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肿瘤形成的关系

黄庆锋;卢亦成

关键词:脑垂体肿瘤, 肿瘤转化基因, 生物学特性, 肿瘤形成, mRNA差异显示技术, 肿瘤发生机制, 应用的可行性, 肿瘤侵袭性, 内分泌, 肿瘤转移, 致癌基因, 治疗靶向, 消化系统, 相互影响,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生理功能,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调节作用
摘要: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是一种致癌基因,首次是1997年Pei等[1]人在老鼠脑垂体肿瘤GH4细胞系.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发现的,已有报道在许多内分泌相关的肿瘤中,尤其是垂体、甲状腺、乳腺、卵巢和子宫的肿瘤,以及一些非内分泌相关的肿瘤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肿瘤,PTTG1都有高表达[2-9].PTTG1的表达水平和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而且有研究证实PTTG1是存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10].在此分析PTTG1的结构、PTTG1基因和蛋白的调节作用以及已知的一些生理功能.回顾目前有关PTTG1介导的肿瘤发生机制的进展,其中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肿瘤侵袭性的相互影响以及PTTG1作为亚细胞治疗靶向目标的潜在应用的可行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Notch信号系统调节肿瘤干细胞生长的机制及应用

    Notch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多个物种中表达,其家族成员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细胞分化、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脊椎动物中共发现了4个Notch同源体,包括Notch1、Noteh2、Notch3、Notch4.其中Notch1不仅对正常细胞分化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1].近研究发现,其在肿瘤十细胞发展过程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彬;程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敏C反应蛋白在房颤中的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65例房颤患者,按能否自行复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及非阵发性房颤组,其中非阵发性房颤组又分别按左心房内径(LAD,≤35 mm,>35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45%,≥45%)分成亚组,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阵发性房颤组和非阵发性房颤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2)非阵发性房颤组中LAD>35 mm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LAD≤35 mm者(P<0.01);(3)非阵发性房颤组LVEF<45%亚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LVEF≥45%亚组(P<0.05);(4)房颤患者LAD与hs-CRP浓度成正相关(r=0.61,P<0.05),LVEF与hs-CRP浓度成负相关(r=-0.53,P<0.05).结论:证实hs-CRP与房颤有关,提示炎症通过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甘文云;唐其柱;王蕾;田青;周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溴化异托品联合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溴化异托品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对照组63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溴化异托品雾化吸入,对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溴化异托品能迅速改善症状、缩短疗程.

    作者:吴红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双J管置入治疗肾积水合并急性肾盂肾炎30例

    目的:探讨经膀胱镜置入双J管治疗肾积水合并急性肾孟肾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经膀胱镜置入双J管治疗的30例肾积水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于置管后体温在1-4 d内恢复正常.血白细胞计数在3-6 d内恢复正常,尿白细胞数在8-14 d降至正常.在梗阻病因解除后,内置双J管在4-6周内拔除.结论:双J管置入治疗肾积水合并急性肾盂肾炎安全、有效,并可为进一步处理梗阻病因创造条件.

    作者:蒋红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失神经后骨骼肌萎缩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外伤、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可引起神经损伤,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不可避免地发生萎缩.而轴突再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肌肉获得神经再支配前,肌肉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萎缩.近年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机制及其防治成为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失神经后骨骼肌功能改变及调节肌肉萎缩的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杨斌;李士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滤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溶血的观察

    目的:了解过滤白细胞造成红细胞溶血的程度.方法:取4℃保存第5天的40袋2U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与白细胞滤器连接进行过滤,留取检测样品,分别于过滤后第0、7、14、21天分别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浆中钾离子浓度、邻甲联苯胺法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浓度.B组不做过滤处理,其他处理同A组.结果:去白细胞滤器滤过的血液中钾离子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过滤后的红细胞悬液好在7 d内用完.

