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李凤鸣;陈育民;王雪玲;陈剑华
目的:观察甲亢患者治疗后的体重渡动是否为追赶生长的表现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110例新诊断甲亢患者测量其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体脂百分比,测血糖,血脂,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甲亢患者在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及腰臀比,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体脂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有所下降,HOMA-IR下降(P<0.05).FT3,FT4变化与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412,-0.467,P<0.01;r=-0.359,-0.318,P<0.05),TSH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336,P<0.05).排除了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因素后,腰围变化与体重指数及体脂百分比的变化呈正相关(r=0.433 8,0.347 0,P<0.05).腰臀比变化与体重指数的变化呈正相关(r=0.338 6,P<0.05).结论: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是追赶生长的表现,且出现了中心型肥胖等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
作者:徐瑾;陈璐璐;郑涓;余帆;李裕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比较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辅以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患者154例,其中单纯腹腔镜手术组(A组)36例;加用丹那唑组(B组)41例,每日1次,每次400 mg,连服6个月;加用孕三烯酮组(C组)42例,每周2次,每次2.5 mg,连服6个月;加用米非司酮组(D组)35例,每日1次,每次12.5 mg,连服6个月.观察疗效、妊娠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A组有效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 3组有效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孕患者的妊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米非司酮疗效与丹那唑、孕三烯酮类似.术后药物治疗不能提高妊娠卒.
作者:李瑞莲;王平;刘建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52例(95耳)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中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1例给予鼓膜切开置管,4例行鼓膜切开置管和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割术.7例惠儿骨导听闻恢复正常,1例患儿骨导听阈随访3月改善不明显.结论:8例(15%)患儿的暂时性听阈移位(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或永久性听阈移位(permant threshold shift,PTS)的发病机制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病程中有发展成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干预避免病情发展.
作者:李幼瑾;陈洁;陶峥 刊期: 2009年第20期
随着外用皮质类同醇激素种类的增多,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但本病顽固难治,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1%吡美莫司软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红玲;陈建民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锰染毒大鼠大脑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规律.方法:健康2月龄雄性SD大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A组(生理盐水组)、B组(Mn2+ 2.5 mg/kg)、C组(Mn2+ 5 mg/kg)、D组(Mn2+ 10 mg/kg)、E组(Mn2+ 20mg/kg).染毒30 d后,取脑测定大鼠大脑中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α-突触核蛋白mRNA的相时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α-突触核蛋白蛋白的表达.结果:B组、C组、D组和E组大鼠脑组织α-突触核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分别是A组的1.18、0.54、0.49和0.35倍.α-突触核蛋白表达用α-syn/GAPDH灰度值表示,结果显示α-突触核蛋白相对表达量,A、B、C、D和E组α-syn/GAPDH灰度值分别为0.32、1.33、0.71、0.54和0.57.与A组相比,B组α-突触核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锰在低剂量的时候可以促进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聚集.
作者:牛丕业;李慧;张意;张漫;肖扬;李变兰;肖忠新;高艾;田琳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疗程12周.比较联合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水平、体重指数、空腹C肽、餐后2 h C肤、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结果:空腹血糖由(13.1±1.4)mmol/L降至(5.8±1.1)mmol/L,P<0.01,早餐后2 h血糖由(21.5±3.2)mmol/L降至(7.8±2.0)mmol/L,P<0.01,中餐后2 h血糖由(17.9±3.4)mmol/L降至(7.0±1.5)mmol/L,P<0.01,晚餐后2 h血糖由(19.3±2.8)mmol/L降至(7.4±1.2)mmol/L,P<0.01,HbAlc由(12.7±1.6)%降至(6.6±1.4)%,P<0.01,餐后2 h C肽由(1 015±229)pmol/L升至(1 876±313)pmoL/L,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由-5.24±0.77升至-3.35±0.58,P<0.01.结论:此联合治疗可改善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使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血糖得到理想控制.
作者:陈劲松;栾晓军;胡利东 刊期: 2009年第20期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麻醉常用的方法[1-2],但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往往出现尺神经阻滞起效慢或不完全阻滞的情况,笔者采用改良一针法提高了尺神经阻滞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达明;俞利忠;蒋晓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平均(62.17±11.07)岁,分别予以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进行DSCT和SCA图像对比分析.结果: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96.2%,特异性98.7%,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99.3%,准确率95.7%,结论: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惠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的筛查及评价.
作者:景舒南;杨婧;杨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对比研究多沙普仑和哌替啶治疗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寒战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出现寒战的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100例,ASA Ⅰ~Ⅱ级,分成多沙普仑组(D组)和哌替啶组(P组),D组(n=50)予多沙普仑1.0 mg/kg,P组(n=50)予哌替啶1.0 mg/kg,两组均稀释为10 mL后静脉缓慢注射.记录注药前和注药后30 min内MAP、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评定寒战的治疗效果.结果:多沙普仑与哌替啶治疗寒战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头痛、出汗、暂时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5 min内D组的MAP、HR和P组的HR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的SpO25~30 min内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沙普仑和哌替啶均可有效治疗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寒战反应,多沙普仑对循环系统的干扰比较明显,而哌替啶的呼吸抑制作用较明显.
