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

吴文跃;陈宏;何绍强

关键词:肝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评价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图像,评价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腹部其他脏器的表现.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肝脏无肝硬化表现,病灶均为肝内单发结节灶,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边缘模糊,动态增强后动脉期病灶为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轮廓勾画得清楚,未见大片坏死区域,在MRI上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动态增强方式类似于CT表现,1例病灶可见假包膜,所有患者脾脏均未见肿大,胆道无扩张,血管未见受侵犯.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在螺旋CT和MRI上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指导临床进一步诊疗计划的制定.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脑钠肽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预见性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方法:根据BNP值设计预见性护理程序,将入住我科老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60例,分为预见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住院天数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较常规治疗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家属满意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赢得时间,提高救护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作者:顾叶秋;龚佳青;刘漩;林嘉鳞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环磷腺苷注射液(0.5 mg/kg、1.0 mg/kg、1.5 mg/k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的改变,并观察梗死组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行为改变;各用药组神经学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各用药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TNF-α、IL-6水平也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而三种剂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姣;王永华;黄芳;姚汉玲;肖钦;高文勇;徐鹏展;吴琼莹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慢性丙型肝炎3年随访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远期疗效.方法:选择68例丙氨酸转移酶(ALT)持续正常CHC患者为观察组,50例ALT升高的CHC患者为对照组,均接受PEG-IFN α-2a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HCV RNA基因型为1b或未分出型者疗程为48周,基因为2a型者疗程24周.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停药后3年,内容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应答、影像学改变及生存质量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1例和40例完成3年随访.结果:随访至3年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相似的较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0.4% vs 80.0%,P=1.000),随访1年末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病例在后2年的随访中无一例复发.取得SVR的患者均保持了持续生化学应答和影像学稳定,同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状况、情绪角色及心理健康5个领域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可取得与ALT升高者相似的远期疗效.

    作者:姜天俊;范荣;谢杨新;李建静;张秀;张新伟;赵鹏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75检测在X线照射大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X线照射在体外培养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后,检测培养上清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75(sTNFR-p75)水平变化情况.方法: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sTNFR-p75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X线照射后大肠癌Lovo细胞上清sTNFR-p75水平显著低于照射前sTNFR-p75水平(P<0.01);光镜观察发现细胞体积缩小,变圆,核缩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边集,染色质发生固缩.部分细胞核内染色质凝聚,核膜孔消失,核膜呈波纹状皱缩,形成凋亡小体,内含有退变的细胞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X线照射可减少体外培养的大肠癌细胞膜上的sTNFR-p75脱落到上清中,从而提高肿瘤坏死因子(TNF)与癌细胞的结合率.进而增强照射后TNF对肿瘤的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高蕾;南清振;白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以浆膜炎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误诊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以浆膜炎为首发症状者很少见,易误诊.本文报告以浆膜炎为首发症状的SLE误诊误治3例.1 临床资料1.1 例1 男,14岁,因双膝、双手中指关节肿痛伴乏力、低热、盗汗半个月,门诊以关节炎性质待查入院.患者于1个半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上述关节肿胀疼痛,晨起明显,伴胸闷气短.外院摄双膝、手关节X线片正常,给予口服止痛片,症状无改善遂来我院门诊.

    作者:刘耀辉;唐建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包括: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intrafascial hysterectomy)、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lapamscopic supracervial hysterectomy,LSH)、阴式手术辅助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vaginally assisted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腹腔镜辅助的Doderlein式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lly assisted Doderlein hysterectomy)[1-2].LAVH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微创手术,手术效果满意,术中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作者:陈玲娜;余剑琴;郑飞云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扩张型心肌病7例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常见的心肌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有关.为探讨小儿DCM的治疗策略,我科参照国内外文献.对初发的7例DCM住院患儿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静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原发性脑干出血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我院42例脑干出血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结果:高发年龄49~63岁,高危因素以高血压常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眩晕、头痛次之.各种眼征表现复杂,以双侧瞳孔缩小多.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主要病因.脑干出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不佳.

