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派卡因与布比卡因颈丛阻滞效果的临床观察

宋文琴;陈林穆;王飞飞

关键词:罗派卡因, 布比卡因, 颈丛阻滞麻醉,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瘤, 一般要求, 外科手术, 颈部, 甲状腺癌, 毒副作用, 心血管, 局麻药, 药物, 损伤, 神经, 长效, 病人
摘要:颈部外科手术的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颈部的手术,为避免神经的损伤,一般要求病人在术中保持清醒,因此麻醉多选用颈丛阻滞.用于颈丛阻滞的局麻药则需选用长效、且对心血管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罗派卡因的问世弥补了布比卡因的不足,使得颈丛阻滞麻醉更趋完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髋关节假体置换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目的:分析近年笔者处理的15例髋关节假体置换失败的原因,为翻修术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对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需行翻修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并通过采用相应的方法(翻修术)处理评估这些策略的可行性.结果:15例髋关节假体失败原因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医源性,其中包括手术安装不妥致不可复位性脱位3例、顽固性脱位2例;假体选择不当致假体松动、下沉以及髋臼严重磨损4例.另一类为非医源性,其中包括术后感染2例,骨质疏松性假体松动2例,术后患髋意外骨折致假体折断1例,难耐性髋痛1例.应对措施及疗效,以原假体(全髋)翻修6例,近期疗效优5例;更换假体(包括全髋、半髋更换全髋)9例,近期疗效优7例.结论:髋关节假体置换失败多是医源性因素导致,早期以原全髋假体翻修与后期的更换假体翻修在近期疗效上无明显的差别.

    作者:王光耀;吴恒烜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消炎痛治疗急性根尖周炎186例

    急性根尖周炎由牙髓炎发展而来,当牙髓炎发展到晚期,牙髓组织大部分或全部坏死,细菌及其毒素感染牙髓的分解产物,均通过根尖孔感染根尖周组织,引起炎症.在治疗过程中常因炎症不能快速得到控制而需要较长时间.笔者参阅有关文章报道结合自己临床治疗效果,对急性根尖周炎患牙进行清理、根管开放、引流的同时,给予口服消炎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忠海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初发糖尿病高血糖危象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诊断糖尿病高血糖危象并发急性胰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1例糖尿病高血糖危象并发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4%的病例在初诊时血清淀粉酶并不升高,但动态观察均进行性升高;所有病例均有一过性高甘油三酯血症;45%的病例存在胆道疾病.结论:对高血糖危象患者,尤其是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胆道痰病时,应密切注意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可能,需动态监测各项相关指标.

    作者:黄东瑾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低血钾症致心跳呼吸骤停1例急救护理体会

    低血钾主要见于不能进食或昏迷,以及术后禁食时间长而未注意补钾的患者,另一种见于频繁呕吐、大量出汗、严重腹泻、胃肠减压及肠漏等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双下肢松弛性瘫痪、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发生呼吸肌麻痹而致死.去年我院收治了1例低血钾症致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经静脉补钾,心、肺复苏,机械通气,心脏电复律等抢救后,患者心跳呼吸恢复,病情稳定后转入心内科.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燕銮;廖少彬;卢春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颅内动脉瘤术中颅底大动脉或载瘤动脉破裂时的外科处理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意外损伤、时的不同处理方法.方法:介绍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的意外损伤时分别采用电凝、部分夹闭和阻断联合搭桥术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损伤经永久阻断后联合颅外-颅内架桥术者死于术后早期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经电凝处理和2例经适形动脉瘤夹行漏口封闭者预后良好(术中均使用临时阻断),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在无预处理的情况下,对颅内大动脉意外损伤时尽量采用耗时短的处理方法明显优于耗时长者,即追求简便适效,而不是耗时完美.

    作者:胡深;Juha H;杨佳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脑血流变化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用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及应用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结果:治疗组中与脑血流动力学有关的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在亚低温治疗5 d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第3天后平均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降低颅内压,其机制可能与舒张脑血管有关.

