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胜林;王兴芑;李谆凝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71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IgG、内毒素水平.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36例肠内营养组(EN组),35例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结果:EN组治疗后14 d患者血清CD4/CD8比值及IgG水平比TPN组有明显升高(P<0.05);EN组治疗后7、14 d时TNF-α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与TPN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EN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TPN组比较亦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水平,改善SAP营养状况,增强肠道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SAP的预后.
作者:赵刚;吴泽宇;万进;杜嘉林;彭林;姚远;杨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替牙期安氏Ⅲ类患者前方牵引双期矫治与单纯固定矫治效果的异同.方法:收集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Ⅲ类患者27例,分成两组,其中前方牵引双期矫治组(前牵组)12例,单纯固定矫治组(固定组)15例,拍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并分别对前牵组和固定组15项测量项目治疗前后测量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前牵组在改善上下颌骨间不调方面比单纯固定治疗更具优势,上颌骨获得了更明显的生长.牙齿的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上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Ⅲ类患者前方牵引双期矫治更有利于改善颌骨间不调.
作者:赖汉标;刘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稳定且适合于进行长期的营养支持研究的猪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方法:18头普通江淮猪在无菌条件下行胰管插管,空肠造瘘,膀胱造瘘.术后24 h向胰管内泵入无菌5%牛磺胆酸钠1 mL/kg和7500BAEE/mL胰蛋白酶诱导sAP模型,所有动物均行营养支持,观察自然病程.结果:成功建立猪SAP模型,死亡率仅11%.猪主胰管较长适合于行主胰管插管.诱导胰腺炎后猪外周血淀粉酶明显增高,胰腺病理改变符合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表现.结论:本方法可成功建立猪SAP模型,且适合行进一步的胰腺炎营养支持研究.
作者:顾超;邹晓平;陈磊;田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刺五加多糖(Acanthopanacis senticosi polysaccharides,ASPS)对大鼠海马细胞有无抗氧化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运用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采用H2O2诱导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检测细胞外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细胞匀浆液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生成量.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ASPS组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SPS组细胞活性(0.46)比模型组细胞活性(0.36)高(P<0.01),ASPS组P53表达量较低而模型组表达量较高;LDH活力及MDA生成量ASPS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但SOD活力ASPS组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ASPS能提高海马神经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作者:刁波;唐瑛;王晓昆;邓惠玲;文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活动也变得日益频繁.开放性损伤的发生日趋增多,上肢骨开放性骨折尤为多见.由于骨折部位软组织的破裂,使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如不及时给与充分合理的处理,极易造成伤口与骨组织的感染,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及时彻底地清创、骨折端的正确复位与同定、局部外敷与内服结合用药以及早期积极主动的功能锻炼对骨折的愈合至关重要.我科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多种治疗方法治疗上肢骨骨折共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黄建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我院近2年来开展妇产科手术1156例,其中发生脂肪液化80例,发生率6.92%.本文对80例脂肪液化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全子宫切除术25例,剖宫产术45例,宫颈癌根治术3例,广泛子宫切除术2例,附件手术5例.年龄21~70岁,平均32.5岁.腹壁脂肪厚度:<3 cm 8例,3~6 cm 63例,>6 cm 9例.发现切口渗液时间:均在术后3~10 d开始渗液.其中第5~6天渗液68例,占85%,渗液为黄色液体.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渗液细菌培养无菌生长.
作者:薛志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现在研究认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不仅取决于核内遗传物质,而且与核外的线粒体DNA也有一定的关系.线粒体是具有半自主功能的细胞器,它包含自己的基因组,并能够复制,转录和翻泽.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可产生约90%的ATP,人类线粒体基因包含有16 569对碱基,它编码37个结构基因,其中2个结构基因编码12S和16SrRNA.22个结构基因编码tRNAs,13个结构基因编码13个蛋白多肽,它们分别是呼吸链酶复合体I的7个亚基,复合体Ⅲ的1个亚基,复合体Ⅳ的3个亚基以及ATP酶复合体V的2个亚基.
