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

朱晓军;全显跃;郭成伟

关键词:癌, 肝细胞,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手术病理确诊的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得图像分别用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63例动脉期发现肿瘤供血动脉属于规则性供血46例(73.O%),变异性供血12例(19.0%),寄生性供血1例(1.6%),余4例无法判断.63例中22例供血动脉明显增粗,19例明显移位.发现肿瘤血管39例,肿瘤染色48例,动一静脉瘘12例.门静脉期发现门静脉癌栓13例.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对肿瘤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多角度地观察肿瘤与靶血管系统的立体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6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schatzker 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手术复位与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4年,全部达到骨性愈合:采用Lvsholm 评分,优良率88%.结论:CT扫描有助于全面评价胫骨平台骨折.适当的手术时机和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的良好复位以及内固定物的正确应用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吴向阳;侯筱魁;张喆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家兔房室交界区的形态学观察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家兔心房室结周围的纤维联系,探讨结间传导及折返机制.方法:选20只家兔心脏做房室交界区水平面及矢状面连续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结果:房间隔主要观察到3种形态的细胞,P细胞、T细胞和普通心房肌细胞.房室结由致密结和后延伸两部分组成.致密结分浅、深两层.房室结周围有3条纤维与之相连.后方为两束过渡纤维,分别源于冠状窦口及其下方,上方通过普通房肌与下房间隔相连.各肌纤维之间形成回路.结论:结间传导存在着形态学证据,肌纤维形成的回路很可能成为兴奋发生转折的部位.

    作者:王涓;卜雪姣;吴扬慧;夏志琦;陈裕芳;王小庆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于6kg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分析我院59例体质量小于6 kg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低体质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把握好手术时机;术前降低肺动脉压力,增加心肌能量储备功能;术中注意保护肺脏和心肌,体外循环后采用改良超滤法;术后予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1、一氧化氮吸入,予Siemens300A呼吸机、Babylog8000呼吸机、Maquet Servo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57例患儿痊愈出院,在住院期期间平均肺动脉压有不同程度下降,2例出现并发症,为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低心排出量、心律失常.死亡2例,例患儿为术后出现肺水肿、肺出血,死于呼吸衰竭、循环衰竭:l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低体质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贺晓日;谢宗德;陈平洋;王涛;胡劲涛;巫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与保护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功能的损伤与保护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从基础到临床均受到广泛重视.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细胞间的机械屏障.而且是人体大、重要的一种内分泌器官.由于他所具有的机械屏障作用,使它很容易受到体内外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损伤;受损后的VEC功能尤其是内分泌功能必然失调,使其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或是与这些活性物质有关的其他物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本文就VEC功能的损伤因素与保护措施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王鹤;马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与风险研究

    目的:研究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分术前、术后即刻、1年组对比研究临床疗效和冠脉造影资料差异.对PCI全组与溶栓组、不同PCI类型的再通率、血流达标率、并发症、疗效积分、事件积分和安全/风险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CI术前、术后即刻心绞痛分级、心功能分级、心血管事件及6 min步行、直径狭窄百分比(PDS)、小管腔直径(MLD)、TIMI血流IlI级率有极显著的改善(均P<0.01),PCI 1年组比术后即刻组PDS显著增高、MLD显著缩小,但临床及血流指标无显著变化;易化PCI比直接PCI和择期PCI并发症及安全/风险比有显著改善:择期PCI比前两PCI组安全/风险比显著降低;药物支架组比裸支架组再狭窄率、晚期腔径丢失显著降低.结论:冠心病患者PCI再灌注治疗可获较高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但有隐匿性靶管腔丢失;不同PCI方案和支架类型可对支架再狭窄和安全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作者:赵文强;王俊;谢红珍;吴艳君;潘啸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颈交感神经干离断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采用颈交感干离断(TCST)模拟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血管内线栓法行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观察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容积、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SOD活力增加,而MDA含量和NO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和NO水平有关.

