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刀可同时完成切割和凝血,且能保持良好的手术视野.在腹腔镜下使用超声刀可彻底松解肠黏连带,而不损伤肠管,结合细致的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玲平;李荷花;杨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心血管科内科的治疗中,极化液的应用相当普遍,因其可稳定心肌细胞膜,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以利于心脏的正常收缩,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应用极化液引发低血糖反应.低血糖的发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损于心脏,特别是危重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发现救治不及时,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本文报告极化液引起扩张型心肌病低血糖反应8例,情况如下.
作者:陈升见;胡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反应素-4(thrombospondin-4,TSP-4)基因G29926C(A387P)多态性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2例早发ACS患者(病例组)和121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TSP-4 A387P多态性.结果:GC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vs 7.4%,P=0.64),未检测到CC纯合子.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3.7%(P=0.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4 A387P多态性与早发ACS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OR=0.71,95% CI:0.22~2.28,P=0.57).结论:TSP-4基因387A→P变异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生频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且与早发ACS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高磊;何国平;杨国英;戚传平;马继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老年健康自愿者22例.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9例,年龄≥60岁.血液透析组25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年龄≥60岁.分别检测各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血液透析组患者经一次透析后.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205);血液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后vWF差值与透析年限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随着透析龄的延长而加重,而与肾功能受损程度无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外源性凝血机制的异常.
作者:刘宁;黄雯;姜立萍;翟艳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这一疾病和相应的治疗过程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关系,凋亡机制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现就近年来细胞凋亡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鲍磊;张铮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