作者:沈慧;谢静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异丙酚浅麻醉时在犬脑不同区域的摄取及分布.方法:6条成年雄犬,静脉注射异丙酚4.5 mg/kg,达到有效麻醉深度后3 min,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并断头法将犬处死,解剖犬脑,分别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组织.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线法测定血浆浓度及组织浓度.结果:各个脑区药物浓度分布呈桥脑>中脑>丘脑>小脑>扣带回>额叶>颞叶>顶叶>海马的趋势,动脉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静脉血药浓度.结论:异丙酚浅麻醉时在犬脑不同区域分布不同,其中以脑干和丘脑高,可能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长涛;林春水;古妙宁;卢刚;万山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来曲唑(letrozole)治疗绝经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绝经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给予来曲唑口服2.5 mg/d,连服8周.结果: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3例,占15%,稳定(SD)12例,其中SD≥6个月6例,临床获益(CR+PR+SD≥6个月)9例,占45%;病情进展(PD)5例,占25%;一线治疗7例,有效2例,临床获益4例;二线治疗13例,有效1例,临床获益2例: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来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疗效,药物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作者:杨保庆;汤明;阮培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冬季的一个下午,多功能厅外人头攒动,人事科小丁不厌其烦地报着面试人员的名字,每报一个,都会惹得许多人伸长脖子倾听.每一位面试者神情各不相同,或独自一人静立一旁,或口中念念有词,或三五成群议论某人某人有关系、有后门等等.
作者:袁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加强对以肺栓塞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以主动脉主要分支血栓栓塞为特殊表现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本组5例中在初诊时有4例误诊.血栓栓塞部位为左锁骨下动脉和肱动脉各1例.右髂外动脉1例,左股动脉栓塞l例,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内科保守治疗2例,转外科治疗2例,血管内超声消融血栓加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转归为死亡2例,遗留功能障碍2例,痊愈1例.结论:以血栓栓塞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容易误诊,预后恶劣.应注意严格追溯病史和体检,选择多排CT、MRI和造影能尽快确诊,血栓栓塞部位缺血严重应尽量外科或介入治疗.
作者:周音频;蒋红云;黄岚;宋耀明;韩国华;陈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颅内静脉窦-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22例,来院前全部被误诊.本文就其误诊原因及早期正确诊断问题作一分析.
作者:陈茂刚;左其龙;黄小鹏;江崇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内科电子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总结自发性气胸经内科胸腔镜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运用内科胸腔镜术联合高频电凝术凝固肺大泡及高频电切术离断胸膜粘连带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全组20例患者治疗后24~72 h肺全部复张,肺功能明显改善,随诊1年,术侧无复发.结论:自发性气胸采用内科电子胸腔镜治疗,具有安全性佳、疗效好、患者耐受性好的特点,尤其适合肺功能差不能耐受胸外科手术的患者.
作者:谢志斌;彭清臻;钟敏华;余小明;童良娥;罗慧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肾内科1000份出院病历,统计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1000份病历中,使用抗茵药物的有876份(87.6%),其中,使用一种抗生素者639例(72.9%),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者237例(27.1%).在使用抗生素的全部病例中,治疗性使用抗茵药物者606份(69.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270份(30.8%).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3 d者占89.3%,>3 d者占10.7%.在手术前O.5~1 h便开始接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比率较低.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途径100%为经静脉途径.结论:本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合理.肾内科住院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比率较高,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肾内科常见有创操作术后是否可以予口服抗生素代替静脉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等问题均有待临床进一步对照研究,以便为临床更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万启军;何永成;贺争鸣;栾韶东;陈洪滔;许慧丽;廖莹;龙霞;贺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发光导丝(lightwand)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气管插管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2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Lightwand组和喉镜组(每组n=60).采用咪达唑仑0.05~0.08 mg/kg、异丙酚1.5~2 mg/kg、芬太尼2~4μg/kg、罗库溴铵0.8~1 mg/kg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用药后60 s开始气管插管操作.Lightwand组用lightwand引导气管插管,喉镜组用普通喉镜气管插管.结果:Lightwand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96.7%,喉镜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9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插管时长Lightwand组为(10.5±2.1)s,喉镜组为(13.4±2.7)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插管后即刻心率与基础心率差值LightWand组为(16.3±3.5)次/min,喉镜组为(15.7±3.1)次/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插管成功后即刻收缩压与基础收缩压差值Lightwand组为(26.3±4.2)mmHg,喉镜组为(24.9±3.9)mmHg,差异无显著性(P>0.05).黏膜损伤发生率Lightwand组和喉镜组分别为1.7%和10.O%(P<0.05),术后咽喉痛发生率Lightwand组和喉镜组分别为11.7%和28.3%(P<0.05),术后声嘶发生率Lightwand组与喉镜组分别为0和1.7%,牙齿松动/脱落两组均未发生.结论:Lightwand可快速完成头位固定的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气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为困难气道处理提供了更多选择.
