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苦参汤坐浴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疗效观察

颜景颖;陈诗伟

关键词:痔, 手术后医护, 外治法, 苦参汤, 坐浴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苦参汤坐浴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疗效.方法:对198例实施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住院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3例采用中药苦参汤坐浴,对照组95例采用1:5 000 PP粉坐浴.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水肿、疼痛、渗血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疗效一致,但伤口创面水肿、渗血、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中药苦参汤坐浴对防治混合痔术后局部并发症有显著疗效,可促进创面愈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利多卡因对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利多卡因组20只,经大鼠气管穿刺注入利多卡因,并在2、24、48、72 h 4个时间点处死大鼠5只.取气管后1/3段的腹侧部,做扫描电镜观察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结果:利多卡因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黏液分泌增加,黏稠度增加,纤毛倒伏、粘着在一起、排列紊乱、部分断裂缺失.结论:利多卡因可对大鼠气道黏膜表面结构造成损害,但其可自我修复.

    作者:李子龙;赖国祥;文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信号传导机制在高温致畸中的作用

    高温是常见的致畸因素之一,对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具有致畸作用,但高温致畸机制尚不明确.近研究[1]发现,高温作为外源性刺激会使胚胎发育的敏感期生物体细胞凋亡发生紊乱,引起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先天畸形的发生.

    作者:徐兴欣;马金龙;刘雯;高彦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后,均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随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72 h,均能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活化标志CD69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均能明显上调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均能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GF-β1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抑制IFN-γ、IL-2的分泌.

    作者:刘晓霞;李凤鸣;陈育民;王雪玲;陈剑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羟乙基淀粉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期的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观察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前输注适量晶体、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后麻醉诱导过程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万汶在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诱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4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即乳酸钠林格氏液组(R组)和万汶组(V组),每组20例,R组,术前1 h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V组,术前1 h输注万汶10 mL/kg.观察患者入室输液前(T0)、气管插管前1 min(T1)及插管后1 min(T2)、5 min(T3)、1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BIS值.计算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MAP、CVP均有降低趋势,HR加快(P>0.05);但V组患者的MAP、HR、CVP在T2、T3、T4观察点的变化幅度较R组小(P<0.05).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前输注适量的羟乙基淀粉有助于稳定诱导期血流动力学.

    作者:郭智星;孙莉;吴宏亮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与冠脉造影对比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平均(62.17±11.07)岁,分别予以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进行DSCT和SCA图像对比分析.结果: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96.2%,特异性98.7%,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99.3%,准确率95.7%,结论: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惠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的筛查及评价.

    作者:景舒南;杨婧;杨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肌间沟臂丛近下干阻滞在前臂尺侧手术的效果观察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麻醉常用的方法[1-2],但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往往出现尺神经阻滞起效慢或不完全阻滞的情况,笔者采用改良一针法提高了尺神经阻滞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达明;俞利忠;蒋晓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瑞安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检测1 894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及其药物耐药性.方法:对患者胃黏膜组织进行增茵、分离培养、茵落涂片镜检、鉴定;Hp呈阳性者,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Hp阳性706例(37.28%).胃癌、胃炎、消化性渍疡、其他疾病分别为26.32%(30/114),47.78%(322/674),32.96%(350/1 062)、9.10%(4/44);胃炎与消化性溃疡、胃癌、其他疾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性别总感染率分别为38.18%(488/1 278)和35.38%(218/616),男女性别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敏感试验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在87.25%以上;甲硝唑的耐药率是100.00%,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是20.68%.结论:Hp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因素.男女性别间Hp感染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应注意Hp感染菌株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耐药.

