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阳湘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作为变态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一般认为其功能与其所产生和释放的化学性递质、颗粒相关蛋白和某些细胞因子有关.然而,自从发现成熟EOS具有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MHC)所编码的HLA-DR蛋白的能力以来,EOS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就近年EOS作为AP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张宏美;张宁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调查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并与健康人作对照,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患者一般情况、多种生化检查结果及糖尿病相关问题.结果: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康人,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有的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降低,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
作者:潘明政;李玲;庄晓明;范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心脏标测中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异同.方法:12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和冠状静脉窦(CS)单极、双极心内电图(分别为CS1、CS2和CS12、CS223),比较振幅、时限和局部激动时间的异同.结果: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的心房A波振幅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单极电图的心室(V)波振幅高于双极电图的V波振幅(P<0.05).单极电图的A波和V波的时限均明显大于双极电图的A波时限(P<0.05).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中局部激动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脏标测中双极和单极电图的振幅和时限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关于局部激动和远场电位的互相补充的信息.
作者:周益锋;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张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掌握小儿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状况.方法:对住院化疗的99例肿瘤患儿的449例次疗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感染发生率为42.42%,疗程的感染率为11.80%;73.81%的感染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有感染者人均住院日比无感染者长11 d.结论:对粒细胞减少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及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易文华;钱蔚珍;张柔玲;林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舌下含服卡托普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1例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在测量血压达到诊断标准时立即给予卡托普利25 mg舌下含服.每15 min记录血压及心率1次,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5 min后,大部分患者血压已经有效降低,有效率达56%;经过60 min观察,血压平稳下降,总有效率达93%;治疗后心率略有下降,率压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舌下含服卡托普利可以作为在急诊环境下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的首选方法.
作者:潘信义;陈锐;禤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脉造影病变特征,为制定干预策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78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33例)与非ST段抬高组(45例),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其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等.结果: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弥漫性长病变等的发生率,非ST段抬高组高于ST段抬高组;血栓形成及完全闭塞病变则相反;偏心性病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复杂,多是病变慢性进展的结果;而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本身并不一定很复杂,但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作者:彭万军;林斌;林文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5脱氧前列腺素J2(15 d-PGJ2)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cy和15 d-PGJ2对大鼠VSMCs进行刺激,以3H-TdR掺入方法观察15 d-PGJ2对Hcy诱导大鼠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ERK1/2蛋白表达和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15 d-PGJ2可明显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但对Hcy诱导的ERK1/2磷酸化无明显作用.结论:15 d-PGJ2可能通过MAPK/ERK1/2信号途径的下游步骤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
作者:王天成;刘向炜;寇丽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囊性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先天性疾病.胚胎时期颈囊发育成淋巴系统的过程中,部分淋巴组织发生迷走,并形成囊性水瘤,多发生于颈部,其次是腋窝、胸壁和腹股沟处.我科2003年6月收治1例,诊断为颈部巨大囊性水瘤并感染,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映红;翁盛贤;严小玲;张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研究异搏定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异搏定处理组,每组30只.通过结扎大鼠左颈总动脉1 h,然后再灌注.异搏定处理组腹腔注射异搏定1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分别检测1、6、12、24、48、72 h各时段大鼠视网膜内的细胞凋亡,每时段大鼠各5只.结果: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主要出现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大鼠视网膜在再灌注6 h逐渐出现细胞凋亡,12 h逐渐增加,24 h细胞凋亡达到高峰,偶尔在外核层可见凋亡细胞.然后细胞凋亡逐渐减少,但是,到了术后72 h,仍然可见视网膜内有细胞凋亡,而异搏定可以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异搏定可以抑制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对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国栋;游志鹏;袁援生;李燕;茶雪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病,HD)又称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为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第二位.尽管对HD的病因学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对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是国内外学者的热门话题.近年,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尤其是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HD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HD是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胚胎早期阶段微环境改变及遗传学因素在巨结肠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即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此外,病毒感染、肠壁缺血等因素也参与该病的发生.本文就HD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未德成;王忠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Cypher和普通裸支架对冠心病(CHD)患者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接受Cypher治疗的CHD住院患者83例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接受普通裸支架治疗的CHD患者85例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相近;两组皆在术后9个月内接受电话或门诊随访及冠脉造影或冠脉螺旋CT扫描,了解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支架再狭窄率;并评价合并糖尿病及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组83例共植入支架112枚,植入成功率为98.8%,其中29例(34.9%)接受冠脉造影,1例接受冠脉螺旋CT扫描检查.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2.0%(10/83),其中猝死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再次血运重建8例(1例为新的病变),与Cypher支架相关的再狭窄及血栓事件发生率为10.8%(9/83);对照组85例共植入支架117枚,成功率100%,接受冠脉造影的有27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7.6%(15/85),再狭窄率为21.2%(18/85).两组在总再狭窄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两组近期血栓事件发生率为2.4%和3.5%,差异无显著性.亚组分析,两组在糖尿病、弥漫病变、重叠支架、长支架时的再狭窄率分别为11.1%和20%,11.8%和27.8%,12.5%和18.2%,12.5%和18.9%,差异有显著性;高血脂因素在两组为7.8%和8.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CHD患者,Cypher较普通支架有较低的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近远期疗效是安全、可靠的,尤其对于弥漫较长病变需要安放长支架或重叠支架以及患者合并糖尿病时.
