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表阿霉素黏膜下注射加单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吴任鸿;金大社

关键词:表阿霉素, 黏膜下注射, 单次灌注, 预防, 浅表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灌注化疗, 次连续, 现报告如下, 效果满意, 浸润注射, 癌患者, 化疗方案, 手术结, 灌注法, 副作用, 术后, 成本
摘要: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化疗方案一般多采用长期多次灌注法,每周1次连续6次.6周后改为每月1次连续6~12个月,化疗成本高,副作用严重,而使患者难以耐受.2002年11月至2006年12月,笔者对57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手术结束时采用表阿霉素单次黏膜下浸润注射和单次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肿瘤患者术后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术后保持大便通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6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便秘的原因进行观察、分析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采用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有3例发生便秘,对照组有15例发生便秘,针对便秘原因对颅内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结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因多种原因易发生便秘,若术前即给予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及时发现便秘原因,掌握处理技巧,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可以减少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谢晓清;杨智蓉;王静;王益芳;李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病理扩张,居脑血管意外患者病因中的第3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颅内动脉瘤的人群发病率为3.6%~6%不等[1-2],它的形成是遗传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5%的囊状颅内动脉瘤发生在Willis环,前交通动脉占30%~35%,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及附近颈内动脉占30%,大脑中动脉占22%[3].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占动脉瘤人群)为1%~2%[2].

    作者:唐翠松;李文彬;李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动脉硬度指数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脉硬度指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16例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质量指数,并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用Y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其动脉硬度指数,同时测定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左室肥厚组较非左室肥厚组具有较高的动脉硬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硬度指数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心血管病危险的指标.

    作者:淡雪川;罗开良;刘丽;何江;梁超;黄大岗;林文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社区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住院患儿5年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性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给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近5年来住院患儿病历资料.轮状病毒及其亚型采用ELISA检测.结果: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脱水、呕吐与发热,少数患儿可有惊厥和黏液血便.社区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轮状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主要是2岁以内小儿.新生儿以医院获得性为主,而13-24个月小儿以社区获得性为主.G1、G2亚型是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两个主要亚型,其临床特征也相似.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主要亚型是G1、C2型;感染的高发年龄是2岁以下小儿;临床特征是腹泻、呕吐、脱水及发热,少数有惊厥及黏液血便.新生儿应注意医院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

    作者:卢宏柱;刘丹;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65岁以上老年人上腹部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65岁以上老年人上腹部手术不同麻醉方法对其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以期选择较佳的麻醉方法.方法:10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分为全麻组(A组,n=25)、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n=25)、硬膜外麻醉复合哌替啶氟哌利多镇静组(C组,n=25)和硬膜外麻醉复合丙泊酚芬太尼清醒镇静组(D组,n=25).分别于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5 min和切皮后30 min测定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并记录术中麻黄碱和阿托品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入住ICU时间.结果:与术前相比,A组切皮后5、30 mitt的MAP显著增高(P<0.05),而B、C、D组的SBP、DBP、MAP均显著下降(P<0.05),D组切皮时及切皮后5 min的HR也显著下降(P<0.05),C、D两组的P(ET)CO2显著增加(P<0.05).与A组相比,B、C、D 3组的SBP、DBP、MAP均下降(P<0.05),D组的HR也较低(P<0.05),C、D两组的P(ET)CO2显著增加(P<0.05).与A组相比,B、C、D 3组麻黄碱用量显著增加(P<0.05),苏醒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显著缩短(P<0.05),D组阿托品用量较多(P<0.05).结论:A组术中血压有增高倾向,苏醒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均长于其他各组.B、C、D 3组血压影响较大,但三者苏醒时间及ICU入住时间较短,其中以D组为显著.C、D两组的呼吸抑制较为明显.硬膜外麻醉或复合全麻的硬膜外麻醉利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恢复,以复合全庥的硬膜外麻醉较为安全,而硬膜外麻醉时需加强循环呼吸的监测和管理.

    作者:王向兵;刘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肝脏脂肪肉瘤1例

    患者男,18岁,汉族,无诱因出现右肩背及右腰部疼痛,吸气时加重,胸廓不对称,右侧胸廓隆起,肋间隙饱满,胸壁无水肿,皮下气肿,静脉曲张,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语音震颤两侧对称,无胸膜摩擦感.胸无压痛.两肺叩诊音呈清音,两肺呼吸音正常.心脏浊音界在正常范围.

    作者:任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干化学法测定血清茶碱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评价干化学法测定血清中茶碱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全自动干化学分析仪对30例服用茶碱的患者血清进行测定,并与免疫荧光偏振法进行比较,同时对干化学测定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茶碱浓度在5.0~2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8 5).日内RSD为3.31%~5.85%,日间RSD为4.51%~7.39%;回收率为95.75%~102.33%.与免疫荧光偏振法进行比较,有良好相关性(r=0.9617,P>0.05).结论:应用本方法测定血清中茶碱浓度重复性好,准确度高,与免疫荧光偏振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且需血量少,操作简便、快速,适合急诊检测.

    作者:徐立风;刘涤瑕;董风珍;唐德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刺五加多糖的抗氧化损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刺五加多糖(Acanthopanacis senticosi polysaccharides,ASPS)对大鼠海马细胞有无抗氧化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运用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采用H2O2诱导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检测细胞外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细胞匀浆液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生成量.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ASPS组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SPS组细胞活性(0.46)比模型组细胞活性(0.36)高(P<0.01),ASPS组P53表达量较低而模型组表达量较高;LDH活力及MDA生成量ASPS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但SOD活力ASPS组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ASPS能提高海马神经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作者:刁波;唐瑛;王晓昆;邓惠玲;文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睡眠障碍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影响.方法:对合并睡眠障碍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门诊血压情况进行检测和记录,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睡眠障碍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收缩压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舒张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收缩压增高与睡眠障碍表现形式无关.结论:睡眠障碍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防治策略上应重视睡眠障碍的改善和治疗.

