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30例

黎小斌;崔晓琳

关键词:月经失调, 耳穴贴压, 无排卵性, 王不留行籽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用于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的疗效.方法:按诊断标准,随机纳入患者60例,采用对照试验,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贴压治疗,治疗组口服归芍调经片,观察治疗前后月经情况、基础体温(BBT)及中医证候,监测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56.7%,对照组总有效率4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改善BBT及调整UH/FSH比值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耳穴贴压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有相当的疗效,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地震前后动态心电图比较

    目的:分析地震后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将60例稳定性冠心痛患者分为地震组30例及时照组30例,并设定14:28为时间基点.以动态心电图方式连续监测基点前后4h两组人群在心率、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事件检出率的变化.结果:地震组在震后的各项指标与震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O1).结论:地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震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陈呖;刘明江;欧阳振鹏;郑婕舒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非心肌梗死胸痛患者ST段抬高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非心肌梗死时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2001-2007年的14例胸痛、胸闷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心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14例非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中,急性心包炎3例,早期复极综合征3例,主动脉夹层2例,变异性心绞痛2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肺栓塞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且合并胸痛、胸闷,不仅仅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可出现在其他患者或正常人群中.

    作者:丁进;宫剑滨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膀胱脱细胞基质片的制备及其与尿路上皮细胞的联合培养

    目的:将培养扩增的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自制的膀胱脱细胞基质(BAM)片上,探讨此法体外构建用于新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化改造的组织工程复合物的可行性.方法:取新鲜猪膀胱制备BAM片,将原代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接种到BAM片上,培养成多层细胞结构的组织工程复合物.通过组织学观察,了解所制备的BAM结构及细胞在BAM片支架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结果:此法制备的BAM片具有较完整的胶原结构.细胞在BAM片上黏附、生长和增殖良好,可形成多层细胞的组织工程复合物.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培养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制备的BAM片生物相容性良好.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与BAM片联合培养构建成具有多层细胞的组织工程膀胱黏膜替代物,有望用于新膀胱的移行上皮重建.

    作者:杨海超;杨新妹;许汉标;杨中华;王行环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接骨板内同定是治疗四肢骨折的常用方法.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1]采用有限接触接骨板的设计模式,螺钉孔采用圆锥形螺纹锁定孔和动力加压孔一体化设计结构,为接骨板同定骨折提供了成角稳定性.

    作者:程千;谷贵山;狄东华;赵建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脑外伤合并骨折的患者,常常在骨折处有大量的骨痂形成,无论是骨痂量还是骨痂形成速度均较单纯骨折者要多、要快,甚至出现异位骨化现象.

    作者:马俊;蔡贤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椎管内应用阿片类等镇痛药长期镇痛的并发症和副作用

    1976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鞘内注射阿片受体激动剂能有效减轻动物疼痛,仅隔3年,这种镇痛方法即试用于临床.随后,椎管内应用镇痛药,特别是硬膜外腔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被广泛用于手术后疼痛等急性疼痛的镇痛.不仅如此,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长期给予阿片类等镇痛药还被广泛用于晚期癌症剧痛患者镇痛和传统方法镇痛效果不佳的慢性疼痛镇痛.

    作者:陈小波;简道林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胸腺瘤术后早期重症肌无力5例

    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据统计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发生率是10%~30%,而术前诊断胸腺瘤并无重症肌无力症状患者术后早期却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临床上较少见,总结近年来对我科胸腺瘤患者术后的观察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厚赏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X线诊断

    目的:探讨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x线诊断.方法:收集46例经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46例中,胃溃疡7例(15.2%),十二指肠溃疡38例(82.6%),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1例(2.2%),临床表现以上腹疼痛多,龛影是溃疡的直接征象,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间接征象,两者不尽相同.结论: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其临床发病特点,X线钡餐检查仍是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作者:曹勇;迪丽拜尔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不同方式转染小鼠B淋巴瘤细胞A20的探讨

