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孢哌酮局部冲洗化脓性伤口的临床效果

林梵

关键词:头孢哌酮, 局部, 冲洗, 化脓性伤口, 外伤患者, 外科门诊, 现报告如下, 伤口污染, 清创缝合, 感染, 常规换药, Ⅰ期愈合, 类伤口, 抗生素, 方法, 处理
摘要:笔者从事外科门诊的日常工作中收治了大量的外伤患者,清创缝合是外科门诊的常见项目.外伤患者往往因伤口污染严重,缝合后伤口易发生感染.对于感染的伤口,如何保证伤口Ⅰ期愈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06-2007年,笔者对此类伤口采用抗生素局部冲洗的方法进行处理,并与常规换药作对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长托宁在口腔科术后留管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长托宁对口腔科术后留管患者的影响.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择期手术患者30例,均采用经鼻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法,术后带管入SICU.将患者分为A组(n=15)和B组(n=15)两组.A组静脉推注长托宁O.01 mg/kg,B组未给予任何药物.观察并记录用药后30 min、2 h、6 h、10 h的生命体征和30 min、6 h以及6~10 h的呼吸道及口腔腺体分泌物.结果:A组患者用药后30 min的分泌物明显少于B组(P

    作者:施巍;胡蓉;朱也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联合应用托吡酯与丙戊酸钠对癫痫幼鼠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托吡酯(TPM)与丙戊酸钠(VPA)对癫痫幼鼠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阳性对照组、TPM单药组、VPA单药组、合药组为慢性癫痫组,TPM单药组、VPA单药组、合药组于戊四氮腹腔注射后分别给予TPM 40 mg/kg、VPA 200 mg/kg、TPM 40 mg/kg+VPA 200 mg/kg: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连续用药2个月.常规固定、包埋,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l区神经元线粒体的结构.结果:与阳性对照组比较,TPM、VPA单药组线粒体的结构基本完整,但间隙肿胀(尤其是嵴部分),合药组海马线粒体的线粒体肿胀较明显,嵴出现断裂和脱落,部分线粒体空泡化.结论:TPM、VPA对癫痫发作所致的线粒体损伤有保护作用,而TPM与VPA联合用药可削弱这种保护作用.

    作者:蔡淑英;任榕娜;王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七氟醚MACBAR的影响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4 ng/mL)血浆靶控输注对七氟醚手术切皮抑制患者对手术刺激引起肾上腺素能反应的低肺泡浓度(MACRAR)的影响.方法:40例ASA I级,择期妇科手术患者分为瑞芬太尼靶浓度4ng/mL+七氟醚吸入组(RS组,n=20),七氟醚吸入对照组(S组,n=20).瑞芬太尼靶浓度和七氟醚呼出浓度稳定于预先设定值20 min后切皮.MACBAR测定方法采用医学序贯试验中的上一下法.结果:RS组手术切皮时七氟醚MACBAR为2.56%,95%可信区间为2.41%~2.72%;S组手术切皮时七氟醚MACBAR为4.95%,95%可信区间为4.66%~5.27%.结论:瑞芬太尼(4 ng/mL)血浆靶控输注可将手术切皮时七氟醚的MACBAR降低约50%.

    作者:赵高峰;秦凯;李向宇;招伟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手术病理确诊的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得图像分别用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63例动脉期发现肿瘤供血动脉属于规则性供血46例(73.O%),变异性供血12例(19.0%),寄生性供血1例(1.6%),余4例无法判断.63例中22例供血动脉明显增粗,19例明显移位.发现肿瘤血管39例,肿瘤染色48例,动一静脉瘘12例.门静脉期发现门静脉癌栓13例.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对肿瘤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多角度地观察肿瘤与靶血管系统的立体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

    作者:朱晓军;全显跃;郭成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具有广泛的适应证.椎弓根螺钉同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稳固融合节段的金标准,具有良好的融合率,但是随着其技术的普及开展,与此相关因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关节囊及关节面的破坏、内置物本身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干扰所致的腰痛和相邻节段退变等并发症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对于椎弓根固定系统而言,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TLSF)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并发症少、费用低廉、术后康复快等众多优势而被认为在腰椎融合术中除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外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1-2].

    作者:王善琛;王建华;夏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用于老年人腰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腰麻用于老年人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下肢及会阴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ASA Ⅰ-Ⅱ级,分为两组,每组20例,0.75%布比卡因1.6 mL组(A组),O.75%布比卡因+0.8 mL芬太尼20μg组(B组),记录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生命体征及给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感觉阻滞高平面、达感觉阻滞高平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轻、恢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见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用于老年人腰麻安全有效.

    作者:吴蔚华;吴国保;林国雄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及其耐药性.万法:收集80株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通过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ESBLs的产生情况.运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80株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单产ESBLs 25株,单产AmpC酶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4株,检出率分别为31.3%、10.0%和5.0%.单产AmpC酶、ESBLs及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菌株(除哌拉西林/他巴唑).结论:产AmDc酶及ESBLs酶的细菌的耐药性不完全相同,产酶类型不同需选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作者:徐加勤;朱红国;曹娟;张雪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隐睾123例的诊断与治疗

    隐睾是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在农村中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及手术的治疗时机,造成患者生殖功能损害.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隐睾患者123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建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伴3种病毒感染1例

    患者男,59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7 d,于2007年9月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有淤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肋缘下未及;血常规:WBC 0.7 ×109/L,中性粒细胞0.37,淋巴细胞O.62,单核细胞0.01,血红蛋白60g/L,血小板3×109/L,网织红细胞0.001.

