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动脉顺应性与增大指数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李庆;薛峰;寇卫红;刘悦;郑丽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系统动脉顺应性, 增大指数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动脉顺应性与颈动脉增大指数在颈动脉狭窄的改变及两项指标对颈动脉狭窄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筛选出73例颈动脉狭窄病例(狭窄率>50%)及71例无狭窄的病例,测量了全部病例的肱动脉血压、心率、身高、体重等指标,并计算其系统动脉顺应性与增大指数数据.结果:狭窄组系统动脉顺应性降低(0.23±0.06 vs 0.26±0.04,P<0.01),颈动脉增大指数增高[(31.75±5.19)%vs(30.015±4.42)%,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颈动脉增大指数[OR=1.547,95%CI(0.941~2.543),P<0.10]能够作为预测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存在.而系统动脉顺应性没有证实.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有糖尿病、脑中风、收缩压的升高,而女性和平均压的升高可作为保护因子.结论:收缩压的升高是一个独立的预测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反映局部动脉僵硬度的颈动脉增大指数作为危险因子优于反映全身动脉僵硬度的系统动脉顺应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J管置入治疗肾积水合并急性肾盂肾炎30例

    目的:探讨经膀胱镜置入双J管治疗肾积水合并急性肾孟肾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经膀胱镜置入双J管治疗的30例肾积水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于置管后体温在1-4 d内恢复正常.血白细胞计数在3-6 d内恢复正常,尿白细胞数在8-14 d降至正常.在梗阻病因解除后,内置双J管在4-6周内拔除.结论:双J管置入治疗肾积水合并急性肾盂肾炎安全、有效,并可为进一步处理梗阻病因创造条件.

    作者:蒋红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短程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5例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短程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风湿免疫专科5例SLE死亡患者的资料,分别记录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脑电图、头颅MRI、并发症、免疫抑制治疗、死亡原因等,并结合近期文献进行总结.结果:5例死亡SLE患者中,女性4例.平均发病年龄30.5岁,平均病程2.22年.其中,4例死亡与SLE神经精神损害有关,涉及结核感染、出血、慢性心功能不全及尿毒症各1例.结论:短程发病SLE死亡原因主要为神经精神损害,同时感染(特别是结核感染)和肾损害也是重要因素,而疾病后遗症和治疗副反应也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维持长期临床缓解.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沈思钰;张永文;董晓蕾;赵凌杰;蔡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隐裂牙保存活髓治疗的临床观察

    牙隐裂临床多选择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但一概地去除牙髓显得可惜.笔者对隐裂牙牙髓保存治疗时机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蔡惠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8例分析

    目的:探讨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MMPCCR)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3-2006年间收治的8例MMPCCR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发生MMPCCR病例占同期收治所有结直肠癌的1.3%(8/608),平均间隔时间3.75年,均经肠镜随访发现,7例行根治性切除,1例行姑息手术,再发癌以Dukes B期多见.结论:MMPCCR临床病理学特点突出,应注意重视纤维肠镜检查,加强手术后随访有助于MMPCCR的发现和诊断,提高预后.

    作者:杨明;杜鹏;子树明;翁子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Notch信号系统调节肿瘤干细胞生长的机制及应用

    Notch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多个物种中表达,其家族成员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细胞分化、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脊椎动物中共发现了4个Notch同源体,包括Notch1、Noteh2、Notch3、Notch4.其中Notch1不仅对正常细胞分化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1].近研究发现,其在肿瘤十细胞发展过程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彬;程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创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脊柱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间69例脊柱创伤患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维重建后处理分析,将重建后的二维及三维图像与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患者的X线平片未见明确异常.48例的X线平片发现异常,其中发现骨折35处,可疑骨折19处.经螺旋CT多维重建后处理分析,69例患者均被证实有骨折,共发现102处骨折.结论:多排螺旋CT多维重建图像能够直观清晰地展示骨折处,明确骨折线的部位、形态、断端移位情况及空间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刘苏英;麻增林;曹保信;贺丽英;闫玉昌;苑文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近期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分析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的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检查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菌株91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共750株(82.42%);革兰阳性菌共160株(17.58%).750株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氏不动杆菌256株(34.13%),大肠埃希茵204株(34.13%),铜绿假单胞菌131株(17.47%),肺炎克雷伯菌78株(10.40%),阴沟肠杆菌60株(8%),产气肠杆菌21株(2.8%).革兰阴性菌综合抗生素耐药率低的分别是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派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对所有的革兰阴性茵都保持了90%以上的敏感性:亚胺培南除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为22.6%,对绿脓杆菌的敏感率为74.1%外,其余的均为100%的敏感率.在160株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67株(41.88%),粪肠球菌42株(26.25%),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21.25%),屎肠球菌17株(10.63%).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对革兰阳性茵保持了较高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所有革兰阳性菌都产生了β-内酰胺酶.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病原学检测、监控和管理,以药敏试验选用抗茵药物,避免滥用,对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庄海舟;李昂;段美丽;翁以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小板形态改变误诊1例

    患者男,72岁,心功能不全入住本院心内科.8年前曾行脾切除手术.PLT-直维持在80×109/L.实验窒检查:WBC9.1×109/L,N 0.46,L 0.32,M 0.14,E0.76,B 0.09;RBC 3.9×1012/L,Hb 126g/L,MCV 99 F1,MCHC 330 g/L,RDW 16%;PLT 19×109/L(1次),PLT 5×109/L(2次),CK 122 IU/L,CK-MB 13 IU/L,LDH 265 IU/L,粪便隐血试验阴性,尿常规正常,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皮肤无出血点.手工计数PLT 70×109/L,和仪器测定相差甚远,血涂片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大血小板存在.