    作者:王舜尧;陈爱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胸科术后皮下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应比较

    目的:比较胸外科手术后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开胸手术的患者60例,术后患者行自控皮下镇痛和静脉镇痛,并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分为皮下镇痛组(S组)和静脉镇痛(I组),每组30例.镇痛药物为芬太尼20μg/mL+利多卡因10mg/mL的混合液.术后48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等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的VAS、PCA按压、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组局部反应和镇痛泵报警次数的百分率显著高于S组(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患者自控皮下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胸外科手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皮下镇痛实际应用时更为方便.

    作者:吴世民;傅晓源;张成伟;温伟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飞燕式背伸肌锻炼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慢性腰痛

    目的:观察飞燕式背伸肌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慢性腰痛防治的机制及疗效.方法:本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380例,均为L(4/5)或L5/S1椎间盘突出症,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的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后3 d开始坚持进行飞燕式功能锻炼.结果:观察随访3年,其中优200例,良142例,优良率90%.结论:背伸肌功能锻炼对提高肌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达成新的脊柱平衡,对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及复发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姚怀国;陈博来;林定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改良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入路的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目的:提出一种改良经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入路的腔静脉滤器置入操作技术.方法:自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对45例患者采用皮肤小切口,直视下穿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置入腔静脉滤器,结扎穿刺口处的大隐静脉主干或其属支少许管壁,术后无需加压包扎伤口,早期可活动.结果:本组45例全部伤口I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局部并发症,随访5~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本法对比以往的大隐静脉切开入路法具有微创,操作简捷,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易护理,不影响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对健侧肢体静脉系统无影响的优点,具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邝石峰;邓国三;连继洪;匡斌;赵成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类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36例卵巢癌患者及10名健康体检妇女外周血中INF-γ+细胞与IL-4+细胞频度.结果: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呈现Th2亢进趋势,且这种变化随临床期别的升高而更加明显.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调,在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评价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辛晓玲;刘志杰;赵汝珠;张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深静脉导管的细菌学监测及其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管理、预防深静脉导管细菌定植及其相关性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571例深静脉导管感染情况进行监测,以导管培养致病菌情况作为主要监测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预防与控制深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对策.结果:63例导管细菌培养阳性,常见的病原体是表皮葡萄球菌.结论:预防和控制深静脉导管感染的有效方法是优化操作技术,刚化无菌技术,强化维护技术,细化观察技术以及深化宣教技术.

    作者:吴琼;石利平;季小平;喻海燕;沈琴;张金梅;王茂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控制性降压用于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联合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中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唇腭裂患儿4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控制性降压,对照组只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两组手术前均进行等容血液稀释.结果:试验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Hb、Hct、动脉血乳酸值、pH、血气于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后即刻差异无显著性;与稀释前比较,两组血液稀释后至手术结束的Hb和Hct值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和试验组回输后20 min即刻动脉血乳酸值明显增高(P<0.01);试验组回输20min后血糖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血糖在稀释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控制性降压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可减少同型异体输血,且安全可行.

    作者:谭永红;余应军;彭亮明;邝小华;徐颖怡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及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急性喉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急性喉炎患儿70例,治疗组38例用空气压缩泵,普米克令舒0.5~1 mg/次雾化吸入,2次/d,连续3 d;对照组32例,地塞米松0.3~0.5 mg/(kg·d)静注;其余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结论:普米克令舒在治疗急性喉炎时直接作用于发病部位,局部浓度高,起效迅速,疗效佳,不良反应少.

    作者:孙先军;郑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术期38例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38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行股骨头置换26例,全髋置换术12例,其中男11例,女27例.结果:出院时均能扶助行器行走,术后应激性溃疡、全髋半脱位、泌尿系感染各1例,纠正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加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许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玫瑰糠疹临床观察

    玫瑰糠疹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病程较迁延,治疗上无特效药物.我科于2005年3月至2006年11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商品名:美能,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总经销)治疗玫瑰糠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旭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星形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以老年斑(SP),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突触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1-2].在AD患者脑组织中可观察到某些脑区神经细胞的广泛丢失及动脉粥样硬化(AS)弥漫增生,且大多数AS位于损害的周围.AS作为胶质细胞的主要类别,几乎囊括了胶质细胞的所有功能,AD患者AS的激活及其所分泌细胞因子的改变通常比典型的病理改变早十数年.AS活化后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和毒性代谢产物,在受体、离子通道、抗原传递、基因转录等各级水平全面影响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参与AD的发病过程[3-4].在病理条件下活化的AS对神经细胞既有毒性作用又有保护作用.本文将近年来AS在AD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晶;王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超声造影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肝癌是较常见且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主要依赖各种影像学方法和血清甲胎蛋白的检测,但是由于小肝癌的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即使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仍存在较多困难.近年来,由于新型声学造影剂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使超声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超声造影剂在临床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超声造影剂的微气泡直径小(<10μm),可通过肺循环,性能稳定,半衰期长,对人体无害,具有良好造影作用,提高显像效果且能提高肿瘤检出度[1-3].

    作者:Bassam Al-mamari;李开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