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手术辅以不同药物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的疗效

李瑞莲;王平;刘建丽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囊肿, 腹腔镜检查, 孕三烯酮, 米非司酮丹, 丹那唑
摘要:目的:比较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辅以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患者154例,其中单纯腹腔镜手术组(A组)36例;加用丹那唑组(B组)41例,每日1次,每次400 mg,连服6个月;加用孕三烯酮组(C组)42例,每周2次,每次2.5 mg,连服6个月;加用米非司酮组(D组)35例,每日1次,每次12.5 mg,连服6个月.观察疗效、妊娠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A组有效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 3组有效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孕患者的妊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米非司酮疗效与丹那唑、孕三烯酮类似.术后药物治疗不能提高妊娠卒.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后三角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展以来,因其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已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1-2].但由于对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对胆囊动脉、胆囊管等的变异缺乏认识而引发的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屡见报道.笔者从2004年以来应用胆囊后三角人路行LC手术8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武京;刘一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咖啡酸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咖啡酸片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疗效.方法:75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给予加用口服咖啡酸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的情况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早期(第2周)即有血小板提升作用(P<0.05),对非重度血小板减少(≥20×109/L)的效果明显(P<0.05);其余未见明显差异(P>0.05).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95%SI 0.5111,0.709 1).结论:咖啡酸片配合免疫治疗对ITP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文远;陈蓓莉;莫东华;王晓桃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体会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过程中.影响冠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成像的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患者心率情况、扫描时有无呼吸运动、重建时相的选择、重建算法与重建层厚[1-2]等.在目前硬件设备配置为先进的前提下,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患者因素--心律.

    作者:王剑;高慧;沈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疾病的危险因素(risk factor)于1961年由Framingham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FHS)的Dr.Kannel首次提出.它指的是在一群体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以使该病的发病率下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被不断地发现和证实,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300多种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作者:潘巧玲;吴建华;冯常森;于博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羟乙基淀粉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期的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观察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前输注适量晶体、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后麻醉诱导过程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万汶在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诱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4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即乳酸钠林格氏液组(R组)和万汶组(V组),每组20例,R组,术前1 h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V组,术前1 h输注万汶10 mL/kg.观察患者入室输液前(T0)、气管插管前1 min(T1)及插管后1 min(T2)、5 min(T3)、1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BIS值.计算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MAP、CVP均有降低趋势,HR加快(P>0.05);但V组患者的MAP、HR、CVP在T2、T3、T4观察点的变化幅度较R组小(P<0.05).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前输注适量的羟乙基淀粉有助于稳定诱导期血流动力学.

    作者:郭智星;孙莉;吴宏亮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肾炎四味片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NF-κB、MCP-1、ColⅢ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肾炎四味片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肾炎四味片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和肾炎四味片治疗组(D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和B组各指标组内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变化,C组和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性加重,显著重于同期A组,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P<0.05).免疫组化,C组NF-κB、MCP-1和Col Ⅲ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炎四味片可降低NF-κB、MCP-1、ColⅢ的表达,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林海英;崔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以局部切除为主综合治疗早期中、下段直肠癌

    目的:探讨以局部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在早期中、下段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早期中、下段直肠癌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研究.37例接受局部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作为研究组:25例接受传统根治性手术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8%和28.0%;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研究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29±3.92)%、(82.17±6.62)%、(78.60±7.23)%;对照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0)%、(91.83±5.54)%、(85.70±7.86)%.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显著性.根据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是否侵犯肌层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分层研究发现,复发高危组1、3、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危组.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取得与传统根治术相似的治疗效果.

    作者:韩学东;祁付珍;周宝祥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甘精胰岛素、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疗程12周.比较联合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水平、体重指数、空腹C肽、餐后2 h C肤、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结果:空腹血糖由(13.1±1.4)mmol/L降至(5.8±1.1)mmol/L,P<0.01,早餐后2 h血糖由(21.5±3.2)mmol/L降至(7.8±2.0)mmol/L,P<0.01,中餐后2 h血糖由(17.9±3.4)mmol/L降至(7.0±1.5)mmol/L,P<0.01,晚餐后2 h血糖由(19.3±2.8)mmol/L降至(7.4±1.2)mmol/L,P<0.01,HbAlc由(12.7±1.6)%降至(6.6±1.4)%,P<0.01,餐后2 h C肽由(1 015±229)pmol/L升至(1 876±313)pmoL/L,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由-5.24±0.77升至-3.35±0.58,P<0.01.结论:此联合治疗可改善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使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血糖得到理想控制.

    作者:陈劲松;栾晓军;胡利东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后,均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随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72 h,均能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活化标志CD69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均能明显上调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均能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GF-β1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抑制IFN-γ、IL-2的分泌.

    作者:刘晓霞;李凤鸣;陈育民;王雪玲;陈剑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锰对大鼠大脑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锰染毒大鼠大脑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规律.方法:健康2月龄雄性SD大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A组(生理盐水组)、B组(Mn2+ 2.5 mg/kg)、C组(Mn2+ 5 mg/kg)、D组(Mn2+ 10 mg/kg)、E组(Mn2+ 20mg/kg).染毒30 d后,取脑测定大鼠大脑中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α-突触核蛋白mRNA的相时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α-突触核蛋白蛋白的表达.结果:B组、C组、D组和E组大鼠脑组织α-突触核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分别是A组的1.18、0.54、0.49和0.35倍.α-突触核蛋白表达用α-syn/GAPDH灰度值表示,结果显示α-突触核蛋白相对表达量,A、B、C、D和E组α-syn/GAPDH灰度值分别为0.32、1.33、0.71、0.54和0.57.与A组相比,B组α-突触核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锰在低剂量的时候可以促进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聚集.