    目的:探讨小鼠B淋巴瘤细胞A20佳的转染方式,为后期研究LMP1基因在A20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使用脂质体转染法、NucleofectorTM核酸转染法和慢病毒载体介导转染法将带有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质粒pCDF-LMP1转染小鼠B淋巴瘤细胞A20,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绿色荧光的分布,比较分析这三种转染方式对A20细胞的转染效率.结果:脂质体转染效率低,仅见个别细胞有绿色荧光,NucleofectorTM核酸转染效率约为10%,浓缩后的慢病毒载体介导转染法效率高,可达80%以上.结论:对于悬浮细胞A20而言,浓缩后的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转染法是佳的转染方式,该方法在将外源基因转染至悬浮细胞方面值得推广,也为极难转染的细胞做稳定转染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陈小艳;张弓;刘芳;赵彤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中心ICU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流行病学情况、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旨在为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防治提供依据和策略建议.方法:通过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32名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病原菌以及药敏情况和部分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为228例,感染发生率为20.1%(228/1132);患者发生感染部位前3位分别为肺部感染77.2%(176/228),血液感染8.8%(20/228),泌尿道感染7.8%;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前3位为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VAP)日感染率为41.6%,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日感染率为14.6%,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日感染率为11.O%;感染患者病情严重,主要为肺部疾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呼吸衰竭)37.7%,脑部疾病(脑出血、脑梗死、脑挫伤)35.9%:分离出病原菌22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是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原菌构成前3位分别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2.3%(50/224).真菌21.4%(48/224),鲍曼不动杆菌18.1%(40/224).结论:中心ICU患者病情严重,侵入性操作多,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例也升高,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应当积极地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罗伟文;张伟强;罗伟雄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辛伐他汀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引起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以外的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济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入不同浓度的ADMA(3、10、30μmol/L)作用48h,观察ADMA对内皮细胞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预先孵育20min,然后加入ADMA(30 μmol/L)作用48h,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MCP-1、IL-6和TNF-a浓度,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ADMA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上清液中MCP-1、IL-6和TNF-α浓度并降低NO的含量.外源性补充辛伐他汀可逆转ADMA的效应,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抑制一氧化氮合酶降低NO的合成后,可部分取消辛伐他汀的保护作用.结论:ADMA通过诱导炎症反应,引起内皮功能紊乱,其紊乱程度与ADMA的浓度有关;而辛伐他汀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ADMA诱导的炎症反应,其机制除与其增加NO的合成有关外,可能还有其他物质或途径的参与.

    作者:范旰;张怀勤;李蕾;尹娟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骨髓基质细胞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MSC)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MSCs,通过体外BMSC/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培养模型,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观察BMSCs条件培养基对微血管内皮增殖、迁移的影响,利用细胞外基质管腔形成实验评价BMSCs对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BMSCs上清条件培养基、BMSCs/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上清条件培养基与对照组比较可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0.165±0.011)vs(0.170±0.008)vs(0.152±0.010),P<0.05]、划痕修复能力[(1850.269±32.64)μm vs(2025.420±134.300)μm vs(1695.891±32.073)μm,P<0.05]和管腔形成能力[(3.69±O.28)mm/mm2 vs(6.59±0.24)mm/mm2 vs(1.47±0.21)mm/mm2].结论:BMSCs分泌的因子可以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血管新生.B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不仅通过神经保护起作用,也通过影响微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发挥治疗作用,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江永;崔明;赵霆;陈节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热带野外环境基层官兵鼻腔水蛭致鼻出血诊治分析

    水蛭致鼻出血是热带基层部队常见的多发病之一,虽然出血量及出血频率各不相同,但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压力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基层部队官兵任务繁重,长期反复鼻出血常引起非战减员,影响部队的战斗力.近年来,我所共治疗官兵鼻腔水蛭致鼻出血病例38例,现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希望为基层卫生工作提供参考,以期为基层部队官兵水蛭致鼻出血提供简易实用的诊治方法.

    作者:贾剑岗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食管癌538例内镜病理分析附多源癌13例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8例食管癌在性别、年龄、部位、症状、内镜分型与病理分型间的特点与关系.结果:538例中男女比例为2.82∶1,平均年龄58.2岁,50~69岁为高发年龄,40岁以下青年患者占2.97%;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痛、腹痛、呕血黑便等.发生部位以中段多,其次为下段,上段较少,其中检出多源癌13例(2.42%),检出原位癌12例(2.23%),组织学上以鳞癌为主,占79.6%,腺癌占10.85%,鳞癌大部分分化良好,腺癌则大部分分化较差,且多发于下段.结论:50~69岁男性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青年患者有增加趋势;食管癌以中、下段为多发,主要以鳞癌为主,腺癌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且腺癌多分化不良:对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以及对可疑病灶常规活检是发现早期癌的主要途径;在行胃镜检查时不要满足一个病灶,应尽量行全上消化道检查,以免漏检多源癌.

