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肺复苏中机械通气选择时机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东;王育珊;刘德新;赵淑杰

关键词: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 机械通气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过程中机械通气的选择时机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院内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的机械通气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按开始机械通气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上机组22例和晚期上机组26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心律类型以及心脏骤停原因;统计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脏骤停第24小时有无角膜反射、有无瞳孔反射、有无疼痛躲避反应、有无运动反应、出院时神经功能分类(CPC)以及成活出院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之间有无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心律类型以及心脏骤停原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第24小时角膜反射(+)、第24小时瞳孔反射(+)、第24小时疼痛躲避反应(+)、第24小时运动反应(+)以及出院时神经功能(CPC)分类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上机组明显优于晚期上机组(P<0.05);两组患者成活出院率(45.45% VS 23.08%)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共计成活出院16例(33.33%).结论:尽早给予有效的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可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老年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3例

    目的:观察老年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用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作为一线方案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药紫杉醇脂质体静脉滴注,剂量:35 mg/m2,每周1次,连用6周后休息2周为1个周期.随后评价疗效.结果:2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例为稳定;副反应仅见Ⅰ度骨髓抑制.结论: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老年晚期前列腺癌安全性好,疗效需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观察.

    作者:程继文;蒙清贵;陆浩源;王植柔;白先忠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个性化护理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94例,表格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实验组给予个性化围手术期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接受访视前、接受访视后、入手术室后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心率、血压及术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访视前两组患者的SAS(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心率、血压比较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前访视后,实验组的SAS评分、心率、血压波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性化护理能降低患者的焦虑值使生命体征稳定,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陈显玲;余瑞乐;陈连瑞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以浆膜炎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误诊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以浆膜炎为首发症状者很少见,易误诊.本文报告以浆膜炎为首发症状的SLE误诊误治3例.1 临床资料1.1 例1 男,14岁,因双膝、双手中指关节肿痛伴乏力、低热、盗汗半个月,门诊以关节炎性质待查入院.患者于1个半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上述关节肿胀疼痛,晨起明显,伴胸闷气短.外院摄双膝、手关节X线片正常,给予口服止痛片,症状无改善遂来我院门诊.

    作者:刘耀辉;唐建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52例

    目的:探讨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的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2008年在后腹腔镜下施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治疗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42例,右侧5例,双侧5例,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5.1±4.9)岁.结果:52例由腹腔镜完成,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68.1±12.2)min,术中出血量10~100 mL,平均(32.7±8.2)mL,住院时间3~8 d,平均(5.2±2.1)d.随访6~48个月,平均(12_4±2.4)个月,无死亡患者,治愈23例(44.2%),好转24例(46.2%),无效5例(9.6%).结论:应用后腹腔镜术治疗肾上腺增生安全、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是治疗肾上腺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华伟;胡卫列;吕军;聂海波;姚华强;李清荣;邓志雄;张利朝;沈文;汪帮琦;李萍;陈诗涛;张源锋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隐匿性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

    目的:探讨隐匿性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门诊患者302例,根据门诊血压和动态血压分为血压正常组(NT),白大衣性高血压组(WCH),隐匿性高血压组(MH)和持续性高血压组(HP),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结果:LVMI、IMT、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NT组与WCH组相近,MH与HP组相近,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MH组和HP组明显差别于NT组和WCH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靶器官损害.

    作者:孔繁荣;郭红梅;丁秀萍;丁林锋;赵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局部亚低温对脑梗死炎性损伤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7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10 d和30 d后评定疗效.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疗效评价比时分析表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结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炎性损伤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小春;张国权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滑膜骨软骨瘤病32例影像学分析

    目的:提高对滑膜骨软骨瘤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32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13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32例中,单关节发病30例(93.8%),侵犯两个以上关节2例(6.2%).发病部位:膝关节19例(60%),肘关节4例(12%),髋关节3例(10%),踝关节2例(6.2%),肩关节2例(6.2%),腕关节、指间关节各1例分别占3%.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示关节腔内或其周围有骨软骨游离体或悬垂体,数目不等,少者两个,多者几十或更多.小者如粟粒,大者近核桃.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4例患者关节骨端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9例伴有骨关节病.结论:通过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分析,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鉴别,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

