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猫抓病1例

吕立平

关键词:性传染病, 猫抓病, 咬伤, 误诊, 临床, 报告
摘要:猫抓病( cat-scratch disease,CSD)是由猫抓伤或咬伤引起的一种良性传染病,临床少见,易引起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胆囊癌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癌21例.结果:主要临床表现有右上腹疼痛17例,黄疸9例,体重减轻10例,右上腹肿块4例.术前确诊率仅为61.9%(13/21).手术切除率47.6%(10/21).合并胆囊结石12例,占57.14%.出院后定期随访,平均生存时间为1.8年.结论:临床表现、B超及 CT是原发性胆囊癌的主要诊断依据,手术治疗为它的首选方法.

    作者:麦观保;何武东;容学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丙泊酚恒速输注与靶控输注的比较

    目的:比较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对全麻诱导及维持的作用,探讨恒速输注丙泊酚是否能够替代其靶控输注.方法: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别使用丙泊酚恒速输注(A组)和靶控输注(B组)诱导并维持,监测麻醉中及结束后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合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及脑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BIS).结果:全麻诱导及维持中,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诱导期间 A组较 B组 BIS变化幅度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全麻手术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的麻醉深度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期间生命指征平稳,苏醒迅速.

    作者:丁倩;柴伟;赵晖;杨永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逆行置入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总结临床采用逆行置入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专用钻头在鹰嘴窝上约2 cm处钻孔,确定和准备进针点,由肘向肩逆行置入自锁髓内钉的方法治疗闭合性肱骨干骨折16例.结果:16例骨折患者在3个月内全部骨性愈合(8~12周),肩关节活动度于术后3个月时已达正常对侧的95%,肘关节活动达到正常的 85%.有2例病人肘关节活动度伸直较健侧相差20°,拔钉后功能锻炼1个月后恢复良好.结论:逆行置入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避免了对肩袖的干扰,固定牢靠,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快,二期拆除内固定简便,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常玉文;周新晖;刘新刚;贾宏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六味地黄丸对OLETF鼠胰腺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鼠(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 rats,OLETF鼠 )胰腺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OLETF鼠40只,随机分为六味地黄丸干预组和对照组,LETO(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从 8周龄起以六味地黄丸2.4 g/(kg·d)灌胃给药,其余两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周监测体重,定期 OGTT试验检测血糖,胰腺切片 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OLETF鼠体重和血糖显著高于 LETO鼠.随病程进展,OLETF鼠对照组胰岛早期表现为肥大增生,晚期破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 LETO鼠.干预组胰岛结构保存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干预组负荷后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六味地黄丸能有效地保护 OLETF鼠胰腺的组织形态结构并改善其糖代谢能力.

    作者:薛耀明;罗仁;朱波;张燕;潘永华;李晨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以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a cell,VEC)受损、功能障碍为起始,继而血浆脂质侵入内皮下,引起单核 /巨噬细胞浸润及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至内膜下过度增殖,并吞噬脂质形成以泡沫细胞为基础的脂质核心,同时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并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胶原、弹力纤维形成脂质核心外周纤维帽,终演进至晚期不稳定 AS斑块.业已证实,糖尿病患者体内发生 AS早于无糖尿病的正常人群,且其 AS病理进展亦明显增快,即所谓加速性 AS.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机体内长期增高的血糖,可与机体多种蛋白成分发生糖基化反应,终生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后者通过一系列的血管病理作用,加速 AS的病理发生、发展.

    作者:夏冰;王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磁共振诊断下肢先天性动静脉瘘1例

    患者女,11岁.该患儿自出生以来左下肢畸形,随生长发育较右侧生长迅速,至今已明显粗大.

    作者:盛鸿颖;王冰;张丹;夏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术中肠道灌洗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一期切除术中的应用

    1996年5月至2002年 4月,本院共收住左半结肠癌伴梗阻病人24例,采用术中肠道灌洗一期切除缝合的方法,均获得一期愈合,报告如下.

    作者:白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妇科手术致膀胱输尿管损伤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15年来发生于我院妇科手术中膀胱输尿管损伤22例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0年5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妇科手术中发生膀胱、输尿管损伤2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妇科手术中膀胱输尿管损伤总发生率为0.25%(22/8 855);其中输尿管损伤7例,发生率为0.08%(7/8 855);7例输尿管损伤均为单侧损伤,多发生在盆腔粘连、肿瘤浸润、术中解剖关系不清时.结论:妇科手术致膀胱输尿管损伤发生率不高,术中仔细操作、分清解剖,可避免损伤的发生,一旦损伤应及时检查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处理,可避免二次手术,术后发现应积极手术修复,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胡素英;包申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

    目的:探讨 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1年12月至2003年9月,对32例39处掌指骨骨折患者应用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根据术中固定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1例出现钢板外露,待骨折基本稳定后,拆除内固定,后骨折及伤口均愈合.1例关节内骨折,钢板螺钉松脱,后改行关节融合术.1例出现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无好转.术后随访7~10个月,按自拟的疗效标准,优良率达到 84%.结论: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利于手功能的康复,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理想手段.

