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捍东;李善平;赵晶;刘建军;邹学军;邓春霞;尹春娥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环磷腺苷注射液(0.5 mg/kg、1.0 mg/kg、1.5 mg/k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的改变,并观察梗死组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行为改变;各用药组神经学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各用药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TNF-α、IL-6水平也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而三种剂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姣;王永华;黄芳;姚汉玲;肖钦;高文勇;徐鹏展;吴琼莹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效果及其对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扩增大鼠MSCs.取第4代MSCs,用终浓度为25μg Fe/mL的SPIO-多聚赖氨酸(PLL)复合物进行标记.标记后动态观察MSCs的形态改变,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的活力,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普鲁士蓝铁染色证实细胞内铁,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铁含量.结果:MSCs的SPIO-PLL标记阳性率达100%,标记后的MSCs细胞内铁含量为(18.38±2.80)pg/cell,是未标记细胞的76倍.标记细胞的形态、活力、生长增殖能力与未标记细胞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PLL介导SPIO标记MSCs方法简便、效率高,不影响MSCs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MSCs的标记和示踪.
作者:陈国东;李丹;许杰华;王劲;朱康顺;单鸿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螺旋CT和MRI表现,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图像,评价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腹部其他脏器的表现.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肝脏无肝硬化表现,病灶均为肝内单发结节灶,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边缘模糊,动态增强后动脉期病灶为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轮廓勾画得清楚,未见大片坏死区域,在MRI上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动态增强方式类似于CT表现,1例病灶可见假包膜,所有患者脾脏均未见肿大,胆道无扩张,血管未见受侵犯.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在螺旋CT和MRI上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指导临床进一步诊疗计划的制定.
作者:吴文跃;陈宏;何绍强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高效的方法,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方法: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T-HPLC)技术,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红细胞内6-巯嘌呤(6-MP)及其代谢产物[硫鸟嘌呤核苷酸、6-硫代黄嘌呤(6-TX)、6-甲基巯基嘌呤(6-MMP)]浓度.色谱柱为ResolveC18,柱温40℃.流动相A为0.2%的乙酸溶液,流动相B为甲醇.梯度洗脱程序为在16min内流动相B的浓度从0上升到8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0~12.5 min用290nm检测6-硫鸟嘌呤(6-TG)、6-MP和6-TX,12.5 min时切换为340nm检测6-MMP.结果:进样体积为10μL时,6-TG和6-TX的线性范围为0~20nmol/mL(r=0.999 3,r=0.998 0).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与测定后第9天的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RT-HPLC法简便、准确检测6-MP代谢物浓度,有助于个体化的治疗.
作者:邹亚伟;王昭霞;牟德海;关镜明;卫凤桂;翟莺莺;陈福雄;吴梓梁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肺炎继发血小板增多(ST)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选择125例住院的肺炎患儿,根据入院后的血小板(PLT)值,分为PLT增多组(PLT>400×109/L)和非PLT增多组(PLT≤400×109/L),并对以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比较,临床特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病程、呼吸窘迫发生率;实验室资料包括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PLT计数、血清铁、C-反应蛋白、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6、胸片改变等指标.结果:28例肺炎患儿有PLT增多,低PLT 431×109/L,高PLT 723×109/L.与非PLT增多组比较,PLT增多的肺炎患儿有更小的年龄、较高的呼吸窘迫发生率(P<0.01);而年龄、性别及住院时病程无差异(P>0.05).与非PLT增多组比较,PLT增多组的肺炎患儿血红蛋白、血清铁明显降低(P<0.01):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C-发应蛋白、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6及胸片中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而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患儿可引起ST,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6参与肺炎ST的发生,PLT增多与肺炎的炎症反应及临床病情严重度有关.
作者:张园海;徐强;任跃;吴蓉洲;褚茂平;陈其;项如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婴儿期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ITP患儿(病例组)及32例正常婴儿(对照组)血清CMV-DNA及CMV-IgM、IgG抗体,比较两组差异;对52例ITP病例组惠儿进行末梢血T细胞亚群检测,比较CMV-IgM阳性者与阴性者T细胞亚群差异;对CMV-IgM阳性者分更昔洛韦(GCV)治疗组和非GCV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后末梢血血小板数量.结果:两组患儿CMV-DNA阳性数、CMV-IgM、IgG抗体阳性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病例组CMV-IgM阳性者与阴性者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CMV-IgM阳性者加用GCV治疗,血小板计数有明显改善.结论:CMV是ITP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建议对CMV相关性ITP加用GCV治疗.
作者:陈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Bmi-1基因的表迭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5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50例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标本中Bmi-1 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mi-1和P16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Bmi-1基因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mi-1 mRNA及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化提示大肠癌组织高表达Bmi-1蛋白的同时伴有P16蛋白的低表达(P<0.05).Bmi-1的表达与肿瘤体积大小、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P16蛋白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血清CEA、血清CA19-9、P53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Bmi-1癌基因可能通过抑制P16蛋白的表达而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其表达可判断大肠癌的预后.
作者:姚尧;李波;胡志军;刘文;邹扬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提高对滑膜骨软骨瘤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32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13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32例中,单关节发病30例(93.8%),侵犯两个以上关节2例(6.2%).发病部位:膝关节19例(60%),肘关节4例(12%),髋关节3例(10%),踝关节2例(6.2%),肩关节2例(6.2%),腕关节、指间关节各1例分别占3%.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示关节腔内或其周围有骨软骨游离体或悬垂体,数目不等,少者两个,多者几十或更多.小者如粟粒,大者近核桃.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4例患者关节骨端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9例伴有骨关节病.结论:通过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分析,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鉴别,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
作者:田德贵;赵炳栋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有限元分析法是把整个结构看作有限个单元依靠不同的节点相互连接而成的几何实体,每个小单元的力学特性的总体效果反映出结构的整体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技术是现代生物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有限元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测试得不到的结构内部的力学反应的参数,应用于脊柱侧凸的研究不仅可以获得椎体外部表面的生物力学变化,而且可以了解椎体的内在生物力学特性,并可以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方案的优化.国内外脊柱侧凸有限元分析的进展报告如下.