    作者:施正超;潘小慧;李荣洲;任宗海;叶宇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咖啡酸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咖啡酸片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疗效.方法:75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给予加用口服咖啡酸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的情况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早期(第2周)即有血小板提升作用(P<0.05),对非重度血小板减少(≥20×109/L)的效果明显(P<0.05);其余未见明显差异(P>0.05).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95%SI 0.5111,0.709 1).结论:咖啡酸片配合免疫治疗对ITP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文远;陈蓓莉;莫东华;王晓桃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乌司他丁加甲基泼尼松龙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肺微血管通透性的保护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甲基泼尼松龙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iury,ALI)肺微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方法:舌下静脉注射LPS(5 mg/kg)建立大鼠ALI模型;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10 mL/kg)、LPS组(10 mL/kg)、甲基泼尼松龙组(20 mg/kg)、乌司他丁组(10万U/kg)、联合治疗组[甲基泼尼松龙+乌司他丁组(15 mg/kg+10万U/kg)],给药后于2、6、12、24 h分批处死大鼠.对比观察给药2、6、12、24 h后肺微血管通透性、肺含水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LPS组、甲基泼尼松龙组、乌司他丁组和联合治疗组各时间点的肺微血管通透性、肺含水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基泼尼松龙组、乌司他丁组、联合治疗组与LPS组比较肺微血管通透性及肺含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甲基泼尼松龙组、乌司他丁组比较肺微血管通透性及肺含水量,在6 h、12 h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和甲基泼尼松龙均可降低LPS所致ALI大鼠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含水量,但二者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南勇;陈金春;何国鑫;胡永启;罗文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动力髋螺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双动头)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以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因Ⅲ型(Jensen-evans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双动头)置换术的58例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人工股骨头组6个月死亡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P<0.05),DH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组(P<0.01),DHS组术后下地时间为60 d,而人工股骨头组为3 d(P<0.01).结论:人工股骨头(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较DHS具有手术安全、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全身情况差、手术风险高的高龄病例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夏远军;章莹;章凯;尹庆水;吴文;谢会斌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主动脉球囊反搏的应用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指征和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43例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IABP的资料.结果:本组治愈27例,死亡16例,治愈卒62.79%,病死率37.21%;其中单纯CABG的治愈率67.65%(23/34),病死率32.35%(11/34);CABG并瓣膜置换的治愈率40%(2/5),病死率60%(3/5);CABG并室壁瘤的治愈率50%(2/4),病死率50%(2/4);术前应用IABP的治愈率77.78%(14/18),痛死率22.22%(4/18);术中应用IABP的治愈率56.25%(9/16),病死率43.75%(7/16);术后应用IABP的治愈率44.44%(4/9),病死率55.56%(5/9);左室射血分数(EF)0.50以上的病死率20%(2/10),EF 0.30~0.50的病死率31.58%(6/19),EF 0.20~0.30的病死率57.14%(8/14).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式.尤其对于高危CABG患者,围手术期积极应用,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韩忠;李跃华;张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行鼓室成形术44例