    作者:蔡菊芳;史志东;魏建功;董功航;刘道斌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增殖及MEK/ERK、MKP-1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增殖及MEK1/2、ERK1/2及MKP-1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bF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沉淀法纯化蛋白并ERK试剂盒测定ERK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p-MEK1/2、p-ERK1/2及MKP-1表达.结果:MTT实验显示bFGF明显增强ACC-2细胞增殖,免疫沉淀法显示bFGF上调ERK活性,免疫印迹法显示bFGF明显增强p-MEK1/2、p-ERK1/2表达及抑制MKP-1表达.结论:bFGF可促进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增殖,其途径与上调ERK活性、激活MEK/ERK通路、抑制MKP-1表达有关.

    作者:丁蕾;朱声荣;汤国雄;向国林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心肾联合移植中去甲肾上腺素对移植肾的影响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对移植肾的影响.方法:对1例接受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对血压及移植肾的影响.结果: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原位心脏移植,待血液动力稳定后,再行肾移植.术中持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15~0.2 μg/(kg·min),开放循环时血压提高至120/80 mmHg,中心静脉压18 cmH2O.移植肾充盈良好,红润,立即泌尿.术后持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0.05~0.15 μg/(kg·min),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5~18 cmH2O.为了循环稳定,并使用多巴胺及硝普钠或立萁丁等血管活性药物.患者术后第3天肌酐恢复正常.术后第6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良好,移植心功能正常.结论: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肾联合移植中能明显提高血压,增加移植肾血流灌注,对移植肾的恢复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德成;王得坤;龚朝阳;姜海民;冯春在;李志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超声检查诊断宫角妊娠26例

    目的:探讨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在诊断宫角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宫角妊娠患者的二维图像、血流分布及频谱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角妊娠的声像图表现分为孕囊型(12例)、不均质包块型(7例)和破裂型(7例)三种类型.超声诊断正确率为80%,诊断宫角妊娠21例,3例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例误诊为子宫肌瘤,1例误诊为滋养细胞肿瘤.结论:超声对宫角妊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欢;柯楚真;黄蓉;赵勤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感觉传入神经与胃肠黏膜保护

    作为营养通道,人体胃肠道主要具有两大功能:一方面它摄取并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排出无用物质;另一方面它能识别有害食物成分、抗原和致病原,并能中和、降解它们,或通过腹泻、呕吐的方式将其排出体外.这一切都需要胃肠道能够对其功能状态和内容物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通过感觉神经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ENS)快速传递信息以便作出恰当的反应,从而维持胃肠道稳态,感觉传入神经在其过程中起着脑-肠信息交流的作用.本文就感觉神经在胃肠道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李成龙;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皮肤瘙痒症210例临床分析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如果仅有皮肤瘙痒而没有原发性皮肤损害则称为皮肤瘙痒症.我们近3年治疗了210例皮肤瘙痒症,分析如下.

    作者:吴中;胡燕卿;杨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血管生成抑制素质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质粒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用手术种植内膜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已成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5)、生理盐水组(n=15)和治疗组(n=15),对照组常规饲养,生理盐水组和治疗组分别在病灶内注射生理盐水血管生成抑制素质粒(每只50 μg/0.1mL),1周后重复注射1次,第2次治疗后1周处死3组大鼠.测量异位病灶的生长情况,观察病灶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异位病灶体积缩小,VEGF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素的基因治疗使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体积缩小,VEGF的表达减少,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治疗作用.

    作者:陈伟芳;张江宇;范保维;罗喜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钢板治疗锁骨骨折53例分析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群禹;郭洲;董群伟;巫培康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瑞芬太尼在小儿腭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先天性腭裂修补术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腭裂修补术的患儿40例,年龄2~14岁,体重8~30 kg,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R组持续泵入瑞芬太尼和异丙酚;F组以异丙酚泵注,每隔15~20 min按1μg/kg缓慢静注追加芬太尼.分别记录患儿诱导前、诱导后2 min、气管插管后2 min、手术开始后10min时的MAP、HR、SpO2,以及术毕停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苏醒拔管时间.结果:诱导后R组MAP、HR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平稳,而F组MAP、HR均显著下降,波动明显(P<0.05或P<0.01);两组Sp02无显著差异.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R组显著短于F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比芬太尼镇痛作用强,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拔管时间短.

