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荣;梁杰贤;王晟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下腔静脉滤过器植入术加静脉溶栓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5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相应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5例患者通过治疗有效地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有效的护理能保证介入性溶栓治疗的疗效.
作者:蒋周凌;康慧鑫;黄红莲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0例32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非骨水泥型25髋,骨水泥型7髋.术中利用股骨头股骨距致密骨块,以反转方式植骨修补外上方承重区骨缺损12髋.结果:随访1~7年,平均50个月.术后X线照片显示植骨块完全愈合,髋臼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植入骨块吸收和假体臼松动病例.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7分(优20髋、良9髋、可3髋),近期优良率达到9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股骨距骨块反转植骨具有修补骨缺损和骨支撑作用,是重建髋臼和稳定髋臼假体的好办法.选择合适的假体和正确的安放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袁艾东;李文锐;李文虎;姚楚亮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膀胱鳞状细胞癌(SCC)约占膀胱肿瘤的2%,预后极差.我院从1989年5月至2005年12月收治了9例膀胱结石并发或继发SCC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沈明顺;刘军;苏江浩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对5例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进行取栓术.结果: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5例,效果良好,术后内瘘血流量可达250 mL/min以上,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5例均已长期使用.结论: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术后不久即可使用原瘘管血管进行血透,有利于保存患者的原瘘管血管,延长瘘管使用寿命.
作者:方立明;高卫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显像对老年冠心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我院6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人进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和导管法冠状动造影检查,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而言,MSCT显示冠状动脉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97.8%(x2=284.25,P=0.000);显示冠状动脉高度狭窄(≥75%)或完全闭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93%(x2=320.03,P=0.000).结论:MSCT对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具有优良诊断价值.
作者:何明文;毛拥军;冯卫华;徐庆科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对移植肾的影响.方法:对1例接受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对血压及移植肾的影响.结果: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原位心脏移植,待血液动力稳定后,再行肾移植.术中持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15~0.2 μg/(kg·min),开放循环时血压提高至120/80 mmHg,中心静脉压18 cmH2O.移植肾充盈良好,红润,立即泌尿.术后持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05~0.15 μg/(kg·min),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5~18 cmH2O.为了循环稳定,并使用多巴胺及硝普钠或立萁丁等血管活性药物.患者术后第3天肌酐恢复正常.术后第6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良好,移植心功能正常.结论: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能明显提高血压,增加移植肾血流灌注,对移植肾的恢复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德成;王得坤;龚朝阳;姜海民;冯春在;李志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意外损伤、时的不同处理方法.方法:介绍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的意外损伤时分别采用电凝、部分夹闭和阻断联合搭桥术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损伤经永久阻断后联合颅外-颅内架桥术者死于术后早期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经电凝处理和2例经适形动脉瘤夹行漏口封闭者预后良好(术中均使用临时阻断),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在无预处理的情况下,对颅内大动脉意外损伤时尽量采用耗时短的处理方法明显优于耗时长者,即追求简便适效,而不是耗时完美.
作者:胡深;Juha H;杨佳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采用不同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表面进行处理,联合GBR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进行重建,筛选出临床成骨效果良好的表面处理技术.方法: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植入2种不同表面的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各种种植系统分别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翻瓣刮治;Bio-Oss组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填Bio-Oss,覆盖BME胶原膜;OAM组共4颗种植体,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OAM,覆盖BME胶原膜.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每颗种植体近中、远中、颊侧、舌侧4个视野的种植体冠部到骨缺损底部的垂直距离(DD值)、缺损牙槽骨的冠方顶点到种植体表面的水平距离(DW值)、牙槽嵴冠方顶点到种植体冠部的垂直距离(BL值)及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所有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接近30%.而经过不同治疗后,各组之间骨的再生不一,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Bio-Oss、OAM两组在治疗前后DD值、DW值、BL值均接近,说明两者的成骨效能相近.由于存在分组变量表面(MTS表面、HA表面)之分和处理(空白对照组、Bio-Oss组、OAM组)之分,两种变量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均显著.Bio-Oss和OAM对骨重建的骨量的增加效果较明显.
作者:张爱华;黄建生;章锦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和总结营养支持在老龄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意义.方法:63例老龄胃癌患者在术前1周内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入院时、手术前后分别检测血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与24h尿氮含量.结果:本组患者入院时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经营养支持后手术前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入院时明显上升但仍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时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术前下降不明显.本组病例与同期入院55岁以下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对老龄胃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作者:蔡郁;林叶;陈扬华;周雄;陈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价值.方法:27例肩周炎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注射治疗术,观察治疗后各个阶段的症状缓解、超声图像变化及AESE评分情况,并分别与术前比较.结果:治疗后2~6个月的ASE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自觉症状缓解者占78%,超声图像改善者占74%.结论:超声引导下治疗肩周炎是一种有效、安全、简洁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能得到缓解.
