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在筛选凝血因子Ⅷ抑制物中的应用

赵威

关键词:血友病A, 凝血因子
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在筛选凝血因子Ⅷ抑制物中的作用.方法:以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试验为基础,同时应用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测定4例血友病患者标本,判断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在筛选凝血Ⅷ抑制物中的作用.结果:4例患者中,患者1和2的平行稀释试验结果呈递增趋势,说明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而患者3、4的结果递增趋势不明显,可以认为无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结论:应用凝血因子Ⅷ平行稀释试验作为实验室筛选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方法,如实验结果呈递增趋势,则认为该患者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可进一步作 Bethesda检测来对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准确定量.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快速、简便、敏感,适应急诊检验需要,对临床及实验室早期判断患者血浆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有重要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52例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间实行内镜下鼻窦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的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老年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年龄65~ 84岁,Ⅰ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6 例.52例全部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6例,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7例,中鼻甲成型术5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Ⅰ型治愈率91.7%,Ⅱ型治愈率79.4%,Ⅲ型治愈率66.7%.发生手术并发症2 例,发生率3.8%.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用于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且安全.

    作者:王天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鼻中隔矫正和下鼻甲部分切除联用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常见的鼻科多发病,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是治疗本病的常规手术方法.变应性鼻炎亦是临床常见鼻科多发病,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多见,对本病的治疗,传统方法多注重全身或局部用药,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疗效不甚满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不少鼻中隔偏曲患者伴有变应性鼻炎、单侧或双侧下鼻甲肥大.我科自 1998年 1月至2000年 6月,共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 121例,其中有 42例伴有变应性鼻炎及下鼻甲肥大,我们对此类患者行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经随访观察发现: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不但能改善鼻腔通气功能,而且对于变应性鼻炎有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庆文;孙一帆;谢仁炜;刘元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支气管异物的CT诊断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急诊之一,急需明确诊断、尽早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我院近年来有5例完整的小儿支气管异物 CT诊断资料,现整理报告如下.

    作者:李兴耀;唐耀俊;马群波;毛军杰;张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紧闭环路系统在新生儿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紧闭环路系统在新生儿麻醉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53例新生儿手术,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行机械定压模式呼吸通气30 min,监测通气前后动脉血气值、SpO2、体温、PetCO2、气道压、呼吸频率、心电等参数.结果:新生儿手术全身麻醉控制呼吸,根据 PetCO2适当调节呼吸参数,采用定压呼吸模式,能够维持 PaO2、PaCO2 于正常范围.结论:紧闭环路系统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手术.

    作者:廖志品;罗敏;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血肿扩大5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对其中出现血肿扩大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血肿扩大54例(28.1%),血肿扩大可能与手术时机、手术前后血压水平、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应在出血6 h后进行,手术前后控制患者的收缩压,控制抽吸的力量和速度,抽吸血量控制在40%以内有助于减少血肿扩大的发生率.

    作者:赵斌;贺勇;王世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中参附注射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替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 例风湿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患者在冷晶体高钾停跳液中加入40 mL/L参附注射液 ;对照组除不用参附注射液外,其它条件与治疗组相同.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术前、开放后15 min、开放后1 h、术后 8 h、24 h、3 d各时点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cTnI)、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记录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术后多巴胺用量.结果:治疗组术后多巴胺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 cTnI、LDH、CK-MB从转流毕到术后3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 P<0.01);治疗组患者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维持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体外循环所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标通;龙建平;熊卫民;汪更胜;杨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舒适护理在喉内镜检查中的应用

    喉内镜已广泛应用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诊治,但检查过程有一定的痛苦,易导致病人恶心、呕吐、咳嗽、窒息等不适,影响操作的顺利进行.随着人们需求和护理理念的改变,如何增进病人的舒适程度是护理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我院对喉内镜检查病人实施检查前、中、后的舒适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应爱武;沈惠萍;胡桂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二步法替代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测阴道分泌物结果分析

    对于阴道分泌物的检查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国内实验室大多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我们采用生理盐水稀碱二步法与生理盐水涂片法进行比较 ,并对霉菌、滴虫、炎症的检出情况进行统计.

    作者:张玉蓉;张小丽;王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尽管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腹部瘢痕小等优点,但据大宗病例文献报告,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仍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鉴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尤其是胆管损伤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对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傅远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术中肠道灌洗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一期切除术中的应用

    1996年5月至2002年 4月,本院共收住左半结肠癌伴梗阻病人24例,采用术中肠道灌洗一期切除缝合的方法,均获得一期愈合,报告如下.

