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栋;张艳;朱珉;陈刚;张伟杰;陈实
自从1846年10月16日,WilliamT.G.Morton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演示乙醚麻醉,吸入性麻醉药已经有150年的发展历史,吸入性麻醉药可精确地调整麻醉深度,并具有制动、遗忘、抑制自主反射、肌肉松弛、镇痛作用,是临床麻醉常用的麻醉药.
作者:周建华;王祥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4年间共52例COPD合并PT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OPD并发PTE的发生率高,多为附壁血栓(78.8%),临床突出的症状是活动性胸闷、呼吸困难突然加重,包括支气管扩张药物在内的常规治疗不能完全缓解(92.3%);71.2%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气PaCO2下降或呈Ⅰ型呼吸衰竭表现,D-二聚体>0.5 mg/L(ELISA法)仅占25.0%.超声心动图检查多有三尖瓣反流和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大于40 mmHg者达71.2%,心电图常有SⅠQⅡTⅢ表现.结论:COPD合并PTE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提出疑诊,再选择CT肺血管造影或肺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诊.
作者:曾祥毅;王小平;巫剑峰;李丽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80岁,因发热伴呼吸困难1 d,于2004年11月4日入本院,诊断:双下肺炎、左侧胸腔积液、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既往无精神异常病史.
作者:黄禄海;王丽凤;岑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注射液配合高压氧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9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及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2周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9%,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低分子肝素可以提高脑梗死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骏;张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估微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男女比例、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采用日本伊藤株式会社型号为PM800的微波治疗仪.工作频率为2 450 MHz.辐射器距离皮肤5~7 cm左右,采用脉冲方式,输出功率为30 W,辐射剂量为温热量.治疗时间一般为20 min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加强患侧上肢无痛范围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保持良好的坐卧姿势,避免长时间手处于下垂位,依次从患侧肩,肘,腕关节至掌指,指间各关节,使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肌腱充分伸展.注意肩关节外展的同时配合外旋,被动活动肩关节范围为90°,手法保持轻柔,用力由大到小,每天2次,每次25 min.对照组予以上述运动治疗,每天2次,每次25 min,不予微波治疗.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治疗组20例患者和对照组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34,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6 2,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VA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5%和8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8 1,P<0.01).结论:微波结合运动治疗可显著减轻疼痛,对患肢功能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毕联阳;唐占英;钱雪华;叶秀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对食管裂孔疝患儿术前、术后行24 h食管pH监测,从监测结果了解术后患儿的恢复情况.方法:对收治的34例食管裂孔疝患儿行24 h食管pH监测,时间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结果:34例患儿中,30例患儿为滑动性食管裂孔疝,术前存在胃食管反流,4例患儿为食管旁疝,无胃食管反流.术后1个月,有12例患儿出现胃食管反流,反流出现时间大多以睡眠期为主.术后3个月复查,有2例患者仍存在胃食管反流,该2例患儿于6个月后.再次行修补术.结论:对于术前存在胃食管反流的患儿,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加胃底折叠术,在术后1个月内约有40%(12/30)的患儿仍存在胃食管反流,经适当的药物治疗及睡眠时体位的调整后,术后3个月复查,仅有7%(2/30)存在反流.结论:通过24 h食管pH监测可以对患儿的预后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针对不同的监测结果,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燕;施成仁;王俊;王捍平;余世耀;张弛;沈涤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托吡酯(topiramate)致心肌损害的不良反应.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应用托吡酯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患儿共354例,发现其不良反应除出现嗜睡、反应淡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汗少等外,还有9例出现心肌损害.