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明;于金玲;赵恒珂;任占杰;张增臻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耐拉米夫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6例(均为服拉米夫定后基因检测出现YMDD变异或HBV DNA降低后又升高),前24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后24周单独阿德福韦酯治疗,共48周.治疗中检测患者ALT、HBV DNA、HBV-M的变化.结果:48周后ALT、HBV DNA显著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
作者:谢永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ystemic onset i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JIA)患儿治疗过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在提示病情发展、改善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SOJIA病例,分析治疗早期及联合治疗后多项炎症指标、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儿中10例病情反复难治者,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升高,9例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降低,8例骨髓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4例发现异形淋巴细胞,4例有吞噬现象).及时采用强联合治疗方案后,8例病情得到控制,2例进展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结论:SOJIA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指标非特异性指向,治疗中同时警惕NK cells CD16+56+比率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等变化,及早采用个体化强联合治疗方案,是阻止病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翠婵;曾华松;韦茹;王蓓;熊小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睑板腺夹辅佐下儿童结膜结石剔除的方法及护理.方法:130例儿童结膜结石患者,于门诊行睑板腺夹辅佐下结膜结石剔除术.术前、术中及术后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所有患者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睑板腺夹辅助的儿童结膜结石剔除术,操作快速、准确;术前及术中的科学护理是完成手术的关键;术后护理是避免眼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丽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132例CP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并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7例,用抗生素、α-受体阻断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65例,除常规治疗外,还辅以心理治疗.结果:132例CP患者,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5项因子及阳性项目数与我国常模对照比较,P均<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观察组平均症状评分9.7±5.1,与对照组12.9±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患者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等心理改变,心理干预对CP的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对CP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辅以积极的心理治疗.
作者:霍山;蒋善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前,肺癌已成为各种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吸烟已被证实为肺癌发病的主要因素.2007年美国肺癌新发病例213 380人,由肺癌导致的相关死亡人数160 390人[1].分别占美国男性、女性癌症死亡率的31%、26%.2008年美国预计肺癌新发病例215 020人,161 840人死于肺癌相关疾病[2].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83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的疾病,其中肺癌占3.1%[3].肺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的首位,致癌机制复杂而多样化,本文对近年来肺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的新研究成果作一概括,以期为肺癌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李瑞娜;郝元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手术的临床疗效,并与其他常用术式进行比较,探讨其优缺点.方法:通过临床应用研究,对颅耳沟微创切口手术的具体手术方法、可能损伤的结构、以后的应用前景加以详细阐述.结果:颅耳沟微创切口术后患者面部轮廓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9.0分.结论:颅耳沟微创切口手术容易掌握、切口隐蔽、术后恢复快、手术相对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赵珍珍;宋建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双丙戊酸钠组(42例,A组)、普萘洛尔组(41例,B组),治疗2个月后对上述两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及68.30%,预防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组副作用更少.结论: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双丙戊酸钠应用更安全.
作者:黄建欧;贺顺龙;侯昊明;谢春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治疗早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符合条件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早期ALT升高定义为治疗前4周HBV DNA下降而ALT较基线升高.结果:所有158例患者在治疗第4周HBV DNA均较基线下降,31.6%(50/158)患者ALT水平较基线升高.与ALT持续下降组比较,早期ALT升高组患者累积ALT正常化比例低(96.3% vs 86.0%,P=0.035),ALT首次正常发生时间晚(治疗后平均14周 vs 23周,P<0.001);HBeAg阳性患者的HBeAg转阴率较低(23/89 vs 5/46,P=0.023),但转阴发生时间差别不明显(P=0.097);发生HBV临床耐药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 vs 32.0%,P=0.063).基线HBV DNA负荷高和ALT水平低是发生治疗早期ALT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早期ALT升高是常见临床现象,总的来讲不是良性临床事件.
作者:王燕军;徐旭雯;梁敏锋;刘瑾;钟春秀;万铁林;陈金军;丁彦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直视手术中时肺损伤的影响及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44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根据输注血液成分的不同分为常规输血的对照组72例和去白细胞输血的实验组7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8 d测定肌酸激酶及同功酶(CK,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LDHl),并观察围手术期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X线胸片的变化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血清心肌生化指标比术前均明显提高,但两组之间的血清心肌生化指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X线胸片、术后的RI、机械通气OI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不能减轻心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无助于缩短手术患者心肺损伤的康复时间.