    作者:冯学问;雷盛钦;胡水婷;鲍贤俊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乳腺癌石蜡切片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扩增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基因扩增情况.并对操作方法进行优化.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08年10月期间我院乳甲科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病理切片,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情况,并与免疫组化结果相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同时优化操作方法.结果:收集的40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免疫组化检测Her-2蛋白表达(+++)有6例,(++)有22例,(+)有7例,(-)有5例.其中Her-2蛋白表达(+++)的标本FISH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符合率为100%;Her-2蛋白表达(++)的标本FISH结果有6例阳性,16例阴性,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符合率为27.3%.Her-2蛋白表达(+)及(-)的标本FISH结果均为阴性.Her-2蛋白表达(++)及以上的标本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符合率达到42.9%(r=0.584,P<0.01).结论:F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的结果与IHC检测的蛋白表达结果符合率较好,可作为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的一项新技术;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严格控制切片厚度、消化时间及变性杂交温度等因素.

    作者:李娟;李从荣;顾剑;李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目的:利用铜螯合磁珠(magnetic beads-based 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apture Cu)分离低峰度蛋白,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分别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肽链的质量指纹谱,探索用于MDS辅助诊断的客观方法.方法:收集16例MDS患者(MDS组)和1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蛋白标本,应用铜螯合磁珠进行蛋白分离,通过MALDI-TOF-MS测定标本的蛋白质谱图,对比分析差异蛋白峰,并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分子质量1.02~10.25 ku范围内共检测到信噪比>3的峰146个,经统计分析,MDS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明显,有显著性差异峰12个(P<0.05),利用快速分类算法建立诊断模型,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和交叉验证敏感性分别达93.27%和89.94%.各亚型对比分析,各组间区域交叉,组间差异不明显;根据临床分型,将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型(RAEB型)与其他类型MDS比较,发现RAEB型患者血清中有1个差异低表达蛋白峰,分子质量约1 466.57,经鉴定为纤维蛋白原N端片段.结论:MALDI-TOF-MS技术平台可用于寻找MDS相关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其蛋白质谱诊断模型可以区分MDS与正常人,有助于MDS的临床辅助诊断.RAEB型患者与其他类型的MDS中存在差异表达蛋白,提示进展型MDS与其他类型MDS有异质性.

    作者:钟立业;刘天浩;李扬秋;耿素霞;陆泽生;翁建宇;吴穗晶;罗成伟;杜欣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Bmi-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Bmi-1基因的表迭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5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50例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标本中Bmi-1 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mi-1和P16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Bmi-1基因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mi-1 mRNA及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化提示大肠癌组织高表达Bmi-1蛋白的同时伴有P16蛋白的低表达(P<0.05).Bmi-1的表达与肿瘤体积大小、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P16蛋白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血清CEA、血清CA19-9、P53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Bmi-1癌基因可能通过抑制P16蛋白的表达而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其表达可判断大肠癌的预后.

    作者:姚尧;李波;胡志军;刘文;邹扬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肝内胆管结石再手术原因浅析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再手术原因.方法:对近11年胆管结石再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手术发现残留或复发结石的部位,肝内胆管结石6例,胆总管结石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8例,胆肠Roux-en-Y吻合口狭窄并结石嵌顿1例,肝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口以上胆管狭窄梗阻2例,反流性胆管炎并肝内胆管结石1例.结论:选择正确手术方式、合适的手术时机、术者良好的手术经验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及术后有效治疗是预防胆管结石再手术的重要因素.

    作者:夏中平;李铮良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老年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3例

    目的:观察老年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用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作为一线方案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药紫杉醇脂质体静脉滴注,剂量:35 mg/m2,每周1次,连用6周后休息2周为1个周期.随后评价疗效.结果:2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例为稳定;副反应仅见Ⅰ度骨髓抑制.结论: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老年晚期前列腺癌安全性好,疗效需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观察.

    作者:程继文;蒙清贵;陆浩源;王植柔;白先忠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舒血宁对慢性淤胆型乙型肝炎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烷B2、6-酮-前列环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血宁治疗慢性淤胆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72例慢性淤胆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在常规护肝、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舒血宁2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每日一次.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降低,较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血浆血栓素A2代谢产物血栓烷B2浓度显著降低,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前列环素含量升高.结论:舒血宁治疗慢性淤胆型乙型肝炎疗效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费中明;郑临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与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TOF-MRA)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OCSP分型及扩散加权戍像、头部3D-TOF-MRA影像学检查,分析MRA的影像学表现并与OCSP分型进行对比.结果: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OCSP分型结果与MRA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各型符合率分别为TACI 91.7%,PACI 66.7%,POCI 100%.结论:OCSP分型与TOF-MRA相互独立、相互补充,两者联合可及时指导临床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同时可显示血管的狭窄位置及狭窄程度,及时指导治疗.

