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陈璐璐;郑涓;余帆;李裕明
目的:观察肾炎四味片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肾炎四味片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和肾炎四味片治疗组(D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和B组各指标组内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变化,C组和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性加重,显著重于同期A组,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P<0.05).免疫组化,C组NF-κB、MCP-1和Col Ⅲ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炎四味片可降低NF-κB、MCP-1、ColⅢ的表达,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林海英;崔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艾滋病患者高活性抗逆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治疗后CD4+T细胞检测在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时段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静脉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和三标TruCOUNT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CD4+/CD8+/CD3+)进行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同时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微球进行仪器的测试及其全血质控品做室内质控.比较HAART治疗前、后的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对所有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较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3个月时、治疗9个月时与治疗6个月时、治疗12个月时与治疗9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以后,192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低23个/μL,高917个/μL,平均增高(213.59±69.51)个/μL.与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数均有增加,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20.95、49.86、6.12、5.92个.经统计学分析,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他3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在治疗的头3个月增幅尤为显著,但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数的增加趋于平缓.CD4+T淋巴细胞检测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要抓住有利时机,尽可能早治疗,促进和加快免疫重建,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作者:何有云;路国强;黄兆惠;玉娥涛;朱旭艳;张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0(IL-10)在尖锐湿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和疣体组织中的IL-2、sIL-2R、IFN-γ、IL-4和IL-10的水平.结果:尖锐湿疣组的血清和疣体组织中IL-2和IFN-γ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L-4和IL-10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复发组的血清和疣体组织中的IL-2和IFN-γ水平都明显低于未复发组,而IL-4和IL-10水平都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尖锐湿疣组患者血清中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复发组血清中sIL-2R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全身和皮损局部的免疫功能均有下降,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作者:应作霖;吴瑞勤;李晓杰;徐晓寅;沈慧珍;王丰;朱光斗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行为干预.结果:治疗3周后,干预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血糖各指标差异显著,干预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应用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提高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和控制血糖.
作者:许永霞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患者女,20岁.因中上腹痛、腹胀5d人院.起病无明显诱因,初感上腹痛,无发热,感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在当地医院行中上腹CT检查示:肝脏明显增大、密度减低,CT值-28.9 Hu,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血管走行正常,脾稍增大.
作者:郭建斌;徐素珍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患者女,32岁,G2P1.因妊娠40周,来本院就诊.8年前在当地卫生院顺产1女婴,体重4 000 g,产时情况不详,产后1个月有肿物脱出,逐渐加重,并出现尿潴留症状.3年前因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在当地卫生院行经腹联合经阴道手术,手术情况不详,术后尿潴留症状缓解,但子宫脱垂3个月后复发.
作者:毛雪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C)危象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入我院ICU抢救的MG危象患者34例,其中常规吸痰患者16例(对照组)和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患者18例(纤支镜组),比较两组间肺炎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率、危象持续时间、脱机时间、转出ICU时间等.结果:纤支镜组在肺炎发生率、危象持续时间、脱机时间、转出ICU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MG危象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一种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志捷;张云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时血管壁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5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5组:A组,正常对照:B组,正常+低剂量吡格列酮(PIO);C组,病理对照;D组,病理+低剂量PIO;E组,病理+高剂量PIO.实验前后抽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结果:PIO可降低AS兔CRP(P<0.05),抑制巨噬细胞在斑块内浸润(P<0.05),高剂量较低剂量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PIO具有抑制粥样硬化血管壁炎症的作用.
作者:许庆华;关瑞锦;韩莉莉;李小林;王洪燕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儿童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据我国文献报道占所有住院肿瘤患儿的14.9%~15.6%[1],可分为霍奇金氏病(HD)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该病24%~48%可原发于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皮肤、纵隔等,而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极为少见.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以骨质破坏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如下.
作者:沙林林;李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男性尿道狭窄在泌尿外科是一种常见又棘手的疾病.由于治疗复杂,并发症和后遗症多.经常困扰着临床医师,我们采用经皮肾筋膜扩张器(Amplatz)扩张结合电切手术治疗12例男性尿道狭窄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刘鑫国;王进峰;徐毅;施正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患者女,63岁.间断性右上腹部疼痛不适5年,曾在外院B超诊断为胆囊炎,胆结石.口服消炎利胆片以及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近来上述症状加重,并向右肩背部放射,伴发热,收住我院拟行经腹腔胆囊镜胆囊摘除术.
作者:李惠民;李哲;邵景元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患者男,36岁,反复腹胀,双下肢水肿3年,再发1个月于2007年9月18日入住解放军第169医院消化内科.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完善胃镜、B超及肝肾功能、血常规、肿瘤指标等检查后考虑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予以补充蛋白、血浆及护肝等处理后症状好转.但症状易反复.几年来患者精神、食欲可,大便2~3次/d.量较多,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5 kg.
