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改变

贺雪华;邹德环;朱旭生;余立群;李镜发

关键词:结肠肿瘤, 骨密度, 碱性磷酸酶, 血清白蛋白, 血钙, 血磷, 血镁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有关骨矿物质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结肠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对45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测定,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血镁(Mg)、白蛋白(ALB)等生化指标,并与45例同年龄对照组比较.结果:结肠癌组的BMD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Ca、P、Mg、ALB也显著降低(P<0.01或P<0.05),ALP无显著变化.行化疗患者与未行化疗患者相比,BMD值也显著降低(P<0.05),但Ca、P、Mg、ALP、ALB无显著变化.结论:结肠癌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为骨吸收增高,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原因可能与结肠癌患者营养物质代谢失衡、手术、年龄及化疗等因素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结核性脓胸的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我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64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采用胸膜剥脱术47例,胸廓改型术8例,胸膜肺切除术5例,胸腔病灶清除术4例.术后脓腔全部消灭,脓胸全部治愈,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家杰;江涛;李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及护理评价

    目的:研究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方法、效果及临床观察和护理评价.方法:分析28例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及护理特点及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护理成功.结论: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术前、术后的临床观察,术中的配合,出院的随访等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减轻病人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保证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郑彩银;史文静;宋绿茵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感觉传入神经与胃肠黏膜保护

    作为营养通道,人体胃肠道主要具有两大功能:一方面它摄取并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排出无用物质;另一方面它能识别有害食物成分、抗原和致病原,并能中和、降解它们,或通过腹泻、呕吐的方式将其排出体外.这一切都需要胃肠道能够对其功能状态和内容物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通过感觉神经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ENS)快速传递信息以便作出恰当的反应,从而维持胃肠道稳态,感觉传入神经在其过程中起着脑-肠信息交流的作用.本文就感觉神经在胃肠道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李成龙;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钢板治疗锁骨骨折53例分析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群禹;郭洲;董群伟;巫培康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术、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56例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术结合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颅咽管瘤患者行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术结合32P内放疗治疗,观察其视力、内分泌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并发症少.结论: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术结合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临床疗效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隋立森;韩富;姜晓丹;许建平;谢绍盈;张志强;龙新兵;张泽舜;黄涛;罗小川;谭齐家;沈有碧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妇产科病人术后芬太尼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妇产科病人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38例妇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手术前5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术毕两组均采用芬太尼加氟哌利多镇痛配方行PCIA,镇痛期间定时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结果:两组病人镇痛效果相似,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内芬太尼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明显减少妇产科手术患者PCIA期间芬太尼用药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丁冬;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血管生成抑制素质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质粒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用手术种植内膜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已成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5)、生理盐水组(n=15)和治疗组(n=15),对照组常规饲养,生理盐水组和治疗组分别在病灶内注射生理盐水血管生成抑制素质粒(每只50 μg/0.1mL),1周后重复注射1次,第2次治疗后1周处死3组大鼠.测量异位病灶的生长情况,观察病灶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异位病灶体积缩小,VEGF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素的基因治疗使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体积缩小,VEGF的表达减少,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治疗作用.

    作者:陈伟芳;张江宇;范保维;罗喜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术后长期呼吸支持及成功救治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术后难以脱机及成功救治经验.方法:4例先心脏病患儿,其中病例1,女,11个月,体重6.5 kg,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因重度肺动脉高压,呼吸机支持20 d.病例2,女,5个月,体重5.5 kg,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室流出道狭窄,术后因心功能不全,呼吸机支持25 d.病例3,男,7岁,体重12 kg,永存动脉干,术后因重度肺动脉高压、肺炎、呼吸衰竭,呼吸机支持21 d.病例4,男,8岁,体重15 kg,完全房室管畸形、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呼吸机支持23 d.机械通气方式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压力控制通气及双水平通气(bilevel ventilation).结果:4例患儿期间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危象、肺不张、张力性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血源性感染、呼吸衰竭,经积极救治均成功脱离呼吸机.结论: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术后合并肺高压危象、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感染等是术后难以脱机的主要原因,经积极救治后均可成功脱离呼吸机.