    作者:田德贵;赵炳栋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栓素A2/前列环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分为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芬太尼组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瑞芬太尼组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榆注静脉麻醉.术中和术后均无创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等指标,并于麻醉前(T1)、气腹前(T2)、气腹后15 min(T3)和解除气腹后15 min(T4)抽取静脉血测定TXA2和PGI2稳定代谢产物TXB2和6-keto-PGF-1α浓度.结果:气腹后15 min芬太尼组MAP较麻醉前明显升高,而瑞芬太尼组较麻醉前无明显差异,较芬太尼组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气腹后15 min和解除气腹后15 min血浆TXB2及6-Keto-PGF1α的含量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瑞芬太尼组血浆TXB2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芬太尼组,而6-Keto-PGF1α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芬太尼组.气腹后15 min和解除气腹后15 min瑞芬太尼组血浆TXB2/6-Keto-PGF1α比值较麻醉前差异无显著性,而芬太尼组血浆TXB2/6-Keto-PCF1α比值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同时点瑞芬太尼组.结论:腹腔镜CO2气腹可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平衡失调及血浆TXA2和PGI2平衡失调.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可更好地维持血浆TXA2/PGI2的平衡,从而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郑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高龄患者静脉麻醉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观察高龄患者静脉麻醉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探讨相关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行异丙酚静脉麻醉肠镜检查的高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结果:高龄患者行静脉麻醉肠镜检查是安全的,而且患者的痛苦反应程度小;虽然检查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P<0.05).但经严密的观察与及时处理,检查结束后上述指标很快恢复正常范围;37例顺利完成检查,只有1例因横结肠松弛,2例因肿瘤导致肠腔狭窄而无法完成肠镜检查.结论:检查前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检查中密切观察、加强监护,检查后做好观察与指导,对顺利完成检查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秀姮;杜惠娟;邓惠英;张月华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瑞芬太尼、依托咪酯全凭静脉麻醉在高血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依托咪酯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高血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伴有高血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随机双盲均分为两组,A组为瑞芬太尼、依托咪酯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为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术中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气终末二氧化碳分压、心电图和末梢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手术时间、术毕睁眼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观察苏醒期间有无嗜睡、躁动、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诱导后血压明显低于诱导前和A组对应值.A和B组腹腔镜置入和气管导管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苏醒迅速完全,苏醒期间无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瑞芬太尼、依托咪酯全凭静脉麻醉具有麻醉诱导平稳、镇痛效能高、术中可控性好、术后苏醒迅速完全、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其不失为高血压老年惠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

    作者:余奇劲;陈志娥;蔡忠香;周青山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浅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因素和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和减少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137例留置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静脉高价营养及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9例留置PICC患者发生堵管,7例经处理后得到再通,2例无法再通而拔管.结果:PICC导管堵塞与护士操作不当、输注高浓度药物前后冲管及封管方法不正确、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异常有关.结论: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正确的冲管及正压封管,配制浓度适宜的封管液,合理用药,严密观察,可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胡凤琼;张莉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不同方法治疗迟发性血气胸的比较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开胸术以及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迟发性血气胸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1年10月至2009年1月迟发性血气胸患者71例,按治疗方法分成3组,分剐采用VATS治疗(n=26)、开胸手术治疗(n=27)和单纯胸腔闲式引流治疗(n=18),比较3组住院时间、带管时间、出血量及痛苦度(以患者用止痛药时间表示),VATS组及开胸组手术时间.结果:VATS组住院时间[(8.5±1.6)d vs(13.5±1.5)d、(16.4±2.7)d,P<0.05],带管时间[(2.5±0.5)d vs(4.8±0.6)d、(12.6±1.4)d,P<0.05]和止痛药应用时间[(4.5±0.8)d vs(8.5±1.5)d、(7.6±2.2)d,P<0.05]均较开胸组和单纯胸腔闭式引流组明显缩短,VATS组出血量[(342.7±36.2)mL vs(758.8±86.5)mL、(712.6±62.8)mL,P<0.05]明显少于开胸组和单纯胸腔闭式引流组,VATS组手术时间[(71.0±14.5)min vs(115.3±18.6)min,P<0.05]明显少于开胸组,71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8个月,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VATS能有效治疗迟发性血气胸,具有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及出血少等优点.