    作者:林汉利;郑昌京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比较

    目的:评估内镜下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胃息肉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在湘雅医院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患者资料,重点比较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48例胃息肉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单发42例(88%).共检出息肉55枚.多位于胃窦和胃体,37枚(67%)息肉直径大于1cm.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仅为60%,Kappa值为0.38,P<O.01.所有患者在接受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后的标本病理结果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根据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进行分类不一定可靠.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对于无内镜下治疗禁忌证的胃息肉患者,建议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即予以息肉切除.

    作者:叶玲;张桂英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肺原发性隐球菌肉芽肿CT误诊分析1例

    患者女,76岁.咳嗽、咳痰、胸闷、气短4个月,因受凉咳嗽加重,并咳少量白色黏痰,偶带血丝,痰不易咳出,伴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而人院.病程中无发热、头痛、咽痈、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无恶心、呕吐、盗汗等.查体:体温36.6℃.脉搏10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 mmHg.

    作者:李惠民;邵景元;李哲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食管癌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切除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食管癌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切除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食管癌拟行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切除术,术中可于开腹游离胃至贲门上食管后,于贲门下胃壁开一小切口置入消毒后的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并将十二指肠营养管准确放入十二指肠内,缝闭切口,关腹,开胸常规游离食管,并视食管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行颈部吻合,但不管行不行颈部吻合,切断食管时常规用闭合器缝闭贲门时,就将胃壁处缝合处一并切除,此时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均在胸胃内,重建吻合口时可将术前经口放置的胃管与胸胃中胃管和十二指肠营养管绑定后,由经口胃管将两个导管带出,并固定.结果:经此方法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后,术后可以及时予以肠道营养,即使合并胃瘫及瘘等消化道并发症时,也能及时给予肠道营养,避免患者术后长期静脉高营养及经胃镜放入十二指肠营养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另外经胃镜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尚面临吻合口未完全愈合及吻合强度不够导致胃镜操作人为造成吻合口撕脱,充血水肿及瘘口扩大等并发症.术中放置好营养管,就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切除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方法经改进后可以使患者尽早行肠道营养及并发症的治疗,并能够减少腹部切口暴露时间降低患者临床费用及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宫强;郭志敏;王瑞尧;李贲;姜洪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体质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关系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08年1-12月在我院呼吸科因AECOPD住院患者共计87例,根据身高及体重计算出BMI,将BMI≤21(kg/m2)分为A组,将BMI>21(kg/m2)分为B组.观察两组入院时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病程、氧合指教、FEV1/FVC(%)、肺动脉压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FEV1(%)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B组优于A组.(2)两组患者FEV1%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再入院间隔、死亡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FEV1%改善更加明显,住院时间缩短,再入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低.结论:BMI对AECOPD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恰当的营养支持使BMI维持在21kG/m2以上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作者:肖凡;李楠;王枢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我院博士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的:研究医学院博士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医学院博士后工作.通过对部分管理人员、导师和博士后的调研、查阅文献及与兄弟院校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博士后招收规模及科研情况等方面分析医学院博士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2005-2007年间医学院平均每年招收博士后约15名,明显低于兄弟院校和医学院非直属医院:博士后发表论文、科研项目和申请经费的数量与2002-2004年比较有所增加,但人均科研产出较低(1.61、O.82和2.82万).结论:本医学院博士后招收数量不足且培养质量不高,管理体制滞后是其主要原因.建议通过采取拓展招生渠道、建立并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加大培养经费投入等措施,形成博士后的常态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作者:张新芳;诸海英;朱丽君;朱旭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

    目的:探讨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鉴别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AD患者20例(AD组)、VD患者18例(VD组)、正常体检人员20例(正常对照组)空腹静脉血各4mL,离心后使用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Hcy水平,并以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清VitB12、叶酸水平,进行组间Hcy,VitB12与叶酸水平差异比较以及三者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VD、A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浆Hey水平分别是(17.6±4.3)、(14.7±3.O)μmol/L以及(13.1±2.5)μmol/L,其中VD组与AD组、V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8和P<O.001),而AD组与正常时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O.129).VD、A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间血清VitB12、叶酸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浆Hey与血清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0.340,P=O.021).结论:VD患者平均血浆Hey水平明显高于AD患者,提示血浆Hey水平对于鉴别AD和VD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仍应同时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作者:杨帆;徐书雯;黄越冬;肖豪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