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原发性癫痫与第五、六脑室形成的关系

彭湘晖

关键词:儿童, 原发性癫痫, 神经系统疾病, 一般人群, 小儿癫痫, 癫痫患者, 患病率, 发生率, 儿科, 成人
摘要:癫痫是小儿科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患病率约为3%~6%[1].在人群癫痫患者中,505以上在10岁之内起病,小儿癫痫发生率大大高于一般人群,大约为成人的10倍[2].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分子肝素配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注射液配合高压氧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9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及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2周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9%,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低分子肝素可以提高脑梗死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骏;张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剂量地西泮辅助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6例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其中合并心理行为障碍的病例有很多.我科于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使用小剂量地西泮辅助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6例,旨在观察小剂量地西泮在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桂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经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前列腺增生症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目前前列腺摘除术逐步被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URP)所代替,但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仍是基层医院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手术方法.由于多数患者年老体弱,常并存有心、肺、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术后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同时该手术术后患者通常带有3根引流管,引流管护理不当是引起或加重术后出血、膀胱痉挛及尿潴留、尿失禁、感染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

    作者:周红;张选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的抗炎作用和潜在临床效应

    炎症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综合性极高的对伤害刺激的生理防御反应.虽然炎症反应对于维持个体组织的健康和完整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失调也可导致广泛的组织受损,可以说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

    作者:顾漪闻;王祥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薄型游离皮瓣早期修复前臂及手部热压伤

    目的:探讨前臂及手部热压伤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足背皮瓣、小腿后侧皮瓣、侧胸皮瓣早期修复前臂及手部深度热压伤21例.结果: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换药愈合,其余20例均全部成活.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薄型游离皮瓣早期修复前臂及手部深度热压伤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于加平;蔡茂季;尹飞;王义;许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炎症反应在胃黏膜防御中的作用

    炎症是高等动物机体对各种损伤性刺激的一种天然防御反应,它主要发生在有血管分布的组织内,其主要作用是限制损伤、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等.在胃肠道,炎症反应是黏膜抵御内源性和外源性损伤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损害可以导致黏膜的损伤和黏膜修复过程的受损,它的失控也可以加重胃肠道黏膜的损伤,甚至引起全身症状[1].本文就炎症反应在胃黏膜防御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成龙;屠伟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硬膜外麻醉合并静吸复合全麻用于新生儿胸腹部大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合并静吸复合全身麻醉(CEGA)应用于新生儿胸腹部大手术,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新生儿腹胸部大手术90例,年龄1 h~28 d,体重1.52~5.34 kg,ASAⅢ~Ⅳ级,分为3组(硬膜外组,CEGA组,静吸复合组),每组30例.硬膜外组,选择与手术部位相适应的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给实验量0.5%利多卡因1~2 mL,5~10 min后测试证明无全脊麻征表明穿刺成功,再给麻醉量0.5%利多卡因2~5mL,后按需要再分次给第一次量的1/2于硬膜外腔;术中以利多卡因维持;CEGA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开始气管插管(以氟胺酮1~2 mg/kg、万可松0.1 mg/kg静推快速诱导)控制呼吸;术中硬膜外腔以0.5%利多卡因按2~5mL给药,后按需要再分次给第一次量的1/2于硬膜外腔,并根据新生儿对疼痛的耐受调整七氟醚的浓度,约1%~1.5%,以新生儿能耐受气管导管和内脏牵拉反应,生命体征稳定为准;适当追加肌松药,以配合手术需要.术毕待患儿呼吸平稳,呼吸交换量基本正常(潮气量>8 mL/kg,呼吸空气时SpO2>93%,呼吸频率>30次/min,新生儿意识、咳嗽、吞咽反射等均恢复或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静吸复合组,以氯胺酮1~4 mg/kg、万可松0.1~0.2 mg/kg静推快速诱导成功后气管插管并控制呼吸,术中以2.5%~3%七氟醚维持,术毕拔管情况同CEGA组.结果:合并使用硬膜外与全身麻醉较单种麻醉方法更利于新生儿呼吸道的管理和生命体征稳定的维持(均P<0.05);且在机械通气保证充分供氧和及时排出CO2的基础上,较单纯全麻用药量显著减少(P<0.05),术后清醒更快(P<0.05),拔管更早(P<0.05),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有利于新生儿尽早康复,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又能减轻新生儿经济负担和术后疼痛所带来的痛苦,且有利于术后镇痛.结论:CEGA应用于新生儿胸腹部大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喻淑庆;叶小丰;余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经肾窦内肾盂、肾后下段间切开加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巨大鹿角形结石36例

