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钟立业;刘天浩;李扬秋;耿素霞;陆泽生;翁建宇;吴穗晶;罗成伟;杜欣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蛋白质组学, 血清, 质谱
摘要:目的:利用铜螯合磁珠(magnetic beads-based 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apture Cu)分离低峰度蛋白,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分别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肽链的质量指纹谱,探索用于MDS辅助诊断的客观方法.方法:收集16例MDS患者(MDS组)和1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蛋白标本,应用铜螯合磁珠进行蛋白分离,通过MALDI-TOF-MS测定标本的蛋白质谱图,对比分析差异蛋白峰,并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分子质量1.02~10.25 ku范围内共检测到信噪比>3的峰146个,经统计分析,MDS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明显,有显著性差异峰12个(P<0.05),利用快速分类算法建立诊断模型,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和交叉验证敏感性分别达93.27%和89.94%.各亚型对比分析,各组间区域交叉,组间差异不明显;根据临床分型,将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型(RAEB型)与其他类型MDS比较,发现RAEB型患者血清中有1个差异低表达蛋白峰,分子质量约1 466.57,经鉴定为纤维蛋白原N端片段.结论:MALDI-TOF-MS技术平台可用于寻找MDS相关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其蛋白质谱诊断模型可以区分MDS与正常人,有助于MDS的临床辅助诊断.RAEB型患者与其他类型的MDS中存在差异表达蛋白,提示进展型MDS与其他类型MDS有异质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来曲唑对离体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来曲唑作用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来曲唑处理的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0~60 h的抑制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36 h后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药物作用后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来曲唑呈时间和剂量方式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药物作用36 h,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药物浓度为10-8mol/L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来曲唑对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高霞;邢军;聂改红;张文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52例

    目的:探讨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的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2008年在后腹腔镜下施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治疗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42例,右侧5例,双侧5例,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5.1±4.9)岁.结果:52例由腹腔镜完成,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68.1±12.2)min,术中出血量10~100 mL,平均(32.7±8.2)mL,住院时间3~8 d,平均(5.2±2.1)d.随访6~48个月,平均(12_4±2.4)个月,无死亡患者,治愈23例(44.2%),好转24例(46.2%),无效5例(9.6%).结论:应用后腹腔镜术治疗肾上腺增生安全、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是治疗肾上腺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华伟;胡卫列;吕军;聂海波;姚华强;李清荣;邓志雄;张利朝;沈文;汪帮琦;李萍;陈诗涛;张源锋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下肢加压包扎对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腹产时低血压发生的预防作用

    目的:研究在麻醉前下肢加压包扎预防剖腹产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在腰麻-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ASA Ⅰ级~Ⅱ级,分成包扎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麻醉前下肢用弹力绷带包扎趾端到大腿中段,Ⅱ组不包扎.两组入室均开放静脉,给予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10 mL/(kg·h)扩容.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麻醉后10min(T2)、麻醉后20min(T3)和麻醉后30min(T4)各时点的SBP变化以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T1~T2时SBP下降(P<0.05),Ⅱ组T1~T3时SBP均下降,其中T1~T2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T3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Ⅰ组比较,T1~13时Ⅱ组SBP下降明显(P<0.05),与T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麻醉前下肢加压包扎能有效预防剖腹产腰麻后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蓝碧龙;蓝秋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Bmi-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Bmi-1基因的表迭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5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50例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标本中Bmi-1 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mi-1和P16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Bmi-1基因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mi-1 mRNA及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化提示大肠癌组织高表达Bmi-1蛋白的同时伴有P16蛋白的低表达(P<0.05).Bmi-1的表达与肿瘤体积大小、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P16蛋白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血清CEA、血清CA19-9、P53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Bmi-1癌基因可能通过抑制P16蛋白的表达而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其表达可判断大肠癌的预后.

