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为;赵子文;赵祝香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链脲佐菌素(str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予缬沙坦20 mg/(kg·d)灌胃(ARB组),用药10周,设正常对照组(CON组)和糖尿病未治疗组(DM组),该两组按等量饮用水灌胃.实验结束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血清SOD水平和MDA含量.结果:大鼠成功诱发糖尿病.与DM组比较,ARB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分泌增加(P<0.05),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空腹血糖水平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SO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缬沙坦能改善糖代谢,该有益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机体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黄淑妍;刘雪芳;陈澍;张一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涎腺恶性混合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l例涎腺恶性混合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具有软骨黏液样基质的混合瘤成分和腺样囊性癌成分共存,肿瘤细胞上皮膜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型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涎腺恶性混合瘤较少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涎腺肿物增大及固定应怀疑为恶性肿瘤,涎腺恶性混合瘤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
作者:罗卫民;陈玉英;谭丽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三项结果,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尿IgG、ALB、β2-MG水平,并同时检测尿常规及血清肌酐水平.结果:在尿蛋白正常组中,尿IgG和β2-MG的阳性率分别为2.8%和28.2%;在尿白蛋白升高组中,上述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2.1%和71.2%;同时,血清肌酐值在两组中不同,尿白蛋白升高组高于尿蛋白正常组;此外,在尿白蛋白升高组中,随着尿中IgG的出现,血清肌酐值相应地升高.结论:尿蛋白三项能弥补单纯尿蛋白定量检测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糖尿病肾病的本来面貌,当尿中ALB处于正常范围时,β2-MG检测能反映肾小管损伤情况;当尿中ALB升高时,IgG检测能反映肾小球损伤的程度,并对肾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唐晓虹;尹良红;聂立红;蔡启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5脱氧前列腺素J2(15 d-PGJ2)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cy和15 d-PGJ2对大鼠VSMCs进行刺激,以3H-TdR掺入方法观察15 d-PGJ2对Hcy诱导大鼠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ERK1/2蛋白表达和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15 d-PGJ2可明显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但对Hcy诱导的ERK1/2磷酸化无明显作用.结论:15 d-PGJ2可能通过MAPK/ERK1/2信号途径的下游步骤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
作者:王天成;刘向炜;寇丽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化制造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产品的优化设计、智能设计、逆向工程、虚拟制造等以CAD为基础的设计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到应用研究都异常活跃.传统的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颌面部整形及美容、义齿设计与制作主要依据医生的经验和手工操作,如何利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中的成熟方法如CAD/CAM技术,对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颌面部整形及美容、口腔义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技术等问题,近来成为了口腔医学中新课题.
作者:谭翎;车英林;黄树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广东省不同地区的急性胰腺炎(AP)病因和发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5年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2 386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P占住院总数构成比、性别、分型、病因、预后、住院费用等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沿海地区AP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的0.33%,山区地区占0.18%(P<0.05);在2 386例AP患者中,病因构成比为胆石症49.0%,酗酒10.1%,高脂血症5.2%.沿海地区胆石症比例明显高于山区地区(P<0.05),山区地区高脂血症、酒精相关AP比例高于沿海地区(P<0.05);两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比例及病死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沿海地区AP的发病率较高,病因以胆囊炎胆石症为主,山区高脂血症、酒精占病因比重高,但两组预后无显著差异.
作者:黄耀星;贾林;杨琪玫;杨壁辉;王胜炳;王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2例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人均按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营养支持及必要时予糖皮质激素和呼吸兴奋剂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红细胞比容、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明显好转,治疗组症状改善的时间为(5±2)d,住院时间为(10±2)d,对照组症状改善的时间为(8±4)d,住院时间为(15±6)d.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使患者红细胞比容降低,降低血液黏稠度,PaO2明显提高,PaCO2明显降低,症状改善的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刘丽娟;吴耀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及中青年肺结核各自的临床特点,针对老年肺结核的特殊性,提出相应的诊断策略.方法:选择89例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及同期住院60岁以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124例,从肺结核临床表现、痰菌检查、胸部X线特点、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结核菌检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X线胸片特征及病灶类型不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肺结核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发症多、易误诊、痰涂片找结核杆菌阳性率高,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故临床医师应掌握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马为;赵子文;赵祝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儿男,5个月.因阵发哭闹伴呕吐16 h,血便1次来诊.就诊前16 h患儿无诱因阵发哭闹,期间呕吐胃内容物两次,非喷射性;来诊时解黏液血便1次,量少.患儿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神倦乏力,心肺无异常,腹胀、软,肝脾不大,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亢进.予补液扩容后行空气灌肠.立位腹平片见中腹部软组织肿块影,中腹部、右中、右下腹见充气扩张肠管,结肠未见空气.空气灌肠显示降结肠软组织肿块影向近端推移至左上腹约相当于横结肠位置停止,逐渐加压未能复位.套鞘较松弛,套头呈分叶状.空气灌肠过程中突发心跳骤停,即行心肺复苏,约半小时后出现自主室性心律.患儿呈深昏迷,无自主呼吸,血压测不出,唇周肢端紫绀,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腹胀,呈板状腹,肠鸣音消失.