    目的:探讨肾巨大鹿角形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36例巨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经肾窦内肾孟、肾后下段间切开取石加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均成功取石,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结石一次性取净31例(86%),残留结石5例(14%),直径<3 mm.其中3例自行排出,余2例经药物排石治疗后排出.2例术中出血量约250 mL,输血200~400 mL.术中无需阻断肾蒂,术前肾功能不全者术后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经肾窦内肾孟、肾后下段间切开加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巨大鹿角形结石,手术视野清晰,能取净结石,可减少手术对肾实质的损伤,大限度地保存患肾并可改善肾功能.手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残石率低,效果满意.

    作者:王竞;曾甫清;汪良;杜岳峰;廖贵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脓胸36例围术期护理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胸外科诊疗中的应用、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6年10月36例行VAST治疗的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2d,无一例死亡,手术效果满意.主要并发症为胸腔漏气、呼吸道感染、肺不张、复张性肺水肿、出血、呼吸衰竭等.结论:VATS在胸外科的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者:阮玉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在晚期腹部肿瘤所致癌性腹痛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对晚期腹部肿瘤患者的止痛作用.方法:对12例晚期腹部肿瘤患者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在内镜超声引导下,将细针穿刺到腹腔神经丛区域并注射无水酒精.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视觉疼痛类比量表(VAS)进行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腹腔神经丛阻滞,并且没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术后腹痛缓解有效率达83%.并且疗效能持续较长时间.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是治疗晚期腹部肿瘤腹痛较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占强;郭继中;夏敏;王含芬;王辉;陈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无症状肺内结节性病变40例胸腔镜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无症状肺内结节性病变诊治中的作用.方法:用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无症状肺内结节性痛变40例,术中送冰冻病理,肺楔形切除术32例,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8例.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都取得了病理诊断.良性病变28例,肺转移瘤2例,肺癌高龄患者2例行单纯肺楔形切除术,8例恶性病变行小切口胸腔镜下病变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结论:胸腔镜手术是肺部无症状性肺内结节病诊治的首选.

    作者:金良达;郑明华;黄日胜;陈小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RNA干扰caspase-8基因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RNA干扰caspase-8基因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效果.方法:构建针对大鼠caspase-8基因编码区的短发夹状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RNAT-U6.1-caspase-8 shRNA,采用电穿孔的方法转染RK3E细胞,经G418筛选后,形成稳定表达caspase-8 shRNA的细胞系.实验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未转染的RK3E细胞;(2)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载体pRNAT-U 6.1的RK3E细胞系;(3)实验组,转染caspase-8 shRNA的RK3E细胞系.经脂多糖孵育12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RT-PCR和Real time PCR检测mRNA的表达,以及各组caspase-8蛋白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caspase-8的mRNA水平和蛋白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针对caspase-8的特异性shRNA可以明显引起靶基因的沉默,进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陈栋;张艳;朱珉;陈刚;张伟杰;陈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应用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的外眼疾患,常因鼻泪管阻塞,微生物潴留在泪囊中生长繁殖而发病.泪囊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药物方法,泪道探通,泪道插管,泪囊摘除,泪囊鼻腔吻合,经鼻鼻腔吻合,激光泪道探通等.泪囊鼻腔吻合术不需特殊器械,手术方法易掌握,在基层医院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下泪道阻塞的理想方法.

    作者:许成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股骨粗隆部骨巨细胞瘤切除、烧灼、植骨内固定1例护理体会

    骨巨细胞瘤在我国发病率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巨细胞瘤因其生物学行为有别于良性肿瘤,在局部为侵袭性生长方式,可以南病灶部位顺骨小管向周围生长,但全身远处转移较少,因此目前一般将其按低度恶性肿瘤处理.股骨粗隆部是巨细胞好发部位,其发病率仅低于股骨远端和胫骨平台[1].我科采用局部扩大刮切、50%氯化锌烧灼处理股骨粗隆部病灶,用带旋骨外侧动脉升支的髂骨瓣移植、异体骨植骨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修复骨缺损区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钱翠芳;宋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1-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目前困扰老年腰背痛患者的顽症之一,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的卧床、支具、药物治疗,无法有效缓解腰背痛,近几年来随着经皮椎体成形技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不断成熟及完善,凭借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临床治疗手段.

