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原发性隐球菌肉芽肿CT误诊分析1例

李惠民;邵景元;李哲

关键词:原发性, 隐球菌, 肉芽肿, 咳嗽, 肌肉酸痛, 呼吸困难, min, 血压, 胸闷, 头痛, 体温, 全身, 呕吐, 脉搏, 咳痰, 患者, 发热, 恶心, 盗汗, 查体
摘要:患者女,76岁.咳嗽、咳痰、胸闷、气短4个月,因受凉咳嗽加重,并咳少量白色黏痰,偶带血丝,痰不易咳出,伴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而人院.病程中无发热、头痛、咽痈、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无恶心、呕吐、盗汗等.查体:体温36.6℃.脉搏10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 mmHg.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沉、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血沉、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方法:COPD患者41例,COPD合并肺动高压患者49例,健康者24例,全部检测血沉(ESR)、红细胞压积(HCT)、D-二聚体水平(D-dimer),进行统计分析,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收缩压与血沉、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水平相关性以P值<O.10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OPD患者的ESR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和健康时照组明显升高,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ESR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HCT、D-二聚体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较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COPD组也高于对照组:(2)HCT和D-二聚体与肺动脉收缩压成正相关(γ=O.286,P<O.05;γ=O.233,P<O.10),ESR和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相关(γ=-O.195,P>0.10).结论:在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过程中,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HCT相对较高,ESR相对较慢,提示肺心病缺氧时间相对长;HCT和D-二聚体与肺动脉收缩压正相关,提示高凝是导致肺心病的关键因素.

    作者:吴文娜;王良兴;陈少贤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处理

    目的:总结年龄≥80岁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9例患者年龄80~86岁,平均(81.6±2.2)岁.17例在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脉搭桥手术,2例因术前合并严重瓣膜关闭不全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同期1例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1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搭桥2.9支.院内死亡1例,占5.3%,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术后不能脱离呼吸机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3例,神经精神并发症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切口感染1例.16例随访6个月~5年,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脑出血.多数患者生存质量良好,无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结论:8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总体效果满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武忠;王东进;张杰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食管癌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切除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食管癌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切除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食管癌拟行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切除术,术中可于开腹游离胃至贲门上食管后,于贲门下胃壁开一小切口置入消毒后的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并将十二指肠营养管准确放入十二指肠内,缝闭切口,关腹,开胸常规游离食管,并视食管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行颈部吻合,但不管行不行颈部吻合,切断食管时常规用闭合器缝闭贲门时,就将胃壁处缝合处一并切除,此时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均在胸胃内,重建吻合口时可将术前经口放置的胃管与胸胃中胃管和十二指肠营养管绑定后,由经口胃管将两个导管带出,并固定.结果:经此方法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后,术后可以及时予以肠道营养,即使合并胃瘫及瘘等消化道并发症时,也能及时给予肠道营养,避免患者术后长期静脉高营养及经胃镜放入十二指肠营养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另外经胃镜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尚面临吻合口未完全愈合及吻合强度不够导致胃镜操作人为造成吻合口撕脱,充血水肿及瘘口扩大等并发症.术中放置好营养管,就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切除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方法经改进后可以使患者尽早行肠道营养及并发症的治疗,并能够减少腹部切口暴露时间降低患者临床费用及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宫强;郭志敏;王瑞尧;李贲;姜洪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小脑蚓部常见肿瘤磁共振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小脑蚓部常见肿瘤的MRI影像特征和病理表现及其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脑蚓部肿瘤的MRI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22例小脑蚓部肿瘤中,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6例,髓母细胞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5例,畸胎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转移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结论:小脑蚓部肿瘤种类多样,密切结合患者年龄和病程特点,详细把握各类肿瘤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提高MRI诊断符合率.

