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扬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89例临床研究

杨路;赖新生;冯淑兰

关键词:筋膜炎, 腰, 背, 扬刺, 拔罐
摘要:目的:观察扬刺配合走罐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89例)和对照组(60倒).治疗组采用扬刺配合走罐治疗;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拔罐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71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治愈率79.8%;对照组治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治愈率4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结论:扬刺配合走罐法主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较普通针刺和拔罐的效果为优,且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魏酸钠治疗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治疗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将73例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疗效、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及血脂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治疗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联合应用阿魏酸钠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常规药物.

    作者:陈伟珍;陈德君;孟小芹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和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治疗高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HD)和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治疗高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的疗效.方法:观察HD组28例患者和CAPD组15例患者透析充分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死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PD组患者以感染为死因的比例(33%)高于HD组(21%),但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接受CAPD治疗出现休克、心脏骤停、心律失常、血压不稳或脑血管意外的机会明显较HD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APD应作为透析前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及透析过程血压不稳的高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惠者一体化治疗的首选.

    作者:黄四邑;肖文豪;黄华;吕路;管红斌;黄培华;桓文穆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IgE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IgE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确诊的罕见IgE型MM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X线、MRI及骨核素扫描提示第11、12胸椎,第1~5腰椎压缩性骨折及骨盆、脊椎普遍性骨质疏松,骨髓细胞学示浆系统异常增生占0.740,其中原始+幼稚浆细胞占0.728,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示IgE和κ轻链抗血清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确诊为IgE型MM.经3疗程的MP方案化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IgE型MM罕见,要掌握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免漏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序贯给予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作者:肖毅;张义成;周剑峰;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普米克、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症状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普米克、万托林雾化溶液吸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症状(咳嗽、睡眠障碍、咳疫、两肺痰鸣音、哮鸣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81例,年龄10个月~5岁.病程10 d~2个月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症状随机分为治疗组(普米克、万托林)92例和对照组(氨溴索、利巴韦林)89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睡眠改善情况、咳痰、痰鸣音、哮鸣音等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62例(67.39%),显效16例(17.39%),好转9例(9.78%),无效5例(5.4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84.78%.对照组痊愈41例(46.07%),显效20例(22.47%),好转25例(28.09%),无效3例(3.37%),总有效率为68.54%.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咳嗽、睡眠改善情况、痰呜音及哮鸣音的变化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未发现药物不良事件.结论:普米克、万托林雾化吸入对于改善上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症状(咳嗽减轻或消失,改善睡眠、减少或消除咳痰、痰鸣音及哮鸣音等)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唐红玉;叶巍岭;杨代秀;徐巧岚;尹同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消旋卡多曲与培菲康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道屏障保护和炎性反应调控的影响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口崩片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到粪便RV-Ag(IgM)阳性的143例门诊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消旋卡多曲组(B组)、培菲康组(C组)和联合治疗组(D组),并对四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B、C和D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7.3%、59.5%、58.8%和84.6%;四组的TNF-α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四组血浆内IL-6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而B、C、D组的疗效更优于A组(P<0.05)治疗后,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旋卡多曲口崩片联合培菲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周沁斐;叶子;郑优敏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更昔洛韦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0.25 g静滴,1次g/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阿米替林25 mg,每晚睡前1次.两组治疗均为10 d.结果:治疗组5例发生后遗神经痛(PH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χ2=8.58,P<0.05).治疗组的平均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比对照组短(t分别为3.17,3.21,3.07,3.52,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DS=3.62,tSAS=3.37,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时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χ2=5.33,P<0.05).疗效指数与SDS及SA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SDS=0.24,rSAS=0.39,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对减轻和消除PHN收到了良好的功效,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群策;叶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我院2006年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施行择期小儿扁桃体切除手术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中华;葛亚力;史宏伟;鲍红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目的:加强对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过程复杂性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双表型白血病并进行讨论.结果:该病例诊治过程复杂,通过骨髓涂片、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明确了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对于双表型白血病应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作者:王小林;王化;胡晓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肠镜检查不同剂量芬太尼对靶控异丙酚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的影响

    目的:测定行无痛纤维肠镜检查术患者在不同剂量的芬太尼复合下靶控输注异丙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行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术患者64例,分为F1、F2两组,每组各32例.于检查前缓慢推注芬太尼,F1组剂量为0.6 μg/kg,F2组为1 μg/kg.患者按序贯法进行试验,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设为3.5 μg/mL,根据上一个患者体动情况,下一患者血浆靶浓度进行增减的调整,变化幅度为0.5 μg/mL.计算两组病例异丙酚EC50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结果:复合0.6 μg/kg芬太尼时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术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的EC50为(3.89±0.16)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3.58~4.20 μg/mL;复合1 μg/kg芬太尼时异丙酚的EC50为(3.75±0.11)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3.52~3.97 μg/mL.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0.6 μg/kg芬太尼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安全有效,其EC50为(3.89.4±0.16)μg/mL.

    作者:沈宁;李晓芸;陈中刚;蔡珺;黎尚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用药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但各项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尤瑞克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一个新的参考选择.