    作者:余捍东;李善平;赵晶;刘建军;邹学军;邓春霞;尹春娥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来氟米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来氟米特组,来氟米特组给予来氟米特治疗性灌胃.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糖、血清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肾脏标本测肾脏重量、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单核/巨噬细胞特异性抗原(CD68)的表达.结果:来氟米特可以减少糖尿病大鼠24h尿蛋白排泄率及内生肌酐清除率,使大鼠肾脏组织中MCP-1和CD68的表达降低,并改变肾脏病理结构.结论:来氟米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肾脏MCP-1的表达,减少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陈卫东;常保超;杨萍;张燕;刘磊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蚌埠地区168例糖代谢异常患者25年转归分析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1980年糖尿病(DM)普查出的168例糖代谢异常患者(144例T2DM、24例IGT)25年临床转归.方法: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对144例T2DM和24例IGT患者分别给予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25年间对114例T2DM患者及22例IGT各项临床指标进行随访.结果:114例T2DM中4例患者逆转为IGT;心脑血管、肾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别为57.0%、60.5%;25年病死率为70.2%(80/114).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病、多脏器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24例IGT患者失访2例,18.2%发展成DM,年转变率为0.73%,36.4%仍为IGT,45.5%转为NGT.结论:T2DM慢性并发症以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患病率高,且随病程延长增加;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IGT向DM转化.

    作者:张晓梅;时照明;徐浣白;潘明麟;周占伟;石建华;孙卫华;张士荣;陈建文;黄詠齐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同期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24例

    目的:探计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同期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24例.结果:23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2~44个月,平均18.8个月.4例复发,复发部位均未发生于前列腺窝及后尿道,1例死于膀胱癌全身转移.结论:同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不增加前列腺窝及后尿道肿瘤种植的风险.

    作者:杨金校;程伟;詹朝晖;姚吉;沈黎明;任福金;邹福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8年4月间强直性脊柱炎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者18例(28个髋),均为男性,手术时年龄20~48岁,平均30.5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和髋关节功能障碍,合并屈曲畸形4例,屈曲度10~30°,平均16.4°.全部使用生物型假体,功能评价应用Harris评分标准.结果:随访时间为3个月~9年,平均53.1个月.术前髋关节屈曲活动度0~50°,平均(23.5±14.0)°,总活动度0~130°,平均(63.7±30.8)°,Harris评分23~73分,平均(51.0±8.5)分.术后髋关节屈曲活动度改善明显,达到(80.2±14.8)°,比术前提高57.2°(t=-13.736,P=0.00),患髋总活动度为(186.4±55.0)°,比术前提高122.0°(t=-10.902,P=0.00),术后Harris评分(90.2±4.2)分,比术前提高38分(t=-19.775,P=0.00),其中优17髋,良7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为85.7%.各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1髋术后2年髋臼假体松动移位;关节活动度丢失2髋;1髋股骨上段骨折并髋臼内侧壁研磨过深,部分缺损;Brooker Ⅰ级异位骨化2例.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与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积极的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远期疗效的重要保证.

    作者:马若凡;陈铿;沈慧勇;许杰;丁悦;李卫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纳洛酮治疗急性安定中毒患者54例

    自2000年以来,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纳洛酮治疗急性安定中毒患者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均为安定片中毒患者,男23例,女31例,年龄15~55岁(平均25岁).轻度中毒(服安定<250mg):嗜睡,可唤醒,有定向力障碍,生命体征尚平稳:中度中毒(服安定250 mg~625 mg):浅昏迷状,强刺激可唤醒,但很快又进入昏迷,腱反射消失;重度中毒(服安定>625 mg):深昏迷,刺激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可有肺水肿、休克、少尿.

    作者:刘再林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与肠道黏膜免疫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淋巴样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是全身大的淋巴器官.根据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将GALT分类为两大部分,即有结构的组织黏膜滤泡和广泛地分布于黏膜固有层中的弥漫淋巴组织[1].黏膜滤泡是免疫应答的传人淋巴区,又称诱导区,抗原由此进入GALT,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处理和呈递给免疫活性细胞,诱发免疫应答;而弥漫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的传出淋巴区,又称效应区,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漫淋巴组织,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此发挥生物学功能[2].

    作者:王为;周国华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电子喉镜在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常用的急救手术之一,包括常规气管切开术、紧急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快速气管切开术及近年来开展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等,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气管不畅,梗阻及呼吸窘迫、衰竭的患者,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起到积极作用[1].气管切开术后时有拔管困难等情况的发生,此时应及时行电子喉镜检查,查明原因.

    作者:何秀芳;陈穗俊;傅敏仪;黄桂球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体会

    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笔者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9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4~69岁,平均47岁.术前患者GCS评分3~7分,其中2例处于脑疝状态.单侧的硬膜下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3例,多发性的颅内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干伤1例,均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术后均出现减压骨窗张力升高,颅脑CT示对侧额颞部低密度影.术后2周内出现硬膜下积液2例,2周后7例.

    作者:刘补兴;张法云;王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