    作者:唐旭东;刘建;郝嘉;肖颖彬;周凯;吴凡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侧卧位腹腔镜和后腹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气腹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目的:观察侧卧位腹腔镜和后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和后腹腔镜手术的泌尿外科病例各10例,监测气腹前,气腹后10、30、60min呼吸循环指标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气腹后各时间点组内比较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峰值压(Ppeak)较气腹前有明显升高,pH值则相应下降(P<0.05),而且侧卧位腹腔镜组Ppeak明显高于后腹腔镜组(P<0.05).结论:后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有一定的影响,术中需加强监测和管理.

    作者:赵年章;杨帝宽;周少宇;冯钢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改变

    目的:通过研究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有关骨矿物质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结肠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对45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测定,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血镁(Mg)、白蛋白(ALB)等生化指标,并与45例同年龄对照组比较.结果:结肠癌组的BMD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Ca、P、Mg、ALB也显著降低(P<0.01或P<0.05),ALP无显著变化.行化疗患者与未行化疗患者相比,BMD值也显著降低(P<0.05),但Ca、P、Mg、ALP、ALB无显著变化.结论:结肠癌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为骨吸收增高,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原因可能与结肠癌患者营养物质代谢失衡、手术、年龄及化疗等因素有关.

    作者:贺雪华;邹德环;朱旭生;余立群;李镜发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低血钾症致心跳呼吸骤停1例急救护理体会

    低血钾主要见于不能进食或昏迷,以及术后禁食时间长而未注意补钾的患者,另一种见于频繁呕吐、大量出汗、严重腹泻、胃肠减压及肠漏等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双下肢松弛性瘫痪、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发生呼吸肌麻痹而致死.去年我院收治了1例低血钾症致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经静脉补钾,心、肺复苏,机械通气,心脏电复律等抢救后,患者心跳呼吸恢复,病情稳定后转入心内科.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燕銮;廖少彬;卢春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术前确诊闭孔疝1例

    患者,男,45岁,因右下腹疼痛伴进行性消瘦2+个月,于2006年8月7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并感右股部疼痛,并呈逐渐加重,食欲明显下降,睡眠不佳,体重2个月来下降21 kg,辗转多家医院均未确诊.发病以来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查体:舟状腹,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轻压痛,右股三角区处有明显触痛,右臀部后外侧中部触痛,Howship-Romberg征(+),直肠指检时右前壁触痛,似有包块.血常规正常,腹部平片正常,胃、肠镜检查正常.

    作者:刘林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e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D-二聚体变化(D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9例确诊CA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Fine危险分层,将CAP患者分为两组[重症CAP组(n=28)和普通CAP组(n=51)].采用免疫浊度法定量测定DD,寻找CAP患者与对照组的区别,并探讨DD与肺炎严重性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的关系及DD在不同影像学及临床过程的变化.结果:重症CAP患者血浆DD为(0.909±0.475)mg/L,普通CAP组DD为(0.370±0.104)mg/L,对照组为(0.069±0.055)mg/L.与对照组相比,普通CAP组及重症CAP组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重症CAP组DD水平高于普通C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我们还发现升高的血浆DD与PSI密切相关(r=0.55,P<0.01),与胸片肺部受累范围及CRP有相关性.机械通气组DD高于非机械通气组(P<0.001).结论:血浆DD水平随CAP的严重程度而显著增高.

