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粉防己碱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的机制

陈辉;王文忠;丁劲松;何学心

关键词:肺肿瘤, 粉防已碱, 凋亡
摘要: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培养人肺腺癌细胞SPC-A-1,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观察Tet对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测定p53、p21及Bax的表达.结果:Hoechst 33258染色、流式细胞仪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显示Tet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引起G0/G1期阻滞,Western-blot显示Tet明显提高p53、p21及Bax表达.结论:Tet可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53、p21及Bax表达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28例

    目的:探讨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予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32例,予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时治疗前后实体肿瘤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实验组治疗后实体肿瘤缓解率和AFP转阴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在术后3d均显著升高,实验组术后7d血清VEGF表达水平能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5).结论: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肿瘤的近期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安全性好,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国庆;虞希祥;郝伟远;施昌盛;陈斌;施振静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中心ICU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流行病学情况、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旨在为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防治提供依据和策略建议.方法:通过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32名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病原菌以及药敏情况和部分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为228例,感染发生率为20.1%(228/1132);患者发生感染部位前3位分别为肺部感染77.2%(176/228),血液感染8.8%(20/228),泌尿道感染7.8%;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前3位为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VAP)日感染率为41.6%,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日感染率为14.6%,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日感染率为11.O%;感染患者病情严重,主要为肺部疾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呼吸衰竭)37.7%,脑部疾病(脑出血、脑梗死、脑挫伤)35.9%:分离出病原菌22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是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原菌构成前3位分别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2.3%(50/224).真菌21.4%(48/224),鲍曼不动杆菌18.1%(40/224).结论:中心ICU患者病情严重,侵入性操作多,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例也升高,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应当积极地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罗伟文;张伟强;罗伟雄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法在开胸术后应用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00例开胸手术患者分成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A组,n=50)与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镇痛组(B组,n=50).A组关胸前冷冻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管的肋阃神经根部[(-60±10)℃,90s],B组关胸前用罗哌卡因,在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管的肋间神经阻滞+术后静脉镇痛泵.根据VAS法对术后胸痛进行评价,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追加镇痛药物、肺部并发症和术后肺功能FEV1的情况,及进行术后肋间神经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在VAS评分、追加镇疼药物使用和肺部并发症及术后肺功能FEV1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A组患者可出现较长时间切口周围及上腹部麻木感,但基本可以耐受.结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法在开胸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魏玉磊;石文君;崔玉环;陈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小脑蚓部常见肿瘤磁共振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小脑蚓部常见肿瘤的MRI影像特征和病理表现及其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脑蚓部肿瘤的MRI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22例小脑蚓部肿瘤中,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6例,髓母细胞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5例,畸胎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转移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结论:小脑蚓部肿瘤种类多样,密切结合患者年龄和病程特点,详细把握各类肿瘤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提高MRI诊断符合率.

    作者:李中泉;黄文才;曾晓华;宋佳;杨肖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肝硬化患者胃镜下表现与肝脏疾病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观察肝硬化患者胃镜下的表现,分析各种镜下表现与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为判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程度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82例肝硬化患者常规进行胃镜检查,记录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溃疡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并对以上患者进行肝功能Chid-pugh分级,探讨不同肝功能分级及门、脾静脉内径与胃镜下表现的关系.结果: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增加,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1);溃疡的发生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之间无相关性(P>0.05);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的发生率及溃疡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O.01);却感染与PHG的发生无相关性(P>O.05);溃疡的发生率在Hp阴性组和阳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门、脾静脉内径与食管静脉曲张和PHG程度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肝功能损害的程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作者:田广俊;芮玩珠;陈培琼;池晓玲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食管癌538例内镜病理分析附多源癌13例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8例食管癌在性别、年龄、部位、症状、内镜分型与病理分型间的特点与关系.结果:538例中男女比例为2.82∶1,平均年龄58.2岁,50~69岁为高发年龄,40岁以下青年患者占2.97%;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痛、腹痛、呕血黑便等.发生部位以中段多,其次为下段,上段较少,其中检出多源癌13例(2.42%),检出原位癌12例(2.23%),组织学上以鳞癌为主,占79.6%,腺癌占10.85%,鳞癌大部分分化良好,腺癌则大部分分化较差,且多发于下段.结论:50~69岁男性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青年患者有增加趋势;食管癌以中、下段为多发,主要以鳞癌为主,腺癌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且腺癌多分化不良:对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以及对可疑病灶常规活检是发现早期癌的主要途径;在行胃镜检查时不要满足一个病灶,应尽量行全上消化道检查,以免漏检多源癌.