    作者:姚尧;李波;胡志军;刘文;邹扬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栓素A2/前列环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分为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芬太尼组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瑞芬太尼组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榆注静脉麻醉.术中和术后均无创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等指标,并于麻醉前(T1)、气腹前(T2)、气腹后15 min(T3)和解除气腹后15 min(T4)抽取静脉血测定TXA2和PGI2稳定代谢产物TXB2和6-keto-PGF-1α浓度.结果:气腹后15 min芬太尼组MAP较麻醉前明显升高,而瑞芬太尼组较麻醉前无明显差异,较芬太尼组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气腹后15 min和解除气腹后15 min血浆TXB2及6-Keto-PGF1α的含量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瑞芬太尼组血浆TXB2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芬太尼组,而6-Keto-PGF1α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芬太尼组.气腹后15 min和解除气腹后15 min瑞芬太尼组血浆TXB2/6-Keto-PGF1α比值较麻醉前差异无显著性,而芬太尼组血浆TXB2/6-Keto-PCF1α比值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同时点瑞芬太尼组.结论:腹腔镜CO2气腹可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平衡失调及血浆TXA2和PGI2平衡失调.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可更好地维持血浆TXA2/PGI2的平衡,从而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郑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初产妇难产的处理与预防进展

    异常分娩(dystocia)是希腊语,俗称难产,常发生于初产妇,指产程延长或进展缓慢,需要催产、手术阴道助产或剖宫产结束分娩.2003年,美国有17%的孕妇需要催产素催产,2005年初次剖宫产率达30%以上[1],我国的剖宫产率也逐步上升,由60年代的11.2%~21.4%上升至90年代的30%~40%,有的医院甚至高达60%~70%.其中难产占初次剖宫产总数的50%以上.由于近年臀位、横位、多胎等多行择期剖宫产,头位难产的比例不断增高,如何防治头位难产成为难产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处理难产可以明显影响分娩结局,因此产科医生应该熟练掌握诊断、处理和预防难产的理论和方法[2].

    作者:商敏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不同方法治疗迟发性血气胸的比较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开胸术以及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迟发性血气胸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1年10月至2009年1月迟发性血气胸患者71例,按治疗方法分成3组,分剐采用VATS治疗(n=26)、开胸手术治疗(n=27)和单纯胸腔闲式引流治疗(n=18),比较3组住院时间、带管时间、出血量及痛苦度(以患者用止痛药时间表示),VATS组及开胸组手术时间.结果:VATS组住院时间[(8.5±1.6)d vs(13.5±1.5)d、(16.4±2.7)d,P<0.05],带管时间[(2.5±0.5)d vs(4.8±0.6)d、(12.6±1.4)d,P<0.05]和止痛药应用时间[(4.5±0.8)d vs(8.5±1.5)d、(7.6±2.2)d,P<0.05]均较开胸组和单纯胸腔闭式引流组明显缩短,VATS组出血量[(342.7±36.2)mL vs(758.8±86.5)mL、(712.6±62.8)mL,P<0.05]明显少于开胸组和单纯胸腔闭式引流组,VATS组手术时间[(71.0±14.5)min vs(115.3±18.6)min,P<0.05]明显少于开胸组,71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8个月,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VATS能有效治疗迟发性血气胸,具有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及出血少等优点.

    作者:余捍东;李善平;赵晶;刘建军;邹学军;邓春霞;尹春娥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局部亚低温对脑梗死炎性损伤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7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10 d和30 d后评定疗效.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疗效评价比时分析表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结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炎性损伤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小春;张国权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罪犯血管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主要心脏事件、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血管病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非罪犯血管采用药物或药物+PCI治疗后主要心脏事件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分析本院7年来接受PCI的78例AMI多支病变患者,其中PCI治疗组36例(占44%),药物治疗组42例(占56%).对比分析两组非罪犯血管采取不同治疗后平均4年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CI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继发心功能衰竭、再次因心源性疾病入院率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但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率、再次非致命性心梗、靶血管再次的血管化、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等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10).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m)、左室射血分数都有所下降,但药物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但药物治疗组增加更显著,两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平均周径缩短率、二尖瓣口多普勒舒张早期大流速与舒张末期大流速比率均较前减少;但药物治疗组减少更显著.结论:AMI后非罪犯血管PCI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总死亡率及心源性病死率、再次非致命性心梗、靶血管再次血管化、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无差异,但心绞痛复发率、继发心袁、再次因心源性疾病入院率等显著降低:心功能相对改善,并与心脏结构性指标变化有关.