    作者:蒋雪生;詹碧水;陈成冬;吴猛;周新华;周国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输尿管端端吻合加带蒂大网膜包裹术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性狭窄

    目的:探讨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加带蒂大网膜包裹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性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从1989年3月至2006年6月,使用输尿管端端吻合加用大网膜包裹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性狭窄1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漏尿1例,肾萎缩3例.术后4~10周拔除双J管,拔管后再狭窄2例.全部病例术后随访发现输尿管解剖在位,蠕动排空良好,肾积水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未见有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证实损伤输尿管远段尚有残留后,输尿管端端吻合加带蒂大网膜包裹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性狭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实用性强,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朱继峰;张沛泳;曹用立;秦允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蝶型胶布固定在腹部切口二期愈合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蝶型胶布对腹壁切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年来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或感染需行二期缝合的病例.清洁创面,充分引流干燥后,基底多点注射50%葡萄糖,给予蝶型胶布尽量从切口基底部拉紧对合切口两侧的方法.结果:1998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有89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脂肪液化或切口感染需二期愈合的病例,给予蝶型胶布固定后3 d切口愈合为86例,愈合率为96.9%,仅3例行二期缝合.二期缝合率为3.37%.结论:蝶型胶布固定用于二期伤口愈合有痛苦小,费用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杨林;龚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与胆管癌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子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IL-6属细胞因子家族,在抗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及肿瘤免疫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促肿瘤生长作用,使之成为抗肿瘤治疗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IL-6及其受体(IL-6R)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就IL-6及其受体与胆管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韩宁;黄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儿童食管裂孔疝术前术后24 h食管pH监测的临床评估

    目的:对食管裂孔疝患儿术前、术后行24 h食管pH监测,从监测结果了解术后患儿的恢复情况.方法:对收治的34例食管裂孔疝患儿行24 h食管pH监测,时间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结果:34例患儿中,30例患儿为滑动性食管裂孔疝,术前存在胃食管反流,4例患儿为食管旁疝,无胃食管反流.术后1个月,有12例患儿出现胃食管反流,反流出现时间大多以睡眠期为主.术后3个月复查,有2例患者仍存在胃食管反流,该2例患儿于6个月后.再次行修补术.结论:对于术前存在胃食管反流的患儿,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加胃底折叠术,在术后1个月内约有40%(12/30)的患儿仍存在胃食管反流,经适当的药物治疗及睡眠时体位的调整后,术后3个月复查,仅有7%(2/30)存在反流.结论:通过24 h食管pH监测可以对患儿的预后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针对不同的监测结果,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燕;施成仁;王俊;王捍平;余世耀;张弛;沈涤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良性乳房肿块切除术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氯胺酮在良性乳房肿块切除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拟行良性乳房肿块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分为F、K和FK 3组(每组20例).以咪唑安定0.05 mg/kg静注,靶控浓度3μg/mL输注丙泊酚诱导量后,F组芬太尼2μg/kg静注,K组氯胺酮1 mg/kg静注,FK组芬太尼1.5μg/kg+氯胺酮0.5 mg/kg静注.警觉/镇静(OAA/S)评分达1分,开始手术.术中每隔3 min评估1次镇静水平.术中患者OAA/S≥2分时,静注丙泊酚诱导量的1/5.记录诱导前(T1)、睫毛反射消失(T2)、切皮(T3)、手术开始5 min(T4)、手术开始10 min(T5)、手术结束(T6)时MAP、HR、SpO2,手术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清醒时间、呼吸抑制例数、恶心呕吐例数.结果:3组中T2~T6时点MAP与Tl的差值,F组、K组比FK组MAP波动大(P<0.05);F组比K组MAP波动大(P<0.05).F组T2、T3与T1相比HR有明显下降(P<0.01),T3与T1相比SpO2下降(P<0.05),T4与T1相比spO2明显下降(P<0.01).K组T3、T4、T5、T6与T1相比HR升高(P<0.05);T3与T1相比SpO2下降(P<0.05).F组SpO2<90%及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3组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及清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恶心呕吐发生.结论:3种复合用药方法都可用于良性乳房肿块切除,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氯胺酮为较佳的组合.

    作者:叶妙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