    作者:黄健康;柯将琼;胡蓓蕾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CKD)已占到人口的7%~10%[1],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Ⅲ)显示白蛋白尿的患病率为9.2%,血肌酐升高的检出率为6.9%,美国成人CKD的患病率约为11%[2].

    作者:张晓光;汪年松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S786P的基因多态性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是否存在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基因上S786P住点的多态性,并测定其在正常体检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判断它的多态性是否与支气管哮喘高度相关.方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通过PCR-RFLP对S786P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分析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结果:在165例中国人中没有发现S786P的多态性,只存在S786,没有检测到S786/P786杂合子和P786/P786的纯合子.发现中国人群中不存在这个住点的多态性.结论:白细胞介素 4受体α基因S786P在中国人群中不存在多态性,表明中国人群不适合作S786P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吴晓琴;汤彦;林材元;周天鸿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对P渡离散度的影响.方法:31例Ⅱ孔型ASD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室容积、射血分数及右房面积,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大时间、P渡小时间,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术后3个月右室客积、右室射血分数、右房面积、P波离散度和P渡大时间较术前显著减少,P波小时间较术前无明显改变.结论:ASD封堵术恢复右心形态及功能的同时,改善心房电活动,有效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作者:汪太平;李雪翔;史学功;徐岩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阿霉素注射于三又神经主干治疗复发性三又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112例,采用上颌神经阻滞麻醉法或(和)下颌神经阻滞麻醉法注入0.5%阿霉素溶液0.5 mL.采用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及副反应,疼痛明显缓解.术后各组与术前相比VA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组之间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法治疗复发性三又神经痛简单易行,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

    作者:郑卫平;陈仲伟;王启朋;江穗;冯航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雷贝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HP阳性胃溃疡125例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96例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胃溃疡,快速尿素酶测定证实HP阳性的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296例患者分成3组,分别为A组125例,服雷贝拉唑20 mg,每日1次,磷酸铝凝胶20 g,每日2次;B组106例,服雷贝拉唑20 mg,每日1次;C组65例,行安慰荆治疗.上述患者同时接受抗HP治疗.结果:4周后.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6%,B组总有效率为68.9%,C组总有效率为30.8%,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就胃溃疡愈合及HP根除而言,雷贝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疗效优于单用雷贝拉唑,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伟航;卢海林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高血压急性肺水肿17例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高血压急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高血压急性肺水肿患者(BiPAP组),常规应用药物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氧饱和度(SpO2)、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并与16例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后BiPAP组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或改善(P<0.05),PaO2、SpO2及肺水肿缓解时间[(1.30±0.73)h]快于对照组[(2.30±0.65)h](P<0.05).结论:在药物抗心衰治疗的同时,使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高血压急性肺水肿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

    作者:胡绍勤;刘黎彪;朱进森;陆伟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腹腔内注射低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疗效

    目的:观察腹腔内注射低剂量免疫球蛋白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符合条件的28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持续时间、腹膜炎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A组腹透液中加入头孢唑林和头孢羧甲噻肟,疗程14 d.B组在上述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每次换液时腹腔内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冻干人免疫球蛋白300 mg/2 mL),疗程7 d.分别于治疗开始后,记录每次换液时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变化,如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其症状与体征消失时换液次数.腹透液由混浊变清亮的换液次数,同时每次换液后进行透出液细胞计数并进行分类,细胞计数并分类一直重复到腹透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50 mm3).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6个月.结果:至透出液清亮的换液次数和至发热消失的换液次数,B组较A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腹痛和腹部压痛消失时,B组的换液次数较A组明显减少(P<0.05);至透出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50 mm3)时,B组的换液次数较A组明显减少,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以增加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抗茵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复发.

    作者:孙世仁;宁晓暄;陈威;王汉民;连耀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力平之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分别用力平之加饮食控制(治疗组)及单纯饮食控制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副作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力平之加饮食控制是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可靠方案.

    作者:王柳洁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不同分割方式放射治疗脑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方式放射治疗脑转移癌引起头痛的止痛效果.方法:48例脑转移癌患者,24例采用低分割照射(治疗组),肿瘤吸收剂量3 Gy/次,5次,周,总刺量30 Gy;24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对照组),肿瘤吸收剂量2 Gy/次,5次/周,总剂量40 Gy.结果:48例脑转移癌止痛总有效率为94%,治疗组为96%(23/24),对照组为92%(22/24),两组止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癌疼痛治疗效果肯定,大剂量低分割与常规分割两种放疗方式疗效相似.

    作者:杨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空洞型肺转移瘤CT表现的临床分析与探讨

    目的:探讨空洞型肺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提高其与肺部其他空洞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报告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空洞型肺转移瘤病例,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结果:空洞型肺转移瘤CT表现出各种空洞样,其中,小环状空洞21枚,囊样空洞3枚,不规则空洞6枚,厚壁空洞3枚,薄壁空洞伴壁结节者1枚.结论: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即空洞的混合性以及与实性瘤的并存性.

    作者:吴斌;戴元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