    作者:沈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几种抗生素对恙虫病的疗效

    恙虫病是由恙虫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疫源性传染病,恙螨为传播媒介.普洱市位于云南省两南部,是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亚热带地区,利于恙螨繁殖,所以恙虫病在本地区为高发病.本文对1991-2007年普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恙虫病患者用氯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冯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芒果甙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芒果甙(mangiferin),又名芒果素、知母宁,是一种四羟基吡啶的碳糖甙,属双苯吡酮类化合物.芒果甙可从漆树科芒果树和扁桃树的叶、果实、树皮及龙胆科植物东北龙胆、川西獐芽菜、水龙骨科植物光石韦等中提取得到.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芒果甙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肿瘤作用[1-6]、抗脂质过氧化作用[7-8]、免疫调节[9]、抗糖尿病[10]、消炎[11]、止痛[12]、抗病毒[5]、抗辐射[13]等.现对其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林周孟;何春拉;孟晓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腔镜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的比较

    目的:探讨腔镜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将46例女性单侧甲状腺肿块依据患者意愿分成腔镜手术组及传统手术组,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者手术后1个月内的心理状况,并分析手术并发症对术后心理状况的影响.结果:腔镜组患者SCL-90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4个因子评分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腔镜组术后颈部不适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出现颈部不适或吞咽不适的患者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4项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5).结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甲状腺手术,术后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传统甲状腺手术.

    作者:易占波;丁国平;陈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进展

    1987年法国医生Philippe Mouret完成世界上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得到了迅速、广泛的发展.腹腔镜技术运用于直肠恶性肿瘤的治疗,只有10余年的历史.由于手术器械的更新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在肿瘤的根治性、手术时间以及近期疗效等方面均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肠道功能恢复快、能较早进食和恢复活动、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下面就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相关问题做一总结.

    作者:庄晓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术中一次性皮肤伸展修复较大四肢软组织缺损

    目的:观察术中利用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缝合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缝合修复19例四肢创伤等原因引起的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4例,女5例.年龄21~68岁,平均37.8岁.软组织缺损原因,创伤11例,褥疮5例,肿瘤切除3例.皮肤缺损范围10.0 cm×5.0 cm~12.0 cm×10.0 cm.结果:19例患者术中经一次性皮肤伸展后可直接缝合创面两侧皮肤而完全修复创面.术后15~21 d拆线.17例创口Ⅰ期愈合,1例拆线过早,有两针裂开,1例局部创口皮缘坏死,该2例经换药2周后愈合.结论:术中利用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缝合修复创面是治疗因张力较大而无法直接缝合的四肢皮肤创面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何登伟;朱烨;俞伟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后迟发性低氧血症123例

    近年来,经腹腔镜行腹腔内多种病变手术,由于其术野清晰、解剖层次清楚、手术操作方便、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994年8月至2007年10月,我们共行腹腔镜手术1 530例,其中12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低氧血症,发生率为8.0%.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荣;王树林;李静;金兆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物质、神经激肽-1受体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调节作用

    生活紧张状态和抑郁是HIV感染各阶段直至发展为AIDS的重要辅助因素[1].Kopnisky等[2]报道心理改变在HIV-1疾病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发现在免疫一神经传导中脑部趋化因子特别是SP的重要性.抑郁、焦虑和紧张状态与HIV发展相关[3].行为状态和脑力活动的改变所引起的免疫应答间接或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神经内分泌一免疫途径介导的.紧张状态反应导致神经肽的释放改变,如SP,它们可调节免疫细胞功能.进而促进HIV疾病的发展[4-5].基因定位研究表明SP前受体(NK-1R)在脑部有高度表达,该部位是调节情感行为和神经化学物质对紧张状态反应的关键部位[6].调节SP活性可为抑郁症、焦虑症和紧张状态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7-8].