    作者:吴光任;卢斐翠;罗传铭;张礼鹃;涂昌灼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2003-2008年,我科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1 064例,现将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7例(1.60%)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9~72岁,平均61.7岁.其中食管癌切除术后11例,贲门癌切除术后6例.机械吻合16例,手工吻合1例.发生出血在术后48 h内12例,此12例中发生于术后12 h内的急性出血10例,以胃肠减压中新鲜血性胃液逐渐增多为主要症状,2例发生于术后12~48 h,胃肠减压先为正常胃液,后短期出现较多新鲜血性胃液:术后3~7 d 2例,术后7~15 d 3例,均以呕血、黑便为主要症状,此5例经胃镜检查证实4例发生于吻合口或残胃残端新出现的溃疡面出血,1例发生于胃黏膜广泛散在糜烂性出血;出血量500~3 000 mL,平均1 500 mL.

    作者:张旭;岳世昌;刘长宏;周绥福;周一民;吕德胜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β淀粉样蛋白对神经干细胞酪氨酸蛋白激酶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Aβ1-40对C17.2神经干细胞Trk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舍终浓度为0、20、40、60、80、100 nmol/L Aβ1-40的培养液孵育C17.2神经干细胞24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Western blot观察各组神经干细胞TrkA表达情况.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细胞活性差异不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终浓度为20、40、60 nmol/L Aβ1-40组的神经干细胞TrkA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00 nmol/L Aβ1-40组细胞Trk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80 nmol/L Aβ1-40组细胞TrkA表达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β1-40对神经干细胞TrkA表达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

    作者:贺峰;刘中霖;邢诒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微型腹腔镜技术在放置腹膜透析管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微型腹腔镜并固定透析管尾端等改良方法行腹膜透析置管,了解手术效果.方法:选择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成功后,取脐下作一长约0.3 cm切口(A孔),CO2气腹控制在8~10 mmHg后穿入0.3 cm Trocar,导入3 mm 0°硬镜,在脐下2~5 cm经右腹直肌位置做约0.5 cm附加切口,穿入0.5 cm Trocar(B孔);在左下腹的穿入0.3 cm Trocar(C孔),将腹膜透析管尾端用丝线缝一个直径3 mm左右的环,从B孔导入腹腔,第一个cuff固定在腹直肌内,尾端按自然弯曲放在道格拉斯腔,用一个0.3 cm的钛夹穿过缝合的环将腹膜透析管头端固定在附近的腹膜皱襞上.常规皮下隧道并固定.结果:手术置管成功,麻醉成功后手术时间约10min,术后3 d间歇性腹膜透析,10d后改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无渗漏等并发症.结论:用微型腹腔镜并固定透析管尾端等改良方法行腹膜透析置管惠者痛苦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渗漏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窦献蕊;胡海棠;刘秀英;苏丽娟;卢瑞兴;张炜;简汝堃;剧永乐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中动脉瘤破裂的麻醉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中动脉瘤破裂的麻醉处理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中出现的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介入治疗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经积极治疗,有4例完全康复,1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结论:经过神经外科医师与麻醉科医师的积极有效处理,往往能使术中动脉瘤破裂患者转危为安,避免不良预后.

    作者:周翔;杨俊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2的表达变化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正常妊娠和GDM孕妇各40例,每组各有20例体质指数正常者和20例肥胖或超重者.收集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分别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组织中PPARγ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指数等临床指标.结果:与正常妊娠妇女比较,孕前体质指数匹配的GDM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但GDM两组间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GDM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PPARγ2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肥胖或超重GDM患者尤为显著,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此外,PPARγ2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0.59、0.63、0.56,均P<0.01).结论:PPARγ2表达升高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GDM的发病关系密切;PPARγ2的表达除了与血胰岛素水平显著相关外,还会受到肥胖因素的影响.

    作者:朱颖;吴超英;孙永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