    作者:熊良志;史永霞;王清秀;肖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葡萄糖转运蛋白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l)和缺氧诱导因子lα(HIF-lα)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5例肝细胞癌、11例肝正常组织中GIutl和HIF-1α的表达.结果:Glutl和HIF-1α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在肝癌组织中G1utl和HIF-1α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肝癌组织中Glutl表达越强,HIF-1α表达也越强,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3,P

    作者:梁辉;窦科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TaqMan实时定量RT-PCR与常规RT-PCR检测登革病毒的比较

    目的:比较TaqMan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法与常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时效性.方法:建立TaqMan实时定量RT-PCR方法和常规RT-PCR方法.分别对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及西尼罗病毒进行检测,并比较两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时效性.结果:两种方法都能检测出登革病毒,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检测呈阴性;常规RT-PCR的敏感性为0.1TCID50/mL.TaqMan实时定量RT-PCR的敏感性提高了100倍,达到了0.001TCID50/mL,且至少节约了2 h.结论:与常规RT-PCR比较,TaqMan实时定量RT-PCR更适用于登革病毒的实验室快速诊断.

    作者:廖玉学;陈亿雄;周杰;柯雪梅;陈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联合应用托吡酯与丙戊酸钠对癫痫幼鼠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托吡酯(TPM)与丙戊酸钠(VPA)对癫痫幼鼠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阳性对照组、TPM单药组、VPA单药组、合药组为慢性癫痫组,TPM单药组、VPA单药组、合药组于戊四氮腹腔注射后分别给予TPM 40 mg/kg、VPA 200 mg/kg、TPM 40 mg/kg+VPA 200 mg/kg: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连续用药2个月.常规固定、包埋,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l区神经元线粒体的结构.结果:与阳性对照组比较,TPM、VPA单药组线粒体的结构基本完整,但间隙肿胀(尤其是嵴部分),合药组海马线粒体的线粒体肿胀较明显,嵴出现断裂和脱落,部分线粒体空泡化.结论:TPM、VPA对癫痫发作所致的线粒体损伤有保护作用,而TPM与VPA联合用药可削弱这种保护作用.

    作者:蔡淑英;任榕娜;王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不同孕周药物流产加清宫后血β-HCG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孕7~25周正常妊娠孕妇药物流产加清宫前后血β-HCG的变化规律.方法:将住院要求终止妊娠的160名孕妇按孕周分为A组(孕周≤8周,48例)、B组(12周≥孕周8周,62例)和C组(25周≥孕周≥12周,50例),用同样方法行药物流产加清宫,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第1、2天及流产后第1、7、14、21天测定血β-HCG值.结果:服药前A、B、C 3组血β-HCG平均值分别为(95 930±22 310)mIU/mL、(143 640±35 730)mlU/mL和(47 610±31 760)mIU/mL.服药后第2天A、B、C 3组血β-HCG分别平均下降6.94%、2.90%、14.25%.流产后第1天3组则分别下降75.38%、68.20%、83.90%.流产后第7天A、B、C 3组分别下降99.27%、98.96%、99.46%.流产后第21天3组血β-HCG值均<10 mIU/mL.结论:不同孕周其基础β-HCG水平不同.其中孕8~12周时较高.服药后各组β-HCG下降均不明显,流产后第1天下降幅度大,且基础β-HCG值低者下降幅度大.流产后第7天血β-HCG均缓慢下降,至第21天时β-HCG均降至正常.

    作者:方蔚然;童英;赵磐琳;侯朝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工神经网络在脑卒中早期快速分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出血与缺血两类不同性质的脑卒中(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CVD)做出快速的早期分类诊断,以达到提高早期诊断率,从而减少脑卒中的病残率.方法:编制调查表,通过调查员的快速调查获得患者基本信息及血常规信息.结合评分法的指标及瞳孔改变和神经系统体征(巴彬斯基征),把这些信息经过数据处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两个结局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把样本随机分成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测试样本,利用软件statistics neural network(ST NN)建立误差反向传播网络预测模型,然后训练网络,进行结果预测.同时对样本进行Siriraj评分,其结果与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ifiraj评分法对脑出血诊断的准确率为91.6%;神经网络为97.6%,X2=10.7,P=0.001.Siftraj评分法对脑出血诊断的误诊率为4.7%;神经网络为2.4%,x2=2.4,P=0.12.Sifiraj评分法对脑出血诊断的漏诊率为3.7%.Siriraj评分法对脑梗死诊断的准确率为92.3%;神经网络为97.7%,X2=14.8,P=0.000 1.Sifiraj评分法对脑梗死诊断的误诊率为3.5%;神经网络为2.3%.X2=1.3,P=0.25.Siriraj评分法对脑梗死诊断的漏诊率为4.2%.结论: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指导院前急救分类以及临床医生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有效及时的救治措施,障低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雅洁;吴伟;周宝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快速尿素酶和组织病理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比较