    作者:李中泉;黄文才;曾晓华;宋佳;杨肖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可回收式金属支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道狭窄一般多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内镜下各种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对不适合或不宜手术治疗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狭窄,可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微波、探条扩张等治疗方法.但上述方法的疗效持续时间短,多须反复治疗.

    作者:陶坤明;姚定康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在远端缺血预适应的大鼠心肌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通过对下肢缺血预适应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炎症反应变化的观察,探究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健康雄性成年Spraq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下肢缺血预适应组.各组大鼠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6、12h四个时间点处死取材.经冷冻、切片后用2%TTC法染色,于手术显微镜下仔细分离梗死部位(IS)和缺血危险区(AAR),并计算IS与AAR重量比值(IS/AAR),推测心肌梗死面积.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C反应蛋白浓度测量使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CK-MB)含量.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心肌组织中HO-1mRNA表达情况.结果:下肢缺血预适应组HO-1 mRNA表达升高,心肌梗死面积比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减小;CK-MB含量明显下降.结论:HO-1对远端器官缺血预适应后的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卢亚敏;康素娴;张冬会;周东升;边艳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格兰根管凝胶行根管治疗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应用格兰根管凝胶(EDTA)行根管治疗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190例急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接受应用EDTA行根管治疗术,护理配合包括用物准备,调配材料,传递和回收器械,吸除口腔唾液、水和废屑等.结果:所有患牙经应用EDTA行根管治疗后,X线片显示为恰充,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护士应具备根管治疗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应用EDTA行根管治疗术的操作程序,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该项工作.

    作者:林金伏;孙书昱;叶敏;蚁旭贤;黄艳梅;陈翠琼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肺原发性隐球菌肉芽肿CT误诊分析1例

    患者女,76岁.咳嗽、咳痰、胸闷、气短4个月,因受凉咳嗽加重,并咳少量白色黏痰,偶带血丝,痰不易咳出,伴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而人院.病程中无发热、头痛、咽痈、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无恶心、呕吐、盗汗等.查体:体温36.6℃.脉搏10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 mmHg.

    作者:李惠民;邵景元;李哲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体质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关系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08年1-12月在我院呼吸科因AECOPD住院患者共计87例,根据身高及体重计算出BMI,将BMI≤21(kg/m2)分为A组,将BMI>21(kg/m2)分为B组.观察两组入院时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病程、氧合指教、FEV1/FVC(%)、肺动脉压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FEV1(%)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B组优于A组.(2)两组患者FEV1%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再入院间隔、死亡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FEV1%改善更加明显,住院时间缩短,再入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低.结论:BMI对AECOPD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恰当的营养支持使BMI维持在21kG/m2以上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作者:肖凡;李楠;王枢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脑脊液鼻漏并发化脓性脑膜炎1例

    患者女,因发热,伴头痛4d,神志不清1d,于2007年4月入院.4d前出现鼻塞伴流涕,发热,体温达38.5℃,头痛,呈持续性钝痛,以头顶部为主.曾在当地农场医院救治,用药不详,症状未见好转.人院前1d,患者出现烦躁,头痛剧烈,恶心呕吐,呕吐物均为胃容物,高热,体温达到39.8℃,继而呼之不应,神志不清,家人急送我院急诊科,行血常规:WBC20.20×109/LN 93%.

    作者:李文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辛伐他汀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引起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以外的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济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入不同浓度的ADMA(3、10、30μmol/L)作用48h,观察ADMA对内皮细胞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预先孵育20min,然后加入ADMA(30 μmol/L)作用48h,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MCP-1、IL-6和TNF-a浓度,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ADMA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上清液中MCP-1、IL-6和TNF-α浓度并降低NO的含量.外源性补充辛伐他汀可逆转ADMA的效应,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抑制一氧化氮合酶降低NO的合成后,可部分取消辛伐他汀的保护作用.结论:ADMA通过诱导炎症反应,引起内皮功能紊乱,其紊乱程度与ADMA的浓度有关;而辛伐他汀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ADMA诱导的炎症反应,其机制除与其增加NO的合成有关外,可能还有其他物质或途径的参与.