    作者:徐瑞芬;冯旭阳;张惠;徐礼鲜;宋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妇产科病人术后芬太尼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妇产科病人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38例妇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手术前5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术毕两组均采用芬太尼加氟哌利多镇痛配方行PCIA,镇痛期间定时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结果:两组病人镇痛效果相似,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内芬太尼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明显减少妇产科手术患者PCIA期间芬太尼用药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丁冬;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数字化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成像在低张静脉肾盂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数字化胃肠机的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成像技术在行低张静脉肾盂造影(I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菲利普DuoDiagost型数字化胃肠机对100例病人进行低张IVP,利用胃肠机的透视功能采用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摄像并通过激光照相机打印成像与随机抽取的100例传统的腹部加压法非数字化IVP比较.结果:数字成像动态观察、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摄影IVP,肾实质、肾盂肾盏、输尿管显影达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数字化胃肠机的多体位多角度实时成像技术行低张IVP在泌尿系统病变的显示率明显优于其他IVP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吴有兴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经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法治疗严重肺部感染

    目的:观察对严重肺部感染患者经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严重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灌洗组及对照组,灌洗组26例,对照组26例,均在全身应用抗茵药物及祛痰药的基础上,灌洗组在实时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下进行床旁经纤支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对照组常规吸痰.分析比较两组血气分析的变化、体温、白细胞数量及肺部X线表现变化以评价肺部感染控制情况.结果: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后较治疗前PaO2明显提高,治疗后相同时间点PaO2灌洗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灌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灌洗组显效13例,好转10例,有效率为88%;对照组显效8例,好转9例,有效率为65%,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无气胸及严重气道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经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是治疗严重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邓海燕;方智野;王健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T型螺丝钉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

    目的:探讨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优势,为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T型螺丝钉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将其与传统克氏针尺骨鹰嘴骨牵引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比较,测量Baumann角和按照Fernandez-esteve放射评价骨痂等级,了解骨折对住、骨连接程度和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评价骨痴等级比较无明显差异.Baumann角测量:术后第7天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第14天后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克氏针治疗更具优势.

    作者:方耀忠;韩月明;郭跃明;何汉辉;邹勇根;王志远;汪启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孕早中期1315例母血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实验分析

    目的:通过对孕母血清标记物指标检测,检出唐氏综合征(DS)患儿及其他异常胎儿,减少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方法:应用时间分辨法荧光免疫检测技术对1 315例孕9~20周孕妇外周血AFP、f-β-HCG、uE3、PAPP-A进行二联或三联检测,检测结果应用软件计算出21-三体综合征、神经管缺陷、18-三体综合征等三种先天性缺陷的风险率,高风险孕妇建议行B超、羊水或脐带血培养进行产前诊断,产后随访.结果:产前筛查1 315例孕妇,筛查出高危孕妇58人,阳性率4.4%,其中21-三体唐氏高风险48例,18-三体高风险1例,神经管畸形高风险9例.高危孕妇行羊水培养23人,发现异常核型3例.结论:孕早期生化二联、孕中期生化三联指标的联合筛查是产前筛查异常胎儿的有效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艳琳;冯素娥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不同种植体表面预备方法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重建的影响

    目的:采用不同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表面进行处理,联合GBR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进行重建,筛选出临床成骨效果良好的表面处理技术.方法: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植入2种不同表面的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各种种植系统分别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翻瓣刮治;Bio-Oss组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填Bio-Oss,覆盖BME胶原膜;OAM组共4颗种植体,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OAM,覆盖BME胶原膜.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每颗种植体近中、远中、颊侧、舌侧4个视野的种植体冠部到骨缺损底部的垂直距离(DD值)、缺损牙槽骨的冠方顶点到种植体表面的水平距离(DW值)、牙槽嵴冠方顶点到种植体冠部的垂直距离(BL值)及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所有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接近30%.而经过不同治疗后,各组之间骨的再生不一,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Bio-Oss、OAM两组在治疗前后DD值、DW值、BL值均接近,说明两者的成骨效能相近.由于存在分组变量表面(MTS表面、HA表面)之分和处理(空白对照组、Bio-Oss组、OAM组)之分,两种变量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均显著.Bio-Oss和OAM对骨重建的骨量的增加效果较明显.

    作者:张爱华;黄建生;章锦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