作者:刘怀昌;刘映峰;熊华峰;李公信;简勋;魏向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前,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已经可以用于胸外科大部分手术的治疗,并取得相同疗效,成为胸外科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1].较传统的开放手术,VATS具有微创、出血量少、切口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院共为510例患者实施VATS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雅琴;牟月燕;王美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本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了56例50岁以上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病人,现对发病至接受抗结核治疗时间超过2周的32例病人误诊原因进行分如下.
作者:韦晓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m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睡眠呼吸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患病率为4%.OSAHS的主要改变之一是由于缺氧引起的睡眠结构紊乱.本文总结了我院近来3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结构变化,对其睡眠结构及其与年龄、体重指数(BMI)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作者:陶维华;魏永莉;王凌伟;韩雪梅;邱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的现状.方法:收集我院近两年2 583例(共3 121例次)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调查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目的、适应证、主要并发症、病例来源科室、操作地点和操作者.结果:(1)诊断目的1 592例次(51.01%),主要适应证为肺占位、慢性咳嗽、肺弥漫性病变、咯血、肺不张、难治性感染和其他.治疗目的1 529例次(48.99%),主要适应证为气道护理、介导气管插管、气道内球囊止血、气道内支架、气道内激光、气道内异物取出、气道内球囊扩张.(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0.90%,分别为气胸、大出血、窒息、血胸、精神异常和昏迷.(3)病例主要来源于呼吸科、胸外科、门诊、监护室、急诊科、烧伤科、骨科、耳鼻喉科和儿科.(4)纤支镜室检查1 841例次(58.99%)、床边检查1 280例次(41.0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操作者主要是呼吸内科医师2 856例次(91.51%),其次为ICU医师、急诊科医师和麻醉医师.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是诊断和治疗并重、安全性高、主要并发症少见、病例不再局限于呼吸内科、操作者也不再局限于呼吸内科医师、床边检查相对多见.
作者:汪斌超;陈正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变化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Fbg及35例对照组的血浆Fbg分别进行测定.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Fbg明显增高(P<0.001),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Fbg可作为COPD急性期反应的指标,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其增高密切相关,在COPD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国玲;李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笔者于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对47例多发性跖疣患者采用0.2%5-氟尿嘧啶热溶液外泡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霞;赵洪波;鲁英;任海燕;翁燕荣;陈玉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链脲佐菌素(str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予缬沙坦20 mg/(kg·d)灌胃(ARB组),用药10周,设正常对照组(CON组)和糖尿病未治疗组(DM组),该两组按等量饮用水灌胃.实验结束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血清SOD水平和MDA含量.结果:大鼠成功诱发糖尿病.与DM组比较,ARB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分泌增加(P<0.05),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空腹血糖水平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SO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缬沙坦能改善糖代谢,该有益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机体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黄淑妍;刘雪芳;陈澍;张一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应用的观察,总结两性霉素B常见的毒副反应及其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6年1月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针对其不同的毒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全部顺利完成治疗.结论: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毒副反应明显,护理过程中应加强观察,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限度地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柳芳;吴瑞珍;梁真;吴少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部分(PACI)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PACI型脑梗死患者51例分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降颅压、扩管、溶栓、抗凝、控压、降血脂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2~1.8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3次,连续应用14 d.在入院时、90 d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应用SPSS 11.5软件对以上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纳洛酮对同一脑梗死亚型的预后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及吸烟史等差异均无显著性,但第90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洛酮能减少PACI型脑梗死致残率,减轻其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并且安全性高,未发现副作用.
作者:黄艺洪;由行;廖全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