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表阿霉素黏膜下注射加单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吴任鸿;金大社

关键词:表阿霉素, 黏膜下注射, 单次灌注, 预防, 浅表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灌注化疗, 次连续, 现报告如下, 效果满意, 浸润注射, 癌患者, 化疗方案, 手术结, 灌注法, 副作用, 术后, 成本
摘要: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化疗方案一般多采用长期多次灌注法,每周1次连续6次.6周后改为每月1次连续6~12个月,化疗成本高,副作用严重,而使患者难以耐受.2002年11月至2006年12月,笔者对57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手术结束时采用表阿霉素单次黏膜下浸润注射和单次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阴道镜检查宫颈疾病29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电子阴道镜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统计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2982例宫颈疾病患者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阴道镜检查2982例,宫颈活栓术1862例,经病理诊断CIN 651例(CIN I-CIN Ⅱ),宫颈浸润癌15例,原位癌9例,慢性宫颈炎611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439例.结论:阴道镜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对早期发现宫颈癌、癌前病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有无合井癌前病变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丽萍;郭彩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胸科术后皮下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应比较

    目的:比较胸外科手术后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开胸手术的患者60例,术后患者行自控皮下镇痛和静脉镇痛,并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分为皮下镇痛组(S组)和静脉镇痛(I组),每组30例.镇痛药物为芬太尼20μg/mL+利多卡因10mg/mL的混合液.术后48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等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的VAS、PCA按压、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组局部反应和镇痛泵报警次数的百分率显著高于S组(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患者自控皮下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胸外科手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皮下镇痛实际应用时更为方便.

    作者:吴世民;傅晓源;张成伟;温伟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T预测泌尿系结石易碎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验证CT是否可以被用来预测泌尿系结石易碎性,以期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方法:选择6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短径>1.0 cm,术前行螺旋CT扫描.(1)根据术前CT影像学特征分为筛孔组、分层年轮组、无特征组,分别行腔内碎石,记录碎石次数.将3组每单位气压弹道碎石次数行组间t检验.(2)按CT值分为I、Ⅱ、Ⅲ3组,将每组的每单位气压弹道碎石次数行组间f检验.验证结石平均CT值与每单位体积碎石次数关系.结果:筛孔组、分层年轮组、无特征组3组每毫升气压弹道碎石次数分别为(401±77)次、(525±110)次、(724±94)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Ⅱ、Ⅲ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术前患者结石平均CT值及CT影像学特征可以估计结石的易碎性.

    作者:王进峰;吴志坚;刘鑫国;李晓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138例临床分析

    经腹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一般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笔者对138例患者采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宗玉;白帆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固骼生替代骨移植修复骨缺损41例

    目的:探讨固骼生在骨缺损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1例骨缺损患者应用固骼生进行手术植入治疗,并连续6~13个月进行临床观察随访.结果:41例中1例失访,获随访的40例患者无不良反应.X线片显示术后1~3个月材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间界限模糊有新骨形成,3~6个月材料植入区内有明显的新骨长入,骨缺损已基本修复.结论:应用固骼生修复骨缺损,成骨速度快,具有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替代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高生物活性材料.

    作者:顾联;朱伟;朱礼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干化学法测定血清茶碱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评价干化学法测定血清中茶碱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全自动干化学分析仪对30例服用茶碱的患者血清进行测定,并与免疫荧光偏振法进行比较,同时对干化学测定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茶碱浓度在5.0~2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8 5).日内RSD为3.31%~5.85%,日间RSD为4.51%~7.39%;回收率为95.75%~102.33%.与免疫荧光偏振法进行比较,有良好相关性(r=0.9617,P>0.05).结论:应用本方法测定血清中茶碱浓度重复性好,准确度高,与免疫荧光偏振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且需血量少,操作简便、快速,适合急诊检测.

    作者:徐立风;刘涤瑕;董风珍;唐德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丙泊酚伍用芬太尼在无痛流产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丙泊酚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静脉麻醉药.它静脉注射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几乎适合临床各类手术的全麻诱导,尤其是需要术后快速清醒的患者[1].丙泊酚以其良好的可控性和清醒彻底的优点,广泛用于无痛人流,还可以与强效镇痛药芬太尼、阿芬太尼氯胺酮等联合用于时间稍长的手术[1].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丙泊酚与芬太尼伍用,在无痛人工流产中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和术中患者是否知晓情况.

    作者:刘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阿仓膦酸钠促进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脊柱融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促进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椎间融合效果,并分析其特点.方法:不同治疗条件下,对20例女性骨质疏松的腰椎病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术后分为对照组、钙尔奇D组、阿仑膦酸钠组、联合组(钙尔奇D+阿仑膦酸钠)4组.治疗观察局部骨矿密度的影响,术后随访12~17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与其他组相比,阿仑膦酸钠可明显增加骨质疏松患者椎间融合术后的椎体及椎间隙局部骨矿密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一体成形式皮质骨生物椎间融合器有效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并稳定融合节段实现骨性融合,便于判断融合.阿仑膦酸钠可使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矿密度增加,对应用的骨质疏松患者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吕浩然;杨进顺;黄文铎;史群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种性传播疾病并发78例临床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内与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城乡人口大量流动,近些年性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发病种类也在增加,而且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由于交叉感染、反复感染致使多种性病并发,这给医生诊断、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笔者共诊治78例同时患有多种性病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美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1,6-二磷酸果糖和参麦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和参麦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0例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几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参麦注射液0.5~1 mL/(kg·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 d为1疗程,并辅以大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150~250 mg/(kg·d),15 d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分别测血清cTnI及心电图,并对心电图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同时测柯萨奇病毒抗体.结果:治疗后1、2周两组血清cTnI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f=3.636,P<0.01;t=6.67,P<0.001).治疗后1周两组心电图异常情况差异无显著性,但在2周、1个月后ST-T改变、室性早搏恢复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2周:X2=5.705、6.42、;1个月x2:6.411、4.5,均P<0.05).3个月复查时,ST-T改变恢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性(x(2)=5.621,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和参麦注射液联用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性心肌炎惠儿血清cTnI,促进异常心电图的恢复,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波;苏海浩;王晶;陈凤媚;叶志英;喻清和;黄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护理

