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破解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辛华;郑雅娟

关键词:侵袭, 肿瘤细胞转移, 血管内皮细胞, 原发灶, 血管基底膜, 细胞外基质, 细胞的增殖, 生物学过程, 转移部位, 肿瘤治疗, 远期效果, 血液循环, 血行转移, 免疫监视, 体细胞, 多步骤, 粘附, 脏器, 游离, 目标
摘要: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血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肿瘤细胞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与肿瘤治疗的远期效果密切相关.大致步骤是原发灶肿瘤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自原发灶游离,侵袭穿过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底膜、游走至血管内;血液循环中的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与转移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相粘附,并穿过血管内皮细胞、游走至血管外;肿瘤细胞转移至目标脏器并增殖.
抗癌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预防(抗癌)杂志订阅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注意您的饮食保护好您的胃

    胃癌的病因尚未明确,防治尚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就饮食与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状况作一叙述.N-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NOC)在食物、饮水、土壤中广泛存在.№C可分为亚硝胺、亚硝酰胺、亚硝基氨基酸、亚硝基肽等,其中亚硝酰胺和亚硝胺较为稳定.亚硝酸盐在pH值为1~4时极易和胃内胺类物质形成亚硝胺,对胃粘膜有较高的致癌作用.有报道指出亚硝胺很可能在胃贲门部癌的发生中起作用.

    作者:徐海蓉;徐耀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欢迎订阅《民族医药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腺癌在日本

    东方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各国,这促使人们从遗传和环境方面寻找答案.虽然中国和日本的乳腺癌发病率接近(分别为10万分之6和10万分之21),但两国在乳腺癌研究思路、防治策略及妇女生活方式上却各有千秋.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即兴从近邻日本撷取几朵花絮,以飨读者.

    作者:欧周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肿瘤临床

    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已经历了40多年的历程.在新的世纪中,随着现代医学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以及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领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及挑战.

    作者:郁仁存;王笑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体内外放射结合治疗前列腺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曾在悬崖-看全国众多抗癌明星如何创造生命奇迹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自查乳房永葆安康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乳腺癌的新发病例140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半个多世纪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是不断上升.乳腺癌高发地区,如北欧、西欧、北美,始终维持在高发病状态;原属低发地区的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病率也快速上升.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同样如此,如上海、北京、天津,乳腺癌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或第二位,以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变化为例,每年以2.7%的速度递增.1980年发病率21.3/10万,2000年发病率56.2/10万,20年增长了164%.据预测,到2015年,上海市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人将超过6000例,将是2000年发病数的3.4倍.

    作者:高道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重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Quality of Life,国内译法及解释颇多,可译为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等,本质无多大区别,故简称为QOL.历史回顾

    作者:罗健;孙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谈谈直肠癌的治疗

    结、直肠癌是发达国家的第二位常见肿瘤。在英国每年有3万新增临诊断病例,其中将近45%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近几年直肠癌在科手术和辅助治疗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从而给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变化。

    作者:续哲莉;任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肺癌未必都咳嗽

    一位多年不见的乡间邻居大妈来市医院找我,说是背部酸痛已经两三个月了,起病后即在当地医院做针灸治疗,还服用止痛片、中药什么的,可是不见效,背痛有增无减,医生说她患的是肋间神经痛,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病.

    作者:谢基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韩国发现对癌症治疗的酶基因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癌痛治疗,吗啡毒副反应的对策

    吗啡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以往由于恐惧成瘾及用药管制过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对其毒副作用认识亦不足.随着对控制癌痛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及三阶梯止痛方案的推广,吗啡特别是吗啡控释片因使用方便,止痛效果良好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充分了解并识别吗啡与镇痛目的无关的毒副作用,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吉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枸橼酸他莫昔芬片

    作者:张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社会关心是一帖心灵安抚剂

    在肿瘤医院放疗住了两个月医院,其间也进行了两个疗程小剂量的化疗.放疗效果非常好,CT检查,肿块接近消失.我想,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主要归功于医院的合理治疗.当然,自己在营养、锻炼、心态方面的调整对提高医疗效果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对我个人而言,我感到社会支持对保持正常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作者: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循环与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是肿瘤治疗中困难的问题,尤其是肿瘤细胞的全身或重要脏器的远处转移.肿瘤的转移机制复杂,涉及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诸多领域.机体微循环状况则是其中重要方面之一.

    作者:虞喜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癌细胞转移之谜

    恶性肿瘤的致命之处,是容易发生转移.我们知道,癌细胞极其狡猾,它会从癌灶中逃逸出去,流窜到其他器官和组织继续兴风作浪,致人于死地.癌细胞为什么会发生转移癌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称为癌症的扩散.由于癌细胞的秉性是横行无法,不安本分,加上癌细胞繁殖速度快,数量急剧地增加,为了扩充地盘,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其他脏器和组织转移.

    作者:杨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专家门诊一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三苯氧胺利耶弊耶

    三苯氧胺是一种抗雌激素非甾体激素,于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合成,当时把它作为避孕药物在临床使用,但同时也发现其可以恢复不排卵妇女的排卯功能.几年以后又发现它能减少小鼠因致癌因素引起的乳腺癌,这一实验在临床上得以证实,并于1977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用于绝经后妇女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经过15年的临床验证发现,三苯氧胺还可以抑制绝经前妇女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延长无病生存期,减少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现在三苯氧胺作为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而不考虑其分期因素.另外,在美国国家乳腺及大肠肿瘤外科辅助治疗项目中也把三苯氧胺作为预防乳腺癌的手段在临床上加以应用,其结果是在健康妇女人群中使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了45%.

    作者:张培宇;张代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肺癌是可以控制的

    近30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许多地特别在城市,肺癌已成为第1位死亡原因。因此,对肺癌的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洪兵;俞顺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抗癌杂志

抗癌杂志

主管: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上海市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