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浩荣;张群英;高甜惠;许鹏程;王祥和
喘息性疾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疾病,且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我院于2005年以来对以喘息为特征的100例患儿,试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联合阿霉素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20μmol/L尼美舒利作用24 h、48 h、72 h细胞生长抑制率为12.14%、27.10%和36.42%:浓度升至500 μmol/L时,抑制率分别升为38.57%、67.40%和85.18%.单用阿霉素(0.5 mg/L)作用48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为(37.54±6.47)%:合用20、100、500 μmol/L的尼美舒利后,抑制率分别升为(60.54±9.14)%,(75.34±12.79)%,(88.35±14.27)%.随着尼美舒利浓度(20、100、500 μmol/L)的增加,Tca8113细胞的G0/G1期细胞比率下降,G2/M期细胞比率逐渐上升:且细胞内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结论:尼美舒利能通过诱导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下调Bcl-2表达和上调Bax表达的表达来抑制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生长增殖,与阿霉素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作者:蔡敏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后,均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随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72 h,均能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活化标志CD69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均能明显上调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均能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GF-β1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抑制IFN-γ、IL-2的分泌.
作者:刘晓霞;李凤鸣;陈育民;王雪玲;陈剑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52例(95耳)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中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1例给予鼓膜切开置管,4例行鼓膜切开置管和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割术.7例惠儿骨导听闻恢复正常,1例患儿骨导听阈随访3月改善不明显.结论:8例(15%)患儿的暂时性听阈移位(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或永久性听阈移位(permant threshold shift,PTS)的发病机制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病程中有发展成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干预避免病情发展.
作者:李幼瑾;陈洁;陶峥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3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乳房肿块切除术22例,乳腺区段楔形切除术13例,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乳腺痿管切除术2例.其中36例获随访(92.3%),随访中复发7例,均经再次手术获治愈;另外,1例术后9个月于对侧乳房异时性发生本病;其余恢复良好.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术前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是避免误诊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法,局部肿块切除或病变乳腺区段楔形切除为广泛采用的术式.禁忌贸然行广泛的切除术.
作者:郑宗珩;马毅;孟刚 刊期: 2009年第20期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麻醉常用的方法[1-2],但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往往出现尺神经阻滞起效慢或不完全阻滞的情况,笔者采用改良一针法提高了尺神经阻滞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达明;俞利忠;蒋晓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缺氧/复氧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的大鼠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缺氧/复氧组.缺氧8 h后复氧.根据复氧时间不同,又分为复氧0、4、6、8、12、24 h 6个亚组.于各时间点以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Western blot法检测AQP4的表达.结果:缺氧8 h后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至复氧12 h时,达低,仅有对照组的81.3%,至复氧24 h,又有轻度增加;LDH的漏出率逐渐增多,至复氧24 h达高峰.AQP4表达随着复氧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多,至复氧12 h时达高峰,为正常对照组的(2.52±0.35)倍,24 h时略有下降.结论:缺氧/复氧过程能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损伤作用的同时,发生了AQP4的表达时程变化.
作者:丰浩荣;张群英;高甜惠;许鹏程;王祥和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艾滋病患者高活性抗逆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治疗后CD4+T细胞检测在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时段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静脉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和三标TruCOUNT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CD4+/CD8+/CD3+)进行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同时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微球进行仪器的测试及其全血质控品做室内质控.比较HAART治疗前、后的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对所有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较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3个月时、治疗9个月时与治疗6个月时、治疗12个月时与治疗9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以后,192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低23个/μL,高917个/μL,平均增高(213.59±69.51)个/μL.与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数均有增加,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20.95、49.86、6.12、5.92个.经统计学分析,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他3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在治疗的头3个月增幅尤为显著,但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数的增加趋于平缓.CD4+T淋巴细胞检测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要抓住有利时机,尽可能早治疗,促进和加快免疫重建,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作者:何有云;路国强;黄兆惠;玉娥涛;朱旭艳;张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肾炎四味片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肾炎四味片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和肾炎四味片治疗组(D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和B组各指标组内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变化,C组和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性加重,显著重于同期A组,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P<0.05).免疫组化,C组NF-κB、MCP-1和Col Ⅲ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炎四味片可降低NF-κB、MCP-1、ColⅢ的表达,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林海英;崔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途径穿刺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STEMI住院患者分别接受经肱动脉(B组,n=52)或经股动脉(F组,n=68)途径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鞘管置入时间分别为(8.98±3.62)、(8.57±3.43)min(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60.25±24.37)、(59.69±25.18)min(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局部感染等发生卒显著低于F组,动静脉瘘血栓或栓塞及不适反应等在B组未出现,B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结论:实施急诊PCI治疗STEMI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经股动脉比较,经肱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安吉;李成祥;袁铭 刊期: 2009年第20期
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既要行CT增强扫描,又需做静脉肾盂造影(IVP),若两种检查分次进行.需要两次准备,两次注射造影剂,往往需分2 d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就会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和影响.而CT增强扫描与IVP检查之间有许多相同的步骤,能否利用CT增强扫描注射的造影剂来完成IVP检查呢?笔者通过2年100例患者的实践.证明两种检查可以先后完成.