作者:周红宇;周国华;文星;陈叶青;戈立东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药苦参汤坐浴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疗效.方法:对198例实施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住院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3例采用中药苦参汤坐浴,对照组95例采用1:5 000 PP粉坐浴.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水肿、疼痛、渗血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疗效一致,但伤口创面水肿、渗血、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中药苦参汤坐浴对防治混合痔术后局部并发症有显著疗效,可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颜景颖;陈诗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在先天性唇裂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方法:先天性唇裂修补手术110例,分成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均采用吸入为主静脉为辅的全身麻醉方式,麻醉用药基本相同.术毕拔管时,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临床麻醉拔管指征即清醒后拔管.观察组患儿在给予丙泊酚1 mg/kg静注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值60~70时深麻醉情况下拔管.观察围拔管期即拔管后即刻(T1)、拔管后30 s(T2)、拔管后2 min(T3)怠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浓度、面罩给氧情况、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情况.结果:两组在T3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在T1、T2期患儿的呛咳、SpO2、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面罩给氧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可减少围拔管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安全可行.但拔管前应充分准备各种能有效通气的装置以及必要时再插管的可能.
作者:李建华;陈永学;赵宏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展以来,因其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已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1-2].但由于对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对胆囊动脉、胆囊管等的变异缺乏认识而引发的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屡见报道.笔者从2004年以来应用胆囊后三角人路行LC手术8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武京;刘一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平均(62.17±11.07)岁,分别予以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进行DSCT和SCA图像对比分析.结果: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96.2%,特异性98.7%,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99.3%,准确率95.7%,结论: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惠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的筛查及评价.
作者:景舒南;杨婧;杨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比较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辅以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患者154例,其中单纯腹腔镜手术组(A组)36例;加用丹那唑组(B组)41例,每日1次,每次400 mg,连服6个月;加用孕三烯酮组(C组)42例,每周2次,每次2.5 mg,连服6个月;加用米非司酮组(D组)35例,每日1次,每次12.5 mg,连服6个月.观察疗效、妊娠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A组有效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 3组有效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孕患者的妊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米非司酮疗效与丹那唑、孕三烯酮类似.术后药物治疗不能提高妊娠卒.
作者:李瑞莲;王平;刘建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比较观察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前输注适量晶体、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后麻醉诱导过程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万汶在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诱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4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即乳酸钠林格氏液组(R组)和万汶组(V组),每组20例,R组,术前1 h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V组,术前1 h输注万汶10 mL/kg.观察患者入室输液前(T0)、气管插管前1 min(T1)及插管后1 min(T2)、5 min(T3)、1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BIS值.计算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MAP、CVP均有降低趋势,HR加快(P>0.05);但V组患者的MAP、HR、CVP在T2、T3、T4观察点的变化幅度较R组小(P<0.05).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前输注适量的羟乙基淀粉有助于稳定诱导期血流动力学.
作者:郭智星;孙莉;吴宏亮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利用蛋白组学二维差异性凝胶电泳(2-D DIGE)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联合电喷射离子化质谱(ESI/MS)技术寻找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血清样本分成4组,慢性移植物失功组(CGD组)、移植后长期肾功能稳定组(SRF组)、急性排斥组(AR组)和健康对照组(N组).血清样本经多重亲和排除柱去除高丰度蛋白处理后,使用2-D DIGE技术找到差异蛋白点.切下这些差异蛋白点,胰蛋白酶消化,经RP-HPLC-ESI/MS分析鉴定,在另一独立样本中对鉴定出的差异蛋白Galectin-7进行ELISA验证.结果:在CGD组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共有39个,质谱鉴定出22个,包括栽脂蛋白A-I前体,补体C4-A前体,Galectin-7等.ELISA结果提示CGD组患者血清中Galectin-7的表达较SRF组和N组有明显增高.结论:找到的这些差异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物功能,为大样本、多中心的验证奠定了基础.Galectin-7可能是CGD的血清标志物,并对CG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高英;吴轲;徐逸;周鸿敏;何文涛;张维娜;林星光;蔡兰军;雒真龙;方泽民;郭晖;周绍棠;昌盛;杜敦峰;陈忠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的焦虑,以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方法:选取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择期手术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焦虑得分(55.84±7.27)分;男性焦虑得分高于女性,二者差异存在显著性;高中以下学历者焦虑程度高于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患者;有配偶患者焦虑得分低于无配偶;不完全自费患者焦虑得分低.而年龄分层(35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护士应根据一般人口学特征,预见性关注术前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减少焦虑发生.
作者:陶海娃;江红;陈潜琦 刊期: 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