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捷;张云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10月间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多导睡眠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的26例OSAHS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计算夜间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的均方根(rMMSD)以及低频(LF)、高频(HF)和LF/HF值,分析HRV.其中OSAHS患者在nCPAP治疗1年后予复查多导睡眠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OSAHS组夜间SDNN、夜间rMMSD分别为(83.4±26.4)、(31.0±9.7)ms,与对照组的(115.6±31.2)ms和(42.8±13.1)ms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OSAHS组的LF、HF和LF/HF值分别为(556.3±181.9)、(214.9+63.6)ms2和3.6±1.2,与对照组的(396.7±127.2)、(307.5±101.4)ms2和1.9±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SAHS组nCPAP治疗后呼吸紊乱指数、SDNN、rMMSD、LF、HF和LF/HF值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OSAHS患者合并HRV异常,nCPAP在改善通气的同时,也改善患者的HRV.
作者:叶贤伟;张湘燕;冯端兴;万自芬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甲亢患者治疗后的体重渡动是否为追赶生长的表现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110例新诊断甲亢患者测量其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体脂百分比,测血糖,血脂,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甲亢患者在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及腰臀比,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体脂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有所下降,HOMA-IR下降(P<0.05).FT3,FT4变化与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412,-0.467,P<0.01;r=-0.359,-0.318,P<0.05),TSH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336,P<0.05).排除了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因素后,腰围变化与体重指数及体脂百分比的变化呈正相关(r=0.433 8,0.347 0,P<0.05).腰臀比变化与体重指数的变化呈正相关(r=0.338 6,P<0.05).结论: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是追赶生长的表现,且出现了中心型肥胖等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
作者:徐瑾;陈璐璐;郑涓;余帆;李裕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利多卡因组20只,经大鼠气管穿刺注入利多卡因,并在2、24、48、72 h 4个时间点处死大鼠5只.取气管后1/3段的腹侧部,做扫描电镜观察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结果:利多卡因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黏液分泌增加,黏稠度增加,纤毛倒伏、粘着在一起、排列紊乱、部分断裂缺失.结论:利多卡因可对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造成损害,但其可自我修复.
作者:李子龙;赖国祥;文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中的肾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每日2次静滴.结果:治疗组炎症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上升较对照组明显延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为14.7%,对照组为42.9%(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5.9%,对照组为32.1%(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可作为脓毒症患者的辅助用药.
作者:潘娅静;徐建国;徐敏;赵洁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检测1 894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及其药物耐药性.方法:对患者胃黏膜组织进行增茵、分离培养、茵落涂片镜检、鉴定;Hp呈阳性者,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Hp阳性706例(37.28%).胃癌、胃炎、消化性渍疡、其他疾病分别为26.32%(30/114),47.78%(322/674),32.96%(350/1 062)、9.10%(4/44);胃炎与消化性溃疡、胃癌、其他疾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性别总感染率分别为38.18%(488/1 278)和35.38%(218/616),男女性别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敏感试验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在87.25%以上;甲硝唑的耐药率是100.00%,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是20.68%.结论:Hp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因素.男女性别间Hp感染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应注意Hp感染菌株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耐药.
作者:施正超;潘小慧;李荣洲;任宗海;叶宇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在先天性唇裂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方法:先天性唇裂修补手术110例,分成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均采用吸入为主静脉为辅的全身麻醉方式,麻醉用药基本相同.术毕拔管时,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临床麻醉拔管指征即清醒后拔管.观察组患儿在给予丙泊酚1 mg/kg静注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值60~70时深麻醉情况下拔管.观察围拔管期即拔管后即刻(T1)、拔管后30 s(T2)、拔管后2 min(T3)怠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浓度、面罩给氧情况、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情况.结果:两组在T3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在T1、T2期患儿的呛咳、SpO2、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面罩给氧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可减少围拔管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安全可行.但拔管前应充分准备各种能有效通气的装置以及必要时再插管的可能.
作者:李建华;陈永学;赵宏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总结骨肉瘤的X-Ray、CT、MRI影像特征,探讨影像学表现异同,评价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证实的骨肉瘤的X-Ray、CT、MRI的放射学表现.结果:单纯行X-Ray检查24例,术前影像诊断准确率83%(20/24),行X-Ray、CT检查20例,术前影像诊断准确率90%(18/20);X-Ray、CT、MRI同时检查12例,X-Ray和MRI同时检查19例,术前准确卒为97%(30/31).结论:传统X-Ray应作为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方法,CT在检查诊断骨肉瘤中,应建立在X-Ray片基础上;MRI可精确的判断骨肉瘤局部范围及对骨骺、关节、骨髓腔的侵犯,提供丰富的病灶信息,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四清;毋凡;王继峰;徐钐;温生贵;盛玉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对创伤性肺不张(严重胸外伤及开胸手术所致的肺不张)进行无痛电子支气管镜灌洗的治疗意义.方法:采用无痛(异丙酚静脉麻醉)气管镜下支气管灌洗治疗51例创伤性肺不张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无痛气管镜下支气管灌洗与对照组相比,术中血氧饱和度与血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稳定,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96%左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81%,对照组为7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2.82,P>0.05).治疗组100%患者检查后无痛苦感觉,对照组仅20.8%患者在检查后无痛苦感觉,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创伤性肺不张,无痛气管镜下支气管灌洗,具有有效、安全、无痛的特点.