对出现心肌损害者分别对其临床一般资料、心肌损害与年龄、性别、用药方式、用药时间、用药荆量、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治疗以及反复情况等关系作研究.结果:应用托吡酯致心肌损害者以小年龄者居多,均在2岁9个月以内,1岁以内者6例.男性多见(7例).与用药的方式和用药剂量关系不大,单用药者与联合用药者致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2.6%.用药剂量在常用量范围.与用药时间的关系为应用托吡酯后致心肌损害的时间平均为58 d,短者为2周.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乏力、厌食、活动减少、频繁打呵欠等.辅助检查发现心肌酶谱各项指标轻度升高.心电图可有ST-T下移改变.治疗除应用保护心肌药物外,无需特殊治疗,且预后较好,不过有2例出现反复.结论:托吡酯可致心肌损害,机制不清,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毛开新;孙艳萍;周雄飞;彭曙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或芬太尼在老年人纤维胃镜检查中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80例门诊行纤维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K组和F组,K组氯胺酮剂量为0.2 mg/kg,异丙酚为1.5 mg/kg;F组芬太尼剂量为0.5 μg/kg,异丙酚为1.5 mg/kg,两组根据麻醉评级可追加异丙酚.结果:两组麻醉评级无统计学差异,苏醒时间相近(P>0.05).K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F组(P<0.05),麻醉诱导3 min后,两组SBP均有下降,但F组下降明显(P<0.05),K组出现呼吸抑制的例数少于F组(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可满意完成老年患者纤维胃镜检查,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更为轻微.
作者:孙海云;沈宁;黑子清;关键强;高婉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炎症是高等动物机体对各种损伤性刺激的一种天然防御反应,它主要发生在有血管分布的组织内,其主要作用是限制损伤、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等.在胃肠道,炎症反应是黏膜抵御内源性和外源性损伤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损害可以导致黏膜的损伤和黏膜修复过程的受损,它的失控也可以加重胃肠道黏膜的损伤,甚至引起全身症状[1].本文就炎症反应在胃黏膜防御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成龙;屠伟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输尿管梗阻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恶性肿瘤并发输尿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成功逆行放置双猪尾导管,22例首选一步法经皮肾穿刺造瘘术,3例实施肾造瘘加顺行双猪尾导管置入术,2例行开放性肾盂造瘘术.结果:随访3~26个月,42例患者术后尿液引流通畅,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4种引流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肾功能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尤其是一步法经皮肾穿刺造痿引流更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黄后宝;姜书传;董昌斌;潘彩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前列腺增生症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目前前列腺摘除术逐步被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URP)所代替,但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仍是基层医院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手术方法.由于多数患者年老体弱,常并存有心、肺、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术后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同时该手术术后患者通常带有3根引流管,引流管护理不当是引起或加重术后出血、膀胱痉挛及尿潴留、尿失禁、感染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
作者:周红;张选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压力(PAP)对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于我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治疗的252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70例,房间隔缺损(ASD)65例,室间隔缺损(VSD)1lO例,VSD+PDA 4例,VSD+ASD 3例.252例患者中男112例、女140例,平均年龄(19.2±15.0)(4~76)岁;按术中测得的PAP分为3组,A组(PAP<30 mmHg,n=92),B组(30 mmHg≤PAP≤50 mmHg,n=126),C组(PAP>50 mmHg,n=34).所有患者均于封堵术当日晨7时抽取静脉血5 mL,检测血浆脑钠素(BNP)、心钠素(ANP)、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内皮素(ET)浓度.结果:(1)与对照组及A组比较,B、C两组的血浆ANP、Ang Ⅰ、Ang Ⅱ、ET浓度以及C组的血浆BNP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P<0.01).(2)与B组比较,C组的血浆BNP、AngⅡ及ET浓度也显著增高(P<0.01).(3)CHD患者的血浆BNP、ANP、Ang Ⅰ、Ang Ⅱ及ET浓度与PAP均呈正相关(P<0.01);亚组分析显示PAP越高,其相关性越好.结论:CHD患者血浆BNP、ANP、Ang Ⅰ、Ang Ⅱ及ET浓度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与PAP呈正相关,且PAP越高,相关性越好.