    作者:林汉利;郑昌京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地震后医疗和健康需求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居民灾后医疗和健康教育需求状况.为开展地震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1月16~21日(四川汶川地震后6个月)对什邡市地震灾区蓥华镇石门村、竹溪村进行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服务状况、健康教育开展状况、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等.结果:共发放问卷586份,收回有效问卷582份,调查对象自报各种症状疾病中,以咳嗽伴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高.目前居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村卫生站(65.30%),调查对象对健康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健康教育指导上(71.80%),其次是时常见病的医疗诊治需求(53.61%).结论:地震发生6个月后,地震灾区居民生活保障、卫生设施和医疗服务能够基本满足受灾群众需求.灾后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当地常见病知识进行开展,及时发放卫生知识宣传材料,提高当地卫生站的医疗水平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光辉;李觉;马文林;梁四雏;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粉防己碱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的机制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培养人肺腺癌细胞SPC-A-1,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观察Tet对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测定p53、p21及Bax的表达.结果:Hoechst 33258染色、流式细胞仪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显示Tet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引起G0/G1期阻滞,Western-blot显示Tet明显提高p53、p21及Bax表达.结论:Tet可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53、p21及Bax表达有关.

    作者:陈辉;王文忠;丁劲松;何学心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格兰根管凝胶行根管治疗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应用格兰根管凝胶(EDTA)行根管治疗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190例急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接受应用EDTA行根管治疗术,护理配合包括用物准备,调配材料,传递和回收器械,吸除口腔唾液、水和废屑等.结果:所有患牙经应用EDTA行根管治疗后,X线片显示为恰充,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护士应具备根管治疗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应用EDTA行根管治疗术的操作程序,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该项工作.

    作者:林金伏;孙书昱;叶敏;蚁旭贤;黄艳梅;陈翠琼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骨髓基质细胞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MSC)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MSCs,通过体外BMSC/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培养模型,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BMSCs条件培养基对微血管内皮增殖、迁移的影响,利用细胞外基质管腔形成实验评价BMSCs对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BMSCs上清条件培养基、BMSCs/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上清条件培养基与对照组比较可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0.165±0.011)vs(0.170±0.008)vs(0.152±0.010),P<0.05]、划痕修复能力[(1850.269±32.64)μm vs(2025.420±134.300)μm vs(1695.891±32.073)μm,P<0.05]和管腔形成能力[(3.69±O.28)mm/mm2 vs(6.59±0.24)mm/mm2 vs(1.47±0.21)mm/mm2].结论:BMSCs分泌的因子可以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血管新生.B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不仅通过神经保护起作用,也通过影响微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发挥治疗作用,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江永;崔明;赵霆;陈节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4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肱动脉充血后反应性扩张(DTRH)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的变化(DTNG).应用脉冲多普勒检测二尖瓣口血流及肺静脉血流频谱,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p)、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p)和两者之比(Ep/Ap)、E峰减速时间(DT)及心房收缩期肺静脉反转血流峰值速度(Ar).检测等容舒张时间(IVRT).将患者分为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Ep/Ap>l,Ar正常且DT和IVRT正常)和异常组(Ep/Ap<1或Ep/Ap>1且Ar异常或IVRT异常或DT异常).结果:高血压病患者DTRH均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且左室舒张异常的患者DTRH较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的患者显著减小[(4.70±1.86)%vs.(7.38±2.42)%,P<0.01].而DTNG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DTRH与Ep/Ap、Ep、Ap、Ar、DT、IVRT均存在有意义的相关性(J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变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冯雪虹;张平洋;王冲;王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比较

    目的:评估内镜下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胃息肉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在湘雅医院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患者资料,重点比较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48例胃息肉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单发42例(88%).共检出息肉55枚.多位于胃窦和胃体,37枚(67%)息肉直径大于1cm.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仅为60%,Kappa值为0.38,P<O.01.所有患者在接受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后的标本病理结果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根据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进行分类不一定可靠.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对于无内镜下治疗禁忌证的胃息肉患者,建议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即予以息肉切除.

