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

苟怀宇;陈艳秋;黄晶;邓昌明;刘地川;江永红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充血性, 阿托伐他汀, 超声心动图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观察及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和8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心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心缩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变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良好作用,且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对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71例合并有颈动脉斑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总疗程24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舒张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肱动脉内径有所扩大,颈动脉斑块缩小,血管内皮功能改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小并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李桂平;彭娜;李绪娴;钟思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氟马西尼对异氟醚残余麻醉作用的拮抗作用

    目的:探讨氟马西尼是否可以拮抗异氟醚的麻醉残余作用,加速麻醉苏醒.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Ⅱ级且无术前用药患者60例,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胺0.1 mg/kg诱导,异氟醚、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停止异氟醚的吸入,继续机械通气.当呼气末异氟醚浓度降至0.45%~0.5%时,分为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氟马西尼0.5mg(0.5 mg组)和氟马西尼1.0mg(1.0mg组).每间隔1分钟进行1次意识评价,至患者定向力恢复.记录呼之睁眼、指令运动、正确回答问题、定向力恢复的时间,以及血压、脉搏、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体温、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值.并在手术诱导前.定向力恢复时,定向力恢复后15、30、60、120min分别给患者出示一张不同的图片,术后24 h随访患者对图片的记忆情况.结果: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0.5 mg组和1.0mg组患者从停止吸入异氟醚至指令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19.58±6.91)min、(22.05±9.19)min和(20.32±6.44)min(P=0.591 9).从停止吸入异氟醚至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分别为(24.68±8.09)min、(26.47±10.72)min和(22.47±10.90)min(P=0.534 0).3组患者各时间点对图片的正确辨识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毕静脉注射0.5 mg、1.0 mg氟马西尼未能拮抗异氟醚的残余麻醉作用.氟马西尼对于异氟醚麻醉术后短时间的记忆损害(顺行性遗忘)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利勇;赵岩;王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小儿急性坏死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7例急性坏死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脑病应早期认识,早期诊断,正确护理,做好抽搐和昏迷的护理,及时纠正低钠血症,做好小剂量短间隔甘露醇护理及大剂量激素疗法护理,予以头部低温疗法,密切病情的观察监测,恢复期加强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4例死亡;3例存活患儿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于半年后、2岁时仍不能说话,不能走;1例睁眼昏迷;1例2岁时能说话,但不会坐和走.结论:小儿急性坏死性脑病起病急,死亡率高,早期认识,早期诊断,做好对症护理和病情观察是护理重点.

    作者:王威;陈娟弟;何时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VEC)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给予细胞培养液)、Ang-Ⅱ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Ang-Ⅱ,使其终浓度为10-7 mol/L)、Ang-Ⅱ+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单纯Ang-Ⅱ组的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使阿托伐他汀的终浓度为0.1 μmol/L)、Ang-Ⅱ+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单纯Ang-Ⅱ组的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使阿托伐他汀的终浓度为1 μmol/L).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各组细胞的[Ca2+]i.结果:(1)Ang-Ⅱ组的[Ca2+]i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2)Ang-Ⅱ+阿托伐他汀组的[Ca2+]i显著低于Ang-Ⅱ组(P<0.01).(3)Ang-Ⅱ+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的[Ca2+]i低于Ang-Ⅱ+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Ang-Ⅱ可引起细胞内[Ca2+]i的显著增加,阿托伐他汀对Ang-Ⅱ所致的[Ca2+]i增加具有保护作用,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韩磊;李鸣皋;叶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卡介苗对N-甲基亚硝基脲诱发大鼠膀胱癌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卡介苗(BCG)分别与N-甲基亚硝基脲(MNU)交替膀胱灌注对MNU致癌作用的干预.方法:1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BCG组(A组)、MNU组(B组)、MNU+8CG(H)组(C组)、MNU+ADM组(D组)和MNU+BCG(L)组(E组),分别用以下药物,BCG 0.5 mg,MNU 2 mg,ADM 0.2 mg,BCG 0.05 mg,做膀胱内灌注.A组和B组每2周1次,其余各组BCG 0.5 mg或BCG 0.05 mg或ADM与MNU交替灌注,每种药物各5次,共10周.实验完成后1周处死大鼠进行相关指标检查.结果:A组体重高,与B组和E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B组体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组膀胱体积较小,壁薄,黏膜光滑,血管清晰,镜下见膀胱黏膜下炎细胞浸润.B组大体标本和镜下均可见癌变征象,致癌率为96.4%(27/28),C、D、E组除癌变征象外尚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B组与C组和D组之间癌变率差异有显著性,C组与E、D组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不同剂量的BCG和ADM对MNU的致癌过程均有干预,高浓度BCG抗癌作用强,其次是ADM,低浓度BCG效果稍差.