    作者:王晓昆;侯炜;霍文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肿瘤形成的关系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是一种致癌基因,首次是1997年Pei等[1]人在老鼠脑垂体肿瘤GH4细胞系.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发现的,已有报道在许多内分泌相关的肿瘤中,尤其是垂体、甲状腺、乳腺、卵巢和子宫的肿瘤,以及一些非内分泌相关的肿瘤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肿瘤,PTTG1都有高表达[2-9].PTTG1的表达水平和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而且有研究证实PTTG1是存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10].在此分析PTTG1的结构、PTTG1基因和蛋白的调节作用以及已知的一些生理功能.回顾目前有关PTTG1介导的肿瘤发生机制的进展,其中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肿瘤侵袭性的相互影响以及PTTG1作为亚细胞治疗靶向目标的潜在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黄庆锋;卢亦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顺德区5年分枝杆菌耐药测试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顺德区5年的痰分枝杆菌培养、菌种分类和耐药测试结果,达到了解当地分枝杆菌耐药疫情.为结核病诊治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1-2005年间因症就诊的1 027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的痰分枝杆菌培养、菌种粗分类及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链霉素(S)4种药敏感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痰分枝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36.81%(378/1 027);菌种分布为结核分枝杆菌76.46%(289/378)、牛分枝杆菌9.79%(37/378)、非结核分枝杆菌13.76(52/378);总耐药率为51.06%(193/378),后2年总耐药率呈增高走势:各茵种的耐药率分别为36.24%、2.65%和12.17%.(2)各菌株总耐单药率为17.72%,后3年结核分枝杆菌耐R率呈逐年增加.(3)同时耐HR或以上(耐多药)的菌株占耐药菌株的39.38%(76/193).其中,结核、牛分枝杆菌菌株合计耐多药率达24.87%: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耐多药率达14.51%.(4)在初治患者中分离到的结核、牛分枝杆菌株只有76.1%(121/159)对HRES全敏感;在复治患者中存在再感染现象.结论:顺德区耐药肺结核形势严峻.

    作者:严舒俊;李永财;谢胜华;廖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术后结膜下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对兔眼滤过泡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抗体对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家兔双眼制作小梁切除术模型.随机选取家免一眼作为抗体组,分别于手术完成当时和术后第5天予以结膜下注射CTGF抗体.另一眼作为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予以结膜下注射PBS.术后1、3、5、7、10、14 d分别观察滤过泡形态.结果:术后1、3、5 d两组滤过泡均弥散隆起.术后7、10和14 d对照组滤过泡逐渐扁平、局限、瘢痕形成,而抗体组滤过泡维持较好、瘢痕形成时间较晚.结论:CTGF抗体结膜下注射可抑制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CTGF抗体可能成为一种提高滤过手术成功率的新药物.

    作者:王建明;惠娜;范雅稚;孙乃学;熊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舟山群岛渔民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 rRNA全基因生物信息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舟山群岛渔民胃镜检查患者分离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对Hp克拉霉素的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进行研究,指导合理使用克拉霉素治疗却.方法:取188份胃镜活检标本,却培养后对188株Hp临床分离株采用E-test法行克拉霉素药敏试验.对17株克拉霉素耐药和3株敏感的Hp23S rRNA全基因序列和3株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胃炎患者Hp培养阳性率为26.5%(27/102),溃疡患者培养阳性率为48.7%(38/78),胃癌患者培养阳性率为25.0%(2/8),溃疡患者Hp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和胃癌患者.67例Hp菌株克拉霉素耐药23株.占34.3%(23/67),敏感株44株,占65.7%(44/67).胃炎患者、溃疡患者和胃癌患者克拉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9.6%(8/27)、36.8%(14/38)和50.0%(1/2).17株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2143位点A>G突变率为29.4%,2182位点C>T突变率为11.8%:新的突变点C588U在6株耐药株中出现,而且该6株茵未见其他已知突变.结论:舟山群岛渔民溃疡患者Hp培养阳性率和克拉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本地区分离的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C588U变异点可能是克拉霉素耐药新的突变位点.

    作者:汤武亨;曹春宇;李松财;金海;陈国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卡介苗对N-甲基亚硝基脲诱发大鼠膀胱癌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卡介苗(BCG)分别与N-甲基亚硝基脲(MNU)交替膀胱灌注对MNU致癌作用的干预.方法:1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BCG组(A组)、MNU组(B组)、MNU+8CG(H)组(C组)、MNU+ADM组(D组)和MNU+BCG(L)组(E组),分别用以下药物,BCG 0.5 mg,MNU 2 mg,ADM 0.2 mg,BCG 0.05 mg,做膀胱内灌注.A组和B组每2周1次,其余各组BCG 0.5 mg或BCG 0.05 mg或ADM与MNU交替灌注,每种药物各5次,共10周.实验完成后1周处死大鼠进行相关指标检查.结果:A组体重高,与B组和E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B组体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组膀胱体积较小,壁薄,黏膜光滑,血管清晰,镜下见膀胱黏膜下炎细胞浸润.B组大体标本和镜下均可见癌变征象,致癌率为96.4%(27/28),C、D、E组除癌变征象外尚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B组与C组和D组之间癌变率差异有显著性,C组与E、D组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不同剂量的BCG和ADM对MNU的致癌过程均有干预,高浓度BCG抗癌作用强,其次是ADM,低浓度BCG效果稍差.

    作者:李志强;黄后宝;姜书传;董昌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