    作者:黄宇;邱建平;陆纪德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2的表达变化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正常妊娠和GDM孕妇各40例,每组各有20例体质指数正常者和20例肥胖或超重者.收集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分别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组织中PPARγ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指数等临床指标.结果:与正常妊娠妇女比较,孕前体质指数匹配的GDM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但GDM两组间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GDM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PPARγ2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肥胖或超重GDM患者尤为显著,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此外,PPARγ2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0.59、0.63、0.56,均P<0.01).结论:PPARγ2表达升高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GDM的发病关系密切;PPARγ2的表达除了与血胰岛素水平显著相关外,还会受到肥胖因素的影响.

    作者:朱颖;吴超英;孙永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微型腹腔镜技术在放置腹膜透析管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微型腹腔镜并固定透析管尾端等改良方法行腹膜透析置管,了解手术效果.方法:选择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成功后,取脐下作一长约0.3 cm切口(A孔),CO2气腹控制在8~10 mmHg后穿入0.3 cm Trocar,导入3 mm 0°硬镜,在脐下2~5 cm经右腹直肌位置做约0.5 cm附加切口,穿入0.5 cm Trocar(B孔);在左下腹的穿入0.3 cm Trocar(C孔),将腹膜透析管尾端用丝线缝一个直径3 mm左右的环,从B孔导入腹腔,第一个cuff固定在腹直肌内,尾端按自然弯曲放在道格拉斯腔,用一个0.3 cm的钛夹穿过缝合的环将腹膜透析管头端固定在附近的腹膜皱襞上.常规皮下隧道并固定.结果:手术置管成功,麻醉成功后手术时间约10min,术后3 d间歇性腹膜透析,10d后改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无渗漏等并发症.结论:用微型腹腔镜并固定透析管尾端等改良方法行腹膜透析置管惠者痛苦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渗漏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窦献蕊;胡海棠;刘秀英;苏丽娟;卢瑞兴;张炜;简汝堃;剧永乐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CAPIOX RX-05型婴儿膜肺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应用CAPIOX RX-05型婴儿膜肺的体会.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8年9月我院婴幼儿体外循环(ECC)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CAPIOX RX-05型婴儿膜肺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CC时间15~474 min,初始预充量330~500 mL,ECC中输浓缩红细胞(275.16±180.40)mL.常规超滤及改良超滤12例,34/6例出现轻、中度血红蛋白尿,ECC中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高于100 mmHg.死亡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除1例转院治疗外,其余患儿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CAPIOX RX-05型膜肺预充量小、血流量大、氧合及排气效能高,可做负压静脉引流、内壁涂层减少血液破坏及系统性炎性反应,是婴幼儿ECC的上佳选择.

    作者:叶晓青;黄小蝶;张莉莉;李坚;翟宇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早期妊娠妇女血浆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计早期妊娠妇女血浆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的含量、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cetyl-hydrolase,PAF-AH)的活性变化及意义.方法:通过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及B超确定早孕.采用生物法检测120例早期妊娠妇女和20例正常非孕妇女血浆中的PAF含量,同时采用酶水解底物显色法测定血浆中的PAF-AH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hCG-β.结果:早期妊娠妇女血浆中PAF含量为(12.5±4.3)ng/mL,正常非孕妇女为(6.7±2.8)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妊娠妇女血浆中PAF-AH活性为(17±1.1)nmol/(min·mL),正常非孕妇女为(32±1.8)nmol/(min·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妊娠妇女血浆中PAF含量和PAF-AH活性的变化在妊娠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刁英;赵轩;姚新生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老年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3例

    目的:观察老年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用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作为一线方案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药紫杉醇脂质体静脉滴注,剂量:35 mg/m2,每周1次,连用6周后休息2周为1个周期.随后评价疗效.结果:2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例为稳定;副反应仅见Ⅰ度骨髓抑制.结论: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老年晚期前列腺癌安全性好,疗效需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观察.