    作者:李进红;刘晓丹;王桂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本院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行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27例,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洁洁;李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及生存质量研究

    目的:观察多焦点人工晶体(单焦组)植入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60例,分为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和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组)两组各30例,观察手术后1天、1周、1个月及半年患者的远近视力,并对术后半年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术后第1天单焦组与多焦组的远、近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及半年后单焦组与多焦组的远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力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对单焦组与多焦组的视功能14项指数量表及生存质量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获得较好的近视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钟雯;邱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术中肠道灌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术中肠道灌洗配合一期切除吻合应用于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的可行性.方法:对38例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者行术中肠道灌洗.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1例因高龄、术前存在糖尿病、肺心病等基础疾病而死亡:1例因术后吻合口水肿狭窄而行造瘘术;2例术后出现轻度切口感染;余34例患者均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结论:术前合理评估患者病情,术中充分肠道灌洗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利于一期吻合的实施并可显著避免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谢舜峰;王梅子;许建衡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29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上并非少见.手术治疗时往往单纯实施椎间盘髓核摘除,而忽视侧隐窝的探查和彻底减压,致使部分患者术后效果不佳.我院自1997-2006年共收治此类患者2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54例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4例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患者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术前准备,保持胃肠减压固定通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应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54例肠粘连松解术的术后随访有1例半年后出现腹胀、腹痛,经保守治疗后恢复.其余53例均无发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再粘连机会少的优点,医生娴熟的操作技巧以及术前术后正确得当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马玉华;邓丽红;高丽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志敏;童耀英;俞向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肠辐射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肠道辐射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C57BL/6雄性小鼠的骨髓MSCs,通过诱导其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方法进行鉴定.将受鼠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照射对照组(组Ⅰ)、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组Ⅱ)和骨髓MSCs+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组Ⅲ).给予600Co γ射线全身致死量照射后,组Ⅰ不做处理,组Ⅱ2 h内尾静脉移植C57BL/6雄性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Ⅲ移植骨髓MSCs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各组小鼠4周的生存率、病理切片等指标,并用PCR检测雌性受鼠体内Y染色体的Sry基因,确定供体干细胞的植入情况.结果:组Ⅲ的生存率较其他两组显著升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肠道损伤有明显修复,PCR检测显示修复的细胞来源为供鼠细胞.结论:骨髓MSCs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有促进肠道辐射损伤修复的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纯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为骨髓MSCs用于修复肠道辐射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李宁;李艳菊;丁振华;郭坤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头孢哌酮局部冲洗化脓性伤口的临床效果

    笔者从事外科门诊的日常工作中收治了大量的外伤患者,清创缝合是外科门诊的常见项目.外伤患者往往因伤口污染严重,缝合后伤口易发生感染.对于感染的伤口,如何保证伤口Ⅰ期愈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06-2007年,笔者对此类伤口采用抗生素局部冲洗的方法进行处理,并与常规换药作对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听觉诱发电位与血糖变化观察

    目的:以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血糖、血流动力学为观测指标,评估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三者的变化规律,探讨三者变化关系.方法:选择3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年龄40~65岁,Mallampati Ⅰ-Ⅱ,ASAⅠ~Ⅲ).依次给予咪唑安定O.1 mg/kg、异丙酚1.5 mg/kg、维库溴胺0.1 mg/kg、芬太尼2 μg/kg,推药速度均为1mIJ/s,诱导完毕后以4 mg/(kg·h)泵注异丙酚.注射芬太尼3 min后气管插管,间歇正压通气,呼吸频率12~14次/min,潮气量8~10 m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 mmHg.在麻醉诱导前,诱导完毕,插管前,插管后1、3、5、10、15 min时点监测AAI、血糖(GLu)、心率(HR)以及血压[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部分指标在诱导插管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AAI在诱导前后变化明显;GLu与sBP、DBP、MAP在诱导插管前后变化一致;AAI、HR在插管后3~15 min后的变化趋势与SBP、DBP、MAP有所不同.结论:AI在麻醉诱导期变化程度比GLU、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明显;GLU在麻醉诱导插管期与血压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同步反映插管刺激;AAI在本研究条件下不能与血流动力学、血糖同步反映插管刺激.

    作者:冯昌盛;杨小霖;余庆波;左友波;陈恪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30例

    目的:探讨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行全尿道切除术或行局部加热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经全尿道切除术均一期愈合.除1例失访、1例因他病死亡外,其余22例随访3~26个月均无瘤生存.6例患者行局部加热化疗后,随访2~3年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癌术后尿道癌重在预防;全尿道切除术是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而局部加热化疗,简便易行.尤其适于手术切除困难者.

    作者:庞建;吴建军;虎华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失眠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夜间容易觉醒,醒后再入睡困难和早醒,失眠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睡眠质量,也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行MHD伴失眠的27例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失眠的相关因素并提供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贺菊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