作者:柴虹;宋治远;张志辉;张倩;舒茂琴;刘建平;仝识非;冉擘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信任是深信不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放心地托付于你.
作者:韦莲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路优泰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有抑郁症状的慢性疼痛患者76例分为两组.每组38例.Ⅰ组给予曲吗多缓释刺100 mg,每日2次.Ⅱ组给予曲吗多缓释剂100 mg,每日2次,路优泰300 mg,每日3次.4周后记录Zung氏抑郁评分(SD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DS、VA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Ⅱ组治疗后SDS、VAS值比Ⅰ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路优泰可增加镇痛药物疗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作者:姜长林;曲相林;罗宏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对晚期腹部肿瘤患者的止痛作用.方法:对12例晚期腹部肿瘤患者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在内镜超声引导下,将细针穿刺到腹腔神经丛区域并注射无水酒精.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视觉疼痛类比量表(VAS)进行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腹腔神经丛阻滞,并且没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术后腹痛缓解有效率达83%.并且疗效能持续较长时间.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是治疗晚期腹部肿瘤腹痛较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占强;郭继中;夏敏;王含芬;王辉;陈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与血气及电解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院ICU收治的56例重症肺炎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微量血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检测,分析酸碱及血气平衡紊乱发生情况.结果:重症肺炎组患儿低钠血症(Na+<135 mmol/L)27例.占48%;血K+<3.5 mmoL/L 9例,占16%;血K+>5.5 mmol/L 5例,占9%;低钙血症5例;低镁血症2例;血pH<7.35 21例,占38%;血pH>7.45 8例,占14%.结论:重症肺炎出现低钠血症、酸中毒的比例高,宜采取综合治疗.
作者:蔡爱东;李军;周兆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将24例属ASA Ⅰ~Ⅱ级行择期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分为黄芪组(H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12例.术中切开硬脑膜后,H组用0.9%生理盐水将20mL黄芪注射液稀释至250mL,于20min内静脉输入.S组在相同时间段输入0.9%生理盐水250mL.分别于全庥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开硬脑膜即刻(T3)、输注后1 h(T4)及1 d(T5)5个时点同步采集颈内静脉球部和足背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动-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及脑氧摄取率.结果:两组患者组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T2较T1显著升高(P<0.05),其余时间点脑氧供需平衡参数及两组间各时点脑氧供需平衡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黄芪注射液不影响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
作者:张亚军;徐世元;许平;王玲玲;芮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加带蒂大网膜包裹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性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从1989年3月至2006年6月,使用输尿管端端吻合加用大网膜包裹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性狭窄1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漏尿1例,肾萎缩3例.术后4~10周拔除双J管,拔管后再狭窄2例.全部病例术后随访发现输尿管解剖在位,蠕动排空良好,肾积水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未见有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证实损伤输尿管远段尚有残留后,输尿管端端吻合加带蒂大网膜包裹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性狭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实用性强,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朱继峰;张沛泳;曹用立;秦允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水平和β1整合素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糖尿病组和治疗组,另设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kg·d).8周后,检测各组尿白蛋白量、肌酐清除率、血糖、血脂、肾质量/体质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B.整合素的表达;比色法检测肾脏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糖尿病组β1整合素比对照组明显增强,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异常;治疗组较糖尿病组β1整合素表达明显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显著改善,尿白蛋白量及肾组织病理变化亦改善,血脂、血糖无显著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糖尿病大鼠尿白蛋白量,改善肾脏病理变化,可能部分地通过抗氧化应激、下调肾脏β1整合素的表达实现.
作者:张慧敏;贾汝汉;杨定平;刘红燕;丁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症患者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11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作研究,以114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COMT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COMT基因的3种基因型(A/A,A/G和G/G)在抑郁症组的分布分别为2.7%、25.5%和71.8%,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3%、49.1%和45.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OMT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之间有显著关联.
作者:郑朝盾;郑洪波;黎娟花;何柱国;陆惠红;黄淑仪;韦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