作者:梁穗新;郭予雄;钟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m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睡眠呼吸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患病率为4%.OSAHS的主要改变之一是由于缺氧引起的睡眠结构紊乱.本文总结了我院近来3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结构变化,对其睡眠结构及其与年龄、体重指数(BMI)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作者:陶维华;魏永莉;王凌伟;韩雪梅;邱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管理.方法:从护理的角度探讨呼吸机应用、气道管理、呼吸监测、镇静剂应用等在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32例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有30例经机械通气治疗5~16 d后一次性成功脱机,痊愈出院;2例分别因重度颅脑损伤及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护理中加强呼吸管理是利用机械通气内固定成功救治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关键.
作者:张兰珍;程碧环;李珠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有效的内科治疗途径.方法:对643例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375例已形成包裹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采取合理抗结核、积极抽胸水、必要时胸内注药、使用激素等措施.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围门诊期的前15 d是包裹形成的关键时期(P<0.005),其中351例(93.6%)包裹性胸膜炎患者达到临床痊愈.结论:除了采取综合治疗外,治疗时间宜足够长,建议以12个月为宜,必要时可延长时间至胸水消失.
作者:曹青山;王改;王金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后大脑中水通道蛋白4(AQP4)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5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7组,包括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6组(缺氧缺血组),分别在缺氧缺血性脑病0、2、4、6、8、12 h断头取脑,做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分析,脑组织匀浆用放免法测定细胞因子TNF-α.结果:AQP4主要表达在脉络丛、室管膜上皮、海马及水肿区,随着时间的延长,AQP4表达呈增高趋势.对应的病理改变为细胞内水肿、炎症反应.脑组织内细胞因子TNF-α在缺氧缺血性脑病2 h与对照组相比即明显增加(P<0.05).结论:AQP4和TNF-α与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的脑水肿关系密切,且二者之间可能有某种关系,抑制AQP4和TNF-α可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张费通;崔其亮;刘海燕;黎刚;谭岱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喋呤加AP方案治疗骨肉瘤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心理护理、保护性隔离、基础护理、血小板减少护理、饮食等护理措施及按医嘱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抗生素、输注成份血等,治疗大剂量甲氨蝶呤+AP方案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结果:32例通过加强护理无一例患者因为骨髓抑制出现感染性发热和出血.结论:通过本护理措施及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抗生素、输注成份血等综合处理,可以大大减少Ⅳ度骨髓抑制的并发症.
作者:史阳湘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早期发现、确诊并正确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糖尿病的诊断、分型、病情的进展、并发症的判断及预后都与实验室检查密切相关.检测项目的科学选择及检测结果的正确评价都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临床工作中的常用糖尿病的检测指标作一介绍.
作者:吴永华;张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作为变态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一般认为其功能与其所产生和释放的化学性递质、颗粒相关蛋白和某些细胞因子有关.然而,自从发现成熟EOS具有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MHC)所编码的HLA-DR蛋白的能力以来,EOS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就近年EOS作为AP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张宏美;张宁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galectin-3(Gal-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214例甲状腺手术标本中Gal-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Gal-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92.6%,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28.1%)、腺瘤(41.8%)及甲状腺炎(12.9%).结论:Gal-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特异指标.
作者:吴文君;许岚;刘晓;朱圣炜;刘国萍;孙荣超;杨树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cute mutifocal cerebral hemorrhage,AMCH)病例的系统分析,探讨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7例AMCH患者的病因、CT影像、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本病的病因组成、病灶分布特点.结果:1例患者为弥漫性全脑多发脑出血病灶,余26例出血灶57个.出血病灶为基底节区29个,丘脑10个,其他分布于脑叶、小脑、外囊、脑干.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性AMCH多,其他病因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抗凝治疗、血液病.意识障碍21例,双侧肢体瘫痪22例.结论:AMCH的发病机制多样,高血压动脉硬化可能是本病常见的病因.常见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区,其次是丘脑.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及双侧肢体症状为明显.
作者:曲辉;赵性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混合型肝癌平扫和动态增强CT特征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诊断为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和动态增强图像,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肿瘤易患因素、血清甲胎蛋白和肿瘤形态、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为男性(80%);患者年龄范围在38~78岁之间(平均为59岁);15例患者伴有上腹部症状(75%)、12例患者合并有肝硬化(60%).CT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肿块(90%),并有肝内胆管扩张(25%)、淋巴结增大(35%)、卫星灶(45%)等恶性肿瘤的特征.典型的动态增强表现为部分瘤体在动脉期不均匀性增强(89%),在静脉和延迟期可见到肿瘤持续强化部分(60%、67%).结论:混合型肝癌临床特点无特异性,在增强CT上,如果出现混合性强化特点,应考虑混合型肝癌的可能.
作者:吕国士;许乙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部分(PACI)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PACI型脑梗死患者51例分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降颅压、扩管、溶栓、抗凝、控压、降血脂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2~1.8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3次,连续应用14 d.在入院时、90 d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应用SPSS 11.5软件对以上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纳洛酮对同一脑梗死亚型的预后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及吸烟史等差异均无显著性,但第90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洛酮能减少PACI型脑梗死致残率,减轻其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并且安全性高,未发现副作用.
作者:黄艺洪;由行;廖全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