作者:汪学松;孙伟方;沈万祥;赵嘉懿;邱贵兴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197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及治疗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5年的疾病相关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4%.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癌灶个数>1、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放射性碘治疗与肿瘤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使肿瘤局部复发率增加6倍.结论: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根治性手术后总体预后良好.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预后重要的因素.
作者:李日增;周宏;潘黎静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外周血血浆脑钠肽(BNP)、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浓度的变化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n=15)、心脏痛心功能正常组(n=25)、慢性心功能不全组(n=182)的BNP(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D-D和FG的浓度(免疫荧光法),同一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研究对象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比较不同组BNP、D-D、FG浓度的变化,以及心脏结构随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组的BNP、D-D和FG浓度均明显升高,LAD和LVEDD均明显增大,LVEF和FS均明显减小,且血浆BNP、D-D和FG的浓度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增高而升高,并在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D-D、FG的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吴军;张源源;冯德光;刘玲;徐丞;彭艳;刘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中动脉瘤破裂的麻醉处理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中出现的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介入治疗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经积极治疗,有4例完全康复,1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结论:经过神经外科医师与麻醉科医师的积极有效处理,往往能使术中动脉瘤破裂患者转危为安,避免不良预后.
作者:周翔;杨俊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宫腔镜电切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宫腔镜电切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布托啡诺-丙泊酚组(B组)和芬太尼-丙泊酚组(F组),每组25例.观察两组术前OAA/S镇静评分,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SpO2变化,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丙泊酚用量;记录麻醉手术相关时间、术后宫缩痛及呼吸抑制程度、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B组术前OAA/S镇静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B组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及总量较F组明显减少(P<0.05).B组离院时间明显长于F组(P<0.05),但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与F组相似(P>0.05).B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F组(P<0.05),丙泊酚注射痛、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但术后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具有麻醉效果好、麻醉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效果好的优点,可安全用于宫腔镜电切术的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伟;曾睿峰;罗宏;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特点,探讨妊娠期妇女宫颈病变筛查的安全性和早期诊断的必要性.方法:2008年1-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科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对478例妇女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其中253例为妊娠期妇女(妊娠组),225例为同期、同龄进行健康检查的非妊娠期妇女(非妊娠组).采用TBS诊断分类标准进行细胞学诊断.结果:妊娠组宫颈细胞学总异常检出率为15.42%,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检出率为11.46%,其他感染性病变的检出率为21.34%,鳞状上皮细胞异常15.02%,腺上皮细胞异常0.40%.非妊娠组宫颈细胞学总异常检出率为12.44%,其中HPV检出卒为4.00%,其他感染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2.44%,鳞状上皮细胞异常12.00%,腺上皮细胞异常0.44%.结论: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发生率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率与非妊娠期妇女相似.TCT用于常规产前检查进行宫颈病变的筛查是必要的、安全的,应重视妊娠期妇女宫颈细胞学筛查.
作者:徐又先;李立;杨岚;陈广莉;明芳;韦静;弋文娟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常见的心肌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有关.为探讨小儿DCM的治疗策略,我科参照国内外文献.对初发的7例DCM住院患儿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静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1562C/T分型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测定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1.3 mm为粥样硬化斑块,根据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分别测定这两组患者的MMP-9基因1562C/T分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6,P=0.036).结论:MMP-9 T等位基因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作者:卢杭桢;杨纯玉;熊玮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复杂疾病的患者存在多系统临床表现,但一般以症状较重表现而收到相关科室,往往涉及多科会诊,且容易出现意见不一致而延误诊治.及时组织多科大讨论得出佳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笔者在武汉某医院进修期间遇到1例复杂甲亢心脾亢三系减少的患者,下面就讨论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程国强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7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10 d和30 d后评定疗效.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疗效评价比时分析表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结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炎性损伤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小春;张国权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评估内镜下鼻结构异常微创整形治疗鼻内接触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25例鼻内接触性头痛患者行内镜下微创整形,包括中鼻甲成形、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局限性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手术结合内镜检查和鼻窦CT评估,将上述各个单一手术进行组合,制定个性化微创整形方案.结果:术后随访9~12个月,平均10个月.痊愈21例(84.00%),有效3例(12.00%),无效1例(4.00%),总有效率96.00%.结论:鼻内接触性头痛是由于鼻腔存在多种结构异常而引起黏膜接触的一类鼻源性头痛.鼻内镜下对双侧鼻腔进行统一的结构、功能、形态的微创整形,恢复鼻腔对称性整体结构可有效治疗接触性头痛.
作者:楼正才;楼放毅 刊期: 2009年第21期
肌肉松弛药是全身麻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患有某些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或对肌松药过敏的患者,使用肌松药存在一定的顾虑.此外,肌松药还可能诱发一些不良反应如术后肌痛、过敏反应、恶心呕吐,甚至导致恶性高热等严重并发症,其残余的肌松作用还可能导致呼吸恢复延迟.因此我们应该合理使用肌松药,尤其在困难插管时我们更要慎重考虑.本文对无肌松条件下插管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春梅;施冲 刊期: 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