    作者:蔡雪娇;周湘静;谢作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in thmmbosis,DVT)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肺梗塞,威胁患者牛命,或造成血栓后遗症,长期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腹腔镜手术CO2气腹造成的高腹内压、酸血症等因素进一步加重了下肢静脉血液的淤滞形成血栓.现分析我院腔镜外科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

    作者:王启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严重心电图异常1例

    患者男,27岁,因突发头痛伴意识障碍1 d于2007年5月1日入院.CT提示右侧脑出血,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于2007年5月4日行血肿清除、颅瓣减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作者:陈金梅;陈杰;陶国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镇痛导尿管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镇痛导尿管能否消除或减轻开胸手术后患者的导尿管不适.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使用普通导尿管作为对照组,B组使用镇痛导尿管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对导尿管的舒适度.结果:B组患者对导尿管的舒适度明显优于A组.结论:镇痛导尿管能有效减轻开胸手术后患者的导尿管不适.

    作者:顾正峰;胡毅平;王雁娟;姚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肛窦炎的疗效观察

    自2002年来,我们采用肛窦切开同时切开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及单纯肛窦切开治疗肛窦炎58例.现将疗效观察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王金华;张玲;张家光;常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小儿腹股沟疝1 562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小切口不同吻合方法对患儿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2~6岁腹股沟疝手术患儿共1 562例.研究3种不同切口吻合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1组,常规丝线间断缝合;2组,皮内可吸收线连续缝合:3组.康派特医用胶粘合切口.结果:2组和3组患儿术后住院时间较1组明显缩短;术后诉切口疼痛比例3组较1组、2组明显减少:术后半个月,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半年后复诊,切口瘢痕增生比例2组较1组、3组明显增多.结论:医用胶粘合切口法吻合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简便的吻合切口方法.

    作者:周建峰;易军;王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三腔二囊管在直肠肿块活检出血中的应用

    三腔二囊管历来都是用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中,而用在下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中国内外报道较少.我们在临床上把三腔二囊管应用在经肛门镜直肠肿块活检后出血压迫止血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建峰;须新涛;耿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应用回形针巧取小儿鼻腔异物48例

    鼻腔异物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诊之一,病情急,危险性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轻者引起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的生命.我科于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接诊并治疗小儿鼻腔异物63例,应用回形针取鼻腔球形异物48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全权;温利敏;杨永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糖尿病、脑血栓、神经系统损害性疾病的增多,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已引起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将该病的研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谭莹;吴清和;高启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人卵巢癌相关抗原OVA66的B细胞表位预测

    目的:预测人卵巢癌相关抗原OVA66的B细胞表位.方法:B细胞表位预测,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极性)预测为基础,结合ABCpred预测结果,并经二级结构预测筛选等综合分析.结果:OVA66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209-216,266-275,294-301,362-368和391-396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内或附近.结论:该结果对应用合成肽抗原进行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刘争春;王颖;王树军;张惠珍;荣婷婷;王庆飞;谢国化;葛海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物质、神经激肽-1受体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调节作用

    生活紧张状态和抑郁是HIV感染各阶段直至发展为AIDS的重要辅助因素[1].Kopnisky等[2]报道心理改变在HIV-1疾病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发现在免疫一神经传导中脑部趋化因子特别是SP的重要性.抑郁、焦虑和紧张状态与HIV发展相关[3].行为状态和脑力活动的改变所引起的免疫应答间接或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神经内分泌一免疫途径介导的.紧张状态反应导致神经肽的释放改变,如SP,它们可调节免疫细胞功能.进而促进HIV疾病的发展[4-5].基因定位研究表明SP前受体(NK-1R)在脑部有高度表达,该部位是调节情感行为和神经化学物质对紧张状态反应的关键部位[6].调节SP活性可为抑郁症、焦虑症和紧张状态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7-8].