    作者:牛丕业;李慧;张意;张漫;肖扬;李变兰;肖忠新;高艾;田琳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的焦虑,以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方法:选取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择期手术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焦虑得分(55.84±7.27)分;男性焦虑得分高于女性,二者差异存在显著性;高中以下学历者焦虑程度高于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患者;有配偶患者焦虑得分低于无配偶;不完全自费患者焦虑得分低.而年龄分层(35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护士应根据一般人口学特征,预见性关注术前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减少焦虑发生.

    作者:陶海娃;江红;陈潜琦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CT增强扫描后行低张法静脉肾盂造影100例

    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既要行CT增强扫描,又需做静脉肾盂造影(IVP),若两种检查分次进行.需要两次准备,两次注射造影剂,往往需分2 d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就会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和影响.而CT增强扫描与IVP检查之间有许多相同的步骤,能否利用CT增强扫描注射的造影剂来完成IVP检查呢?笔者通过2年100例患者的实践.证明两种检查可以先后完成.

    作者:周海伟;乐嘉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甲亢治疗前后体重变化与追赶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甲亢患者治疗后的体重渡动是否为追赶生长的表现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110例新诊断甲亢患者测量其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体脂百分比,测血糖,血脂,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甲亢患者在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及腰臀比,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体脂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有所下降,HOMA-IR下降(P<0.05).FT3,FT4变化与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412,-0.467,P<0.01;r=-0.359,-0.318,P<0.05),TSH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336,P<0.05).排除了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因素后,腰围变化与体重指数及体脂百分比的变化呈正相关(r=0.433 8,0.347 0,P<0.05).腰臀比变化与体重指数的变化呈正相关(r=0.338 6,P<0.05).结论: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是追赶生长的表现,且出现了中心型肥胖等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

    作者:徐瑾;陈璐璐;郑涓;余帆;李裕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感音神经性耳聋8例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52例(95耳)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中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1例给予鼓膜切开置管,4例行鼓膜切开置管和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割术.7例惠儿骨导听闻恢复正常,1例患儿骨导听阈随访3月改善不明显.结论:8例(15%)患儿的暂时性听阈移位(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或永久性听阈移位(permant threshold shift,PTS)的发病机制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病程中有发展成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干预避免病情发展.

    作者:李幼瑾;陈洁;陶峥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血症患者的肾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中的肾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每日2次静滴.结果:治疗组炎症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上升较对照组明显延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为14.7%,对照组为42.9%(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5.9%,对照组为32.1%(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可作为脓毒症患者的辅助用药.

    作者:潘娅静;徐建国;徐敏;赵洁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经肱动脉、股动脉两种途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途径穿刺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STEMI住院患者分别接受经肱动脉(B组,n=52)或经股动脉(F组,n=68)途径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鞘管置入时间分别为(8.98±3.62)、(8.57±3.43)min(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60.25±24.37)、(59.69±25.18)min(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局部感染等发生卒显著低于F组,动静脉瘘血栓或栓塞及不适反应等在B组未出现,B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结论:实施急诊PCI治疗STEMI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经股动脉比较,经肱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安吉;李成祥;袁铭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置入喉罩全身麻醉诱导所需芬太尼用量的探讨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应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比研究,为置入喉罩全身麻醉诱导选择安全有效的芬太尼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根据麻醉诱导时应用芬太尼剂量的多少分为A、B、C 3组.A组应用1.5μg/kg芬太尼;B组应用2.5μg/kg芬太尼;C组应用4.5μg/kg芬太尼.全麻诱导后,置入喉罩,记录基础值、麻醉诱导后喉罩置入即刻及置入后5 min的BIS、SBP、DBP、HR值,分别记下T0、T1、T2、T3时刻的值.结果:置入喉罩后,A组BIS、SBP、DBP、HR值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BIS值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SBP、DBP、HR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2.5μg/kg的芬太尼剂量用于置入喉罩全身麻醉诱导是较为适合的.

    作者:丛海涛;曹海华;王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目的: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于血管性痴呆(VD)大鼠,研究用药前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随机取用VD大鼠模型12只,分治疗组6只,痴呆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治疗组中VD大鼠皮下注射bFGF.治疗5周后,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痴呆组明显提高,治疗组平均逃避潜伏期(36.93±6.24)s,比痴呆组明显减少(P<0.01),痴呆组、治疗组大鼠在平台象限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7.43±3.11)s、(12.63±3.12)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皮下注射bFGF能明显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叶建新;林航;穆军山;崔晓萍;殷红兵;林敏;武雷;翁婧;林晓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时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缺氧/复氧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的大鼠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缺氧/复氧组.缺氧8 h后复氧.根据复氧时间不同,又分为复氧0、4、6、8、12、24 h 6个亚组.于各时间点以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Western blot法检测AQP4的表达.结果:缺氧8 h后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至复氧12 h时,达低,仅有对照组的81.3%,至复氧24 h,又有轻度增加;LDH的漏出率逐渐增多,至复氧24 h达高峰.AQP4表达随着复氧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多,至复氧12 h时达高峰,为正常对照组的(2.52±0.35)倍,24 h时略有下降.结论:缺氧/复氧过程能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损伤作用的同时,发生了AQP4的表达时程变化.

    作者:丰浩荣;张群英;高甜惠;许鹏程;王祥和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丙戊酸钠合用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惠者98例为入组对象,分为3组.治疗组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36例,以下简称丙戊酸钠组),对照组(1)即奥氮平组(32例),对照组(2)即利培酮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周末,分别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3组BEHAVE-AD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利培酮组副反应较丙戊酸钠组、奥氮平组大(P<0.05).结论: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对于控制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对行为障碍的疗效更加明显,副反应小,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祝云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