    自从1983年Marshall和Warren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riori)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量资料认为,H.pylori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与慢性胃炎和胃癌,乃至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发展了很多检测H.pylori的方法,如组织病理学检查、尿素酶试验、13C及14C尿素酶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查、细菌培养及基因探针技术等.本文就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的一致性作分析.

    作者:王桂月;胡家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长托宁在口腔科术后留管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长托宁对口腔科术后留管患者的影响.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择期手术患者30例,均采用经鼻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法,术后带管入SICU.将患者分为A组(n=15)和B组(n=15)两组.A组静脉推注长托宁O.01 mg/kg,B组未给予任何药物.观察并记录用药后30 min、2 h、6 h、10 h的生命体征和30 min、6 h以及6~10 h的呼吸道及口腔腺体分泌物.结果:A组患者用药后30 min的分泌物明显少于B组(P

    作者:施巍;胡蓉;朱也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四联药物治疗重症脓疱型银屑病18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一种使用抗生素、丙种球蛋白(丙球)、复方甘草酸胺和银屑灵治疗重症脓疱型银屑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使用该种方案冲击治疗的18例重度银屑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和临床护理,增强其治疗依从性,并观察其疗效和护理的作用.结果:本组18例患者,治疗第1周总有效率为55.56%、第2周总有效率为72.22%、第3周总有效率为83.33%、第4周总有效率为88.89%.结论:4种药物联合方案和适宜的护理方式为重症脓疱型银悄病提供了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慧;张娟;刘向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线状银屑病1例

    患者男,23岁,左下肢鳞屑样线状斑块伴瘙痒3个月余,于2005年5月1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后侧出现数个红色丘疹,米粒大小,表面粗糙,上覆有少量鳞屑,轻度瘙痒,而后丘疹逐渐增多,融合,增厚,出现斑块样损害,由下至上蔓延至臀部,呈线状分布,无治疗史.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及长期服药史,家族中也无类似疾病者.

    作者:郑力强;韩向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距骨骨折脱位36例治疗体会

    距骨骨折脱位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常见于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其并发无菌性坏死率较高.我院1996年2月至2005年10月共诊治36例,36例均获6个月~7年随访,分析如下.

    作者:蔡永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caminoma,PHC)是世界常见且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世界第5位,死亡率位居第3位[1].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之一,其发生率约为30.3/10万.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PHC,占全世界PHC死亡人数的50%以上,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

    作者:叶家才;崔书中;巴明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全麻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100例

    传统腺样体切除术多年来一直在盲视下进行,各种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随着鼻内镜的广泛应用,鼻咽部的视野大为开阔,并为腺样体手术提供了照明基础.自2002-2006年,我科对100例腺样体肥大的患者采用全麻鼻内镜电视监视下行腺样体切除术,获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青录;秦瑶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联合中草药在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32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采用伊曲康唑+中草药联合治疗,对照组112例,单用伊曲康唑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5 d和45 d判断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治疗组复发率为10.00%,对照组复发率为21.43%,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曲康唑联合中草药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爱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内镜热极对胃肠道息肉的治疗价值

    目的:了解内镜下热极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热极治疗30例39枚息肉,并观察其治疗效果.其中2例为热极与高频电联合治疗.结果:经热极治疗后,息肉均从局部消失.对无蒂、直径在1.5cm以下的息肉疗效尤为理想.1例带蒂大息肉经过2次治疗.其余均1次治疗成功.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热极治疗胃肠息肉安全可靠,疗效满意.对带蒂息肉及大息肉,与高频电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晓玲;何剑琴;李俊达;夏韶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