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危重瓣膜病的围术期治疗

张维青;张勇;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 手术期间
摘要:目的:总结对因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156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MVR)5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0例,MVR+AVR 54例;术中同时行De Vega或Kay氏三尖瓣成形术89例,左房折叠术+MVR 43例,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65例,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23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AVR同时行左乳内动脉和左前降支吻合2例,术中平均搭桥(1.8±0.9)根.结果:156例患者中有8例早期死亡.存活的148例患者中有112例经术后随访6~12个月,无晚期死亡,心功能Ⅰ~Ⅲ级.结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关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科患者应激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脑科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出血、麻醉,加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清胃泌素含量增加,刺激胃酸分泌,导致胃黏膜屏障防御机能降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加之自身一些活性物质大量释放,导致机体内环境的紊乱,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胃肠黏膜的血管收缩,局部血流量锐减,使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作用受到损害,发生胃黏膜的糜烂、溃疡及出血;加之术后激素的应用,使胃肠黏膜出血的机会增加,严重影响有效的循环血量及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使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进一步加剧颅内高压.本文总结48例脑科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作者:李少芳;钟华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在困难插管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在困难插管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20例术前预知经口腔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分为3组,每组40例.Ⅰ组,在麻醉诱导后直接喉镜下完成插管;Ⅱ组,采用清醒插管加表面麻醉方式,在直接喉镜暴露下完成插管.Ⅲ组,均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来完成插管.结果:Ⅰ组、Ⅱ组的插管成功率低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与Ⅱ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插管时间上,Ⅰ组短于Ⅱ组、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与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2次及2次以上操作的成功例数Ⅰ组、Ⅱ组多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可用于多种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陆群英;黄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抗生素致药物热18例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常难以鉴别,药物热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唯一或主要的症状.抗生素是导致药物热常见的药物.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为了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诊断的由抗生素致药物热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药物与发热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国庆;谢仲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到2006年4月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1例,LC+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CBDE)19例,LC+EST+LCBDE 78例,并对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总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等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镜联合治疗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微创手术成功率,但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结论:三镜联合运用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较好选择.

    作者:黄小兵;梁平;李靖;丁生财;高明发;王细文;左国华;韩克强;郑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麻醉中通过增减雷米芬太尼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异丙酚采取3.0~8.0 mg/(kg·h)速度输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劈胸骨后、暴露和固定左前降支后、暴露和固定右冠状动脉、暴露和固定左旋支后、术毕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Ⅰ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Ⅱ组波动小,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较Ⅱ组少(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安全应用于OPCABG,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ltemeier首先描述该症,1965年Klatskin报道13例后才被广泛重视并被命名为Klatskin瘤[1].因其部位特殊、呈浸润生长及手术切除困难等,肝门部胆管癌曾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疑难癌症.现代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展.但如何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这一临床病变,依然是胆道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依据文献报道并结合我们的诊疗经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晓鸥;崔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合用对幼鼠肝损伤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与托吡酯(TPM)合用时对幼鼠肝脏组织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3组实验组,分别每日1次经口灌胃给予VPA 300mg/kg、TPM 40 mg/kg和VPA 300 mg/kg+TPM 40 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经皮下注射10%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5 mL/kg,每周2次.连续用药3个月后,应用光镜进行肝脏病理学研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1)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阳性对照组可见广泛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弥漫性点状坏死灶;TPM组可见中央静脉周围少数肝细胞浊肿变性;VPA组可见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VPA+TPM组可见部分肝细胞浊肿变性和脂肪变性,视野内还可见少数肝细胞点状坏死,枯否细胞轻度增生.(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两单用药组和VPA+TPM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肝匀浆中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变化,但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VPA组和VPA+TPM药组谷胱甘肽(GSH)含量明显降低,肝GST活性均明显升高,但两组间GSH含量和GST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剂量范围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VPA可引起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轻微病理改变,VPA与TPM合用引起肝脏病理的改变较单用药时加重.

    作者:黄静;任榕娜;陈新民;叶礼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危重瓣膜病的围术期治疗

    目的:总结对因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156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MVR)5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0例,MVR+AVR 54例;术中同时行De Vega或Kay氏三尖瓣成形术89例,左房折叠术+MVR 43例,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65例,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23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AVR同时行左乳内动脉和左前降支吻合2例,术中平均搭桥(1.8±0.9)根.结果:156例患者中有8例早期死亡.存活的148例患者中有112例经术后随访6~12个月,无晚期死亡,心功能Ⅰ~Ⅲ级.结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关键.

    作者:张维青;张勇;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疑前列腺癌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对前列腺进行6点穿刺活检及病理检查.结果:本组31例确诊为前列腺癌,所有接受穿刺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

    作者:过新民;宋粤生;黄文胜;李恒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咽癌放疗前后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分析

    目的:通过99mTc-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mTc-HL91)乏氧显像研究鼻咽癌放疗前后肿瘤细胞乏氧的变化.方法: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鼻咽癌患者35例,放疗前1~2 d、放疗后(200 cGy/次,5次/周)1~2 d分别行99mTc-HL91 SPEC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肿瘤/非肿瘤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T/N),分析放疗前后肿瘤乏氧的变化.结果:放疗前、后显像的T/N(4 h)分别为1.51±0.21、1.26±0.1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能够为临床提供鼻咽癌放疗前后肿瘤组织乏氧的变化并再氧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张继武;田铁桥;刘波;朱立娟;陈松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98例NSCLC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接受艾迪加第三代含铂方案紫杉醇+顺铂(TP)或长春瑞滨+顺铂(NP)或吉西他滨+顺铂(GP)或多西紫杉醇+顺铂(DP),对照组(49例)单用第三代含铂方案(TP或NP或GP或DP).两组均以3周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近期客观有效率高,治疗组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8例,有效率为63.3%,对照组CR 2例,PR 27例,有效率为59.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生存质量改善率治疗组为61.2%,对照组为24.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有助于NSCLC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吴凤坚;陈广幸;陈燕武;蒋剑宵;陈伙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男性乳腺癌高危因素

