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张文文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 结膜瓣, 移植治疗, 翼状胬肉手术, 现报告如下, 主要方法, 眼表疾病, 视力下降, 身心健康, 复发率, 不适感, 组织, 眼科, 散光, 美容, 患者, 程度
摘要:翼状胬肉是眼科较为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1],翼状胬肉组织向角膜中央生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感及影响美容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但传统的翼状胬肉手术复发率较高,高达30%~69%[3].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我院采用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适合行营养支持的猪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制备

    目的:建立稳定且适合于进行长期的营养支持研究的猪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方法:18头普通江淮猪在无菌条件下行胰管插管,空肠造瘘,膀胱造瘘.术后24 h向胰管内泵入无菌5%牛磺胆酸钠1 mL/kg和7500BAEE/mL胰蛋白酶诱导sAP模型,所有动物均行营养支持,观察自然病程.结果:成功建立猪SAP模型,死亡率仅11%.猪主胰管较长适合于行主胰管插管.诱导胰腺炎后猪外周血淀粉酶明显增高,胰腺病理改变符合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表现.结论:本方法可成功建立猪SAP模型,且适合行进一步的胰腺炎营养支持研究.

    作者:顾超;邹晓平;陈磊;田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栓通治疗糖尿病脑梗死30例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选择发病72 h的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用药14 d,两组治疗前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33.3%,显著进步率40.0%,进步率20.0%,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基本痊愈率13.3%,显著进步率20.0%,进步率36.7%,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起效快,治疗组用药后血液流变学较用药前也有显著改善.结论:血栓通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有效.

    作者:关秀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的诊治体会

    目的:充分认识和重视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9例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中,4例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余13例均行非手术治疗.结果:19例患者中4例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患者因保守治疗病情不缓解,给予手术切除胆囊,其余病例保守治疗病情缓解.本组中先兆流产4例,先兆早产3例,早产2例,无孕产妇及胎儿死亡发生.结论:妊娠期急性胆囊炎,大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缓解.

    作者:刘莉;李予;文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

    我院近2年来开展妇产科手术1156例,其中发生脂肪液化80例,发生率6.92%.本文对80例脂肪液化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全子宫切除术25例,剖宫产术45例,宫颈癌根治术3例,广泛子宫切除术2例,附件手术5例.年龄21~70岁,平均32.5岁.腹壁脂肪厚度:<3 cm 8例,3~6 cm 63例,>6 cm 9例.发现切口渗液时间:均在术后3~10 d开始渗液.其中第5~6天渗液68例,占85%,渗液为黄色液体.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渗液细菌培养无菌生长.

    作者:薛志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1,6-二磷酸果糖和参麦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和参麦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0例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几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参麦注射液0.5~1 mL/(kg·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 d为1疗程,并辅以大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150~250 mg/(kg·d),15 d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分别测血清cTnI及心电图,并对心电图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同时测柯萨奇病毒抗体.结果:治疗后1、2周两组血清cTnI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f=3.636,P<0.01;t=6.67,P<0.001).治疗后1周两组心电图异常情况差异无显著性,但在2周、1个月后ST-T改变、室性早搏恢复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2周:X2=5.705、6.42、;1个月x2:6.411、4.5,均P<0.05).3个月复查时,ST-T改变恢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性(x(2)=5.621,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和参麦注射液联用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性心肌炎惠儿血清cTnI,促进异常心电图的恢复,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波;苏海浩;王晶;陈凤媚;叶志英;喻清和;黄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表阿霉素黏膜下注射加单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化疗方案一般多采用长期多次灌注法,每周1次连续6次.6周后改为每月1次连续6~12个月,化疗成本高,副作用严重,而使患者难以耐受.2002年11月至2006年12月,笔者对57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手术结束时采用表阿霉素单次黏膜下浸润注射和单次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任鸿;金大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22例误诊分析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颅内静脉窦-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22例,来院前全部被误诊.本文就其误诊原因及早期正确诊断问题作一分析.

    作者:陈茂刚;左其龙;黄小鹏;江崇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可乐定对CO2气腹下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可乐定对CO2气腹引起的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及CO2气腹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可乐定组(K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O.5 mg及苯巴比妥钠0.1 g,其中K组在麻醉前60 min另口服可乐定5μg/kg.两组采用相同的瑞芬太尼、畀丙酚靶控输注麻醉.观察两组CVP、SpO2、P(ET)CO2、SBP、DBP、MAP变化,并计算各时点的HR和收缩压乘积(RPP).术毕统计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总用量.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麻醉方法相同:两组患者麻醉前、气腹后1、5、15、30min之CVP、SpO2、P(ET)CO2数值均无明显差异;与麻醉前值比较,两组在气腹后1 min HR、RPP变化及C组在气腹后1 cm之血压和在气腹后5 min之RPP有较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两组比较,在气腹后1、5 min之RPP变化K组明显低于C组(P<0.05);K组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术中应用麻黄碱和阿托品例数K组明显多于C组,但术中需要应用乌拉地尔、苏醒期烦躁不安及术后诉伤口疼痛K组明显少于C组.结论:可乐定对CO2气腹引起的应激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减少瑞芬太尼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石碧明;邱劲军;易亚玲;任永功;刁文波;海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以血栓栓塞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5例

    目的:加强对以肺栓塞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以主动脉主要分支血栓栓塞为特殊表现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本组5例中在初诊时有4例误诊.血栓栓塞部位为左锁骨下动脉和肱动脉各1例.右髂外动脉1例,左股动脉栓塞l例,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内科保守治疗2例,转外科治疗2例,血管内超声消融血栓加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转归为死亡2例,遗留功能障碍2例,痊愈1例.结论:以血栓栓塞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容易误诊,预后恶劣.应注意严格追溯病史和体检,选择多排CT、MRI和造影能尽快确诊,血栓栓塞部位缺血严重应尽量外科或介入治疗.

