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宁;李晓芸;陈中刚;蔡珺;黎尚荣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1-3],囊肿是寻常痤疮较为常见的皮肤损害.我们采用地塞米松加林可霉素囊肿内注射,治疗囊肿性痤疮78例,疗效满意.
作者:陈升见;胡芸 刊期: 2007年第23期
作者近期遇1例部分性葡萄与胎儿共存病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女,25岁,孕1产0,孕23+3周.于2007年4月11日04:00收入院.主诉:停经23+3周,不规则阴道流血3月余.
作者:徐瑾;胡海燕;张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CEA-rV)负荷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后能否在体外诱导人癌胚抗原(CEA)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方法:将CEA-rV负荷脐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同源的T细胞,检测其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未经CEA-rV负荷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CEA-rV负荷的DC激活的T细胞时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CEA-rV负荷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作者:钟亮星;祁岩超;杨波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舒适护理是护理活动加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终目的是让病人身心处于佳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004年开始我们对130例住院白血病患儿制订并实施一套舒适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詹淑清;詹晓华;赖丽菊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我院2006年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施行择期小儿扁桃体切除手术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中华;葛亚力;史宏伟;鲍红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口崩片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到粪便RV-Ag(IgM)阳性的143例门诊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消旋卡多曲组(B组)、培菲康组(C组)和联合治疗组(D组),并对四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B、C和D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7.3%、59.5%、58.8%和84.6%;四组的TNF-α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四组血浆内IL-6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而B、C、D组的疗效更优于A组(P<0.05)治疗后,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旋卡多曲口崩片联合培菲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周沁斐;叶子;郑优敏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72例入院超过5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尿动力学检查仪和肌电图测定有关尿动力学指标,同时配合B超及膀胱尿道造影(VCUG)观测尿液反流与形态学改变,比较入院前后及不同排尿方式的尿动力学变化.结果:残余尿量、大尿流率、大膀胱容量、相对安全容量(RSBC)、大尿道闭合压、功能尿道长度及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协同失调发生率等指标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而膀胱低顺应性(BLG)与尿路积水发生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1),逼尿肌漏点压及安全容量下膀胱充盈压(FBP)则无显著变化.VCUG显示采用持续导尿者BLG及尿液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间隙导尿或Crede法排尿者(P<0.01),且尿道形态学改变程度重;尿液反流组RSBC明显低于非反流组(P<0.05),而BL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反流组(P<0.01),FBP等相关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特点主要是膀胱顺应性降低,而排尿方式是较膀胱内压影响尿液反流与尿道形态改变的更重要因素.
作者:刘刚;肖调华;刘丽亚;刘婉芳;李文龙;陈玲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膀胱嗜铬细胞瘤常见症状为排尿时发作性头痛、头晕、心慌及血压升高,而我们收治的1例则以排尿后腹胀为主要表现,临床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发;高强利;张超雄;陈昌贵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患者男,24岁,汉族.因右侧髋部疼痛1个月,加重伴活动受限2 d,于2007年1月11日收入我院骨科,患者抬入病房,痛苦面容,被动右侧卧位,右髋关节周围不红,无浅表静脉怒张,局部皮温较高,压痛、扣击痛明显,腹股沟韧带中点压痛明显,右髋关节由于疼痛固定于屈曲30°内收位,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右膝关节检查无阳性体征,右下肢感觉及血运正常.
作者:赵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腹腔内注射低剂量免疫球蛋白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符合条件的28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持续时间、腹膜炎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A组腹透液中加入头孢唑林和头孢羧甲噻肟,疗程14 d.B组在上述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每次换液时腹腔内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冻干人免疫球蛋白300 mg/2 mL),疗程7 d.分别于治疗开始后,记录每次换液时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变化,如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其症状与体征消失时换液次数.腹透液由混浊变清亮的换液次数,同时每次换液后进行透出液细胞计数并进行分类,细胞计数并分类一直重复到腹透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50 mm3).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6个月.结果:至透出液清亮的换液次数和至发热消失的换液次数,B组较A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腹痛和腹部压痛消失时,B组的换液次数较A组明显减少(P<0.05);至透出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50 mm3)时,B组的换液次数较A组明显减少,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以增加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抗茵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复发.
作者:孙世仁;宁晓暄;陈威;王汉民;连耀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应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技术,解除尿路梗阻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可同时处理双侧病变等优点,尤其适宜上尿路结石梗阻引起肾衰的病例.同时应用输尿管镜技术,在诊断上能迅速而准确地发现梗阻部位及原因.