    作者:范旰;张怀勤;李蕾;尹娟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新生儿362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血药浓度监测对新生儿地高辛合理用药的重要作用,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性.方法:荧光偏振免疫法及时测定362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于有效浓度范围(<0.8μg/L)的患儿占29.3%,在有效浓度范围内(O.8~2.2μg/L)的患儿占61.6%,高于有效浓度范围(>2.2μg/L)的患儿占9.1%.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新生儿在吸收、分布、代谢等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中毒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江桂芬;周志凌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了解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初发病例分为治疗组(亚砷酸组)和对照组(维甲酸联合化疗组),分别观察两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到完全缓解所需要的时间,高白细胞综合征、DIC等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对于对照组中未获缓解的患者以及治疗期间复发患者采用联合亚砷酸治疗的方法,观察上述指标.结果:初发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和75.0%,并且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对照组平均需要38d,而治疗组平均仅需要29d,平均缩短9d的时间.复发病例采用联合亚砷酸治疗的方案仍然可以达到62.5%的完全缓解率,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平均需要35d.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和达到完全缓解所需要时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高白细胞综合征以及早期DIC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其他不良反应比较轻微,且通常为一过性.不需停药,经对症处理均能好转.结论: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并且与维甲酸和联合化疗无交叉耐药,对于使用维甲酸和联合化疗治疗以后复发的患者,亚砷酸同样有效,并且不良反应轻微,治疗过程中可以大大缩短疾病恢复的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节省医疗费用.

    作者:唐小万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Nano-HAP)对人胃癌细胞系增殖、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O、25、50、100、150、200μg/mL的Nano-HAP分别作用3种细胞48h;100μg/mL的Nano-HAP分别作用3种细胞细胞12、24、36、48、60、72h,使用MTT法检测Nano-HAP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100μg/mL Nano-HAP分别作用于SGC-7901、BGC-823、MKN-28细胞48h,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以过河实验、黏附测定观察Nano-HAP对胃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结果:Nano-HAP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且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过河实验、黏附实验显示,Nano-HAP能降低胃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运动能力,随浓度增高,过河时间延长,细胞黏附力降低(P<0.05).结论:Nano-HAP可抑制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并降低其体外侵袭能力.

    作者:陈晓娟;李小平;唐忠志;刘非凡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小儿喉罩置入时七氟烷和丙泊酚的合适浓度及选择

    目的:探讨小儿喉罩置入时七氟烷和丙泊酚的合适浓度,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方法:择期小儿腹股沟手术100例,年龄1-12岁,ASA Ⅰ~Ⅱ级,体重10-30kg.不用术前用药,常规禁食禁饮.基础麻醉:芬太尼2μg/kg、阿托品O.02 mg/kg及氯胺酮2 mg/kg于入室前10min肌肉注射.七氟烷组(S组,n=50)采用七氟垸和笑气吸入,按照有无基础麻醉分为两组SA组(N=25)和SB组(n=25).丙泊酚组(P组,n=50)采用效应室浓度靶控输注,按照有无基础麻醉分为PA组(n=25)和Pb组(n=25).4组均根据Dixon序贯法来确定喉罩置入时的合适浓度.在咽喉反射消失、下颌松弛、睫毛反射消失时用翻转法置入.观察入室时、喉罩置入前和置入后的心率、呼吸频率、pETCO2、SpO2及异常情况.结果:SA组喉罩置入时呼末七氟烷浓度的ED50为1.57%,SB组喉罩置入时呼末七氟烷浓度的ED50为2.10%;PA组喉罩置入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ED50为4.10μg/mL,PB组喉罩置入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ED50为3.69μg/mL.结论:需要基础麻醉的小儿可能以丙泊酚靶控输注置入喉罩较妥,不需要基础麻醉的小儿则以用七氟烷吸入诱导置八喉罩为宜.