    作者:黄新宇;何伟东;许鸿灏;李松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尽管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腹部瘢痕小等优点,但据大宗病例文献报告,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仍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鉴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尤其是胆管损伤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对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傅远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型急性前葡萄膜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型急性前葡萄膜炎(DAAU)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我科在1999年1月至2003年3月进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I)组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I)组发生59例迟发型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PI组的 DAAU发生率明显低于 EI组(χ2=20.9,P<0.005);发病时间一般在术后3周左右;女性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糖尿病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或二期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发生率较高;眼前部检查发现晶体赤道皮质残留检出率在 PI组明显低于 EI组(χ2=7.92,P<0.005);治疗以局部及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部分患者辅助中药火把化根片治疗,甚至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患者1~2周内炎症完全消失,视力恢复良好,极少数患者病情迁延数月,甚至需行手术治疗.结论:白内障术后 DAAU可能由自身晶体蛋白抗原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显著降低 DAAU发生率.早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结合局部激素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顽固性、迁延性 DAAU患者辅助中药火把化根片治疗,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甚至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金敏;高宗银;胡燕飞;杨为中;陈文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产科子宫切除35例分析

    目的:探讨产科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以及降低其发生率的可能性.方法:对因产科因素行子宫切除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0.18%,手术指征主要为胎盘因素所致产科严重出血及子宫破裂.产科出血原因依次为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等,子宫破裂主要原因为瘢痕子宫.结论:子宫切除是抢救产科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及子宫破裂的有效措施.

    作者:林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52例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间实行内镜下鼻窦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的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老年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年龄65~ 84岁,Ⅰ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6 例.52例全部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6例,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7例,中鼻甲成型术5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Ⅰ型治愈率91.7%,Ⅱ型治愈率79.4%,Ⅲ型治愈率66.7%.发生手术并发症2 例,发生率3.8%.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用于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且安全.

    作者:王天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合并不孕78例临床探讨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闭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8例继发性闭经患者用中西医治疗,先服补肾活血汤10~15 d,然后再用黄体酮5 d,待月经来潮第5天,口服已烯雌酚21 d;第12天开始用绒毛膜激素,连用5 d;第18天用黄体酮,连用5 d.在月经周期6~10 d用中药滋阴补肾,调冲任,促卵泡发育;第11~16天补肾活血,诱发排卵;第17~25天补肾阳,调冲任,以健全黄体功能;第26~28天活血调经,以促月经正常来潮;月经期,活血化瘀,以促使子宫内膜剥脱.结果:78例中治愈6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其中怀孕28例.结论:中医结合治疗闭经,副反应少、价格低廉、疗效可靠.

    作者:卢启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罕见的宫内寄生胎1例

    患者,20岁,因停经 36周,腹部阵痛 8 h于2004年 9月 9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年 1月 7日,早孕反应不明显,妊娠 4个月时感首次胎动,停经 6个月时 B超示:单胎妊娠存活.

    作者:黄丽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脐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影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因素很多,其中肠肝循环的胆红素增加是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肠蠕动的快慢直接影响肠道胆红素的排泄及进入肠肝循环的胆红素量,而肠蠕动的节律常受胃肠激素的调节,为进一步了解胃肠激素水平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采集正常新生儿脐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脐血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的浓度,并根据生后胆红素浓度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终判断新生儿脐血胃肠激素水平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有无关系.

    作者:王艳晴;胡玲;周咸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维生素E减轻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肾损害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 E对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肾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N),糖尿病组(DM),造影剂组(CM)和治疗组(T).检测造影后各组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 N 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并检测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同时留取肾脏作 PAS染色并作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与 CM组相比,T组 Scr下降(P<0.01),Ccr明显上升(P<0.01),尿 NAG下降(P<0.01),而肾脏抗氧化酶活性,包括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CAT明显上升(P<0.05),MDA含量下降(P<0.01),iNOS活性明显下降(P<0.01).病理形态学发现 T组肾组织损害特别是肾小管变性坏死较 CM组减轻.结论:维生素 E能减轻糖尿病造影剂肾损害,其作用与其减轻糖尿病造影剂肾损害中 NO参与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作者:洪俊平;贾汝汉;杨定平;吴甘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食管癌218例临床分析

    本文收集我院门诊胃镜室检查的并经病理证实的21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食管癌的研究提供一些临床借鉴.

    作者:严中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与腹腔镜胆囊手术的介绍

    目的:评价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中实施的效果,探讨如何以低廉的价格让病人获得佳的医疗护理服务.方法:通过制订医疗护理路径,并将实施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前后病人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护理服务品质、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后,使护患双方的主动性、目的性和时间性都有所增强.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有所下降,而护理服务品质及满意度均有较大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其高品质、低费用的服务宗旨符合我国目前医疗体制的改革,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晓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76例诊治体会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提高,在使用降糖药物的过程中,糖尿病病人由于对控制血糖、饮食及监测等方面知识的欠缺,极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表现.当血糖低于2.8 mmol/L时,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交感神经兴奋两方面症状,如神经错乱、行为异常和昏迷,少数重症病例可致死亡.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尤易引起误诊漏诊.本院自2002年 1月至2004年 12月,共收治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 76例,其中 60岁以上老人58例,占 76.3%.现将 76例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春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