作者:陈兰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IgE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确诊的罕见IgE型MM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X线、MRI及骨核素扫描提示第11、12胸椎,第1~5腰椎压缩性骨折及骨盆、脊椎普遍性骨质疏松,骨髓细胞学示浆系统异常增生占0.740,其中原始+幼稚浆细胞占0.728,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示IgE和κ轻链抗血清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确诊为IgE型MM.经3疗程的MP方案化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IgE型MM罕见,要掌握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免漏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序贯给予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作者:肖毅;张义成;周剑峰;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异丁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观察7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指标、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明显减少,无症状天数明显增加.治疗后的FEV1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0 1),平均PEF值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变(P<0.001),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且较轻微.结论:异丁司特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减轻症状,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刘勉;司一民;马洪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神经系统中未成熟的前体细胞,NSCs分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是NSCs研究的难点,神经前体细胞处于体内复杂的环境当中,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不同增殖或分化信号使它们具有不同的细胞命运,所以,如何调控NSCs分化与临床应用及中枢神经损伤治疗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NSCs分化凋节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王咏龙;蔡志友;罗勇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病,以情绪极度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为特征.与成人抑郁症相比,儿童(6~12岁)、青少年(13~18岁)抑郁症起病隐袭,其特征更多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常常与其他情况(如焦虑、行为紊乱、运动功能亢进、学习问题)联系在一起.
作者:方鑫;姜亚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用药并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前后的用药过程,病情观察,呼吸道管理等采取综合护理,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缺氧状态,降低吸气做功,提高呼气相压力,避免气道和肺泡塌陷,保护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自主呼吸规律.结果:53例患儿除2例为Ⅳ期NRDS而死亡外,其余都能够达到病情的改善.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是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很好措施,而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及呼吸道的管理等尤为重要.
作者:李丽云;区慧红;郑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是否存在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基因上S786P住点的多态性,并测定其在正常体检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判断它的多态性是否与支气管哮喘高度相关.方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通过PCR-RFLP对S786P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分析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结果:在165例中国人中没有发现S786P的多态性,只存在S786,没有检测到S786/P786杂合子和P786/P786的纯合子.发现中国人群中不存在这个住点的多态性.结论:白细胞介素 4受体α基因S786P在中国人群中不存在多态性,表明中国人群不适合作S786P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吴晓琴;汤彦;林材元;周天鸿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颈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12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组(SHR)、替米沙坦高剂量组(TelH)、替米沙坦低剂量组(TelL),另设同性别、周龄的10只WKY大鼠为对照组.实验开始及每2周测鼠尾收缩压(SBP).18周后取颈动脉,颈动脉的切片行苦味酸一天狼星红、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双重染色法染色,利用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测算颈动脉中膜厚度(MT)、腔径(LD)、血管中膜厚/腔径(MT/LD)、中膜横截面积(MCSA)及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结果:(1)2周后TelH组的SBP显著低于SHR组(P<0.01),而TelL组的SBP与SHR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TelH组的MT、MT/LD、MCSA、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较SHR组均显著下降(P<0.01),TelH组的中膜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较SHR组均显著增高(P<0.01);TelL组的MT、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5),中膜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显著增高(P<0.01).结论:替米沙坦能减轻SHR颈动脉的重构.
作者:陈宏;洪华山;江琼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以及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及CCU科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 0~1级并拟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患者80例,分为试验组(盐酸替罗非班+PCI)40例和对照组(PCI)40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7 d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无统计学差异.介入术后造影显示试验组95.0%的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而对照组75.0%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为5.0%,而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再梗死、死亡、反复心肌缺血发作)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介入术后7 d试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8.0±6.6)%]较对照组[(52.4±8.2)%]明显提高(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并能改善此类患者的左室功能,且降低了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顾晓龙;邱健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结核杆茵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分离收集小鼠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5×106 CFU/mL;配制结核杆菌茵悬液,茵量为5×108 CFU/mL.将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茵悬液和小鼠巨噬细胞按1:1混合,分别作用10、30、60、90、120、180 min,4℃ 1 500 r/min离心10min,PBS液洗涤细胞1次.加入含15%小牛血清RPMI 1640培养液,置37℃,5%CO2孵箱中培养4 h.取出培养瓶用刮匙轻轻将贴壁细胞刮下,1 200 r/min离心10 min,分别用70%乙醇、2%戊二醛和4%甲醛固定,用流式细胞仪栓测Toll样受体2(TLR2)和Bcl-2表达水平.用未加结核杆菌悬液的小鼠巨噬细胞作对照组,实验重复3次.结果:凋亡组各时间段内TLR2水平无显著变化,但凋亡组各时段TLR2表达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凋亡组巨噬细胞内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10~90 min无显著变化,120 min后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杆菌H37Rv株在感染的早期对宿主巨噬细胞有较强的致凋亡作用.
作者:田碧文;庞雪云;孙蕾;马骥 刊期: 200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