    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很低,其发病人数不足乳腺癌发病总人数的1%[1],但有文献报道[2]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过去25年里,发病率约升高了26%[3].2005年,美国新发男性乳腺癌约1 690例,同年有460位男性死于乳腺癌[4].在我国,男性乳腺癌亦非罕见.由于该病没有引起医者和患者的足够重视,诊断上多有延误;加之男性皮下脂肪层较薄,往往较早侵犯皮下淋巴网,预后较差.因此,我们应认识男性乳腺癌,熟悉其发病高危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预后.现就男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徐雅莉;孙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气管袖状切除治疗支气管肺癌

    目的:总结分析支气管袖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支气管肺癌手术治疗128例,采用支气管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结果:随访87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71/87)、54.0%(47/87)、32.2%(28/87).结论:支气管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气管肺癌既能全部切除肿瘤,又大限度保护了肺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王英禹;张瑞;程庆书;王云杰;孙晓燕;刘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后颅窝减压合并枕大池重建术治疗Arnold-Chiari畸形

    目的: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Ⅰ型)的外科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枕后正中直切口,后颅窝小骨窗减压、硬脑膜修补合并枕大池重建术,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结果:11例患者感觉障碍均得到改善,其中7例(64%)症状改善明显,4例(36%)病情缓解.6例(55%)脊髓空洞症患者术后经4个月~4年的随访,空洞明显缩小.结论:后颅窝小骨窗减压、硬脑膜修补合并枕大池重建术,临床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Arnold-Chiari畸形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先松;金保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ABCB4基因外显子23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ABCB4基因外显子23点突变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扩增ABCB4基因外显子23,PCR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以检测突变情况.结果:3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血样标本,均扩增出ABCB4基因的外显子23,未发现外显子23的缺失.随机挑选20例标本测定外显子23的DNA序列,未发现点突变.结论:ABCB4基因外显子23与中国皖南地区的ICP发生无关或关联很小,皖南地区ICP患者中可能存在其他的ABCB4基因突变热点.ABCB4基因点突变与ICP发病的相关性仍应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及其他突变热点的筛查.

    作者:李铁臣;宫磊;胡卫华;孔丽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利多卡因对失血性休克兔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8只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利多卡因组(L组)、失血性休克组(H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放血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5 mg/kg,此后每隔1 h静注利多卡因1 mg/kg维持,L组与H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分别于放血前、失血性休克2 h、再灌注2 h各从股静脉取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C组在上述对应时间点测定血浆TNF-α和IL-6含量.结果:C组TNF-α和IL-6含量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组与L组在休克2h、再灌注2 h TNF-α和IL-6含量与放血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且呈上升趋势;与H组相比,L组休克2 h、再灌注2 h TNF-α和IL-6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小剂量静注利多卡因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兔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含量,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莹莹;林春水;阮骆阳;古妙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可行走式硬膜外分娩镇痛探讨

    目的:探讨可行走式硬膜外分娩镇痛,0.1%罗哌卡因复合2.0 μg/mL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ASA Ⅰ~Ⅱ级的单胎足月初产妇行分娩镇痛为观察组;另选150例条件相仿但不给予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穿刺成功平卧后注入0.8%利多卡因4 mL,5 min后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1%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0 μg/mL,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其负荷量6 mL,背景输入量以6~8 mL/h的速度控制持续给药,病人自控镇痛剂量2.0 mL,锁定时间10 min.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评估镇痛、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时间、生产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用药后10 min 99.1%的产妇感到无痛[VAS评分为(0.6±0.8)分],仅0.9%的产妇镇痛不全.与镇痛前比较,观察组产妇用药后有5例下肢感到麻木,但下肢活动不受限制,MBS评分为1分,其余产妇用药后下肢感觉无异常,MBS评分为0分,MBS评分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98.48±52.87)min,短于对照组(135.86±71.05)min(P<0.01).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50.83±24.81)min,比对照组(48.46±21.82)min稍长(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生产方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1%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0 μg/mL用于可行走式的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可以达到可行走式分娩镇痛.

    作者:陈会平;石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突发产前子痫1例

    报告1例血压正常产妇在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中突发产前子痫.1病例资料患者26岁,孕1产0,宫内孕38+5周,孕期无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既往无高血压和癫痫病史.因持续性枕横位,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待产期间监测血压为96~120/64~82 mmHg,入手术室测血压为110/70 mmHg.取左侧卧位行腰2、3硬膜外穿刺.因进修麻醉医生技术生疏,穿刺约10 min仍未成功,遂改由本院医生再行穿刺,但此时患者述头昏,未予重视.

    作者:年士艳;冯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严重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间的关系以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173例睡眠打鼾患者经过多导睡眠图监测并同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后,分出116例OSAS组和57例单纯鼾症对照组,比较轻、中、重等不同程度OSAS患者的呼吸紊乱指数(AHI)、小于90%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睡眠时间(min)占总睡眠时间(min)之比值(R)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观察重度OSAS组行nCPAP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变化.结果:OSAS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OSAS患者的AHI、R的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增多,OSAS重度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CPAP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2周后差异达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随着OSAS患者的病情加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多,nCPAP治疗能有效降低OSAS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作者:何顺平;吴伟玲;丘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针刀及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体会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1],好发于经常作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劳动或运动的人,多发于中青年人.笔者采用小针刀疗法为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宗建;陈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