    作者:李志强;黄后宝;姜书传;董昌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老年人髋部手术45例

    目的:探讨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老年人髋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Ⅱ或Ⅲ级65~96岁单侧髋部手术患者45例,健侧卧位,选择L2/3或L3/4椎间隙,用25 G腰麻针于脊上韧带下方0.5cm穿刺,拔出针芯见脑脊液后,用0.5%布比卡因1~2 mL,回抽脑脊液0.5-1.0 mL,再连同局麻药一起缓慢注入,拔出腰麻针,止血贴覆盖穿刺点.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起效时间和不良反应,确定平面后即可手术.并与另外45例使用利丁合剂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比较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起效快,麻醉平面稳定,单侧麻醉成功率高,对循环影响小,麻醉效果好.利丁合剂硬膜外麻醉起效慢,需两次翻动体位,麻醉平面不易控制,用药剂量不易掌握,对循环影响大.结论:老年人髋部手术用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优于利丁合剂硬膜外麻醉.

    作者:王益顺;黄金平;李丽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间隙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不同穿刺间隙在剖宫产中的麻醉效果,以探讨CSEA的合适间隙.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剖宫产患者60例,分成两组,每组30例,均行CSEA麻醉,A组采用L3/4间隙,B组采用L2/3间隙.两组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液1 mL)1.8mL.0.2 mL/s注入.给药后用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给药后15 min,阻滞平面未达T6水平者,经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麻醉期间连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观察并记录给药后15 min脊麻平面、麻醉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15 min脊麻平面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B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结论:CSEA采用L3/4间隙,在剖宫术中既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响林;胡伟良;原桂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人卵巢癌相关抗原OVA66的B细胞表位预测

    目的:预测人卵巢癌相关抗原OVA66的B细胞表位.方法:B细胞表位预测,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极性)预测为基础,结合ABCpred预测结果,并经二级结构预测筛选等综合分析.结果:OVA66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209-216,266-275,294-301,362-368和391-396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内或附近.结论:该结果对应用合成肽抗原进行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刘争春;王颖;王树军;张惠珍;荣婷婷;王庆飞;谢国化;葛海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系统动脉顺应性与增大指数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系统动脉顺应性与颈动脉增大指数在颈动脉狭窄的改变及两项指标对颈动脉狭窄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筛选出73例颈动脉狭窄病例(狭窄率>50%)及71例无狭窄的病例,测量了全部病例的肱动脉血压、心率、身高、体重等指标,并计算其系统动脉顺应性与增大指数数据.结果:狭窄组系统动脉顺应性降低(0.23±0.06 vs 0.26±0.04,P<0.01),颈动脉增大指数增高[(31.75±5.19)%vs(30.015±4.42)%,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颈动脉增大指数[OR=1.547,95%CI(0.941~2.543),P<0.10]能够作为预测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存在.而系统动脉顺应性没有证实.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有糖尿病、脑中风、收缩压的升高,而女性和平均压的升高可作为保护因子.结论:收缩压的升高是一个独立的预测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反映局部动脉僵硬度的颈动脉增大指数作为危险因子优于反映全身动脉僵硬度的系统动脉顺应性.

    作者:李庆;薛峰;寇卫红;刘悦;郑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90锶敷贴改良法治疗血管瘤248例

    目的:观察90锶敷贴改良法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评价该法与传统方法之间的差异.方法:将248例血管瘤患者用90锶敷贴改良法治疗作为改良法治疗组,118例接受一次性大剂量法者为一次性大剂量治疗组,132例接受小剂量分次法者为小剂量分次治疗组,对比3组之间的疗效、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改良法治疗组与一次性大剂量治疗组、小剂量分次治疗组疗效相当,副作用少且方便.结论:90锶敷贴改良法在临床上治疗血管瘤取得满意的效果,深受患者及家长欢迎,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江河;唐真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水通道蛋白1在羊水量异常产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1在产妇胎盘、胎膜中的分布及表达,探讨水通道蛋白1在异常羊水量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羊水量正常.30例羊水过少,21例羊水过多产妇胎盘、胎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的分布及表达.结果:水通道蛋白1在羊水过少产妇羊膜组织上的表达较羊水量正常组明显下调,在羊水过多产妇羊膜组织上的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而水通道蛋白1在3组的胎盘和绒毛膜上的分布及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水通道蛋白1在胎盘、胎膜组织表达,其在羊膜上的表达与羊水量异常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蒋珊珊;胡迎春;朱雪洁;王玉环;邹双微;朱雪琼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骨桥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非小细胞肺癌和20例肺炎性假瘤中OPN的表达情况,分析OP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OPN的阳性率为59.0%(46/78),明显高于肺炎性假瘤(10.0%)(P<0.01),其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骨桥蛋白为过表达,且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OPN可能促进了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