作者:韩久海;杜金英;邹重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儿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119例小儿行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复合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结果:全组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SpO2(89.84±4.75)%,Psvc(19.44±3.85)mmHg,Pivc(9.60±2.12)mmHg.结论:适当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有助手术顺利进行,改善预后.
作者:宋兴荣;梁杰贤;王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运用缺血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10例)和预处理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及IL-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IgG、IgM和C3、C4、IL-2水平均在术后1 d较术前明显降低,IgG、IgM在术后3 d有所恢复,术后5 d恢复正常,C3术后3 d恢复正常.预处理组C4和IL-2在术后3 d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缺血预处理能促进瓣膜置换术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而对机体体液免疫的影响则可能通过对补体系统调节而实现.
作者:王湘;张希;姬尚义;姚尖平;陈振光;熊迈;许哲;王志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修复治疗开放性粉碎性颅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开放性粉碎性颅骨骨折病人在彻底手术清创基础上,利用钛合金材料进行一期手术修复,一次性成形修复颅骨缺损.结果:发生颅内感染的可能性极小,仅1例发生头皮创口感染,其余患者均治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头部外观满意,无一例患者出现创口异物排斥反应和癫痫.结论:在开放性粉碎性颅骨骨折一期手术过程中易导致颅骨缺损,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颅骨一期修复,可使病人避免二期手术的痛苦,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
作者:陈建望;林德钗;徐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通过耳内窥镜下与显微镜下夹层法鼓膜成形术的比较,评价耳内窥镜下夹层鼓膜成形术是否可行.方法:20例鼓膜穿孔患者在门诊耳内窥镜下行夹层法鼓膜成形术,与既往条件相仿资料齐全住院患者,在显微镜下行夹层法鼓膜成形术,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3个月鼓膜愈合率、术后6个月语言频率纯音听阈的差异.结果:耳内窥镜下平均手术时间37.6 min,平均出血8.5 mL,穿孔愈合率95%,语言频率平均提高10 dB以上者占94.7%.显微镜下平均手术时间107 min,平均出血35 mL,穿孔愈合率96%,语言频率平均提高10 dB以上者占92%.穿孔愈合率、术后听力恢复两者比较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耳内窥镜行夹层法鼓膜修补法穿孔愈合率、术后听力恢复与显微镜下手术无显著差异,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费用低等优点,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
作者:陈美珍;冯志谦;马永忠;黄桂球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将170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按手术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巡回护士于手术前1 d进行术前访视、术日晨到病房迎接患者、入室后给患者戴上耳机欣赏选定的音乐30 min.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与术前焦虑程度、心率及血压的变化.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心率和血压较对照组更稳定.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前焦虑,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黄小红;谢小玲;祝妍华;洪华;亓华云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在诊断宫角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宫角妊娠患者的二维图像、血流分布及频谱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角妊娠的声像图表现分为孕囊型(12例)、不均质包块型(7例)和破裂型(7例)三种类型.超声诊断正确率为80%,诊断宫角妊娠21例,3例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例误诊为子宫肌瘤,1例误诊为滋养细胞肿瘤.结论:超声对宫角妊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欢;柯楚真;黄蓉;赵勤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我院于2005年3月引进德国产百康2000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治疗仪,至2006年12月,对328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现作阶段性报告如下.
作者:颜信芬;朱培华;杨巧巧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介绍应用管状吻合器行结肠造口术的方法以及观察护理.方法:对12例患者应用端端吻合器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术后密切观察护理.结果:12例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造口恢复良好,无出血、感染、坏死等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管状吻合器行结肠造口术可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易于观察护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玲玲;袁艺;卢春娇;刘海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2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汉民;王文鑫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通过研究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有关骨矿物质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结肠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对45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测定,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血镁(Mg)、白蛋白(ALB)等生化指标,并与45例同年龄对照组比较.结果:结肠癌组的BMD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Ca、P、Mg、ALB也显著降低(P<0.01或P<0.05),ALP无显著变化.行化疗患者与未行化疗患者相比,BMD值也显著降低(P<0.05),但Ca、P、Mg、ALP、ALB无显著变化.结论:结肠癌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为骨吸收增高,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原因可能与结肠癌患者营养物质代谢失衡、手术、年龄及化疗等因素有关.
作者:贺雪华;邹德环;朱旭生;余立群;李镜发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