作者:石英;陶国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充分认识和重视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9例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中,4例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余13例均行非手术治疗.结果:19例患者中4例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患者因保守治疗病情不缓解,给予手术切除胆囊,其余病例保守治疗病情缓解.本组中先兆流产4例,先兆早产3例,早产2例,无孕产妇及胎儿死亡发生.结论:妊娠期急性胆囊炎,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缓解.
作者:刘莉;李予;文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巨噬细胞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1,ACAT-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在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人单核细胞株(THP-1),加入佛波酯培养48 h,细胞贴壁呈巨噬细胞样分化.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罗格列酮组和罗格列酮+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组,运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观察巨噬细胞ACA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罗格列酮可明显抑制ACA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加入磷酯酰肌醇三磷酸激酶(phosphate dylinositol 3-kinase.PI3K)信号途径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后ACAT-1表达较罗格列酮组高,较空白对照组低.结论:PPAR-γ配体罗格列酮通过P13K途径抑制ACAT-1表达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陈心;成蓓;王洪星;何平;葛晶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儿童常见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状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免疫CAP诊断系统,以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gE.结果:198例患儿中可查到152例27种变应原阳性,少数患儿对多种变应原阳性反应.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惠儿sIgE阳性率为63.3%(38/60);变应性鼻炎患儿sIgE阳性率为48.0%(24/50);支气管哮喘患儿sIgE阳性率为77.3%(68/88).主要食物性变应原为牛奶、鸡蛋、虾、蟹等,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为屋尘螨、粉尘螨、蟑螂、狗毛、猫毛、霉菌等.婴儿组(<1岁)以食物性变应原为主;年长儿童组(>4岁)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对上述10种变应原的sIgE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吸入性变应原屋尘螨、粉尘螨的sIgE在组间有明显差异,年长儿童组高于婴儿组(P=0.000),食物性变应原的牛奶sIgE在组间有明显差异,年长儿童组高于婴儿组(P=0.000).结论:上述10种变应原是儿童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变应原,年龄较小者以食物性变应原为主,随年龄的增长逐步转变为吸入性变应原为主.
作者:李德庚;何晓玲;汪叶红;郑伯强;阮键;付四毛;崔碧云;黄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及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既往治疗SCI的方法有手术吻合、手术减压、神经移植、大网膜移植、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针灸治疗以及应用酶制剂来抑制和消除结缔组织瘢痕等多种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SCI的病理改变,但仍然无法避免患者截瘫的结局.其中重要的原因为神经元坏死后形成的胶质瘢痕和空洞阻碍了神经轴突的生长,这些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是治疗SCI大的障碍[1].近年来,神经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使通过细胞移植增加脊髓神经数量、减少胶质瘢痕和空洞的形成成为可能,因此干细胞移植成为一种有效治疗SCI的新方法.本文就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r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治疗方法、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黎明;庄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游走性肺浸润对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以肺部游走性病变为特点的肺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报告游走性肺浸润,军团菌肺炎3例、支原体肺炎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3例、Churg-Strauss综合征1例、过敏性肺炎1例,另7例病原不明.结论:游走性肺部浸润阴影可存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中,临床上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罗勇;韩锋锋;陈耀明;丁智勇;徐卫国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