作者:黄敏;雷震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COPD伴Ⅱ型呼衰的住院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抗炎、平喘基础上,观察组给予Esprit型呼吸机辅助呼吸,吸气压力10~20 cm H2O,呼气压力3~6 cm H2O,吸氧浓度3 L/min,每天早晚共4 h,同时通气过程中予舒利迭(50μg/250μg剂型)雾化吸入,每日2次;对照组予Esprit型呼吸机辅助呼吸,每天早晚共4 h;治疗72 h,观察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治疗72 h后观察组患者的的RR、HR、PaO2、PaCO2、pH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利迭联合BiPAP对老年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较单用BiPAP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观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德国Rush公司于2001年推出的一种新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我们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ICU及急诊科应用此法做了20例手术,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千;施正雄;李江华;谢映翠;蓝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不良情绪、人格以及重大的生活事件等均会引发SU.目前人们已发现数十种肽类物质均与SU相关,它们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褪黑素、神经降压素、热休克蛋白、白细胞介素、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胃动素相关肽及P物质等,其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褪黑素、神经降压素、热休克蛋白和白细胞介素是研究多的几种.现就以上几种肽类物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魏以召;王烁;杨拯;陈志雄;林争;张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YKL-40又名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gp-39),一项对新生骨蛋白的研究中发现在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体外培养中发现一种蛋白的大量分泌,因为其一条肽链氨基端的起始3个氨基酸:酪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的符号分别为Y、K和L,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000而被称为YKL-40.1993年,报道公布了人类软骨糖蛋白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及cDNA序列,YKL-40含383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序列与糖基水解酶相似,基于其氨基酸序列,发现YKL-40属于哺乳动物18糖基水解酶家族的成员.YKL-40结合不同长度的壳多糖的形式类似壳多糖酶18家族,但没有壳质酶活性.
作者:王敏;刘凤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利用小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动物模型,测定c-myc、ZHX2、AFP基因在肝再生过程不同阶段的表达,研究肝脏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利用分叶顺次肝大部切除技术,建立小鼠肝再生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运用荧光定量PCR手段.检测再生肝脏组织中c-myc、ZHX2、AFP激活后的表达特征.结果:在肝再生的启动阶段,c-myc表达上调.在随后的肝脏再生的持续增殖阶段,ZHX2的表达首先下调,然后再恢复到正常水平.AFP的表达为持续上调.结论:c-myc、ZHX2、AFP基因在肝脏再生不同阶段的依次激活、不同表达趋势的内在联系,初步揭示了彼此之间协同作用的可能及潜在的信号转导途径.
作者:汤朝晖;周露婷;谢志芳;杨甲梅;胡以平;章卫平;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抵抗素(resistin)的表达变化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39例子痫前期患者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胎盘组织,分别运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妇女比较,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子痫前期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抵抗素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滋养细胞下调抵抗素基因的转录,降低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能在于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朱颖;吴超英;孙永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在麻醉诱导后5 min静脉注入氟比洛芬脂75 mg,B组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 min静脉注入氟比洛芬脂75 mg,c组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 min静脉注入生理盐水10 mL.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后15 min、1 h、2 h、4 h、8 h各时段疼痛评分,同时记录3组拔管期间蹂动和呛咳的发生率,术后8 h内有无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4 h内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且A组在术后1 h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可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明显缓解腔镜手术患者的早期疼痛,降低拔管期间蹂动和呛咳的发生率.
作者:秦钟;姚敏;艾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实验性兔心房颤动左房纤维化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表达的影响.探讨苦参素对心房颤动左房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建立肺静脉源性房颤心肌纤维化动物模型,同时用苦参素进行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IMP-1和PCⅢ、CⅣ的表达,并作网状纤维及HE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苦参素防治组的心肌胶原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且苦参素防治组TIMP-1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苦参素具有抗心肌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IMP-1、PCⅢ和CⅣ的合成而实现.
作者:宋慧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评价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对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住院的NSTE-ACS患者共1082例,以相关临床预测变量对其分别进行GRACE和TIMI危险评分,以及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不同危险分层系统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GRACE和TIMI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及狭窄的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对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痛变支数、狭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郭华;钟勇;江时森;宫剑滨;王立军;彭勇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1例CAVSD患者,年龄3个月~28岁,Rastelli分型中A型6例,B型2例,C型1例,过渡型2例,房室瓣轻度返流2例,中度返流7例,重度返流2例,肺动脉高压重度2例,中度6例,轻度3例,双片法修补7例,单片法修补2例,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2例.结果:1例3个月患儿早期死亡,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早期病死率9.1%,10例患者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MI)轻度5例,中度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3)中度6例.随访1~6年,1例术后MI轻度患者渐发展为MI中度,心功能Ⅱ级,1例术后TI中度患者发展为TI重度.需口服药物维持,心功能Ⅲ级,其余8例患者瓣膜功能保持稳定,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2例.结论:CAVSD应尽量采用双片法矫治,利于患者术后MI的改善.术后MI和TI都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伟新;李刚;王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男,45岁,农民.双下肢无力、剧痛6 h就诊.缘于6 h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双下肢无力、疼痛现象,无呕吐、腹泻现象.小便正常:CT检查腰椎,提示椎间盘突出.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外伤手术病史,无结核等传染病史.体检:体温36.2℃,脉搏8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5/70 mmHg,坐位,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颜面无水肿,咽部不充血,扁桃腺不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双胸廓呼吸动度均等,双肺听诊正常,叩诊清音;心率80次/min,各瓣膜听诊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肠形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活动障碍、不能行走、轻度紫绀、皮肤温度低、双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双股动脉微弱搏动.
作者:李忠元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