    作者:袁开明;李军;叶莉莎;高萍;张旭彤;徐坚;苏尔瞻;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甲状腺癌中Ki67和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Ki67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199例甲状腺石蜡标本的Ki67和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其中甲状腺癌76例(乳头状癌35例、滤泡癌22例、髓样癌19例);甲状腺良性肿瘤72例;癌旁甲状腺组织41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结果:Ki67蛋白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癌旁甲状腺组织、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3%(58/76)、11.1%(8/72)、17.1%(7/41)、10.0%(1/10);甲状腺癌组织中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χ2=15.486,P=0.002),明显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χ2=12.264,P=0.012),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χ2=19.652,P=0.000).Survivin蛋白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甲状腺组织、癌甲状腺组织、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5%(68/76)、13.9%(10/72)、28.1%(9/32)、10.0%(1/10);甲状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χ2=18.652,P=0.000),明显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χ2=11.821,P=0.014),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χ2=21.572,P=0.000).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中Ki67、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4%(38/44)和88.9%(40/4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Ki67、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62.5%(20/32)和77.4%(24/31),χ2=9.053,P=0.041;χ2=9.417,P=0.035].76例甲状腺癌组织中Ki67、surviv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3=0.301,P=0.015).结论:Ki67和survivin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过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有希望预测甲状腺癌的淋巴转移及成为临床治疗的靶点.

    作者:冯雯;曹亦军;张计训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电切除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149例老年BPH患者行TURP的护理配合.结果:149例患者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护理缺陷.结论:护士严格按照护理规程操作,熟悉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手术前后的专科护理,对患者实行周密细致的整体护理是BPH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作者:邓秋儿;谢伟珍;练惠宜;梁惠图;邓碧霞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地震后医疗和健康需求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居民灾后医疗和健康教育需求状况.为开展地震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1月16~21日(四川汶川地震后6个月)对什邡市地震灾区蓥华镇石门村、竹溪村进行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服务状况、健康教育开展状况、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等.结果:共发放问卷586份,收回有效问卷582份,调查对象自报各种症状疾病中,以咳嗽伴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高.目前居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村卫生站(65.30%),调查对象对健康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健康教育指导上(71.80%),其次是时常见病的医疗诊治需求(53.61%).结论:地震发生6个月后,地震灾区居民生活保障、卫生设施和医疗服务能够基本满足受灾群众需求.灾后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当地常见病知识进行开展,及时发放卫生知识宣传材料,提高当地卫生站的医疗水平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光辉;李觉;马文林;梁四雏;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肝硬化患者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技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肝硬化患者中临床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共30例,按照肝功能Child-Pugh A、B级分别编为A组(n=15)、B组(n=15).另选15例无肝硬化且肝功能正常的择期腹部非肝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为3μg/mL,同时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ng/mL.结果:3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平均血压和心率变化均在正常范围.意识消失的时间及完成插管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O.05).虽然3组患者丙泊酚TCI停止时预期清醒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实际清醒至拔出导管时间A组、B组较C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双通道TCI技术用于肝硬化患者的全凭静脉麻醉,可以提供满意的麻醉深度,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对麻醉及手术中各种刺激的反应与肝功能正常患者相同.但是肝硬化患者在停止丙泊酚输注至恢复清醒的时间较肝功能正常患者明显延长.

    作者:张之翠;张利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Eotaxin、MCP-1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简称RSV毛支)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28例RSV毛支患儿和28例健康儿童血清Eotaxin、MCP-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RSV毛支患儿急性期血清Eotaxin、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Eotaxin、MCP-1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Eotaxin、MCP-1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Eotaxin、MCP-1参与毛支的发病,监测血清Eotaxin、MCP-1浓度,可以反映RSV毛支惠几呼吸道炎症活动情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邵美娟;王晓微;倪莉;余玲玲;文国华;胡云良;陈新宇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