作者:曾振平;陈献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中的肾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每日2次静滴.结果:治疗组炎症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上升较对照组明显延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为14.7%,对照组为42.9%(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5.9%,对照组为32.1%(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可作为脓毒症患者的辅助用药.
作者:潘娅静;徐建国;徐敏;赵洁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0(IL-10)在尖锐湿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和疣体组织中的IL-2、sIL-2R、IFN-γ、IL-4和IL-10的水平.结果:尖锐湿疣组的血清和疣体组织中IL-2和IFN-γ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L-4和IL-10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复发组的血清和疣体组织中的IL-2和IFN-γ水平都明显低于未复发组,而IL-4和IL-10水平都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尖锐湿疣组患者血清中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复发组血清中sIL-2R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全身和皮损局部的免疫功能均有下降,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作者:应作霖;吴瑞勤;李晓杰;徐晓寅;沈慧珍;王丰;朱光斗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胸痛而心电图检查或临床症状无法准确提示病因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下胸部血管成像(CTA)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1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胸部CTA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15例、冠状动脉狭窄19例、主动脉夹层5例、主动脉瘤3例;并诊断气胸1例、肺感染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与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对比,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96.1%、60.0%.结论: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胸部CTA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作者:吕国士;徐颖;左宏;王德韧;云浩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评价顺尔宁(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儿童哮喘治疗及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方法:72例哮喘儿童分成两纽,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哮喘治疗,治疗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顺尔宁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顺尔宁在儿童哮喘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作者:丁秀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阿霉素(adriamycin)对大鼠膈肌力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阿霉素组,每组8只.阿霉素组给予阿霉素2.0 mg/kg腹腔注射,隔日1次,共6次,累计量达12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体外灌流大鼠膈肌条的方法,分别测量其单收缩张力(Pt)、大强直张力(Po)、峰值收缩时间(CT)、半舒张时间(1/2RT)和张力一频率曲线的变化;测定膈肌组织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电镜观察膈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大鼠膈肌Pt和Po值,阿霉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T和1/2RT,阿霉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给予10、20、40、60、80、100Hz频率刺激膈肌条,阿霉素组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阿霉素组ATP酶和SDH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电镜显示阿霉素导致膈肌组织线粒体数量减少,空泡化.结论:阿霉素降低大鼠膈肌收缩功能,损伤膈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
作者:方迎艳;胡杰;关宿东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前角神经元的作用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大鼠SCI模型.实验分为BrdU+NSCs组、NSCs组、SCI组、假手术组(Sham组)4组.SCI后3 d进行NSCs移植.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及迁移情况,Nissl染色法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采用行为学(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损伤脊髓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BrdU+NSCs组和NSCs组脊髓前角存活运动神经元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BBB评分亦明显高于SCI组(均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在移植到SCI区域后可存活、迁移,对SCI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从而促进了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孔令胜;聂冬丽;张军臣;张浩;许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丙戊酸钠合用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惠者98例为入组对象,分为3组.治疗组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36例,以下简称丙戊酸钠组),对照组(1)即奥氮平组(32例),对照组(2)即利培酮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周末,分别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3组BEHAVE-AD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利培酮组副反应较丙戊酸钠组、奥氮平组大(P<0.05).结论: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对于控制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对行为障碍的疗效更加明显,副反应小,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祝云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咖啡酸片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疗效.方法:75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给予加用口服咖啡酸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的情况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早期(第2周)即有血小板提升作用(P<0.05),对非重度血小板减少(≥20×109/L)的效果明显(P<0.05);其余未见明显差异(P>0.05).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95%SI 0.5111,0.709 1).结论:咖啡酸片配合免疫治疗对ITP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文远;陈蓓莉;莫东华;王晓桃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95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无创通气,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20mg静滴,每天1次,共10 d.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72 h、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观察记录神志好转时间、呼吸、心率,记录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2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对照组7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治疗组住院时间(11.5±2.8)d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15.6±3.5)d,P<0.01;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5.5±2.7)d少于对照组(8.6±2.9)d,P<0.01;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对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疗效显著.
作者:杨尊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时血管壁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5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5组:A组,正常对照:B组,正常+低剂量吡格列酮(PIO);C组,病理对照;D组,病理+低剂量PIO;E组,病理+高剂量PIO.实验前后抽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结果:PIO可降低AS兔CRP(P<0.05),抑制巨噬细胞在斑块内浸润(P<0.05),高剂量较低剂量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PIO具有抑制粥样硬化血管壁炎症的作用.
作者:许庆华;关瑞锦;韩莉莉;李小林;王洪燕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肾炎四味片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肾炎四味片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和肾炎四味片治疗组(D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胶原Ⅲ(Col Ⅲ)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和B组各指标组内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变化,C组和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性加重,显著重于同期A组,D组间质纤维化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P<0.05).免疫组化,C组NF-κB、MCP-1和Col Ⅲ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炎四味片可降低NF-κB、MCP-1、ColⅢ的表达,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林海英;崔丹 刊期: 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