    目的:探讨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行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利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移植修补鼓膜穿孔、上鼓室外侧壁、耳道后壁鼓室成形术44例.结果:44耳手术后1个月鼓膜穿孔均愈合.术后随访1~3年,除3耳鼓膜再穿孔外,余均愈合,纯音测听示术后较术前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8 dB.结论:自体耳屏软骨一软骨膜复合移植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明显,移植易成活.移植物中软骨的弹性和硬度不影响术后听力提高,且对术后鼓膜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因而对防止术后鼓膜回缩、听骨粘连,提高鼓室成形术远期效果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建秋;罗旭东;李满群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TF及TFPI的影响.方法:设不同时间组,TNF-α 10 ng/mL分别培养0 h、1 h、3 h、6 h、12 h、24 h,另设不同溶度组,TNF-α 0 ng/mL、1 ng/mL、10 ng/mL、20ng/mL、50 ng/mL、100 ng/mL分别培养6 h;ELISA法测定TF及,TFPI抗原的表达;RT-PCR检测TF及TFPI基因的表达.结果:各浓度的TNF-α对HUVECs的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TNF-α促进TF抗原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在TNF-α 10 ng/mL作用6 h时明显(P<0.01);TNF-α促进TF 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在3 h时达到高峰(P<0.01);TNF-α对HUVECs表达TFPI抗原及TFPI mRNA无明显影响.结论:TNF-α可以诱导HUVECs细胞表达TF:TNF-α对HUVECs细胞TFPI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懿建;陈方平;万通;张立群;李海亮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丙戊酸钠合用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惠者98例为入组对象,分为3组.治疗组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36例,以下简称丙戊酸钠组),对照组(1)即奥氮平组(32例),对照组(2)即利培酮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周末,分别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3组BEHAVE-AD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利培酮组副反应较丙戊酸钠组、奥氮平组大(P<0.05).结论: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对于控制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对行为障碍的疗效更加明显,副反应小,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祝云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在先天性唇裂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探讨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在先天性唇裂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方法:先天性唇裂修补手术110例,分成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均采用吸入为主静脉为辅的全身麻醉方式,麻醉用药基本相同.术毕拔管时,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临床麻醉拔管指征即清醒后拔管.观察组患儿在给予丙泊酚1 mg/kg静注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值60~70时深麻醉情况下拔管.观察围拔管期即拔管后即刻(T1)、拔管后30 s(T2)、拔管后2 min(T3)怠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浓度、面罩给氧情况、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情况.结果:两组在T3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在T1、T2期患儿的呛咳、SpO2、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面罩给氧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深麻醉下拔管,可减少围拔管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安全可行.但拔管前应充分准备各种能有效通气的装置以及必要时再插管的可能.

    作者:李建华;陈永学;赵宏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喉癌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喉鳞状细胞癌标本46例,另收集声带息肉(VCP)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检测喉癌组织和声带息肉组织中survivin和HPV16/18-E6蛋白的表达.结果:喉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71.74%(33/46),显著高于声带息肉组织(X2=28.696,P<0.01).临床分期Ⅲ+Ⅳ期surviv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X2=4.193,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survivin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2=6.691,P<0.05),survivin的表达还与病理学分级有关,高分化与中分化间差异具有显著性(X2=4.290,P<0.05).喉癌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与HPV16/18-E6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735,P<0.05).结论:survivin基因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喉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HPV16/18是喉癌发生的重要的因素,喉癌中survivin表达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

    作者:刘学军;张初琴;万汉锋;孔丽敏;项松洁;黄加云;陈波蓓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胆囊后三角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展以来,因其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已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1-2].但由于对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对胆囊动脉、胆囊管等的变异缺乏认识而引发的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屡见报道.笔者从2004年以来应用胆囊后三角人路行LC手术8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武京;刘一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血症患者的肾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中的肾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每日2次静滴.结果:治疗组炎症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上升较对照组明显延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为14.7%,对照组为42.9%(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5.9%,对照组为32.1%(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血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可作为脓毒症患者的辅助用药.

    作者:潘娅静;徐建国;徐敏;赵洁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以骨质破坏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儿童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据我国文献报道占所有住院肿瘤患儿的14.9%~15.6%[1],可分为霍奇金氏病(HD)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该病24%~48%可原发于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皮肤、纵隔等,而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极为少见.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以骨质破坏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如下.

    作者:沙林林;李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对比诊断

    目的:总结骨肉瘤的X-Ray、CT、MRI影像特征,探讨影像学表现异同,评价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证实的骨肉瘤的X-Ray、CT、MRI的放射学表现.结果:单纯行X-Ray检查24例,术前影像诊断准确率83%(20/24),行X-Ray、CT检查20例,术前影像诊断准确率90%(18/20);X-Ray、CT、MRI同时检查12例,X-Ray和MRI同时检查19例,术前准确卒为97%(30/31).结论:传统X-Ray应作为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方法,CT在检查诊断骨肉瘤中,应建立在X-Ray片基础上;MRI可精确的判断骨肉瘤局部范围及对骨骺、关节、骨髓腔的侵犯,提供丰富的病灶信息,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四清;毋凡;王继峰;徐钐;温生贵;盛玉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