    作者:白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法乐四联症根治术80例分析

    目的:总结我院心外科法乐四联症根治术的经验.方法:80例法乐四联症患者,年龄0.5~52岁,平均(13.3±9.4)岁,合并房间隔缺损25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全部病人均施行根治手术,用 dacron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用自体心包外衬 dacron补片作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扩大,27例(34% )作了跨瓣环补片.结果:术后低心排综合征18例(22.5%),手术死亡2例(2.5%),存活78例,经4个月至4年随访,恢复良好.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改进手术方法,彻底解除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远端梗阻,加强术前准备和术后早期的监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吴胜东;葛建军;张士兵;张飞;李峰;周正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与腹腔镜胆囊手术的介绍

    目的:评价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中实施的效果,探讨如何以低廉的价格让病人获得佳的医疗护理服务.方法:通过制订医疗护理路径,并将实施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前后病人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护理服务品质、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后,使护患双方的主动性、目的性和时间性都有所增强.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有所下降,而护理服务品质及满意度均有较大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整体医疗护理路径其高品质、低费用的服务宗旨符合我国目前医疗体制的改革,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晓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肛肠手术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超前镇痛是指在手术切割之前应用镇痛药达到增强术后镇痛的效果 [1].我院将小剂量吗啡加东莨菪碱骶管内注射行超前镇痛 10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友权;刘光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病原体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主要病原体分布及其对临床常用药物的耐药性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312例 CP患者前列腺液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支原体、衣原体检测结果.结果:(1)312例 CP患者中193例(61.9%)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细菌15种195株,以溶血葡萄球菌为主(102株,52.3%).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占优(14株,7.2%).(2)支原体或(和 )衣原体阳性74例,检出率23.7%(74/312),以混合感染类型多见,其中在119例细菌培养阴性标本中检出率为22.7%,其余193例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中检出率为24.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 >0.05).(3)153株葡萄球菌中 MRS140株,占91.5%,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等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对呋喃妥因和利福平耐药率较低.12株粪肠球菌中检出 VRE3株、(HLGR + HLSR)6株,单 HLGR2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在58.3%~100.0%之间,对呋喃妥因和青霉素类较敏感.14株大肠埃希菌中 8株 ESBLs阳性,除了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外,对其它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在42.8%~ 85.7%之间.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分布复杂,各种细菌感染占主导地位,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不容忽视.分离菌株对常用药物的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予以准确诊治,避免经验用药.

    作者:林奇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闭锁

    目的:探讨应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ASARP)治疗中、低位肛门闭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 8例采用 ASARP治疗中、低位肛门闭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随访2个月~2年,肛门功能临床评分达优7例,良1例.结论:ASARP疗效满意,是治疗中、低位肛门闭锁较佳的手术方式.

    作者:石英佐;秦君华;黄益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尿常规检验时显微镜检查的意义

    目的:强调在使用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尿常规检验时显微镜检查的意义.方法:我们对439例尿液标本同时进行了 UF-100尿沉渣自动化分析(以后简称 UF-100)和显微镜检查(以后简称镜检),将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用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分成3个部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使用 UF-100检测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结果均阴性的尿标本236例.经镜检白细胞阳性1例,红细胞阳性1例,管型阳性2例,假阴性率分别为0.43%、0.43%、0.87%;使用 UF-100检测白细胞阳性的尿标本107例,而镜检白细胞阳性标本 86例,假阳性率为19.6%;使用 UF-100检测红细胞阳性的尿标本121例,而镜检红细胞阳性标本 83例,假阳性率为31.4%;使用 UF-100检测管型阳性的尿标本100例,镜检管型阳性标本11例,假阳性率为 89.0%.镜检发现这些假阳性标本中大多伴有上皮细胞、结晶、霉菌、黏液丝或其他有形成分的存在.结论:使用 UF-100检测管型阳性的尿标本,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都较高,我们参考干化学尿蛋白结果,主张除镜检 UF-100检测管型阳性的标本外,还应对管型阴性、尿蛋白阳性的尿标本进行镜检.原则上,每一个尿液标本都应进行尿沉渣镜检,在尿液常规检查自动化、规范化的基础上确保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陈静;寇新明;梁英凤;王昱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亚低温和高压氧联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体会

    目的:探讨亚低温和高压氧联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亚低温或高压氧治疗.方法:对157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即联合治疗组),对照组1(即单一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2(即单一高压氧治疗组),对照组3(即非亚低温治疗及非高压氧治疗组),将4组病人的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基本病愈疗程短;对照组1、对照组2有效率均为 81%,基本病愈疗程较长;对照组3有效率58%,基本病愈疗程长.结论: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联合治疗相对于单一治疗的疗效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罗勇;林少华;黄汉添;陈信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脐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影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因素很多,其中肠肝循环的胆红素增加是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肠蠕动的快慢直接影响肠道胆红素的排泄及进入肠肝循环的胆红素量,而肠蠕动的节律常受胃肠激素的调节,为进一步了解胃肠激素水平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采集正常新生儿脐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脐血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的浓度,并根据生后胆红素浓度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终判断新生儿脐血胃肠激素水平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有无关系.

    作者:王艳晴;胡玲;周咸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根尖周炎20例

    根尖周炎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又分为急性浆液性和急性化脓性.我们对20例急性根尖周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秦亚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以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a cell,VEC)受损、功能障碍为起始,继而血浆脂质侵入内皮下,引起单核 /巨噬细胞浸润及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至内膜下过度增殖,并吞噬脂质形成以泡沫细胞为基础的脂质核心,同时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并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胶原、弹力纤维形成脂质核心外周纤维帽,终演进至晚期不稳定 AS斑块.业已证实,糖尿病患者体内发生 AS早于无糖尿病的正常人群,且其 AS病理进展亦明显增快,即所谓加速性 AS.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机体内长期增高的血糖,可与机体多种蛋白成分发生糖基化反应,终生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后者通过一系列的血管病理作用,加速 AS的病理发生、发展.

    作者:夏冰;王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