    作者:章雪林;葛宏飞;徐晓文;毛卫华;薛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敏C反应蛋白在房颤中的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65例房颤患者,按能否自行复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及非阵发性房颤组,其中非阵发性房颤组又分别按左心房内径(LAD,≤35 mm,>35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45%,≥45%)分成亚组,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阵发性房颤组和非阵发性房颤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2)非阵发性房颤组中LAD>35 mm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LAD≤35 mm者(P<0.01);(3)非阵发性房颤组LVEF<45%亚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LVEF≥45%亚组(P<0.05);(4)房颤患者LAD与hs-CRP浓度成正相关(r=0.61,P<0.05),LVEF与hs-CRP浓度成负相关(r=-0.53,P<0.05).结论:证实hs-CRP与房颤有关,提示炎症通过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甘文云;唐其柱;王蕾;田青;周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肿瘤形成的关系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是一种致癌基因,首次是1997年Pei等[1]人在老鼠脑垂体肿瘤GH4细胞系.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发现的,已有报道在许多内分泌相关的肿瘤中,尤其是垂体、甲状腺、乳腺、卵巢和子宫的肿瘤,以及一些非内分泌相关的肿瘤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肿瘤,PTTG1都有高表达[2-9].PTTG1的表达水平和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而且有研究证实PTTG1是存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10].在此分析PTTG1的结构、PTTG1基因和蛋白的调节作用以及已知的一些生理功能.回顾目前有关PTTG1介导的肿瘤发生机制的进展,其中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肿瘤侵袭性的相互影响以及PTTG1作为亚细胞治疗靶向目标的潜在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黄庆锋;卢亦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术前健康指导、术中及术后护理对先天性特发性脊柱侧弯术的影响

    目的:讨论脊枉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并胸廓成型治疗先天性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术前各项健康指导的锻炼与准备.在术中及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收治了15例先天性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通过心理指导、术中唤醒指导、卧位的指导、牵引的指导、呼吸功能指导以及肢体训练.结果:术前各项健康指导功能锻炼的准备,为术中的手术顺利进行、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机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结论:15例患者在整个手术治疗过程能积极配合术前的功能锻炼、术中术后的功能检查和应用,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正兰;李志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物质、神经激肽-1受体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调节作用

    生活紧张状态和抑郁是HIV感染各阶段直至发展为AIDS的重要辅助因素[1].Kopnisky等[2]报道心理改变在HIV-1疾病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发现在免疫一神经传导中脑部趋化因子特别是SP的重要性.抑郁、焦虑和紧张状态与HIV发展相关[3].行为状态和脑力活动的改变所引起的免疫应答间接或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神经内分泌一免疫途径介导的.紧张状态反应导致神经肽的释放改变,如SP,它们可调节免疫细胞功能.进而促进HIV疾病的发展[4-5].基因定位研究表明SP前受体(NK-1R)在脑部有高度表达,该部位是调节情感行为和神经化学物质对紧张状态反应的关键部位[6].调节SP活性可为抑郁症、焦虑症和紧张状态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7-8].

    作者:王晓昆;侯炜;霍文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赖氨酰氧化酶的异常表达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肿瘤转移是许多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已证实缺氧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缺氧的肿瘤细胞具有高侵袭性、转移性及耐药性,导致转移性肿瘤难以治愈.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是一种铜依赖性单胺氧化酶,近研究发现其异常表达与缺氧诱导的一些肿瘤如人乳腺、结直肠及头颈部肿瘤等的转移有关.LOX高表达的肿瘤患者较低表达者,远处转移发生率高,且总生存率低.目前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LOX在缺氧肿瘤的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LOX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意义及研究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作者:肖帅;刘龙飞;李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肛窦炎的疗效观察

    自2002年来,我们采用肛窦切开同时切开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及单纯肛窦切开治疗肛窦炎58例.现将疗效观察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王金华;张玲;张家光;常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体外循环下瘤囊-右心房内引流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2001年1月争2008年5月,我们对25例升主动脉瘤和丰动脉夹层患者行大血管手术,术中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囊瘤-右心房内引流,手术止血顺利,术后无二次开胸止血.

    作者:程德志;何志锋;张翔;刘瑜;孙成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肺隔离症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例

    患者女,28岁.反复咳嗽、咳痰、气促10余年,加重3 d入院就诊.自诉近10年来受凉后就出现咳嗽、咳痰、气促,每次医生听诊均发现有哮鸣音,故诊断为哮喘继发感染,胸片无异常发现,每次给予头孢呋辛抗感染、喘定扩张支气管、激素抗炎治疗后症状能缓解.入院当天肺部听诊确实有哮呜音,仍给予抗感染、平喘、抗炎治疗,症状缓解后给予查胸部CT,发现左下肺紧贴脊柱可见一多囊性肿块,肿块边缘光滑,可见有异常血管进入肿块.建议患者行血管造影,患者拒绝.给予行手术治疗,异常血管来自降主动脉.卣径1.1 cm.术后病理报告:病理分型为叶内型,表现为囊性病变,有异常血管进入病灶.

    作者:韩志青;罗艳蓉;徐晓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