作者:王立;边拜;康迪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以提高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全组术前无一例确诊,均行手术治疗,无死亡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病理可以确诊.手术治疗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预后良好,系统淋巴结清扫不推荐作为常规.
作者:张旭;岳世昌;刘长宏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胸痛而心电图检查或临床症状无法准确提示病因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下胸部血管成像(CTA)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1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胸部CTA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15例、冠状动脉狭窄19例、主动脉夹层5例、主动脉瘤3例;并诊断气胸1例、肺感染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与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对比,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96.1%、60.0%.结论: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胸部CTA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作者:吕国士;徐颖;左宏;王德韧;云浩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行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利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移植修补鼓膜穿孔、上鼓室外侧壁、耳道后壁鼓室成形术44例.结果:44耳手术后1个月鼓膜穿孔均愈合.术后随访1~3年,除3耳鼓膜再穿孔外,余均愈合,纯音测听示术后较术前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8 dB.结论:自体耳屏软骨一软骨膜复合移植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明显,移植易成活.移植物中软骨的弹性和硬度不影响术后听力提高,且对术后鼓膜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因而对防止术后鼓膜回缩、听骨粘连,提高鼓室成形术远期效果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建秋;罗旭东;李满群 刊期: 2009年第20期
脑利钠肽(BNP)是由心脏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主要在左心室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过重时分泌,是反映左心室功能的良好指标[1],有关BNP的检测在心力衰竭(心衰)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已有不少报道.但升高的BNP在老年危重患者的临床判读报道较少.我院自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对20例BNP大于100 pg/mL的老年危重患者同时进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和BNP测定,以探讨BNP在老年危重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金权;杨志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95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无创通气,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20mg静滴,每天1次,共10 d.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72 h、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观察记录神志好转时间、呼吸、心率,记录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2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对照组7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治疗组住院时间(11.5±2.8)d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15.6±3.5)d,P<0.01;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5.5±2.7)d少于对照组(8.6±2.9)d,P<0.01;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对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疗效显著.
作者:杨尊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丙戊酸钠合用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惠者98例为入组对象,分为3组.治疗组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36例,以下简称丙戊酸钠组),对照组(1)即奥氮平组(32例),对照组(2)即利培酮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周末,分别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3组BEHAVE-AD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利培酮组副反应较丙戊酸钠组、奥氮平组大(P<0.05).结论: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对于控制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对行为障碍的疗效更加明显,副反应小,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祝云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艾滋病患者高活性抗逆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治疗后CD4+T细胞检测在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时段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静脉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和三标TruCOUNT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CD4+/CD8+/CD3+)进行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同时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微球进行仪器的测试及其全血质控品做室内质控.比较HAART治疗前、后的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对所有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较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3个月时、治疗9个月时与治疗6个月时、治疗12个月时与治疗9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以后,192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低23个/μL,高917个/μL,平均增高(213.59±69.51)个/μL.与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数均有增加,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20.95、49.86、6.12、5.92个.经统计学分析,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他3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在治疗的头3个月增幅尤为显著,但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数的增加趋于平缓.CD4+T淋巴细胞检测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要抓住有利时机,尽可能早治疗,促进和加快免疫重建,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作者:何有云;路国强;黄兆惠;玉娥涛;朱旭艳;张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漏斗胸矫正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漏斗胸矫正术患儿60例,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常规全麻后即用电子自控镇痛泵行PCIA,A、B、C3组分别按0.2、0.3、0.4μg/(kg·h)持续输注芬太尼48 h.观察镇痛期间患儿生命体征(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疼痛与镇静评分,记录电子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疼痛评分:A组在术后1、4、12、24及36 h时点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各观察时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镇静评分:C组在术后1、4、12、24及36 h时点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各观察时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4)不良反应:C组恶心呕吐、瘙痒及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结论:0.3μg/(kg·h)芬太尼持续泵注是小儿漏斗胸矫正术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秦培顺;金乐潇;王建光;陈小玲;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于血管性痴呆(VD)大鼠,研究用药前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随机取用VD大鼠模型12只,分治疗组6只,痴呆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治疗组中VD大鼠皮下注射bFGF.治疗5周后,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痴呆组明显提高,治疗组平均逃避潜伏期(36.93±6.24)s,比痴呆组明显减少(P<0.01),痴呆组、治疗组大鼠在平台象限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7.43±3.11)s、(12.63±3.12)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皮下注射bFGF能明显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叶建新;林航;穆军山;崔晓萍;殷红兵;林敏;武雷;翁婧;林晓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麻醉常用的方法[1-2],但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往往出现尺神经阻滞起效慢或不完全阻滞的情况,笔者采用改良一针法提高了尺神经阻滞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达明;俞利忠;蒋晓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卒在全球范围内随着衰老人群以及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患病人数的增加而进一步升高.CKD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终进入到终末期肾衰竭(ESRD)则需长期肾脏替代治疗.了解CKD进展的危险因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干预,将有助于延缓CKD进展,极大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及其并发症,减轻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杨云华;艾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肾炎四味片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肾炎四味片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和肾炎四味片治疗组(D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和B组各指标组内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变化,C组和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性加重,显著重于同期A组,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P<0.05).免疫组化,C组NF-κB、MCP-1和Col Ⅲ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炎四味片可降低NF-κB、MCP-1、ColⅢ的表达,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林海英;崔丹 刊期: 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