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晴;胡玲;周咸莉
目的:探讨减轻危重病人吸痰时的不适反应的有效方法,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效果.方法:通过对120例危重病人进行临床实践操作和观察.结果:90%以上的病人的不适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或消失.结论:通过积极合理的护理,不仅有效清除了危重病人呼吸道的分泌物,还减轻了吸痰时引起的不适反应,提高了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美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根尖周炎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又分为急性浆液性和急性化脓性.我们对20例急性根尖周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秦亚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肉瘤中 HER2基因表达与骨肉瘤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关系.方法:对43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 HER2单克隆抗体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将上述资料与随访患者发生肺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肉瘤患者 HER2表达与患者发生肺转移相关(P<0.05), HER2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HER2检测是判断骨肉瘤发生肺转移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同时, HER2基因为骨肉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一种可能的靶点.
作者:裘秀春;单乐群;许彦鸣;杨彤涛;张殿忠;文艳华;刘云燕;杨连甲;杨安钢;范清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产科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以及降低其发生率的可能性.方法:对因产科因素行子宫切除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0.18%,手术指征主要为胎盘因素所致产科严重出血及子宫破裂.产科出血原因依次为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等,子宫破裂主要原因为瘢痕子宫.结论:子宫切除是抢救产科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及子宫破裂的有效措施.
作者:林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尿道损伤是泌尿外科常见急诊.对于尿道损伤的治疗,在试插尿管失败后,过去多采用开放手术的方法.近年来,我科对收治的 6例尿道损伤患者,采取在膀胱镜下插入导尿管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孝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目前仍居首位.为寻求一种安全、高效的预防方法 ,我们对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剖宫产产妇给予米索前列醇200 μ g舌下含化 ,以增强子宫收缩 ,预防产后出血.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
作者: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未成年人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率较高,以往多采取药物保守治疗,使不少患者过渡为成年人慢性鼻窦炎或继发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 (ESS)的广泛应用,在成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为未成年人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为探讨 ESS治疗未成年人患者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疗效 ,我们对2003年 1月至2004年 7月接受 ESS治疗并随访 1年以上的未成年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患者 45例 (80侧 )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静波;方渭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对全麻诱导及维持的作用,探讨恒速输注丙泊酚是否能够替代其靶控输注.方法: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别使用丙泊酚恒速输注(A组)和靶控输注(B组)诱导并维持,监测麻醉中及结束后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合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及脑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BIS).结果:全麻诱导及维持中,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诱导期间 A组较 B组 BIS变化幅度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全麻手术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的麻醉深度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期间生命指征平稳,苏醒迅速.
作者:丁倩;柴伟;赵晖;杨永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临床上应用国内有所报告,近5年我科采用此方法治疗颅脑术后颅内严重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根据临床治疗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翟卫东;钟建卫;王涛;袁俊;孙永峰;尚传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1岁,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2年余于2005年 6月 14日入院.患者缘于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中上部2枚肿大淋巴结,大一枚约 0.5 cm直径大小,质中,无压痛,活动度中等,当时无回吸性血涕、耳鸣,无牙龈肿痛,无吞咽困难或咳嗽、咳痰,无发热、盗汗或关节疼痛症状,未予重视.
作者:褚晓源;陈龙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CD8+ CD28+ T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相关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 SD大鼠组(T0组 )、同种心脏移植组(T1 组)(Wistar→ SD大鼠)术后第1、3、5、7天 CD8+ CD28+ 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分析 CD8+ CD28+ 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与心脏移植 AR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CD8+ CD28+ 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与 AR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9,相关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移植后 CD8+ CD28+ 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 AR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高旭辉;王武军;殷桂林;邹小明;王昊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5年来发生于我院妇科手术中膀胱输尿管损伤22例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0年5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妇科手术中发生膀胱、输尿管损伤2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妇科手术中膀胱输尿管损伤总发生率为0.25%(22/8 855);其中输尿管损伤7例,发生率为0.08%(7/8 855);7例输尿管损伤均为单侧损伤,多发生在盆腔粘连、肿瘤浸润、术中解剖关系不清时.结论:妇科手术致膀胱输尿管损伤发生率不高,术中仔细操作、分清解剖,可避免损伤的发生,一旦损伤应及时检查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处理,可避免二次手术,术后发现应积极手术修复,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胡素英;包申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中实施的效果,探讨如何以低廉的价格让病人获得佳的医疗护理服务.方法:通过制订医疗护理路径,并将实施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前后病人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护理服务品质、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后,使护患双方的主动性、目的性和时间性都有所增强.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有所下降,而护理服务品质及满意度均有较大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其高品质、低费用的服务宗旨符合我国目前医疗体制的改革,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晓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6年5月至2002年 4月,本院共收住左半结肠癌伴梗阻病人24例,采用术中肠道灌洗一期切除缝合的方法,均获得一期愈合,报告如下.
作者:白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和高压氧联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亚低温或高压氧治疗.方法:对157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即联合治疗组),对照组1(即单一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2(即单一高压氧治疗组),对照组3(即非亚低温治疗及非高压氧治疗组),将4组病人的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基本病愈疗程短;对照组1、对照组2有效率均为 81%,基本病愈疗程较长;对照组3有效率58%,基本病愈疗程长.结论: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联合治疗相对于单一治疗的疗效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罗勇;林少华;黄汉添;陈信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C-反应蛋白(CRP)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是否具有预测作用.方法:选择156例心脑血管病人和193例正常人群,测定 CRP、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测定身高、体重、血压.分别进行病人组与对照组 CRP与各代谢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病人组与对照组 CRP结果.结果:(1)病人组中 CRP与各代谢因素所作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 CRP与体重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对照组 CRP与各代谢因素所作的多元线性回归也显示 CRP与 BMI、TG、FPG、收缩压、舒张压存在显著正相关.(2)病人组 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人组及对照组中 MS患者 CRP结果均显著高于非 MS(P<0.01),但病人组 MS患者 CRP又显著高于对照组 MS患者(P<0.01).结论:(1) CRP的升高与 MS的发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2)在 MS的诊断标准中结合 CRP的测定能更好的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冯磊;年士艳;山德生;徐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文收集我院门诊胃镜室检查的并经病理证实的21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食管癌的研究提供一些临床借鉴.
作者:严中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自2000年 3月至2004年 6月,我们采用小腿后部皮瓣移位术 [1]加局部置管抗生素液冲洗治疗小腿前侧软组织及骨缺损合并骨折端外露伴感染共 1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力平;施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对其中出现血肿扩大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血肿扩大54例(28.1%),血肿扩大可能与手术时机、手术前后血压水平、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应在出血6 h后进行,手术前后控制患者的收缩压,控制抽吸的力量和速度,抽吸血量控制在40%以内有助于减少血肿扩大的发生率.
作者:赵斌;贺勇;王世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下腹部以下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n=20)的蛛网膜下腔用药为罗哌卡因22.5 mg,Ⅱ组(n=20)为罗哌卡因22.5 mg+舒芬太尼5 μ g.分别观察两组的蛛网膜下腔阻滞效应及相关的副反应.结果:两组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相关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达大运动阻滞时间、大 Bromage分级、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向尾延伸时间、痛觉减退平面和痛觉消失平面均无明显差异(P >0.05).而镇痛向头延伸时间、镇痛减退至 T12时间、镇痛持续时间Ⅱ组均长于Ⅰ组(P<0.01).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可明显延长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感觉阻滞时间,且无明显副反应,适合于时间较长的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
作者:李建玉;辛博;曹云飞;吴新文;颜志伟;迮浩诚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