    作者:王晓昆;侯炜;霍文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舟山群岛渔民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 rRNA全基因生物信息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舟山群岛渔民胃镜检查患者分离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对Hp克拉霉素的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进行研究,指导合理使用克拉霉素治疗却.方法:取188份胃镜活检标本,却培养后对188株Hp临床分离株采用E-test法行克拉霉素药敏试验.对17株克拉霉素耐药和3株敏感的Hp23S rRNA全基因序列和3株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胃炎患者Hp培养阳性率为26.5%(27/102),溃疡患者培养阳性率为48.7%(38/78),胃癌患者培养阳性率为25.0%(2/8),溃疡患者Hp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和胃癌患者.67例Hp菌株克拉霉素耐药23株.占34.3%(23/67),敏感株44株,占65.7%(44/67).胃炎患者、溃疡患者和胃癌患者克拉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9.6%(8/27)、36.8%(14/38)和50.0%(1/2).17株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2143位点A>G突变率为29.4%,2182位点C>T突变率为11.8%:新的突变点C588U在6株耐药株中出现,而且该6株茵未见其他已知突变.结论:舟山群岛渔民溃疡患者Hp培养阳性率和克拉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本地区分离的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C588U变异点可能是克拉霉素耐药新的突变位点.

    作者:汤武亨;曹春宇;李松财;金海;陈国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氟马西尼对异氟醚残余麻醉作用的拮抗作用

    目的:探讨氟马西尼是否可以拮抗异氟醚的麻醉残余作用,加速麻醉苏醒.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Ⅱ级且无术前用药患者60例,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胺0.1 mg/kg诱导,异氟醚、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停止异氟醚的吸入,继续机械通气.当呼气末异氟醚浓度降至0.45%~0.5%时,分为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氟马西尼0.5mg(0.5 mg组)和氟马西尼1.0mg(1.0mg组).每间隔1分钟进行1次意识评价,至患者定向力恢复.记录呼之睁眼、指令运动、正确回答问题、定向力恢复的时间,以及血压、脉搏、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体温、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值.并在手术诱导前.定向力恢复时,定向力恢复后15、30、60、120min分别给患者出示一张不同的图片,术后24 h随访患者对图片的记忆情况.结果: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0.5 mg组和1.0mg组患者从停止吸入异氟醚至指令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19.58±6.91)min、(22.05±9.19)min和(20.32±6.44)min(P=0.591 9).从停止吸入异氟醚至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分别为(24.68±8.09)min、(26.47±10.72)min和(22.47±10.90)min(P=0.534 0).3组患者各时间点对图片的正确辨识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毕静脉注射0.5 mg、1.0 mg氟马西尼未能拮抗异氟醚的残余麻醉作用.氟马西尼对于异氟醚麻醉术后短时间的记忆损害(顺行性遗忘)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利勇;赵岩;王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纤维桩在自体断冠即刻再接治疗中的应用

    上前牙外伤常引起牙体折断,常见为冠折、根折以及冠根联合斜折.传统治疗方法是将折断的牙冠拔除,保留牙根,完善根管治疗后作桩核冠修复.笔者自2005年来采用纤维桩行自体断冠的即刻再接,一次性保存患牙(即不分离断冠一纤维桩自体牙冠再接-即刻粘接修复冠根斜折)的治疗,全鄙保存患牙13颗,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尚伟;何应文;韦雅均;罗坊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近期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分析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的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检查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菌株91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共750株(82.42%);革兰阳性菌共160株(17.58%).750株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氏不动杆菌256株(34.13%),大肠埃希茵204株(34.13%),铜绿假单胞菌131株(17.47%),肺炎克雷伯菌78株(10.40%),阴沟肠杆菌60株(8%),产气肠杆菌21株(2.8%).革兰阴性菌综合抗生素耐药率低的分别是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派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对所有的革兰阴性茵都保持了90%以上的敏感性:亚胺培南除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为22.6%,对绿脓杆菌的敏感率为74.1%外,其余的均为100%的敏感率.在160株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67株(41.88%),粪肠球菌42株(26.25%),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21.25%),屎肠球菌17株(10.63%).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对革兰阳性茵保持了较高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所有革兰阳性菌都产生了β-内酰胺酶.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病原学检测、监控和管理,以药敏试验选用抗茵药物,避免滥用,对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庄海舟;李昂;段美丽;翁以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