    作者:叶玲;张桂英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家属康复指导对截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家庭康复指导,提高截瘫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对60例截瘫患者采用历史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没有制订相应的康复指导计划、协助患者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家属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康复指导计划、协助患者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入院时没有身体功能等生存质量差异的两组患者,3周后,观察组的身体功能等生存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开展家属的康复指导有利于截瘫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洪华;罗玉红;刘沛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属于非经典HLA-I类分子,与经典HLA-I类抗原不同,它组织分布局限,正常生理条件下HLA-G的表达与HLA其他抗原的普遍表达存在不同,仅限制性地表达在一些免疫赦免区,如母胎交界面、胸腺髓质间上皮细胞和眼球部分,病理状态下表达于感染、肿瘤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功能良好的情况下[1].

    作者:王健富;刘东;邹海波;朱春丽;吴家清;蒙善东;申升;李琴;郑克立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脑特异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脑特异性蛋白(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97例来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COPD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患者(病例组),并根据FEV1值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对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清S100b、NSE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S100b、NSE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2)病情严重程度级别高者,S100b、NSE值高,呈高度正相关(分别为γ=0.744,r=O.674).结论:提示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存在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现象,且随着病情加重而加剧,故进行血清S100b、NSE水平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项公强;王国胜;王强和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X线诊断

    目的:探讨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x线诊断.方法:收集46例经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46例中,胃溃疡7例(15.2%),十二指肠溃疡38例(82.6%),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1例(2.2%),临床表现以上腹疼痛多,龛影是溃疡的直接征象,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间接征象,两者不尽相同.结论: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其临床发病特点,X线钡餐检查仍是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作者:曹勇;迪丽拜尔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Brugada综合征漏诊误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征被漏诊误诊情况,从而加强时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方法:系统回顾分析1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漏诊误诊情况.结果:11例患者在首诊时分别被漏诊误诊为其他疾病,在复诊时结合心电图特征和临床症状确诊为Brugada综合征.结论:Brugada综合征漏诊误诊原因为心电图表现的隐匿性、多变性和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不高,加强对该病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及时诊断及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李乔;曾欣;孙青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膀胱脱细胞基质片的制备及其与尿路上皮细胞的联合培养

    目的:将培养扩增的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自制的膀胱脱细胞基质(BAM)片上,探讨此法体外构建用于新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化改造的组织工程复合物的可行性.方法:取新鲜猪膀胱制备BAM片,将原代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接种到BAM片上,培养成多层细胞结构的组织工程复合物.通过组织学观察,了解所制备的BAM结构及细胞在BAM片支架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结果:此法制备的BAM片具有较完整的胶原结构.细胞在BAM片上黏附、生长和增殖良好,可形成多层细胞的组织工程复合物.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培养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制备的BAM片生物相容性良好.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与BAM片联合培养构建成具有多层细胞的组织工程膀胱黏膜替代物,有望用于新膀胱的移行上皮重建.

    作者:杨海超;杨新妹;许汉标;杨中华;王行环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脑外伤合并骨折的患者,常常在骨折处有大量的骨痂形成,无论是骨痂量还是骨痂形成速度均较单纯骨折者要多、要快,甚至出现异位骨化现象.

    作者:马俊;蔡贤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沉、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血沉、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方法:COPD患者41例,COPD合并肺动高压患者49例,健康者24例,全部检测血沉(ESR)、红细胞压积(HCT)、D-二聚体水平(D-dimer),进行统计分析,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收缩压与血沉、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水平相关性以P值<O.10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OPD患者的ESR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和健康时照组明显升高,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ESR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HCT、D-二聚体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较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COPD组也高于对照组:(2)HCT和D-二聚体与肺动脉收缩压成正相关(γ=O.286,P<O.05;γ=O.233,P<O.10),ESR和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相关(γ=-O.195,P>0.10).结论:在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过程中,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HCT相对较高,ESR相对较慢,提示肺心病缺氧时间相对长;HCT和D-二聚体与肺动脉收缩压正相关,提示高凝是导致肺心病的关键因素.

    作者:吴文娜;王良兴;陈少贤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