    作者:周音频;蒋红云;黄岚;宋耀明;韩国华;陈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氟比洛芬酯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1组(术后给予氟比洛芬酯2 mg/kg,n=20)、A2组(术后给予氟比洛芬酯l mg/kg,n=20)、C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n=20).3组均在术后患者意识恢复、VAS评分达7分时给药,记录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和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1、A2组VAS评分在12、15、20、30 min和1、4、8、12、24 h均显著低于C组(P<0.05),A1组VAS评分在9、12、15、20、30min和1、4、8 h均显著低于A2组(P<0.05);术后因镇痛不全需哌替啶A1、A2组显著少于C组(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安全地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静脉镇痛,尤其给予2 mg/kg氟比洛芬酯具有起效时间短、镇痛效果强且完全、持续时间长和副作用未增加的优点.

    作者:金乐潇;马剑锋;李军;甘林光;李兴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急性溃疡穿孔腹腔镜修补19例治疗体会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是常见外科急腹症[1-2],常常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所以多需手术治疗[3].传统手术为开腹手术,本院自2002年采用电视腹腔镜下微创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穿孔19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蔡洎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男性乳腺癌并食管癌1例

    患者男,76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出现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不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体格检查:右乳腺外上象限可及约3cm×3 cm质硬肿块,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无橘皮样改变及乳头内陷或溢液,双侧锁骨上窝、腋下淋巴结未及肿大.追问病史患者诉1年前发现右乳腺肿块,无疼痛.乳头无溢液,未予治疗.行乳腺包块穿刺细胞学检查疑为乳腺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新生物,病理检查示:食管鳞状细胞癌.

    作者:彭肖潇;王丹;付圣灵;邹明晖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维生素C对尿液葡萄糖测定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往已知葡萄糖浓度的尿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对尿液葡萄糖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用桂林华通XT-2000型尿液分析仪测定500例已知葡萄糖浓度的尿液标本,按尿糖检测半定量结果分为2.8mmol/L(I组)130例,5.5 mmol/L(Ⅱ组)102例,14 mmol/L(Ⅲ组)165例和28 mmol/L(Ⅳ组)103例,在加入不同浓度维生素C后,用干化学试纸条分别进行检测,并观察尿液葡萄糖测定结果为阴性时维生素C的剂量.结果:当I、Ⅱ、Ⅲ、Ⅳ组尿液标本中分别加入5、7.5、15和40 mg的维生素C时尿液葡萄糖浓度测定的结果变为阴性.结论:随着维生素C浓度逐渐增加,尿糖测定结果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维生素C起着负干扰作用.

    作者:李结秋;黄乐升;廖军;汤勇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种性传播疾病并发78例临床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内与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城乡人口大量流动,近些年性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发病种类也在增加,而且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由于交叉感染、反复感染致使多种性病并发,这给医生诊断、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笔者共诊治78例同时患有多种性病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美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68例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下行双侧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胸腔镜下行双侧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病例.68例患者术后采取门诊或电话随访,失访8例,60例随访18~48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手及腋窝多汗症状均消失,无一例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代偿性出汗27例(39.7%),气胸4例,双手干燥1例.结论:胸腔镜下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有效、安全、可靠,但是术前应对所有患者强调常见并发症特别是代偿性出汗发生的可能.

    作者:刘瑜;何志锋;林超西;蒋成榜;郑亮承;张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后段复杂异物的疗效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复杂眼内异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21眼)眼内复杂异物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异物摘出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异物摘出率95.2%,随访3个月,视力稳定或提高者17眼(80.9%),视力不变者3眼(14.3%),下降者1只眼(4.8%).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有利于摘出异物,并可治疗异物存留的并发症,提高术后视力.

    作者:吕秀;徐尧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电视纤维喉镜下取喉咽部异物的临床应用

    咽异物是耳鼻咽喉科门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口咽部异物大多数较容易发现并易取出.但喉咽部异物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咽反射敏感,配合极差,异物较小或位置隐蔽等,常规方法较难取出异物,达不到治疗目的.近2年来我们成功地在电视纤维喉镜下取出上述情况下的喉咽部异物68例,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永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社区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住院患儿5年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性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给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近5年来住院患儿病历资料.轮状病毒及其亚型采用ELISA检测.结果: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脱水、呕吐与发热,少数患儿可有惊厥和黏液血便.社区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轮状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主要是2岁以内小儿.新生儿以医院获得性为主,而13-24个月小儿以社区获得性为主.G1、G2亚型是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两个主要亚型,其临床特征也相似.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主要亚型是G1、C2型;感染的高发年龄是2岁以下小儿;临床特征是腹泻、呕吐、脱水及发热,少数有惊厥及黏液血便.新生儿应注意医院获得性轮状病毒感染.

    作者:卢宏柱;刘丹;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手术配合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66例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及术后效果.结果:6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全组无一例因术前准备或术中配合不当而影响手术或出现并发症,术后5~7 d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充分的用物准备,设备仪器完好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颜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及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既往治疗SCI的方法有手术吻合、手术减压、神经移植、大网膜移植、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针灸治疗以及应用酶制剂来抑制和消除结缔组织瘢痕等多种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SCI的病理改变,但仍然无法避免患者截瘫的结局.其中重要的原因为神经元坏死后形成的胶质瘢痕和空洞阻碍了神经轴突的生长,这些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是治疗SCI大的障碍[1].近年来,神经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使通过细胞移植增加脊髓神经数量、减少胶质瘢痕和空洞的形成成为可能,因此干细胞移植成为一种有效治疗SCI的新方法.本文就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r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治疗方法、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黎明;庄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