作者:周海伟;乐嘉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漏斗胸矫正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漏斗胸矫正术患儿60例,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常规全麻后即用电子自控镇痛泵行PCIA,A、B、C3组分别按0.2、0.3、0.4μg/(kg·h)持续输注芬太尼48 h.观察镇痛期间患儿生命体征(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疼痛与镇静评分,记录电子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疼痛评分:A组在术后1、4、12、24及36 h时点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各观察时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镇静评分:C组在术后1、4、12、24及36 h时点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各观察时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4)不良反应:C组恶心呕吐、瘙痒及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结论:0.3μg/(kg·h)芬太尼持续泵注是小儿漏斗胸矫正术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秦培顺;金乐潇;王建光;陈小玲;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20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低病死率的特点[1],SCI后的截瘫常造成患者永久性的运动、感觉障碍及直肠、膀胱功能的缺失等,因此SCI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作者:张伟;唐龙;张燕;魏以召;王宗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前角神经元的作用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大鼠SCI模型.实验分为BrdU+NSCs组、NSCs组、SCI组、假手术组(Sham组)4组.SCI后3 d进行NSCs移植.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及迁移情况,Nissl染色法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采用行为学(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损伤脊髓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BrdU+NSCs组和NSCs组脊髓前角存活运动神经元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BBB评分亦明显高于SCI组(均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在移植到SCI区域后可存活、迁移,对SCI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从而促进了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孔令胜;聂冬丽;张军臣;张浩;许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应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比研究,为置入喉罩全身麻醉诱导选择安全有效的芬太尼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根据麻醉诱导时应用芬太尼剂量的多少分为A、B、C 3组.A组应用1.5μg/kg芬太尼;B组应用2.5μg/kg芬太尼;C组应用4.5μg/kg芬太尼.全麻诱导后,置入喉罩,记录基础值、麻醉诱导后喉罩置入即刻及置入后5 min的BIS、SBP、DBP、HR值,分别记下T0、T1、T2、T3时刻的值.结果:置入喉罩后,A组BIS、SBP、DBP、HR值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BIS值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SBP、DBP、HR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2.5μg/kg的芬太尼剂量用于置入喉罩全身麻醉诱导是较为适合的.
作者:丛海涛;曹海华;王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总结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术后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25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体位、饮食的护理;脑水肿、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癫痫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及恢复期心理护理、语言、肢体的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经手术及精心护理后出院时良好9例,中残3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5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而术后做好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林海云;林海珍;陈钢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儿童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据我国文献报道占所有住院肿瘤患儿的14.9%~15.6%[1],可分为霍奇金氏病(HD)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该病24%~48%可原发于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皮肤、纵隔等,而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极为少见.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以骨质破坏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如下.
作者:沙林林;李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检测1 894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及其药物耐药性.方法:对患者胃黏膜组织进行增茵、分离培养、茵落涂片镜检、鉴定;Hp呈阳性者,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Hp阳性706例(37.28%).胃癌、胃炎、消化性渍疡、其他疾病分别为26.32%(30/114),47.78%(322/674),32.96%(350/1 062)、9.10%(4/44);胃炎与消化性溃疡、胃癌、其他疾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性别总感染率分别为38.18%(488/1 278)和35.38%(218/616),男女性别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敏感试验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在87.25%以上;甲硝唑的耐药率是100.00%,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是20.68%.结论:Hp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因素.男女性别间Hp感染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应注意Hp感染菌株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耐药.
作者:施正超;潘小慧;李荣洲;任宗海;叶宇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评价凯时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9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两组,45例47耳采用凯时10μg静脉滴注,每天1次,联合高压氧治疗为凯时组;44例46耳采用右旋糖酐、高压氧治疗为对照组,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结果:凯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vs 73.9%,P<0.05).结论:凯时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耐受性好、总有效率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熊丽;戴祖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小儿意外伤害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时造成476例患儿意外伤害的原因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小儿意外伤害的发生,农村高于城市;男孩多于女孩;伤害发生的高峰年龄是0~6岁:伤害的主要原因是中毒、交通意外、烫伤.结论:加强儿童及其家长的相关知识教育,特别是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小儿意外伤害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勇;肖岳;李军;蔡爱东;杨军;周兆群;缪红军;王晓榕;江涛 刊期: 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