    作者:骆文玲;刘国田;延峰;崔荣;王瑞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椎管内肿瘤25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治方法,旨在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椎管内肿瘤25例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6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随访2个月~5年,12例存活超过5年,2例6个月内死亡,4例1年内死亡,4例2年内死亡,3例5年内死亡.结论:MRI是当前对椎管内肿瘤好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解除压迫,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招康东;关俊文;李斌;钟晖东;林小清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宫颈癌术后导致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子宫广泛性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导致尿潴留的原因和护理.方法:对83例我科实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人术后尿潴留进行分析.结果:尿潴留与术前放化疗情况、手术范围等有关.结论: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次广泛子宫切除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人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潘丽玲;廖兵飞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不同种植体表面预备方法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重建的影响

    目的:采用不同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表面进行处理,联合GBR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进行重建,筛选出临床成骨效果良好的表面处理技术.方法: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植入2种不同表面的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各种种植系统分别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翻瓣刮治;Bio-Oss组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填Bio-Oss,覆盖BME胶原膜;OAM组共4颗种植体,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OAM,覆盖BME胶原膜.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每颗种植体近中、远中、颊侧、舌侧4个视野的种植体冠部到骨缺损底部的垂直距离(DD值)、缺损牙槽骨的冠方顶点到种植体表面的水平距离(DW值)、牙槽嵴冠方顶点到种植体冠部的垂直距离(BL值)及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所有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接近30%.而经过不同治疗后,各组之间骨的再生不一,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Bio-Oss、OAM两组在治疗前后DD值、DW值、BL值均接近,说明两者的成骨效能相近.由于存在分组变量表面(MTS表面、HA表面)之分和处理(空白对照组、Bio-Oss组、OAM组)之分,两种变量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均显著.Bio-Oss和OAM对骨重建的骨量的增加效果较明显.

    作者:张爱华;黄建生;章锦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应用镍钛器械ProTaper一次性根管治疗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镍钛机动器械ProTaper在磨牙的慢性根尖周炎中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疗效.方法:将80颗根尖周病变暗影范围在5 mm以内的慢性根尖周炎磨牙分为两组,分别为ProTaper镍钛根管锉机动预备与侧压充填根管治疗一次完成组(试验组),K型不锈钢根管锉手动预备与侧压充填根管治疗一次完成组(时照组),评价ProTaper机动预备与K型不锈钢根管锉手动预备对磨牙的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的反应及远期疗效.结果:在磨牙的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试验组术后3 d疼痛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的疼痛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根管治疗远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镍钛机动器械ProTaper在磨牙的慢性根尖周炎中行一次根管治疗中的远期疗效与K-file器械相当,但具有省时高效的优点,并能减少术后疼痛反应.

    作者:罗荣;周少云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单抗CD71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富集分选母血中的胎儿细胞

    目的:研究转铁蛋白受体(CD71)抗体对单个核细胞的标记情况,探讨该单克隆抗体识别胎儿细胞的有效性.方法:选用CD71抗体对92例正常孕妇外周血、15例未孕妇女外周血和15例胎儿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标记,并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富集分选母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结果:孕10~35周的孕妇外周血中CD71阳性细胞的比例为(5.59±4.83)×10-2,与未孕妇女外周血及胎儿脐血中CD71阳性细胞的比例比较,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细胞,单抗CD71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识别抗体用于母血中胎儿细胞的分选,从而为进一步的无创性产前诊断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赵跃宏;黄小林;任景慧;徐宏里;王新根;李富荣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经皮微创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38例

    目的:介绍采取微创技术治疗肱骨骨折的方法、疗效与优点.方法:应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技术,利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38例,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4~20个月,平均8.5个月.38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无一例并发术后桡神经损伤.肩关节功能评价,优35例,良3例.结论:经皮微创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具有损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易愈合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肱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闭合复位顺行(逆行)插钉或结合小切口应用,可简化手术,且安全有效,避免术中损伤桡神经.

    作者:蔡祖祥;白龙;谢振宇;陈亮清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外伤性脾损伤非手术治疗体会

    尽管大多数脾损伤的病人仍需要手术治疗,但有一部分病例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治愈,从而避免了手术.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2006年9月间41例外伤性脾损伤非手术治疗的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敬学;陈志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