    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第二杀手,严重危害广大妇女身心健康.术后化疗是乳腺癌综合的治疗重要手段,做好医疗护理和心理安慰,以保证坚持完成化疗程序,这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潘兆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糖化血红蛋白试剂参考范围初步评估

    目的:评估选择糖化血红蛋白试剂厂家的参考范围.方法:选取45份不同血糖浓度的门诊患者标本,采用免役比浊法测定,按照规定公式计算结果,对不同的参考范围进行评估.结果:按IFCC方法计算,正常组有3个数据与临床不符合,超出高限范围比例12%,总体符合率93.3%;按照DCCT方法计算,全部数据预期都在参考范围内,基本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结论:两种参考范围具可比性,但DCCT/NGSP的方案比较合理,相对较好.

    作者:曹永坚;易四维;吴子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浅谈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随着全世界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由于中晚期AD的治疗效果不佳,研究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向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正常老化过程与老年痴呆(主要是AD)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每年大约有10%~15%的MCI患者将转化为痴呆,它常常是AD发病的预警信号.对MCI进行深入研究,有希望发现和筛选出AD的高危人群,提供一个佳治疗时间窗,预防或推迟AD的发生.

    作者:刘南;邓艳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68例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下行双侧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胸腔镜下行双侧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病例.68例患者术后采取门诊或电话随访,失访8例,60例随访18~48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手及腋窝多汗症状均消失,无一例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代偿性出汗27例(39.7%),气胸4例,双手干燥1例.结论:胸腔镜下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有效、安全、可靠,但是术前应对所有患者强调常见并发症特别是代偿性出汗发生的可能.

    作者:刘瑜;何志锋;林超西;蒋成榜;郑亮承;张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颅内肿瘤患者术后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术后保持大便通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6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便秘的原因进行观察、分析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采用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有3例发生便秘,对照组有15例发生便秘,针对便秘原因对颅内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结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因多种原因易发生便秘,若术前即给予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及时发现便秘原因,掌握处理技巧,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可以减少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谢晓清;杨智蓉;王静;王益芳;李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以肺部游走性病变为特点的肺炎16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游走性肺浸润对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以肺部游走性病变为特点的肺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报告游走性肺浸润,军团菌肺炎3例、支原体肺炎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3例、Churg-Strauss综合征1例、过敏性肺炎1例,另7例病原不明.结论:游走性肺部浸润阴影可存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中,临床上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罗勇;韩锋锋;陈耀明;丁智勇;徐卫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酒润风湿透皮散治疗佐剂诱导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大鼠佐剂诱导性关节炎(adjuvanl induce arthritis,AIA)模型,研究中药酒润风湿透皮散对AIA的治疗效果.方法: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IA模型组、雷公藤组及酒润风湿透皮散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后3组造模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雷公藤多甙片或酒润风湿透皮散浸液.结果:AIA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同期饲养的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与雷公藤组接近,酒润风湿透皮散组大鼠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IA模型组大鼠的胸腺、脾脏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雷公藤组大鼠的胸腺、脾脏指数明显低于AIA模型组大鼠(P<0.05),酒润风湿透皮散组大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IA模型组关节肿胀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雷公藤组及酒润风湿透皮散组大鼠关节肿胀度明显低于AIA模型组(P<0.01).镜检显示,酒润风湿透皮散组和雷公藤组大鼠虽有关节滑膜增生,但组织病理学改变较AIA模型组大鼠明显减轻.结论:酒润风湿透皮散治疗AIA效果明显,毒副作用小.

    作者:马玉琛;段斐;孟明;郭晓燕;寇素茹;马幼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求职面试

    冬季的一个下午,多功能厅外人头攒动,人事科小丁不厌其烦地报着面试人员的名字,每报一个,都会惹得许多人伸长脖子倾听.每一位面试者神情各不相同,或独自一人静立一旁,或口中念念有词,或三五成群议论某人某人有关系、有后门等等.

    作者:袁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深静脉导管的细菌学监测及其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管理、预防深静脉导管细菌定植及其相关性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571例深静脉导管感染情况进行监测,以导管培养致病菌情况作为主要监测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预防与控制深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对策.结果:63例导管细菌培养阳性,常见的病原体是表皮葡萄球菌.结论:预防和控制深静脉导管感染的有效方法是优化操作技术,刚化无菌技术,强化维护技术,细化观察技术以及深化宣教技术.

    作者:吴琼;石利平;季小平;喻海燕;沈琴;张金梅;王茂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电视纤维喉镜下取喉咽部异物的临床应用

    咽异物是耳鼻咽喉科门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口咽部异物大多数较容易发现并易取出.但喉咽部异物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咽反射敏感,配合极差,异物较小或位置隐蔽等,常规方法较难取出异物,达不到治疗目的.近2年来我们成功地在电视纤维喉镜下取出上述情况下的喉咽部异物68例,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永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