    作者:程继文;蒙清贵;陆浩源;王植柔;白先忠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环磷腺苷注射液(0.5 mg/kg、1.0 mg/kg、1.5 mg/k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的改变,并观察梗死组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行为改变;各用药组神经学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各用药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TNF-α、IL-6水平也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而三种剂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姣;王永华;黄芳;姚汉玲;肖钦;高文勇;徐鹏展;吴琼莹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心肺复苏中机械通气选择时机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过程中机械通气的选择时机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院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的机械通气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按开始机械通气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上机组22例和晚期上机组26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心律类型以及心脏骤停原因;统计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脏骤停第24小时有无角膜反射、有无瞳孔反射、有无疼痛躲避反应、有无运动反应、出院时神经功能分类(CPC)以及成活出院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之间有无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心律类型以及心脏骤停原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第24小时角膜反射(+)、第24小时瞳孔反射(+)、第24小时疼痛躲避反应(+)、第24小时运动反应(+)以及出院时神经功能(CPC)分类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上机组明显优于晚期上机组(P<0.05);两组患者成活出院率(45.45% VS 23.08%)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共计成活出院16例(33.33%).结论:尽早给予有效的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可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作者:张东;王育珊;刘德新;赵淑杰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图像,评价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腹部其他脏器的表现.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肝脏无肝硬化表现,病灶均为肝内单发结节灶,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边缘模糊,动态增强后动脉期病灶为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轮廓勾画得清楚,未见大片坏死区域,在MRI上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动态增强方式类似于CT表现,1例病灶可见假包膜,所有患者脾脏均未见肿大,胆道无扩张,血管未见受侵犯.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在螺旋CT和MRI上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指导临床进一步诊疗计划的制定.

    作者:吴文跃;陈宏;何绍强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同期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24例

    目的:探计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同期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24例.结果:23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2~44个月,平均18.8个月.4例复发,复发部位均未发生于前列腺窝及后尿道,1例死于膀胱癌全身转移.结论:同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不增加前列腺窝及后尿道肿瘤种植的风险.

    作者:杨金校;程伟;詹朝晖;姚吉;沈黎明;任福金;邹福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在妊娠期妇女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特点,探讨妊娠期妇女宫颈病变筛查的安全性和早期诊断的必要性.方法:2008年1-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科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对478例妇女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其中253例为妊娠期妇女(妊娠组),225例为同期、同龄进行健康检查的非妊娠期妇女(非妊娠组).采用TBS诊断分类标准进行细胞学诊断.结果:妊娠组宫颈细胞学总异常检出率为15.42%,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检出率为11.46%,其他感染性病变的检出率为21.34%,鳞状上皮细胞异常15.02%,腺上皮细胞异常0.40%.非妊娠组宫颈细胞学总异常检出率为12.44%,其中HPV检出卒为4.00%,其他感染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2.44%,鳞状上皮细胞异常12.00%,腺上皮细胞异常0.44%.结论: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发生率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率与非妊娠期妇女相似.TCT用于常规产前检查进行宫颈病变的筛查是必要的、安全的,应重视妊娠期妇女宫颈细胞学筛查.

    作者:徐又先;李立;杨岚;陈广莉;明芳;韦静;弋文娟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肝内胆管结石再手术原因浅析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再手术原因.方法:对近11年胆管结石再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手术发现残留或复发结石的部位,肝内胆管结石6例,胆总管结石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8例,胆肠Roux-en-Y吻合口狭窄并结石嵌顿1例,肝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口以上胆管狭窄梗阻2例,反流性胆管炎并肝内胆管结石1例.结论:选择正确手术方式、合适的手术时机、术者良好的手术经验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及术后有效治疗是预防胆管结石再手术的重要因素.

    作者:夏中平;李铮良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